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之六~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和平,铸剑为犁。

老兵

<h3>樊建川,男,汉族,1957年9月出生在四川宜宾,山西兴县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收藏家。&nbsp; 现任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山西商会会长、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建川实业集团董事长、建川博物馆馆长、汶川地震博物馆馆长、四川省商会副会长。<br></h3> <h3>高中毕业后当了两年知青。 1976年冬天参军。1979年9月考入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两年后毕业,到重庆三医大任教。 1987年转业到宜宾地委政策研究室。 1991年任宜宾市常务副市长。 1993年5月辞职到省城成都打工。 1994年创办“建川房屋开发有限公司”。 2008年5月17日获得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最高荣誉博士学位。&nbsp; 2013年1月当选为四川省十一届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nbsp; 2013年5月受聘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nbsp; 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nbsp; 2017年8月13日,四川省工商业联合会(省商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省工商业联合会(省商会)第十一届执行委员会。樊建川当选为新一届四川省商会副会长。&nbsp; 曾多次入选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2007年位列排行榜第397位,资产20亿元 2008年位列排行榜第406位,资产20亿元&nbsp;[9]&nbsp;&nbsp;、2009年位列排行榜第698位,资产15亿元&nbsp;、2010年2010胡润百富榜地区排名榜单(四川)位列第27位,资产15亿元&nbsp;) 樊建川曾下乡、当兵、任教、做官。1993年为收藏而辞官经商。从事收藏数十年,其藏品种类繁多,重点为抗战文物和“文革”文物。此两项收藏在国内位居前列,如137件文物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2005,他在中国四川安仁镇创建了建川博物馆聚落,建馆目的——为和平收藏战争,为教训收藏“文革”。其收藏事迹为媒体广泛报道:为了和平,收藏战争(抗战);为了未来,收藏教训(“文革”);为了民族,收藏传统(民俗)。出版有《抗俘:中国抗日战俘写真》、《兵火(从日军影像看中国抗战)》、《一个人的抗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文革”瓷器图鉴》。 2018年10月,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nbsp; &nbsp;<br></h3> <h3>樊建川高中毕业后当了两年知青。</h3> <h3>樊建川1976年冬天参军。1979年9月考入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两年后毕业,到重庆三医大任教。 1987年转业到宜宾地委政策研究室。</h3> <h3>樊建川34岁就当上,宜宾市常务副市长。<br></h3><h3>当时他曾以副市长身份,参与了一次夜市摆摊活动,为的是亲身体会市场经济,还引起宜宾市一阵轰动。不体验不要紧,这一体验,樊建川的眼光就更远了。即将升任市长之际,他主动辞职,下海经商。<br></h3> <h3>2005年8月17日《人民日报》评论建川博物馆开馆。<br></h3> <h3>馆内进门处挂着樊建川被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时的头像,头像的右方还挂着樊建川与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一道被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时的合影。<br></h3><h3>荣誉博士是美国各大学的最高荣誉,授予具有特殊贡献的杰出人士。按照布莱恩特大学的惯例,每年先由学校教职员工推举国际及美国国内各领域的知名人士作为候选人,校董事会将从中评选出1-3位。