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住烈士的过往</h3><h3>——读董光华烈士日记</h3><h3>薛勇勤</h3><h3><br></h3><h3>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h3><h3>——习近平</h3><h3>题记</h3><h3><br></h3><h3>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见到了一本董光华烈士的日记,从泛黄的笔迹和平淡的叙述中,我深深为之感动,历史不能忘记!我觉得,作为一个史志工作者,有责任记住烈士的过往。</h3><h3><br></h3><h3>董光华家族</h3><h3><br></h3><h3>董光华出身一个书香门第、富贵之家,曾祖父董生花,祖父董向离,同为清代国子监监生。民国十七年,其祖父董向离与族人董贻康共同为首发起(董贻康当时任山西盐务总经理),在本村办起首家私人集资承办的“育三学校”,并带头捐资400大洋,爱国将领傅作义闻其壮举,亦慷慨解囊,捐资相助以激励,时任山西省府主席阎锡山为彰其义举,特赠匾一块,题词“嘉惠士林”。</h3><h3>其父董士杰,字汉臣,曾就读于山西大学预科班,1928年任万泉县首届教育会会长。他积极配合中共地下党人,到各高小搞讲演,教唱革命歌曲,宣传救国救民真理。</h3><h3>其胞兄董贻度(1915—1946),字仲宪,又名董笃,在运城菁华中学就读期间接触共产主义,走上革命道路。1936年参加了抗日先锋队和牺盟会,到晋北五寨县进行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奉命调回稷王山根据地,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稷山县北区、东区负责人。1939年,阎锡山发动了“十二月政变”,稷王山根据地武装力量奉命转移,董贻度调任浮山继续坚持抗日斗争。1946年,浮山解放,根据对敌斗争需要,他被调到平陆县任武委会主任。当时蒋介石正向人民争夺抗战胜利果实,并全面发动内战,平陆斗争十分紧张,董贻度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农村宣传党的政策,建立民兵组织,发展武装力量。一天,他谢绝了其他同志“带上警卫”的劝说,只身一人来到张店附近的村庄,发展民兵组织,不料被阎锡山反动地方武装还乡团发觉,连夜包围他的住处,他与敌人斗争到子弹打光,腿部负伤而被捕。后来,敌人把他和其他六位同志,用铁丝穿过肩部锁骨相连带回运城,酷刑用遍,残忍之至,要他自首。董贻度在生死关头,为了保护党的机密 ,宁死不屈,忠贞不渝,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并把尸体抛入运城小李村一水井。</h3><h3><br></h3><h3>董光华其人</h3><h3><br></h3><h3>董光华(1921—1940),原名董贻光,字叔华,又名董光。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运城万泉县(今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毕业于运城明日中学,受其兄贻度的影响 ,在校读书期间,他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哲学大纲、军事、文艺等古今中外名著,颇有见地。1937年读书期间,在兄长影响下参加了山西新军,12月到临汾集训,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丁玲的演讲,深受鼓舞。1938年春按规定他被分配到万泉埝底小学教书,没多久就离开学校,东上稷王山,加入牺盟会。</h3><h3>1938年5月,由当时的万泉县委组织部长杜思忠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在稷王山一带从事抗日政治宣传等活动。他一面东奔西走发展党组织(他当时提出10天内发展一个党员),一面参加游击队,并创办“烘炉”壁报,在杜思忠、秦居信领导下,开展地下党工作,宣传党的政策,教同志拼音识字。1938年10月,通过地下组织秘密培训,1939年1月到中共乡吉特委机关驻地乡宁县上章冠村参加乡吉地区党员训练班学习,结束后担任乡宁二区(即现在的乡宁县光华镇、台头乡、双鹤乡一带)区委书记。他带领二区牺盟会人员,发动群众,搞减租减息,和联合抗日的宣传活动。他经常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不喊苦不喊累,传达学习党的文件,顺利开展地下党建设工作,在牛王庙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为创立抗日根据地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嘉奖表彰。</h3><h3>1939年“十二月政变”后,阎锡山抓捕牺盟会人员和地下党,当地党政人员奉命随军(212旅)转移,董贻光要求坚持留在当地,继续和敌人斗争,发展地下党组织,当时阎锡山61军的414、416因驻牛王庙一带,对革命工作威胁很大。1940年新春,由于坏人告密,416团正副团长带部属在井家坡围捕了董贻光。匪军用高官厚禄,诱骗董贻光交代地下党组织而遭痛斥。匪军用尽一切酷刑,他多次昏死过去,仍然正气凛然,毫无惧色,匪军黔驴技穷,一无所获。正月二十九日遭残酷枪杀,时年19岁。</h3><h3>1946年,乡宁县党组织恢复,牛王庙区委书记程守忠、农会主席李志平、农会副主席李贞祥、区长范云增负责开展工作。为了纪念董光华烈士,区委报请县委同意,将二区区政府所在地牛王庙改为“光华村”,即现在的光华镇所在地,并将董光华牺牲之地蝉峪河前湾改为“烈士湾”。