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裹乡愁

周仕忠

<h3>  春花渐凋,夏风初涨,又到一年端午节。这是一个留存在记忆里快乐与追思的节日,不管是否情愿,舌尖上的故乡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而深深裹在粽子里的乡愁依然刻骨铭心。</h3> <h3>  我的故乡在苏北建湖。我的记忆中,端午节是个特别重视的传统节日。按照习俗,家家户户大门口插上一束艾蒿,小孩的脖子上还会挂一个香袋,而最热闹也最开心的是包棕子、煮粽子、吃棕子,满村子都弥漫着艾草的药香和粽子的清香。</h3><h3><br></h3><h3> 提到粽子,传说是为纪念那位蹈江而去的诗人,这给粽子带来了悠远的历史韵味。粽字拆开就是以米祭宗,又有着敬天法祖的传统意义。粽子是上天给我们的丰厚馈赠,故乡则注定承载着我永志不忘的思念。想当初,每年的端午,母亲在厨房里上下忙碌,就为做我们最爱吃的粽子。她做的粽子,早已融入我们的饮食血脉,不仅是端午节日的礼物,也给我们以胼手胝足、存身立命的精神动力。</h3> <h3>  儿时的端午节,我是被阵阵香味薰醒的。那香味与笑声粘在一起,把个端午节香甜得格外幸福。一口黑黝黝的铁锅,架在土砖制成的灶台上,一个直直的烟囱,立在灶台中间,直伸向屋顶外,这便是我家的锅屋(厨房)。当烟囱升腾起烟雾,如轻纱缭绕着飘向远方时,在外面玩耍的我就知道,母亲在家煮粽子了。饥肠辘辘的我,便会迅速地奔回家中。离家越近,粽香越浓。</h3> <h3>  在我小的时候,老家还很贫困,物资匮乏,但是再困难,父母亲也要让我们吃上粽子。那时的粽子没有现在这么多花哨品种,粽子食材简单,主要是糯米和粽叶,条件好一点的,再加点白糖、蚕豆或咸肉。咸肉粽子是我的最爱,油腻腻的令人眼馋。那时穷,肚子里没啥油水,肉粽子总是很有诱惑力。粽叶就是河塘边随处可见的芦苇叶,用芦苇叶包的粽子特别清香,现在身处北京早已闻不到那种味道了。</h3><h3><br></h3><h3> 叶面宽、翠绿的新鲜芦苇叶和去年收成的糯米,都是母亲包粽子的上好材料。母亲拿起粽叶,于双手和各手指的默契配合下弯成漏斗的形状,将糯米亲密地附着在粽叶里,放进配料,粽叶相折,用粽针带叶尾穿粽而过,不用一点线绳捆扎就非常结实。在母亲的一扯一扭之间,糯米饱含的炭水化合物,咸肉等配料丰富的蛋白质,给劳作了一天的家人,还有玩皮了一天的孩子,汲取着足够的热量。这也许就是母亲对家人快乐生话最完美的寄托吧。</h3> <h3>  灶膛里的火噼里啪啦地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母亲慈爱安详的脸庞。母亲将刚刚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就像回家的孩子扑进妈妈怀抱一样。水开了,粽子们拥挤在一起咕噜咕噜的欢快歌唱,又像是母亲睡梦里仍在和我说话的开心话语。水刚沸过,母亲用铁钳给灶膛里加上足够的稻草,于是,灶膛内的火更加猛烈了,一束束红色的火苗放肆地舔着锅底,如同母亲温柔的爱抚。此时,锅内的咕噜声也渐渐变大,并伴随着轻微噼啪声,那是粽子在锅里快要煮熟时愉悦的节奏。</h3><h3><br></h3><h3> 不一会儿,粽子的清香便从密闭的锅内亲亲热热地冒出来。母亲揭开锅盖,顷刻间,粽叶香,糯米香,赤豆香,白糖香,咸肉香,交融在一起,热气蒸腾,香韵萦绕。母亲给早已等候在一旁的我捞上一个粽子。垂涎欲滴的我,顾不得还有些烫,迫不及待地剥去粽叶急急咬上一口,那醇香扑鼻、软糯滑腻、清润甘甜的味道至今难忘。吃饭时刻,母亲端着煮好的粽子放在桌上,满屋飘着粽子的清香。一家人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聊天,笑声充满着整个屋子。</h3> <h3>  光阴荏苒,岁月流连,孩童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然而,在这粽子清香里,留着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吃过很多样的粽子,都觉得没有小时候母亲做的好吃,母亲做的那才叫一个香。三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母亲做的粽子,但是那沁人心脾的粽香,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飘荡在我的记忆里,留存在我的生命里。</h3> <p>  岁月把思念的影子裹成了记忆里的棕子,端午节,一个飘溢着浓浓粽香、满满幸福记忆的节日,让我更加怀念母亲,思念故乡。我的端午思绪,寄托着游子的乡愁,径直飞向炊烟袅袅的故乡。依稀间,那粽子的清香又在我的心头飘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