厦门的魅力在于动人的故事

牛儿

<h3>游客在胡里山炮台望金门。</h3><h3>说來好笑,别人去厦门象逛解放碑,跟我说“鼓浪屿没得啥子……”却始终打消不了我的厦门心结,因为两篇作品索绕心头太久太久,一直想看看真实的厦门。</h3> <h3>A</h3><h3>从台胞思乡到厦门之恋的鼓浪屿歌词版本变动,令人对厦门的魅力充滿好奇和敬仰。</h3> <h3>a、</h3><h3>旧版本《鼓浪屿之波》歌词:</h3><h3>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h3><h3>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h3><h3>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h3><h3>母亲生我在台湾岛,基隆港把我滋养。</h3><h3>我紧紧偎依着老水手,听他讲海龙王。</h3><h3>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他娓娓的话语记心上,</h3><h3>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h3> <h3>b、</h3><h3>我更喜欢以厦门之恋为主旨的《鼓浪屿之歌》(新版)</h3><h3>歌词真的太美太美:</h3> <h3>鼓浪屿白鹭飞翔,浪漫写在天上。</h3><h3>鼓浪屿鼓动青春来,青春啊一路歌唱。</h3><h3>日光岩上眺望,长虹飞跨海浪。</h3><h3>天有情,海有爱,我们拥有你美丽的厦门港。</h3><h3><br></h3><h3>母亲城碧波荡漾,海岸几度沧桑。</h3><h3>母亲城广厦千万间,凤凰花门前开放。</h3><h3>皓月园中徜徉,两岸华灯初上。</h3><h3>天有情,海有爱,我们拥有你美丽的厦门港。</h3><h3><br></h3><h3>鼓浪屿琴声悠扬,日夜在海天回荡。</h3><h3>有多少人间失落的梦,都在这里珍藏。</h3><h3>珍藏点点星光,珍藏鸟语花香。</h3><h3>天有情,海有爱,我们拥有你美丽的厦门港。</h3> <h3>第一段从自然景象落笔,写鼓浪屿的风情和魅力。第二段转向社会生活画卷,写整个厦门。第三段回到鼓浪屿,回到自然与人生的咏叹。由台胞思乡,到厦门之恋,歌词已焕然一新。</h3> <h3>第一段,开头即不同凡响。白鹭为厦门市鸟,一行白鹭上青天,把“浪漫写在天上”,可谓神来之笔,厦门这座城市的美丽和浪漫因而跃然纸上。“鼓浪屿鼓动青春来”的“鼓动”,由鼓浪屿之“鼓”字生发而来,把鼓浪屿的风情和魅力,把鼓浪屿与外部世界(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一下子就给写活了,充满动感了。</h3> <h3>第二段由点及面,视野延伸到整个厦门。“母亲城”一词亲切而得体,市民称自己的城市为“母亲城”,就像国民称自己的国家为“祖国”(motherland)一样。以“海岸几度沧桑”写出这座城市的历史感,更以“广厦千万间,凤凰花门前开放”抒写这座城市的今天和明天。“厦”“门”二字嵌在句中,自然天成。化用杜甫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也算是现代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回应和承诺。</h3> <h3>这两段中,“长虹飞跨海浪”化用“长虹卧波”的成语典故,既是实指厦门岛与大陆之间的一座座大桥,也暗喻厦门与金门,与台湾,乃至世界的桥梁联系。“两岸华灯初上”指鹭江两岸的入夜景色,兼指厦金两岸的和平景象,暗喻台海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意象的设置相当得体。</h3> <h3>新词之于旧词,惟一袭用的一句是关于日光岩。“登上日光岩眺望”改为“日光岩上眺望”,句子更有弹性,意象更为灵动,既可理解为游人在岩上眺望,也可理解为日光在岩上眺望。与之相应,后面“皓月园中徜徉”一句,既可理解为游人在园中漫步,也可理解为皓月在园中漫步。历史上,郑成功曾在鼓浪屿训练水师,收复台湾,皓月园就是为纪念其英雄业绩而建,今人于皓月园中看两岸华灯,自是意味深长。</h3> <h3>歌词第三段,回到鼓浪屿,回到这座音乐小岛。海天怀抱,悠扬的琴声中,“有多少人间失落的梦,都在这里珍藏”,这分明又是妙句。鼓浪屿,如海上仙山,尘外仙境,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从红尘中来,从俗世中来,从名缰利锁的羁绊中来,面对鼓浪屿的静谧和安详,超然与天真,人们会恍然悟到许多真谛,关于生命的本真与异化,关于灵魂的失落与回归……</h3> <h3>“天有情,海有爱,我们拥有你……”这一句在篇中一咏三叹,“天”“地”“人”的意象结构隐含其中,自是难得的佳句。而全篇三段,从“日光岩”到“皓月园”,再到“点点星光”,隐含“日”“月”“星”的意象结构。日月星的意象结构,在一首歌词中纵横交织,不由你不感叹,作者构思之缜密,用心之良苦。</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可见,鼓浪屿根本不是“没得啥子”,而是既有现代化的购物街,还可以在游客稀少的巷子里好好感受浓浓的艺术和文化氛围。</h3> <h3>建议最好选一个民宿住上一晚,体验一下鼓浪屿的夜生活和第二天的日出。</h3> <h3>建筑颇有特色,不论是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都书写着华侨遗风,随着小巷走,看上别致的小客栈都有房间,200元左右,老式别墅贵点。没必要网上订。</h3> <h3>下午5点之后至第二天早8点之前,大批游人离岛后,你才会体会到静谧舒适的感觉,那时的鼓浪屿真的很美。</h3> <h3>清晨五点起来站在旅馆的房顶眺望朝阳下的鼓浪屿,洗漱后出门漫步在无人的街道,此时忘了昨天上岛时人声鼎沸的喧嚣,所有之前看过的对鼓浪屿的赞美之词都和眼前景致融合在一起。但是九点之后又会恢复人头涌动嘈杂的环境。所以要去的人最好住一晚第二天早点起来出门才能领略到鼓浪屿的美!