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与纸的朝圣——探秘德格印经院

简人(李云良)

<h3>  昌都客运站的售票员说,到江达的路段正在抢修,只有下午两点钟的一趟班车了。我到江达时已经是深夜了,天上下雪,在车站的小旅馆住了一宿。旅馆很脏,但给我印象深刻,我发现墙上的《住宿须知》中赫然写着:&quot;不许赤膊或穿三角裤走出房间,不准在客房内酗酒划拳,跳舞!&quot;旅馆老板写这条款时可能板着脸,但在我看来却极具幽默感。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出门了,不断听到街上面包车的招客声:&quot;德格,德格!&quot;&quot;玛尼,玛尼!&quot;我爬上了一辆七座面包车。司机叫次仁旺堆,车子没开出多远我们就聊熟了。停车时我总是拿起相机兴奋地拍来拍去,有时他也会主动停车,借机抽根烟。在高原抽烟对身体不好,但开车的都有烟瘾,他说他以前抽得更凶。面包车经岗托乡东行,过金沙江大桥即进入四川境内,金沙江是西藏和四川的分界线,它的水声和名字一样如雷贯耳,中午时分我终于抵达德格县城。</h3> <h3>  站在德格街头的岔路口。我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对这座小城的随意幻想。我背对着西藏,身旁是桥,它联结着德格的过去和现在,街上电话亭里有一位中年喇嘛在打电话,是打到泰国曼谷去的,这一幕让我突然觉得地球其实很小很小。而此刻只要沿着它往前走,我就将走进藏文化的中心德格印经院了。 &nbsp;</h3><h3> 对于了解藏文化的人来说,德格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地名。而对于藏族人,如果没有条件去圣城拉萨朝拜,那么去一趟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德格,在德格印经院朝拜一次,也可以了却一生最大的心愿。历史上德格土司号称"天德格、地德格",其显赫的地位,更使整个西藏地区的其他土司相形见拙。据说藏文化有三大发祥地,西藏的日喀则郎通印经院,因曾经遭大火焚毁,抢救出来的印版文物为数不多,已无法承担起保存和发扬藏文化的职能;甘肃夏河拉楞寺的觉列印经院,收藏最多时的印版数大约为15万块,也远远不及德格印经院。现在绝大多数的藏文化典籍,在德格印经院都有收藏。它的印版有三十多万块,画版六千多块,其中不乏珍本、孤本和绝本的印版。因此无论从保存的典籍数量和规模,还是从印版的古老、珍贵程度上来看,德格印经院都居于"藏文化三大发祥地 "之首。<br /></h3><h3><br /></h3> <h3>  印经院坐落在德格县城东不远处的更庆鲁珠顶欧普龙沟口,据说欧普龙沟 口具有藏族传统风水典型的"八瑞相"的山水格局,而金沙江的两条支流色曲河与欧曲河也汇聚于此。</h3><h3> 在印经院的墙外,我看见许多藏民沿围墙转经,当我踏进印经院的大门时 ,一股混合着酥油和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种古老的建筑与经卷混合而成的奇异的气息。印经院不大,整体格局为回字形,其中有印刷室、印版收藏库、 晾晒纸张室、装订室、经书保管室,以及塑有各种威猛神灵的护法堂等。在这些 放满印版和画版的古老建筑中穿行,就像进入了迷宫,木架上的印版都在暗红色的光影中闪烁着一种神秘而宁静的色泽。一位藏民带我来到佛龛前,我合着手掌对着佛像悄悄许了个愿。</h3><h3><br /></h3> <h3> 转遍整个印经院,我惊讶于院内幽暗的楼阁,操作的工匠们都藉着设计精妙的藏式建筑,充分享受天井、窗台明亮的阳光工作,用于印刷的刻板选用了质地坚硬的红桦木,所有印刷文字和图案都刻在这些木板上。印刷时,在刻板上刷上墨,然后铺上纸,用羊毛滚桶压实,文字和图案就留在纸上了。刷墨、铺纸、滚压、揭纸,整套完全手工的印制工序,都由两位师傅在瞬间完成,手起纸落,拓印完毕,新印的红色经文清晰悦目,散发着油墨特有的香气。据印经院的人说,印刷工们都是来自县城和附近牧区的临时工,因为天气的原因,只有每年四至十月才能工作。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但一直把这项工作看得非常神圣,他们希望通过印制经书积累功德,而印经院的刻版匠人绝大多数都是江达人。