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堡”,就是四堵墙一围,留一个或几个进出的门,这个进出的“门”,就是“堡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堡的作用太大了,它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b></h1> <h1><b> 话说我的老家友宰堡,建于明嘉靖年间,隶属于大同府,位于今阳高县最南端,地处六棱山脚下,桑干河南岸。早在元顺帝时,是雁门关外的零星村落,原名汾芦堡。</b></h1> <h1><b> 明代隆庆年间,蒙古黄金家族土默特部俺答汗入犯,凡附近村庄,俱被蹂躏,唯友宰因堡坚实而幸免。时在河南商城任知县的孙应辰返乡探亲,亲历其事。孙应辰先生与其子弟,及村中父老共同商议,欲将土堡外面再包修一层砖,使之坚固结实,以重防务。于是,直隶大夫、当朝郡马孙应登上禀万历皇帝,又蒙好友张公尔基和霍公长盛帮助此事。他们共同奔走呼吁,得到旨意,允许包修。</b></h1> <h1><b> 万历33年,遂由在山西行都司做官的乡人孙应武负责工程,铺石条为基,以砖包墙,筑起周四百丈有奇,高三丈六尺,南有瓮城,南堡门头石碑上有山西都指挥孙应武题“迎薰”二字,四角有楼,东西有铺的砖堡一座,这一巨大工程系蒙友人副宰相张公尔基协力而成,故取名友宰。</b></h1> <h1><b> 堡,有讲不完的故事,诉说着祖先的勤劳、智慧、勇敢、坚韧和顽强。</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