<br></h3><h3>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在2008年5月17日上午与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共同接受美国布莱恩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布莱恩特大学授予樊建川博士学位的原因是“因为他建成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为公众事业做出杰出贡献”。<br></h3> <h3>连战接见樊建川。   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前往参访台湾,建川博物馆与台湾地震博物馆就明年共同举办地震展达成初步共识。   12月1日晚上10点,台北桃园机场,虽是冬季,但台北依旧温暖如春。一架来自香港的飞机徐徐降落,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一行走下飞机,台湾同胞早已等候在此。这次台湾之行,源自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任邵铭煌此前专门发来邀请函,欢迎建川博物馆组团去台参访,与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及相关文史机构、人员进行交流,并乐意协助安排有关事宜。参访台湾的两天半时间里,连战、蒋孝严、吴敦义等先后会见了樊建川一行,并进行亲切交谈,处处洋溢着融融暖意,令参访的每一位四川人都很感动。<br></h3> <h3>连战会见樊建川时合影。</h3><h3>樊建川一行前往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办公室,与连战先生会谈。连战的办公室位于仁爱路,窗明几净,简洁朴素,悬挂着大量书画作品。“我们刚落座,就听连战先生说:‘啊,他们到了啊’。”樊建川说,连战一边跟他们握手一边说:“久仰!久仰!欢迎!欢迎!”当樊建川将一些抗战书籍送到连战手上时,连战捧着书说:“宝贵啦!好极啦!”连战对樊建川说:“你的情况我很熟悉了,你的书我也看了,也看了有关你的报道,虽然没有谋面,但我们已是老朋友了。”听到这一席话,樊建川一下没了拘谨感,开始跟连战畅谈起来,从抗战历史到汶川大地震。当听说建川博物馆打算明年在台湾举办汶川地震展时,连战表示非常支持,他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台湾同胞非常关注和关心灾区人民,他的基金会还向灾区捐款1000多万元新台币,他希望有机会能到四川地震灾区和建川博物馆去看看。   会谈时间原定30分钟,但两人交谈甚欢,会谈时间持续了近1个小时。在即将结束会谈时,樊建川将特意备好的一瓶五粮液酒送给连战。连战先生对不倒的圆底酒瓶很感兴趣,在桌子上把玩了一下:“这个瓶子很有创意的。五粮液很好,酒的度数是多少?”樊建川在告知连战酒的度数时说:“早听说连战先生喜欢喝白酒,酒量不错。”连战哈哈大笑起来。告别时,连战还回赠了樊建川一行阿里山茶叶。送四川客人出门时,连战还说:“我们后会有期。”<br></h3> <h3>樊建川与蒋孝严见面时,已经是第二次了。此前蒋孝严曾到四川参观建川博物馆,并题字留念。12月3日,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在台北接见了樊建川一行。樊建川回忆说,在去蒋孝严的办公地时由于塞车,他们整整迟到了20分钟。然而,见到樊建川时,蒋孝严没等樊建川为迟到歉意就上前握手:“建川啊,想你啊。”<br></h3><h3><br></h3><h3><br></h3><h3>蒋孝严与蒋纬国分别为建川博物馆题词。<br></h3><h3><br></h3> <h3>郝伯村接见樊建川。</h3><h3>跟台湾知名人士郝柏村的会面同样让樊建川难忘。抵达郝柏村的住地时,90多岁的郝柏村老人正从游泳馆回来的路上。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健谈,笑容始终挂在脸上。见到长期研究抗战历史的樊建川,这位曾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抗日将领滔滔不绝,从他脑袋里为何留下弹片,到徐州会战,从每次战役阵亡将士人数,到哪一次战役歼灭多少敌人,老人总能脱口而出。   快要结束交谈时,樊建川发现老人喝茶的杯子很好看,上面有鲜花和诗歌,当得知此杯是台湾知名人士李焕赠送给郝柏村以后,樊建川拿在手上看了又看。郝柏村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想要就送给你吧。”“谢谢!谢谢!”樊建川捧着杯子爱不释手。随即,郝老吩咐秘书倒掉茶水,冲洗干净后就把杯子送给了樊建川,小心翼翼捧着杯子的樊建川如获至宝。