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东京工业大学大岗山校区见闻及观感

wei b er

<h3>  2019年2月3日下午,由东京都东银座转乘地铁目黑线来到东京工业大学,已是17点左右。东京工业大学开放式校门口及校区总体平面图见下图,忽然发现大岗山校区是一个倒三角形,二侧三角翼很像一个正在飞翔的B—2型隐形战略轰炸机。</h3> <h3>  B—2隐形战略轰炸机,从它的外型设计到全部科技成果,完全是外星文明科技,不是目前人类科技成果。一切先进文化科技成果,不是在原地产生的,而是同外来文化交流、互相渗透、融合发展的。所以国家向外太空探索科技及向海外延伸发展吸取高新技术、已有先进文明成果是正确的…</h3> <h3>  东京工业大学大岗山校区地处东京都市区位置示意图。</h3> <h3>  去东京工业大学是由于我的外公诸楚卿教授于1917年—1921年期间在此就读,二来也是去看看100多年前外公诸楚卿教授曾经就读过的学校是个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是在考察日本国家教育实践经验。</h3><h3> 辛亥革命后赴日留学起因:当时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同时史前家族中有同盟会成员,在中华民国之前就追随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外公诸楚卿教授是在这么个历史大背景下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当时称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留学的。</h3><h3> 下图为中国同盟会成员</h3> <h3>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3><h3> 成立时间:1905年8月20日</h3><h3> 成立地点:日本东京赤坂区</h3> <h3>  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东工大(Tokyo Tech),是日本理工科大学之最。校区位于东京都目黑区与横浜市绿区,是专攻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的日本顶尖、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大学 。东京工业大学是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A类顶尖校之一,也是日本指定国立大学、八大学工学系联合会、RU11学术研究恳谈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等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br /></h3><h3> 根据2018年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第56名,日本第3名。其在工程技术类排名世界第14名,日本第2名;自然科学类排名世界第24名,日本第3名,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h3><h3> 图片为东京工业大学主教学楼,2019年2月3日时间指向17点15分。</h3> <h3>  &nbsp;截至2018年1月,东京工业大学共有6个学院,以及科学技术创成研究院、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所等150 余个校内共同教育研究设施。在校本科生4803人,硕士与博士生共计5159人。常任教职员1708人,非常任教职员1839人。师生人数比高达1:6。东工大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享有世界声誉。</h3><h3> 下图醒目黄色盲道标志。</h3> <h3>  日本在2001年计划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现在已经完成一大半目标。<br /></h3><h3> 一个在钞票上印着科学家的国家,一个给科学家极高尊重的国家。能培养出这么多诺贝尔得主也是理所当然的。<br /></h3> <h3>  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生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教授。</h3><h3> </h3> <h3>  2016年10月3日,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大隅良典荣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3> <h3>  10000日元主色调为棕色,票面正面主景是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头像,背面主景是两只雉。5000日元主色调为深紫色,票面正面主景是日本教育家新渡户稻造头像,背面主景是富士山(新版日元封面为明治时期的女作家,樋口一叶)。1000日元主色调为棕色,票面正面主景是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头像,背面主景是两只仙鹤(新版日元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背面是富士山)。</h3><h3> 这就是日本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立国之本。</h3> <h3>东京工业大学历年表</h3><h3>1881年5月,东京职工学校设立。</h3><h3>1890年3月,更名为东京工业学校。</h3><h3>1901年5月,更名为东京高等工业学校。</h3><h3>1929年4月,更名为东京工业大学。</h3><h3>设置染料化学、纺织学、陶瓷学,应用化学,电气化学、机械工学,电气工学,建筑学8个学科。</h3><h3>设置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4个教室。</h3> <h3>1949年5月,国立学校设置法公布,设置国立东京工业大学,设置工学部。</h3><h3>1953年4月,大学院工学研究科设置,设置应用物理学、化学及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金属工程、纺织工程、建筑学7个专攻。</h3><h3>1955年7月,工学部改称理工学部,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工程工程、建筑专业、建筑工学、经营工学10个学科。