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父亲的潇洒与柔情

清水无香

<h1><b> 铁骨铮铮汉 父爱也柔情</b></h1><p class="ql-block"><br></p><h1><b> 淸水无香</b></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但严父也是有柔情的一面的。1955年我父亲在南京上军事学院,那时刚授完军衔不久,军官们可以在节假日着便衣,父亲这个穿了近20年軍装的老战士,也很跟潮,连着做了几套便衣以过隐。</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的几套便衣款式都是当时流行的中山装,布料用的也是当时很流行的全毛华达呢和全毛哔玑。其实,这几套便装父亲生前穿的很少,一直放在箱子里面压箱底。到是上面的便衣照父亲很喜欢,把他拿到新街口一家照相馆放大,从南京到金华,从金华到江山,再从江山到苏北一直挂在他的卧室兼书房里。</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4年秋天的一个中午,我放学刚进家门,母亲就一脸喜色的告诉我:上午李軍长来咱家了,进门看见你爸爸这张照片,笑呵呵的连说:"成冲霄,真潇洒!还有点艺术性嘛......"父亲听后还有点不好意思呢。</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父亲在苏北31师任师长,1964年正值郭兴福训练法在全軍推广,全军上上下下掀起了大比武的热潮。31师的91团(即769团、百将团)是著名的红軍团,夜袭阳明堡、上甘岭战役都是这个团的荣耀。该团在和平年代也屡创新功,是当时軍里大比武的样板。李德生军长此次下部队,主要是为大比武而来。但李伯伯向来平易近人,作风深入,联系群众,体恤部下,所以在百忙中他抽出时间上家属院里挨家挨户的看望大家。那年我已10岁了,清楚的记得,那几天师部大院里大人小孩都在谈论李军长来家的事,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气氛就像过节一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4年冬在31师91团举行12军大比武比赛后合影。二排李德生军长(右六)、父亲成冲霄(右四)、31师参谋长甄申(右三)、政治部主任马魅鸾(右二)等。前排左六为尖子班战士李和平,三排中为尖子班班长。</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几天是端午节,恰是我弟弟的生日,他照例发表了一番生日感慨,听后不由的撩起了我记忆深处几十年都没有触动的一幕......</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是1958年的端午节,母亲当时在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住院生我弟弟。记得每天早上都是我年已40,行伍出身的父亲给4岁的我扎小辫子。夏日的清晨,在玄武湖对面一个有着竹篱笆的小院,我与父亲坐在小板凳上,父亲用他那双大手给女儿我扎最喜欢的“苏联辫”,每次还不忘在辫梢上系对漂亮的蝴蝶结,红的、绿的、粉色的......记忆中,父亲一点也不笨手笨脚,编的小辫子还真像那么回事,和母亲编的没啥区别。</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今,六十年过去了,这个温馨的画面一直深藏在我的记忆中!南征北战、舞枪弄炮的军人父亲也会灵巧的给女儿扎小辫子。当兵的人,就是干什么都拿得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时候每天母亲总是换着花样给我扎小辫子,我姐姐放寒暑假回家也最喜欢给我扎小辫子,然后带着我去找她同学玩。那时的天蓝水蓝空气清新,怀念我的童年时光!</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7年夏全家摄于南京,还缺个弟弟。后右是我的大舅。</span></p> <h1>在我心中一贯威风凛凛、不苟言笑的父亲竟然在生活中也心细如丝,柔情似水,这就是军人的情怀!</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长我7岁出生在战争年代的姐姐告诉我: 几年前,她回苏北淮阴市去参加清江中学同学聚会,遇见她高三时的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她给我姐姐说了一件当年的往事。</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那是1966年的春天,姐姐即将高中毕业,而文革风雨已经来临。 一天傍晚,一位中年军人风尘仆仆的来到教室,向老师打听我姐姐的情况,言谈话语中透露出对女儿学业的关心和前途的担忧。父亲那时正在淮安郊区的农村搞四清,他是利用到军部开会的间隙抽空到学校拜访老师,了解女儿的思想状况的。虽然,父亲因公务繁忙,在学校呆的时间很短,但他的平易近人和儒雅风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四十多年后,老师见到我姐姐仍记忆犹新的提起此事,连夸我爸是一位好军人,好父亲。</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确实,在那个年代很少会有家长主动去学校拜访老师的,更别说一个戎马沙场大半生的解放军王牌师的师长了,所以父亲的形象给当年的小老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我姐若不是几十年后听老师说起,一点也不知道父亲当年曾到学校找过她的班主任这件事。</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父亲虽然行伍出身、脾气也比较急躁,但从小到大,他却从没打过我们姐妹三个。年少时我经常会给他顶嘴、辩论(有时甚至狡辩),但他从没打过我,连训斥都没有,只是会给我讲道理。而我哥我弟小时因调皮经常会挨父亲的打。</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严母慈都是爱!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来自于黄土地,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民国年间出生的人,也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但他们身上一点儿没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反而是有些重女轻男。这使得我们姐妹三个从小沐浴在爱的氛围里。