在德格土司时代,现在西藏的江达、甘孜的白玉、石渠等广大的区域,都是德格土司的势力范围。德格土司在为印经院派差时,也有专门的分工,比如德格的龚垭以"阿岁村造纸"而出名,土司就让那里的人专门为印经院供纸。白玉盛产精制的刀具,就专门为印经院提供精良的刻刀。在历史上,江达的雕 刻匠人非常出名,他们精雕细刻的宗教和民间艺术品,历来都受到整个藏区的欢迎。因此在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匠人,自然就是以江达人为主了,当然只有最优秀的匠人才有资格为印经院刻经版。经版从书写到刻制,大约要经过十五道以上的工序,非常严格、精确,所以德格印经院的印版在全藏号称是"雪域西藏印经院最具标准的经典版本"。从手工造纸到手工刻版,再到手工印刷、手工装订,这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唯一全部用手工完成整套流水作业的印刷过程。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一传统在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能得以延续?从印刷史的角度来说,这里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印刷的全部工艺,堪称是中国传统印刷术"活着的博物馆"了。</h3> <h3><br /></h3><h3> 印经院印制重要的经典一律使用硃砂,其余选用上等松烟墨,以前印经院精印了大量藏文《大藏经》及各种佛学名著及佛画流通国內,並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享有盛誉。据说乾隆年间一套墨印藏文《大藏经》价值八十两银子,硃砂印的则值一百六十两在印经院建成的二百多 年以来,这里每天都以细腻、精巧的手工印制着一页页梵香缭绕的经卷。在整个藏区,只要是德格版的经书,所有的人都会闻之生敬,视若珍宝。几乎所有的寺院都以珍藏德格版的经书为荣,在僧侣们的梦想中,也都希求在德格版的古老经卷中,品味到佛陀至高无上的甘露妙法。在印经院门前的店里,我花了14元钱买了一幅刚印好的佛像,现在就一直摆在家里的书柜上。</h3> <h3>  在印经院,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曲杰·登巴泽仁。清雍正年间德格的第十二代土司,也是藏族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土司之一。在今天看来,曲杰·登巴泽仁的诸多功绩,早已随着历史的车轮而烟消云散了,但他修建印经院从而把各派的学说典籍保存并流传下来,德格印经院的建立使其跃升成为整个藏民族精神信仰的至高点。而登巴泽仁本人也因此成为藏民心中英雄式的人物。至今在印经院正门的房顶上,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块金光灿灿的法轮和一对铜质镏金孔雀,据说这是当年清朝政府为表彰其创建印经院特别赐予德格土司,也是藏区所有寺院里唯一的一对。 &nbsp;</h3><h3>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德格印经院也许只是一座融印制和收藏为一体的图书馆和陈列馆。但它涉及藏传佛教的经典和藏族文化的发展历史,还包容了大量的古代亚洲文化和思想史料,以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方术、百工杂技等著作,堪称"雪山下的文化宝库"。<br /></h3> <h3><br /></h3><h3> 相对于印经院悠远深广的历史文化,它后山的更庆寺就显得黯淡多了,我到时正遇上藏民的祈福大会,场面宏大而庄严。阳光懒洋洋地晒在德格的街上,这里的民居都非常漂亮,漆成暗红色的木头房子,窗眉则用五彩的颜色装饰一切都显得宁静而安祥,因为印经院,德格这座偏远的康北小城才为世人所知。德格印经院把在高原上游离了一千多年的信仰,都凝固到红色的经卷之中;而遍布山岗的经幡,又把凝固的信仰,随着风的涌动,吹进藏区的每个角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