山西省,有两个地名是以烈士命名的,一个是左权县,是为了纪念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另一个便是乡宁县光华镇,足见董光华烈士在当地的影响。</h3><h3><br></h3><h3>董光华日记</h3><h3><br></h3><h3>现在保存的这本烈士日记,收藏于烈士后人家中,大部分为钢笔手写,部分为铅笔,牛皮纸包皮,内页部分脱落,仅余38页49篇,为烈士于1938年2月27日——11月9日所写,日记的长短不一,有的仅数十字。但他一生为了能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还有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体现在日记的字里行间,从董光华日记中,可以看出一个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那就是为了全民族解放所做的不懈努力。从他的日记中,我读出了董光华烈士的革命观。</h3><h3>从诸多日记中可以看出,董光华每天读书是不可少的。经常有赌鬼在他所在的学校赌博,好几篇日记都写到了这件事,“打交(搅)得我自己也不能读书,我自己很气恨他们。”但即便是这样,他依然能从这件事中折射出自己思想的光芒。他对赌鬼们的行动屡禁不止,便“观察赌鬼的神气,我看了旧社会的一部分,我觉得,这对于我,尤其是对于我的经验是不能有帮助的。”</h3><h3>他读书重点读两种读物,一种是布尔什维克的支部是怎么工作的,一种是新哲学大纲,同时,也会翻阅新术语辞典和丁玲选集等文学著作。如他在1938年10月9日的日记中写到:“读了一会现代创作文库中的丁玲选集,对与他充满了感情的受慰的心情,被环境压迫的坚决的意识转变起了极大同情之感。我想没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环境压迫的意识的转变是必要的,对于我们的党,对于社会革命,对于建立新的共和国的中国,对于无产阶级,对于民族,都有着很有利而且是迫切的需要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董光华读书,多带着自己的思考,并力求与正义相结合,为信仰所努力。接下来的一段日记,足以反映出一个共产党员对自身的剖析,作为党员,要改变自己的过去,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对于丁玲的这种意识,使我自己转到回忆的路上……使我得现着深刻的印象,是我最不能忘记的一页,现在重新在我的心里复显了,好像我自重新经历过一样——这是使我多么慰快的事啊。”毋庸置疑,在没有加入中共党组织之前,年仅16岁便参加工作的他也曾经是充满憧憬,但现实又让他迷茫。在1938年4月1日的日记中,他开篇写“晨光从窗上的空中透了过来,像灯光一缕,照在西北角的墙壁上,红亮的,象征着旭日初升的蓬勃的气象”,然而,很快,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就惊扰了他甜美的心境,日本人的消息让“这一切打乱了我的幽梦,我的乱想——对于日本皇军其中的土匪的恶劣事迹的乱想;使我觉得幽梦乱想都是空的,都是对于事没有什么益处,只有工作,奋斗,才能找出确实的出路。”从那个时候,应当说,董光华革命的萌芽已经萌发,他要改变现状,寻求真理,虽然还很迷茫,但灵魂深处已经觉得现状必须打破。而这一篇日记之后不到一个月,他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h3><h3>1938年5月之后,董光华因为肩上担子增加,多在荣河、万泉、河津及稷王山一带活动,此时的日记显然匆忙了许多,没有了过去的闲情雅致。但是,他仍然能从紧张的工作中感受到快乐。1938年6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到:“费了几天的准备,因着我们同志的努力,我们的壁报——烘炉,终于在今日登刊了,我们真是十分的高兴。”他对党的事业高度重视,兴致盎然,10月9日,“下了半天的雨,闷在屋里,不能外出,真是使人难过。”面对革命党人随时可能的牺牲,他和与在八路军部队工作的兄长、后来同样成为烈士的董贻度通信,说“现在夜已深了,想起军队中血肉横飞的生活,真是有点深(神)秘奥妙,至少总有些使人神往。”明显知道革命有牺牲,却抱着一种神往的想法,董光华的思想境界至此已经完全升华,这也就决定了他之后在乡宁革命之时,那种艰苦卓绝环境下誓死不渝的追求。</h3><h3>历史不容忘记,光明永耀中华。董光华烈士的日记,虽然残缺不全,但短短数页,寥寥数言,我们便走进了一个让人高山仰止的世界。我认为,重读烈士诗篇、家书和日记,记住烈士的过往,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可以更好地学习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和艰苦作风,对新时期的党员更是一种鞭策。对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都是很有好处的。在这里,让我们再重温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的这段话:“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这段话虽然过去了70多年,但今天来看,仍然是激励人心的,催人上进的,毫不过时的铮铮之言。</h3> <h3>董光华烈士日记封面</h3> <h3>董光华烈士日记内文局部</h3> <h3>董光华烈士日记内文局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