</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在我看来:儿女一生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为人和品质。</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正是在父母爱的熏陶和言传身教下,我们五个子女每人都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六个三代已全部成家,五个四代也健康成长,全是嫡亲的儿女、亲爹亲娘。这在离婚率高发的当下,真的是不多见了!</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而这一切都得感谢我正直、本分的父亲!当年,刚入城时,许多和他同级别的干部甚至老首长们纷纷和发妻离婚,娶了年青漂亮的城市学生兵为妻,一时蔚然成风。而我父亲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此风甚为反感,并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抵制!呵,呵,由此可能还得罪了一些老首长、老战友。</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现在回想起来,在父亲威严的外表下,不仅有军人的伟岸担当,而且亦有儿女情长,尤其是他对母亲一以贯之的忠诚,不离不弃,才是我辈最可敬仰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非常注重军人的仪态仪表,他一生酷爱整洁,喜欢照相,他的皮鞋总是擦的蹭亮,即使穿了很多年的衣服也干净整洁。父亲平时虽很节俭,但对新的东西也赶时髦,六十年代日本䄂珍半导体收音机刚出来他就率先买了一个,还用三个月工资在北京西单亨得利钟表店买了一块欧米茄手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收据还在呢。</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所以我对近年影视剧中把军人形象塑造的粗鲁、邋遢十分反感!完全是以偏概全,胡编乱造!</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一生酷爱学习,他除了工作几乎没有其他业余爱好,买书看书就是他最好的休息。父亲会写多种字体,他流利的书法令许多当年的参谋、秘书赞叹不已。</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节也是父母相会的日子!二年前的6月16日我91岁的母亲在与父亲分开26年后终于在天堂相见了,从此,二老再也不会分离!我想,这应该是我们作儿女的送给父亲最好的父亲节礼物!</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母1946年在武安小照相馆照的结婚照在朝鲜防空洞被炸毁了,这是晚年母亲自己画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我本科是学哲学的,而且读书时就喜欢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史,所以我一直相信天人之间确实是有感应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年元旦刚过,父亲就托梦给我,说他想我妈了。第二天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春节时母亲还好好的,但短短三个月后,在栀子花开的季节,没有任何气质性病变的母亲就选择父亲节这天离我们而去,与我们的父亲在天堂相见……从此,父亲节这天就成为我们缅怀父母的日子!</span></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用以比喻父母爱情非常贴切!在父亲走后的二十多年里,母亲一直把父亲的照片放在枕头下,陪伴她度过了九千多个夜晚!</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每当夜深人静睡不着觉时,母亲就下床开始写回忆录,回忆她童年时代乡间的快乐,少年时代的国破家亡,青年时代投身革命的战友情深,与战友、老乡、同志、爱人、丈夫相识后的聚少离多。</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更令我动容的是晚年的母亲把父亲战争年代写给她的十几封信用毛笔字工工整整的全部抄了一遍,又用毛笔给已在天堂的父亲回了十几封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就是军人的爱情,从来不说爱,但爱的最久远!</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唐 戴叔伦)&nbsp;母亲晚年写给已在天堂父亲的信,谈的仍是五十年代初她留守重庆的陈年往事。</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八十年代初父亲在徐州军部大院</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七十年前父亲在进军大西南的征途上匆匆写给母亲的信。</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3年夏天我与父母在北戴河北京军区疗养院度过了一个难得的快乐的假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我与父母在徐州家门口</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弟弟与父母合影于徐州家门口</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妹妹与父母七十年代在合肥12军大院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9年6月我姐姐、姐夫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凯旋回来与父母及二个儿子合影于徐州。</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刚移防徐州那年的寒假我与父亲</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基层,这是他在荒草圩农场。在父亲的字典里没有金钱、享受,只有工作、奉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3></h3><h3></h3><h3></h3><h1><br></h1><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