</h3><h3>1956年4月,工学研究科改称理工学研究科,设置原子核工学专攻。</h3><h3>图片为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h3> <h3>1962年4月,理工学部设置高分子工程科,应用电气化学科及生产机械工程科。<br /></h3><h3>1964年4月,理工学部设置土木工学科。</h3><h3>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设置学习工学专业、电子工学专业及经营工学专攻。</h3><h3>1967年6月,理工学部分开为理学部、工学部。</h3><h3>理学部先后设置应用物理学科、材料、化学工学系4学科,机械系3学科,电气电子系2学科,及土木工学科、社会工学科、情报科学科、地球惑星科学科,工学部之后设置信息工程学科。</h3><h3>1975年4月,大学院设置综合理工学研究科。</h3> <h3>1990年6月,生命理工学部设置,理学部生命理学科、生物机制学科、工学部生物工学科、生物分子工学科转入</h3><h3>1992年4月,大学院设置生命理工学研究科。</h3><h3>1994年4月,大学院设置情报理工学研究科。</h3><h3>1996年4月,大学院设置社会理工学研究科。</h3><h3>2004年4月,根据国立大学法人法的规定成为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工业大学。</h3><h3>2005年4月,大学院设置创新管理研究科。</h3><h3>2016年4月,实施教育改革,将学部、大学院进行统一,改组学院。</h3><h3>2017年4月,提出"TOKYO TECH 2030"计划:2030年庆祝建校150周年时,成为世界排名前10的顶尖级研究型大学。</h3><h3>2018年3月20日,被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为指定国立大学。</h3><h3>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东面</h3> <h3>  诸楚卿,染整专家、教育家。1897年出生于上海市。1952年8月纺织院校调整后,诸楚卿调华东纺织工学院(1986年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历任染化工程系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1954年评为二级教授。1984年退休。早期致力于染整生产技术工作,后长期从事纺织品染整高等教育,为中国染整工业的开拓、发展和纺织染整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很大成绩。撰写了《染织品整理学》、《染色学》、《整理机器专号》等专业著作和染整方面的论文20余篇。</h3><h3> 图片为诸楚卿30年代照片。</h3> <h3>  诸楚卿,曾用名克成、善宝,1897年3月9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武进县横林乡顺庄诸家村。1903年—1909年先后在上海私塾、上海敬业学堂就读,1909年—1912年就读于上海神州大学附中,1912年毕业后进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后更名为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17年诸楚卿赴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21年毕业后到日本市居染工场、大阪染化合资会社实习。1922年,诸楚卿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回国,担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染织科主任。</h3> <h3>  1923年—1935年先后担任上海启明染织厂工务主任、染部主任、厂长,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染厂、上海纺织印染厂工务主任、工程师,上海丽明机织印染厂工务顾问;在此期间,并在南洋医科大学任教。1935年秋,诸楚卿应南通学院之聘,任纺织科染化工程系教授、系主任、纺织科科长达17年之久。 </h3><h3> 图片为1965年秋外公、外婆在上海西郊公园。</h3> <h3>&nbsp; 1941年—1952年期间,诸楚卿还先后兼任苏州蚕丝专科、私立上海工业专科、中国纺织染专科等学校教授,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代理校长。1952年8月纺织院校调整后,诸楚卿调华东纺织工学院(1986年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历任染化工程系(后改名纺织化学工程系)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1954年评为二级教授。1984年退休。</h3><h3> 图片为1966年4月在苏州寒山寺旅行。</h3> <h3>  诸楚卿于30年代筹组中国染化工程学会,先后担任该学会理事长、常务理事、监事,还曾担任中国纺织学会理事。1955年,诸楚卿参加九三学社,曾担任华东纺织工学院九三学社支社主任委员,为该支社创始人之一。</h3><h3> 1966年5月杭州西山花港观鱼牡丹园前。</h3> <h3>文革时期照片</h3> <h3>图片为1966年在上海市天山路天山新村54号,左侧为70年代—90年代曾任职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二姨夫胡致道经理,中为外婆,右侧为外公。</h3> <h3>1985年上海天山公园</h3> <h3>1983年10月天山公园长桥水中亭。</h3> <h3>  1985年在北京中国纺织机械厂纺织总会老同志聚会。</h3> <h3>  1.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开拓纺织印染工业</h3><h3> 诸楚卿在日本学校学习和工厂实习期间,目睹日本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对比之下深感中国纺织印染生产的落后。使他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必须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振兴中国的纺织印染工业。他带着所学专业知识,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这一开拓性的事业。