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什刹海<br> 今晚天气晴朗,气温适宜,晚餐后妈妈还想在外面走走。红哥、敏敏、老婆和我陪老人家去看看什刹海。<br> 但是,没想到推轮椅车行进速度要慢这么多。我领着大家沿着熟悉的路向前,好像今天去什刹海要远很多。老婆一直在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不停地说这说那,大约走了半个小时才到。“这是么子海罗?还冒得湘江大!”我说,娭毑,这里是北京,本来就缺水,北京有这么一个大水塘,非常不容易了,不叫海,那能叫洋啊?而且这还是人工挖出来的呢。<br> “前面好热闹!”原来我们已经来到后海酒吧街了。每家店门口都有拉客的小生,店面也比较大,跟长沙的化龙池一个格局。倒是装修还不如长沙的洋气。如果想进去听听歌那就一定会大跌眼镜,因为歌手的水平比长沙的差太远了!啤酒也比长沙假的厉害。带着妈妈我们就算飘过吧。<br> 而且妈妈早已没了游海的兴趣,但是因为我们已经走了一半路程,往回走会更远。所以,我决定到钟楼打的返回酒店。我也想带大家经过烟袋斜巷小商品街。这里确实热闹,橱窗里摆满了北京传统特色小商品。<br> 今天斜巷的人蛮多,刚下班的保安小哥骑着电摩在行人中穿梭,喇叭按个不停,好像这巷是他家的一样。店里老板倒不像几十年前对待外省人那种蔑视的态度,而是前一个老板,后一个老板的,叫卖拉客声也像南方一样了。小商店的商品却是琳琅满目,既有老货,又有时髦商品,橱窗的灯光把整个巷子照的光彩夺目。记得1987年2月我第一次进京出差的时候,晚上8点多钟几乎所有的商店就打烊关门了。<br> 卫伟告诉我妈妈真的累了快点回家吧。正好我们已经到了街口,出街口左边就是钟楼,只是因为天黑看不清。我急忙约了车陪妈妈回酒店。<br> <h3> 佛旺雍和宫 </h3><h3> 5月14日,多云,气温适宜,空气清新。我们分两拨看北京。大哥大嫂清早就随团一日游十三陵和八达岭长城。我们四人陪妈妈去雍和宫、孔庙和国子监玩。没有包车,网约车在北京挺方便。今天安排的比较轻松,中午去品尝****。</h3><h3><br></h3><h3></h3> <br> 首先来到雍和宫。去年我来的时候,看到这里的游客外籍人士比中国人还多。所以这次来,我一定要请个导游讲解,弄清缘由。结果人太多讲解员被先到者请去了,如果需要还要等很长时间,我们只好跟团蹭听讲解了。原来这里是雍正皇帝做王爷时的王府,乾隆也在这里出生长大。坐天下以后,就把这里改造成了今天这个模样。<br> 雍和宫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br> 中路建筑主要包括牌楼院、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br> 牌楼院位于雍和宫最南部,大门坐东朝西,东、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侧有一黄、绿琉璃砖瓦的影壁。牌楼院北为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br> 昭泰门北为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前檐为障日板,明、次间为壸门,梢间为壸门式斜方格窗。后檐为五抹斜方格门窗,明、次间为门,梢间为窗。殿内为井口天花,地铺方砖,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塑像。<br> 殿北有御碑亭,又名四体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为单翘单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玺彩画,亭内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写的《喇嘛说》。雍和宫殿在碑亭之北,殿原为王府银安殿,现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单翘重昂斗栱,和玺彩画,前有月台,围以黄、绿、红琉璃砖花墙,明间上悬雕龙华带匾,中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所题“雍和宫”。殿内供有三尊青铜质泥金佛像,及蒙麻泼金十八罗汉像。<br> 殿前东西有配楼,东为温度孙殿(密宗殿),西为擦尼特殿(讲经殿),均为灰筒瓦重檐硬山顶重楼,面阔七间,后厦三间,上下层均出廊。<br> 永佑殿,原为王府正寝殿,后殿因供奉雍正帝影像而改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行宫改建寺庙后,改为今名,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br> 法轮殿为举行法事的场所,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殿顶四边各有一黄筒瓦悬山顶天窗,殿顶及天窗顶各建有一藏族风格的镏金宝塔。殿内正中供奉一尊高6.1米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坐像,东西壁还有以释迦牟尼为题材的壁画。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br> 戒台楼位于法轮殿西侧,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为迎六世班禅进京为己祝寿、受戒而建;班禅楼位于法轮殿东侧,最初是供奉药师佛的法坛称药师楼,六世班禅进京时以此处为住所,楼因之得名。两楼皆为黄筒瓦重楼歇山顶,上层九间有廊,下层二十五间南面有三出陛台阶四层。<br> 万福阁在法轮殿之北,是雍和宫寺庙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阁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檐重楼,高25米,上、中、下各层面阔、进深均为五间。上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正中匾为“圆观并应”;中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四周带廊及护栏板,正中匾为“净域慧因”;下层为单翘单昂斗栱,和玺彩画,前后三出陛,正中悬雕龙华带匾,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万福阁"。