<br></h3> <h3>吴敦义(右)与樊建川亲切交谈。   在与樊建川一行会面时,国民党副主席兼秘书长吴敦义说:“我没去过四川,但很想去的。成都,成都,成功之都,一定是一个不错的城市。”吴敦义说,汶川大地震后,他很关注四川和地震灾区。10年前,台湾也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台湾还建立了一个地震博物馆,他希望樊建川去那里参观,跟那里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在结束谈话合影时,吴敦义用右手紧紧抓住樊建川的手笑着说:“这是牵着兄弟的手。”现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起来。<br></h3> <h3>2006年,马英九先生还欣然为建川博物馆题字:“为历史做见证,为后代永流传。”<br></h3> <h3>建川博物馆副馆长何新勇介绍,他们将按照连战题字的原始尺寸木刻制成国民党抗日军队馆的匾额。<br></h3> <h3>正面战场馆的前方有一个头戴钢盔,肩负背包,手握长枪的士兵雕像,这是抗战时期千千万万国民党士兵的代表。雕像的底座刻着两个大字:“哀兵”。基座上刻着: ”古语说: 哀兵必胜。这位中国士兵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兵团,被迫地、沉着地、坚定地决定抵抗。”<br></h3><h3><br></h3> <h3>正面战场馆</h3><h3>走进正面战场馆。迎面是一幅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日宣战的讲话画像并伴有讲话的录音,在楼梯的两旁摆满了已殉国的国民党将领的照片,有些只留下名字。&nbsp; 展厅面积1299平方米,包括“抗战缘起、正面战场、空中御敌”3个主题单元。主要以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22个重大战役为展示内容,真实重现中日军队对决场景。</h3><h3><br></h3><h3>馆中介绍在8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与日军交战大的战斗22次,重要的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的战斗38000余次,消灭日军100余万人。阵亡的将士有380万人,其中少将以上达150余名,将领以下之团、营、连、排長数以万计。该馆陈列以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为主要线索。 &nbsp; &nbsp;200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博物馆首次向世人开放。</h3> <h3>正面战场馆入口处纪念墙上挂着,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二百多位国军将军照片。 &nbsp;在博物馆中一处狭长通道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副副发黄的照片,没有照片处则是一座座写有姓名的牌位,这里有许多我们已经能在书报杂志上,影视作品中熟悉的名字:佟麟阁、赵登禹、郝梦龄、王铭章、张自忠、李家珏、戴安澜……,他们的军衔都是那样的令人震惊:上将、上将、上将、中将、少将……这些都是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历史不会忘记这些英雄,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人民也不会忘记这些英雄,今天他们终于得以正名而载入中华民族不屈抗日的史册。</h3> <h3>建川实业集团董事长樊建川在领奖。<br></h3> <h3>向壮士致敬仪式。 2007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也是日寇制造惨绝人寰南京大屠杀70周年。时值岁末,二十多名国共两党抗日领袖及名将后人齐聚成都建川博物馆中国壮士群雕广场缅怀先辈,弘扬抗战精神。毛泽东之女李敏、周恩来侄子周秉均、侄女周秉德,彭德怀侄女彭钢,陈毅之子陈丹淮、聂荣臻之女聂力、卫立煌之子卫道然、林彪之女林晓霖、左权之女左太北、李默庵之女李碧如、郑洞国孙子郑建帮、陈赓之子陈知建、萧克之子萧新华、李仙州之子李德强、罗瑞卿之子罗箭、黄克诚之子黄煦,谢晋元之子谢健民、彭士量之子彭纪俊、戴安澜之子戴复东、戴澄东,侯镜如之子侯伯文等。<br></h3> <h3>左起:樊建川、马识途、黄宗江、车福(坐轮椅者)、李致、流沙河。<br></h3> <h3>抗日战争时期志愿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孙女凯乐威与樊建川馆长合影。