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鉴赏鉴别图鉴

廖开文

<h3>自“越王勾践种兰渚山”,我国至少已有二千余年的栽兰历史,从欣赏兰花群体到欣赏个体、从写意到赏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直到了明清时期,盛产兰蕙的江浙一带掀起了一股养兰热潮。上至官府,下至百姓,无不莳兰养蕙。不管是官埸仕途,还是邻里街坊,都留下了兰花的影子,散发着兰花的幽香。</h3> <h3>人们采兰、养兰、赏兰、评兰活动曰益频繁。市埸十分活跃,如何评兰成了赏兰的中心话题,民间相继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评品标准。到了清初,安徽鲍绮云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汇集了前人的鉴赏用语,在《艺兰杂记》中首先提出了瓣型理论。以后,苏卅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绍兴周怡亭的《名兰册》、常州屠用宁的《兰蕙镜》、上海孙侍洲的《心兰集》等一大批理论书籍相继问世,逐步完善了瓣型理论,并得到了广大艺兰者的认同,瓣型理论之所以被认同,因为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儒、道、佛教的美学理论,几百年来,江浙兰蕙品种一直按此理论鉴赏,瓣型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h3> <h3>花瓣要求宽圆或宽阔,瓣端完整无缺,收根、放角、不飘,瓣厚、质糯,鼻小舌大,舌呈方形或圆形。舌上红点排列整齐,色彩鲜艳。 花容端正,主瓣中正,副瓣左右对称平肩。双捧紧抱舌瓣,中宫圆整。花架坚挺、久开不拆捧,不落肩。各瓣比例匀称,花型结构严谨。 花色嫩绿为贵,色净不带杂色。若瓣色为金黄、枚红、紫色尤为上品。 叶片光滑油润、有光泽。叶色深绿,叶质滋润。阿娜多姿、柔中有刚。植株要求健壮无病虫害。叶片完整、飘逸舒展。花葶杆细圆且花朵高出叶面。整株要求完整,端庄,秀丽。</h3> <h3>香味适中,文静幽雅。 </h3><h3>涉及到具体瓣型,梅瓣必须瓣圆,紧边收根,质厚捧紧肩平,鼻小舌伸。荷瓣要求瓣短收根放脚,捧紧舌大。蝶瓣强调外三瓣荷型且后飞,唇化部分应占花瓣的三分之一以上。瓣狭称草蝴,历史上不留种。蕊碟俗称里蝴,历史上不流种。多瓣则特别强调瓣多且稳定,缺瓣花无美感不留种。</h3> <h3>判别“稳定性”,江浙兰花有特别方法。即看有无箨壳,花朵上最后几片苞壳若为绿色且质地坚硬即为“箨壳”,俗称“脱壳”。花有箨壳,则表示此花稳定不会“逃”。若有三片以上箨壳出现,次花不仅花性稳定且花容一定端正。</h3> <h3>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赏兰内容也在不断拓展。除欣赏花型外,还从花色,叶型,叶色几方面创立了许多新的欣赏内容,丰富了品种,增加了人们赏兰的兴趣。</h3> <h3>但是瓣型理论永远是品评兰花的基本理论,若抛弃了瓣型理论,也就抛弃了中国文化。</h3> <h3>目前兰界有人热衷于抄“奇”抄“怪”。把一些歪的,扭的,缺的,飘的,缺捧少瓣的兰花抄得沸沸扬扬。笔者认为不可取,这不符合瓣型理论,奉劝兰友不要重金投入。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标准的瓣型花和具有双艺或三艺的。</h3> <h3>绿云因为是端正的荷瓣且多瓣,使其成为永远的极品。端正的素心梅,荷,蝶,带各种鲜艳色彩的梅,荷,蝶,以及带线艺,带水晶的梅,荷,蝶,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