</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厦门这片神奇土地故事多,因为名人层出不穷:</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陈嘉庚、 郑成功 、苏颂 、施琅 、林巧稚 、陈化成、 林语堂……当代有郑小瑛 、舒婷、殷承宗、钟南山、卢嘉锡、易中天……</h3> <h3>“毓园”,它也是“鼓浪屿的女儿”——林巧稚的纪念馆。</h3> <h3>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1921年落成时,林巧稚考入该校,从此投身中国现代妇产科学。</h3> <h3>林巧稚70年前写的病历</h3><h3>这份病历与如今医生的“天书style”大相径庭,它字迹端正整洁,内容紧凑凝练,中英文对照一丝不苟。</h3> <h3>这份病历写于1946年、林巧稚大夫在北平中央医院坐诊的时候,记载的是一名王姓女子的病情。</h3><h3>根据基本病情介绍,患者曾经在其他医院被误诊为子宫肌瘤,到了林巧稚大夫这里,被确诊为卵巢囊肿,并做了手术。</h3> <h3>病历共有5页,一半中文,一半英文,两相对照,一丝不苟,且不论是中文部分还是英文部分,书写都端正工整,一目了然。</h3><h3>整份病历看下来,简明扼要,句句都是重点。不像现在的病历,虽然都很全面,但反倒经常没有重点。全篇病历一丝不苟的书写,这种“细节处见真章”的风范真的让人由衷敬仰。</h3><h3>病历中的“患者知情同意书”上面写着:“因有应刀割医治之症,本人与亲族情愿按照医院施行手术,倘有意外生命危险以致死亡等情发生,届时与贵院并施手术医士无干,所具是实。”后面还签署着患者本人及“亲族人”的名字,落款时间是民国三十五年三月四日。</h3> <h3>“从这份‘知情同意书’的措辞来看,患者相当信任医生。寥寥几句之间,医患关系和谐友好的气息,扑面而来。</h3> <h3>B</h3><h3>《小城春秋》的原型一一五二五破狱斗争</h3><h3>厦门破狱斗争旧址位于思明南路的一条狭长小巷中。附近的中山路和厦门大学、南普佗寺片区是现今厦门游客聚集地,时过境迁,已经难觅当年小说发生的意境了。</h3> <h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问世的高云览作品《小城春秋》是一部以厦门大劫狱为背景的时代烙印特强的著名的革命小说。在革命文艺陶冶下,一代青少年树立革命理想,矢志继承革命传统,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是非判断,乃至举手投足,迄今还闪砾有那个时代的影子……</h3><h3>但当今天在厦门当地与许多青年攀谈时,十有九个却都一脸茫然,没听说什么《小城春秋》啊……</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谁还知道小说主人公秀苇在厦门大学读书,何剑平以南普沱寺作掩护接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现在,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历史系的易中天教授。</h3> <h3>破獄斗爭旧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为厦门海防同知署衙“以禁台递人犯”之所。民国元年改为思县监狱。旧址现存牢房三座、监狱刑讯室一座,均系砖木结构布瓦顶平屋,外围高墙约4米,总占地面积300平方米。1984年和1985年厦门市对旧址进行抢救性维修。1988年将南面的一座牢房辟为厦门破狱斗争史迹陈列室。该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当时思明监狱关押着40多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包括时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和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陈柏生等。为营救这些同志,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武装破狱。</h3><h3>负责破狱的武装队一共有11人,由陶铸担任队长。行动时间定在了5月25日上午9时。</h3><h3>那是个星期天,监狱防范相对松懈。当天上午9点,街道上热闹起来,经过监狱门口去南普陀寺进香的游客很多,监狱警卫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武装队员有的伪装成探监的亲属,有的假扮成杨梅小贩和游人,趁对方不备发起解救行动。</h3><h3>武装队员争分夺秒,砸铁锁、开牢门、剪脚镣、放出难友,在10分钟内完成了打破监狱的任务,再用了20分钟时间,将出狱难友接应上船撤离,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这场震惊中外的破狱。</h3> <h3>11个非专业军人零伤亡就完成了破獄,从现在的技术角度看,这个监獄真还说不上禁卫森严,就这么一件事居然被高云览写成一本引人入胜的地下斗爭传奇+爱情故事。</h3> <h3>“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革命文艺作品创作“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h3><h3>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家的才思敏捷,巜小城春秋》当年之所以脍炙人口,不仅在于它适应了革命传统教育,还在于它浓郁的海岛小城的风土人情画面,在于小说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在当时一片文化荒漠和爱情禁区中,在革命理想如云天的境界中,让少男少女们读到了缠绵纯真的爱情故事。</h3> <h3>厦门当地有金门一日游和两日游。</h3> <h3>陈嘉庚的集美村</h3> <h3>中山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