</h3> <h3>徐小岩(右二)在父亲徐向前雕塑前与樊建川(右一)合影。<br></h3> <h3>马未都题词。</h3> <h3>忏悔的日本人盐谷保芳。 这是一个如今已经年近90岁的日本老人,他在机场看到了《一个人的抗战》,便一路找寻而来。盐谷保芳,原日本陆军59师团士兵,曾在1944年随部队在山东泰安作战,1985年4月至2003年9月23日,曾来华谢罪18次。 作为一个日本军人,盐谷保芳心中总是充满了深深的不安和愧疚。他告诉樊建川,自己在当年被拉去当兵时,从内心厌恶战争。为了躲避征兵,盐谷保芳情急之下一刀砍去了自己的食指:“这下我就不能扣动扳机了,也就不用当兵了!”谁知,他当时太性急,砍下的是左手食指,被征入伍成为唯一的结局。在与樊建川的交谈中,盐谷保芳坦言自己被逼杀害过不下10个中国人,如今来华谢罪的目的只有一个:“当年日本政府葬送了我的青春,我不想我的孩子再走和我一样的路,我是在以自己的行动为21世纪家庭留面镜子。”在他第15次来华谢罪时,盐谷保芳将保存近60年的侵华罪证赠予樊建川:一把军刀、一只小号、一个钢盔、三件军服。他请樊建川接受这些藏品,因为:“实物是最好的教育者。”纪念碑前、省博物馆门前、赵一曼烈士像前……盐谷保芳面色凝重,满头银发被风吹乱,身体前躬,头深深地埋了下去……“我们犯下了罪恶,请接受我的忏悔!”<br></h3> <h3>2011年12月23日,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颁发给刘放吾将军的褒奖令。</h3><h3><br></h3><h3>由刘放吾之子刘伟民捐赠。<br></h3><h3><br></h3><h3>1992年4月11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见刘放吾,感谢他50年前解救英军的壮举。<br></h3><h3><br></h3><h3>刘放吾将军骑马像,是玻璃钢材质。<br></h3> <h3>“二战援华美军骸骨移交仪式”在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举行,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亲手将装有28块美军遗骨的骨灰盒交给美国国防部战俘及失踪军人统计署高级顾问詹姆斯手中。<br></h3> <h3>矶崎新与樊建川在一起交谈。</h3><h3>矶崎新看重日本侵华罪行馆的交流作用,他说:“这个场馆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地方,它将向世界展示一段历史。这个场馆不仅中国人可以来看,日本人也愿意来看,它没有要声讨战争的本质,而是要向世界展示这段真实的历史。” 作为馆长,樊建川也强调:“我为什么要请一个日本设计师来设计呢?我希望达成一个中日民间交流的平台,冷静地、全面地、理智地来诉说这场战争,这样的话,我特别希望有批量的日本民众来到博物馆,中国老百姓也来,老百姓之间理解了,对历史达成共识了,中日才能长期和平。”<br></h3> <h3>飞虎奇兵馆 &nbsp;&nbsp;&nbsp; 展厅面积1382平方米,包括“援华概述、飞虎神兵、友谊长存”3大部分。重点展示了陈纳德将军和飞虎队的战斗、生活的传奇经历,以及中美二战老兵举行的纪念活动,见证中美友好历史。 &nbsp;&nbsp;&nbsp;&nbsp;&nbsp; 本馆建筑设计师:切斯特•怀东,曾任美国建筑师建筑协会主席。<br></h3><h3><br></h3><h3>陈纳德将军的夫人陈香梅题字。<br></h3><h3><br></h3><h3>1943年12月《时代》封面陈纳德为封面人物。<br></h3><h3>美“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女士到建川博物馆参观后挥毫留言,左为樊建川馆长。<br></h3><h3>中美合作八春秋 飞虎功业众人赏 卄一世纪博物馆 永留关爱在蜀山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陈香梅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003年9月27日<br></h3> <h3>1944年坠落在汶川深山的美国飞机起落架,2008年搜寻运回。<br></h3><h3>馆主对美国飞机残骸的深情介绍。<br></h3> <h3>中国老兵: &nbsp;&nbsp;&nbsp;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抗战老兵手印碑林。 &nbsp;&nbsp;&nbsp;今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nbsp;&nbsp;&nbsp;它们的主人,是当年参加抗战的老兵,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九十九岁,最小的,也届八十高龄了。 &nbsp;&nbsp;&nbsp;老兵老兵,但他们的手仍然坚硬--他们的手曾经握得起命运,如今却无法握住时光。他们一个个正在渐渐远去。于是我想到,要让这些功勋卓著的手留下来,在历史上长留下来,以表彰卫国勇士,警示后代。 &nbsp;&nbsp;&nbsp;我们用的材料是钢化玻璃,坚硬且透明,天地阳光间这种材质最明亮,充满生气。六十年前,正是无数双与这些手掌一样的手握着大刀、长矛,投掷手榴弹,埋地雷,炸碉堡......,捍卫了我们的国家,拯救了我们民族。 &nbsp;&nbsp;&nbsp;手印碑林呈胜利的"V"字型。重重叠叠的手印,形成排山倒海之势,这就是民族力量的真切体现。 &nbsp;&nbsp;&nbsp;碑宽略二点四米,高略三点七米,基座用花岗石,并采用腐蚀的方法将老兵手印表现出来。色彩鲜艳的手印,象征老兵的精神,也祝福他们在和平的今天有健康阳光的晚年。竖向的碑,形成一片整齐方正如阅兵阵一样的碑林。当年这些伸出的手挡住了来势汹汹的日本兵团,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今天这些张开的手掌仍然充满了对中国民族未来与光明的希望。 &nbsp;&nbsp;&nbsp;&nbsp;&nbsp;首批树立了二千老兵的手印,我们期待征集到更多的老兵手印,让这些功臣长留青史。 &nbsp;&nbsp;&nbsp;感谢四川省老干局及四川黄埔军校同学会的鼎力合作。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nbsp;&nbsp;&nbsp;&nbsp;敬上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贰零零五年拾贰月于安仁镇<br></h3> <h3>1.樊建川给刘鹏讲解。</h3><h3><br></h3><h3>2.樊建川陪同副总理回良玉(左二)来建川博物馆参观。</h3><h3> 3.樊建川与美国援华老兵罗伯特·格鲁伯合影。<br></h3><h3><br></h3><h3>4.2008年,左起侯隽、邢燕子等到建川博物馆参看布展中的知青馆,樊建川(右)。</h3><h3> 5.左起樊建川、刘伟民(左二)在刘放吾雕像祭奠父亲。 <br></h3> <h3>蒋介石侄孙女蒋孝明向建川博物馆捐赠宋美龄的旗袍。</h3> <h3>书名:大馆奴:樊建川的记忆与梦想;樊建川 口述 / 李晋西 笔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7月出版。 樊建川在书中许下誓愿:建到一百个博物馆。“我想以一个人的力量收集文物、建立博物馆,不但要把它做到空前,还要把它做到绝后,让别人不想——凭一个人的力量建了一百个博物馆,别人不想了,没法比了,去创造其他世界纪录吧。一百个馆的世界纪录,我想做一个保持者,做一个长久的领先者——做一个无愧一生的大‘馆奴’。”<br></h3> <h3>2008年3月,在建川博物馆马杰超与樊建川馆长合影。</h3> <h3>2000年8月,一本名为《一个人的抗战》的书正式出版,作者樊建川。他用近500幅图片披露并论述了大量日本侵华证据,所有的照片实物都来自他多年的抗战文物收藏。<br></h3><h3><br></h3> <h3>2012年9月18日,在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前,马杰超接受四川电视台采访。</h3> <h3>2013年7月,樊建川委托何新勇副馆长到北京将新作《大馆奴》和《国人到此低头致敬》赠予马杰超,并和何副馆长合影。</h3> <h3>《国人到此低头致敬》<br></h3><h3><br></h3><h3>建川博物馆是樊建川先生创建的中国最大的民营博物聚落,他以抗战、文革为主题。樊先生集毕生收集,在此展出了200余万件藏品。《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就是对此馆的一次巡礼。建川博物馆是收藏国难国耻的中国唯一民间博物馆,也是中华民族英雄的纪念志。创始人樊建川先生耗时二十年,收集了两万多件文物,在川西安仁镇上,建立起了庞大而震人心魄的博物馆聚落。 本书除了图文并茂的全方位介绍了建川博物馆的每个分馆与其令人动容的展品,更讲述了那些建筑与文物背后的故事。樊建川也特别增设了这则关于寻找幸存的抗战老兵的长期启事。“也许就在你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就又有一位老兵已经走向凋零。”樊建川这样写道,“有一天,他们的身体离开,但他们的右手手印在透明的玻璃上与日月同光。” 作为一本对博物馆介绍的馆书而言,这本书的主题及设计形式均富有挑战,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对于博物馆的表述方式,使本书有着一种史诗式的全景描述,也有着某种独特的精神。