阁内供奉地上18米、地下8米,总高26米的木雕迈达拉佛(弥勒站像),其主干由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br> 万福阁东西两侧分别为永康阁和延绥阁,中间以悬空阁道式飞廊相连通。绥成殿在万福阁北,是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黄琉璃筒瓦硬山顶,重檐重楼,上下均出廊,面阔七间,殿前有月台与万福阁相连。<br> 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处不佛。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大殿前院中两庑是“四学殿”。<br>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br> 红哥陪着妈妈在天王殿前坪的林子里等我们,我们却一直跟着导游听讲解都入迷了。难怪这里香火这么旺。佛教文化底蕴真的深厚。长知识啊!<br> 孔庙和国子监<br> 出雍和宫大门,过马路,一条笔直的林荫道。孔庙和国子监就坐落在这条古老的街巷里。我们步行推着妈妈走,一位坐在街边的老北京看见我们后并无恶意的调侃说,赶考去呀?<br>哈哈!是呀,您这有什么好吃的吗?<br> 一来一去,原来他是想表达下一句哟。爷们,不错哟,陪老妈旅游看古迹了心愿。他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br> 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br> 孔庙里面有一个通国子监的门,所以,无论你从哪里进入,门票都可一票通。<br>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24年(公元 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座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27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br> 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br> 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楼为主要标志。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几乎已将这种标志冲刷殆尽。现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br> 妈妈今天特别高兴,她边看历史文物,边用手机拍照,还蛮像那么回事。她拿着手机,没杵拐杖自己走到国子监名牌边拍照,边摆起PS来。我心领神会,便帮她老人家留下难得的纪念。<br> 中午我们打的来到护国寺的****店吃包子。也想尝尝习近平总书记吃过的****。我们买了各种口味的尝了,看来味道一般,也许本来就是普通小吃吧,有什么奇怪的呢?应该可以理解为总书记时刻贴近老百姓生活。<br> 晚上,大哥大嫂和我们一块汇合在酒店附近的新疆哈密餐馆吃饭。卫伟点的大多是小菜,大家都想吃蔬菜了,正好这里的蔬菜做的蛮好,还不贵。所以大家又说餐馆选对了,吃的舒服。<br> 故宫博物院<br> 5月15日,晴天多云,有点雾霾。今天,参观故宫博物院。为了让自己不虚此行,我们取了票后就到窗口联系了一位高水平的解说兼导游。<br> 导游是个年轻小伙子,高挑的身材,国字脸,单单廋廋,一口标准的北京话。京腔还蛮浓的。他既知道照顾老人,又考虑拍照的角度。每讲一段故事,站在什么位置还有讲究,位置没站好讲解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他还告诉我们站位置与讲解内容的关系。今天看来是请了一个优秀讲解员。<br> <h3><font color="#010101">故宫保和殿前合影</font></h3>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r>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br> 游故宫我想推着妈妈是很困难的,但是这里全部都安装了无障碍通道,只是推轮椅车有点辛苦。红哥一直主动承担推车的任务。红哥辛苦了!<br> 故宫的游客太多了。可导游却说今天估计不到六万人。要知道这里每天只卖8万张票呀。特别是我们来到御花园的时候,感到人真是太多了。还好我们在康寿宫树荫底下休息的时候把肚子填饱,补充能量,反正我们下午是逛王府井步行街。<br> <h3><font color="#010101">太和殿前合影</font></h3> 逛王府井步行街<br> 从故宫出来一个滴滴就到了王府井步行街。这里比三十年前多了几分现代气息,但是大部分标志性建筑还是在那里的。我一来到这里就感到特别亲切。还能回忆起许多的往事。<br> 街中央有一个小花园,还有许多的凳子,一拨又一拨的游客累了就在这里歇歇脚。我们刚到这正好一拨游客离开,就坐下来休息一下。我用手机把他们坐在花园的场面拍了下来。还挺好看的。<br> 我是把哥哥妹妹他们带到王府井百货大楼了,但是只一会儿他们就出来了,购物的兴趣不浓。倒是敏敏跑到对面的东安市场一去就不出来了。过了好久她拿了一件衣服要妈妈试穿。很好,既合身,花又好看,就是它了。还是满姑娘心细啊!<br> 但是从大家购物的兴趣看王府井,南方人到北方来购衣服鞋帽是不太合适的。一是这里不如南方新潮;二是尺码不适合南方人;三是花色品种也赶不上南方。所以,这次逛王府井大街只有妈妈买到了合适的衣服,这与上面三条是完全吻合的。哈哈…<br> <h3><font color="#010101">妈妈为我们拍照留念</font></h3> 回程<br> 我们买好了返程高铁票,15号晚上我们在酒店附近的新街口买明天的中餐水果和回长沙的手礼。<br> 快步回到酒店,我们几兄妹都来到红哥的房间喝茶。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妈妈一个人摸上来了。好有意思,“您老人家怎么还不睡觉罗?我们在有事呢!”红哥有点生气的说。妈妈说,我也想喝一口茶不行吗?哈哈哈,快来快来!妈妈坐在床上做了一条重要指示,她说,小赵回去后要尽快把游记写好,并配上照片,印成小册子,作为永久的纪念。我满口答应了妈妈。这不啰里啰唆的娓娓道来,一切只要王娭毑满意!<br> <br> <h3><font color="#010101"> 在回家的高铁上妈妈感叹说,这次只有一个遗憾,就是你们二嫂和妹夫没有来,孙辈们也没有来一个。我们争取明年组织一次一个也不拉下的旅游活动。…期待中…(赵晋岳 王卫伟)</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