而这种新概念的馆书的出版,也使国内的博物馆类图书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br></h3> <h3>在这些博物馆中,樊建川最不愿去的,就是“战俘博物馆”。 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为战俘修建的博物展馆。</h3><h3>樊建川说:“因为觉得做俘虏是个污点,这些人一生可能就一张照片,那就是被杀之前日本人拍摄的,他们死了,亲人还不敢说,这是个几百万人的大群体啊!就这么被忽视、被遗忘了!想想就让人心酸。” 樊建川曾在日本买下市面上所有的战俘照片,将它们带回国建馆。在战俘馆曲折的回廊里,无数流亡异乡的忠魂得到安放,那一张张黑白面孔,记录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泪。 以色列驻华大使进馆参观后,为樊建川写下一段话:“这是一个平凡的人,干了一件伟大的事,他留住了一个民族的苦难。”<br></h3> <h3>不屈战俘馆 &nbsp;&nbsp;&nbsp; 展厅面积717平方米,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真实地展示因弹尽粮绝而被俘的抗日将士的英勇不屈和悲惨遭遇;揭露了日军的虐俘罪行。 &nbsp; &nbsp;&nbsp;&nbsp; 战俘都曾是中华民族抗敌的战士,但他们的历史作用和贡献没有得到正视,长期被历史埋葬。他们的艰苦战斗、英勇牺牲和苦难遭遇,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所付出的重大代价的一部分,是值得人们永远正视的历史。<br></h3> <h3>抗俘:<br></h3><h3>还是引樊建川的介绍最适当:“这是指十四年抗日战争中被日军俘虏的我军将士,“抗俘”这个词是我首提的,唯有此词,能传达其形象,能意会其魂魄。抗俘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群体,对此,我们长期以来采取了回避、隐匿、淡化、掩饰、失语的集体立场。他们绝大部分未留下姓名,甚至没有留下抽象的数字。十万?一百万?还是二百万? 与德国法西斯交战的苏军,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被德军俘虏了575万之众。而我们与日本法西斯交战长达十四年!我冒昧提出一个数字,我军被日军俘虏的将士至少在一百万人之上。仅仅南京战役,日军就俘虏我军八万余人,而且,几乎全部被日军残杀了。请抬头凝视这些抗俘的脸。第一:他们的表现令人震撼。第二:这些照片绝大部分是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第三:作为当时的普通中国人,这很可能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张照片。当国家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时,他们慷慨从军上阵了,他们上阵与日军奋勇博杀,他们身不由已被敌人俘虏了,他们中大部分人被敌人杀害了。他们是我们的先辈、先烈,他们是保家卫国的壮士。没有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我们就没有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所以,记住他们是必要、必需的。” 展馆内容分“壮士无疆”、“兵败悲曲”、“弹尽粮绝”和“怆然风歌”四组。<br></h3><h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继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后不久,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出征抗战。民族危亡之际,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四万万同胞联合起来,万众一心,共赴国难。<br></h3><h3>然而,由于装备落后以及部分军队的消极防御,大片国土最终沦丧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北平、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相继失守,大批的中国士兵被日军俘虏。 樊建川馆长在书中介绍说:俘虏的照片,有的一张照片上能够看到几千人,两三千人,我们都是数过,用放大镜来数,都是密密麻麻的嘛。 当日寇的进攻屡屡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三个月占领中国”的叫嚣随即成为泡影。疯狂的侵略者完全无视《日内瓦国际公约》的存在,对抗日军民进行了野蛮杀戮。仅在南京,就有八万多中国战俘遭到屠杀。这段影像记录了当年日军屠杀战俘的真实情景。 尽管日军在二战时期虐杀战俘的行为早已是臭名昭著,但事实上,要想收集到战俘的图片却是十分的困难。一般一个画册里面,翻了很多本里有一张就是战俘的照片。日本对战俘的照片可能也是限制,一般不让拍,不让上画册,不让他们士兵拍。因为他觉得这个他们杀掉了嘛,很残忍,所以他们都不让暴露这个情况。<br></h3> <h3>&nbsp;入口处。两面的墙壁上挂满了战俘们的照片,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心痛、愤懑、感慨和相当一段时间难以忘怀的场馆!<br></h3> <h3>被捕的东北军战士双手被反缚,周围全是日军,但他们依然面不改色,视死如归。<br></h3> <h3>兵败悲曲。</h3> <h3>这些残兵都是英勇的抗日战士,在战场上拼杀负伤,抬到战地卫生队手术治病,没来的及转移,就和医护人员一齐成为日军突击队的战俘。十位战士中五位高位截肢,触目惊心。<br></h3> <h3>残忍的日本军人对着战俘的心脏练习刺杀。<br></h3> <h3>武汉会战被俘,姓名不详。日军拍摄时,故意选取这位战士站在低处的角度,但被俘战士迎上去的怒火和高高挺起的胸膛使自己更为高大。<br></h3> <h3>四川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群落,设有专门的“不屈战俘馆”,以纪念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俘。出口处,一个年轻女人的全身照片被放大制成一幅浮雕,背靠着古铜色的墙壁。被馆长樊建川视作不屈战俘代言人的这位女性,叫成本华。 1938年《支那事变画报》上的成本华照片。照片上,身材瘦小的成本华一身战斗装束,齐耳的短发有些凌乱,宽大的皮带扣在胯上,裤子上还印着绑腿留下的痕迹。面对日军,她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昂然挺立,显得无所畏惧,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笑。</h3><h3> 抗战女兵,武工队长魏文全,25岁,被捕殉国。</h3><h3><br></h3><h3>被俘中国军队女护士。</h3><h3><br></h3><h3>成本华雕像。</h3> <h3>2015年8月,马杰超到建川博物馆与樊建川馆长见面,畅谈。</h3> <h3>2018年10月,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br></h3> <h3>樊建川写在馆内的那段自白: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 为了未来,收藏教训。 为了安宁,收藏灾难。 为了传承,收藏民俗。</h3><h3>集合博物馆,融合相关商业,就是“聚落”。这是民间,草根、野生的博物馆创新与生存之道。</h3><h3>社会宽松,政治清明,方有本馆。我们是时代的产物,是大家关爱的结果。</h3><h3>办馆维艰,兴馆更难,祈愿众人鼎力支援。</h3><h3>人寿百年,纸寿千年。而木、石、金、钢、瓷、银、玉等器物寿命可达百年。人走物留,直到永远。</h3><h3>博物明志,宁静致远。博物休闲,身心双安。</h3><h3>沧桑文物会说话:让历史告诉未来。</h3><h3><br></h3><h3><br></h3><h3>馆主:樊建川</h3><h3>二零零七年元旦</h3><h3> <br></h3> <h3>樊建川的梦想。&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活在世上就两件东西,第一,你有一条命,第二,你有一个背包。命是拿来拼的;背包是拿来干什么的?命拼完了就扔了。我这条命就是用来建博物馆的,我的500亩地、800多万件文物,这就是我的背包。”樊建川把自己的半生传奇只概括成两个字:馆奴。 樊建川在书中许下誓愿:建到一百个博物馆。“我想以一个人的力量收集文物、建立博物馆,不但要把它做到空前,还要把它做到绝后,让别人不想--凭一个人的力量建了一百个博物馆,别人不想了,没法比了,去创造其他世界纪录吧。一百个馆的世界纪录,我想做一个保持者,做一个长久的领先者--做一个无愧一生的大‘馆奴’。”<br></h3> <h3>樊建川与他的梦想。</h3><h3><br></h3><h3><br></h3> <h3>樊建川建的博物馆 所有人都能看懂 而每一个走进去的人 都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那些文物、图片和雕像 虽静默无言,却力道千钧! 樊建川先生所建的博物馆成为国民精神“钙片”!<br></h3><h3><br></h3><h3>里面是抗战历史,外面是安宁祥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