1923年—1935年间他先后任上海启明染织厂、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染厂、上海纺织印染厂的工程师、染部主任、厂长以及上海丽明机织印染厂工务顾问等职。不遗余力地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印染生产技术,并结合中国纺织原料资源、工厂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研制开发印染新品种。当时,国外新兴染料阴丹士林、凡拉明蓝、海昌蓝等竞销中国,但其染色技术又被各国染料商所操纵。诸楚卿在启明、大成等工厂任职期间,指导、帮助工厂掌握这些染料对纱线和织物的染色技术,创制出与舶来品媲美的国产印染产品,使上海启明染织厂的产品名闻中国,对提高中国印染行业染色技术起着突出的推动作用。</h3><h3> 纺织、印染生产的发展,除应精选性能良好的工艺设备外,软件技术是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而必须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共同交流生产经验和提高学术水平。诸楚卿十分重视专业学术团体的这一作用,对中国纺织学会的会务非常关心。特别是1936年赴日考察、交流期间,看到日方有印染加工和染料研制两部分科技人员组成的学术团体,很受启发。回国后,即广泛征求有关人士意见,于次年在上海筹组中国染化工程学会,因"八·一三"战乱停止筹组工作,至1939年才正式成立。诸楚卿当选该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对筹划会务和推动工作不遗余力。</h3><h3> 1941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该学会停止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复会,诸楚卿任第二、三届常务理事和第四届监事等职。中国染化工程学会在诸楚卿的主持和领导下,开办科技讲习班和业余补习学校,组织会员开展技术经验交流,编辑出版《染化》月刊,进行染化技术问题解答和染化人才的就业介绍。而且他工作中联系群众,作风民主,重视老中青结合,提议该学会理事长轮换制,热情扶持培养中青年技术人员,并在第一届理事长任满改选时,他即自动退让,表现出当时知识分子阶层中难能可贵的品质和胸怀。行业人士对诸楚卿在尚处于启蒙时期的中国纺织印染工业作出的开拓、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h3><h3> 下图为经过整理的有关诸楚卿教学实践旧纺织设备</h3> <h3>  2.投身染整教育,培养染整专业人才</h3><h3> 诸楚卿投身于纺织、印染工业的开拓事业,亲身体会到培养纺织、印染专业人才必须先行。诸楚卿自日本回国,即担任中华职业学校染织科主任。1935年秋应南通学院之聘至1952年夏期间,先后担任该院纺织科染化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代理纺织科科长、纺织科科长。诸楚卿对教育事业十分热心,工作务实勤奋,为人厚道,热爱学生。他亲自编写了《染织品整理学》、《染色学》、《整理机器专号》等多种教材,特别重视整理工艺和技术,把它提到与染色工艺、技术的同样高度。这除填补了当时纺织品整理教材的空白,并在尚未被人们认识织物整理重要性的时期,起到宣传和普及的效果。在染色方面,他积极介绍阴丹士林、凡拉明蓝、海昌蓝等当时的新兴染料,以求学生和染整专业人员尽快掌握这些染料的染色技术。1937年春南通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南通学院纺织科迁入上海租界。诸楚卿于授课之外,多方奔走,为染化系聘请教师,替学生联系实习工厂,乃至张罗筹集办学经费,不辞辛苦为历届毕业生介绍工作,指导就业,深受师生们爱戴和同业人士赞誉。抗日战争胜利后,学生们分批迁回南通,诸楚卿更是热情倍增,往返于沪、通两地授课和处理科务、系务工作。诸楚卿于1951年还为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工程系增设染料专业,培养了两届染料专业毕业生,为新中国染料工业的开创输送了专业人才,开国内纺织院校染化工程系设置染料专业之先河。</h3><h3> 诸楚卿在二十余年教学中,特别重视纺织印染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实际,他除经常撰写专文介绍印染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外,还经常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和译编外国专业书刊上的文章、撰写论文,刊登在国内的有关专业期刊上。诸楚卿担任《染织纺》周刊主编多年,1946年7月起又主编《染化》月刊,这些专业学术期刊在当时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学习、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获得良好效果。</h3><h3> 诸楚卿长期热心从事教育工作,务实勤奋,桃李满天下。南通学院纺织科、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等院校的很多校友,对诸楚卿老师的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爱学生的优秀品质记忆犹新,深为怀念。诸楚卿在培养高等纺织染整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h3><h3> 下图为纺织生产设备及印染加工流水线</h3> <h3>&nbsp; 3.注重生产、科研与教学的密切结合</h3><h3> 诸楚卿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数十年,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始终如一,在及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了解最新动态和信息方面,身体力行。对中国纺织纤维的开发利用的重视,从未稍减。即使年迈退居在家,仍稿牍满案,孜孜不倦地学习并进行调查研究,关心着学校的教育事业和中国纺织印染工业的发展。液氨处理是70年代美国专利的一项先进的染整加工新技术,处理效果显著。在尚未引进液氨处理设备时,上海第十一印染厂承担了原纺织工业部棉织物液氨处理工艺及设备研制项目,诸楚卿极为热情地支持这项新工艺技术的研究、应用,不顾年迈体衰,亲自查阅、译供多篇有关资料,几次挤乘公共汽车亲临试车现场,仔细观察、分析,参加研讨。他在东北探亲期间,还不辞辛劳去当地有关单位调研柞蚕生长及柞丝的应用情况,并查阅有关图书、资料。</h3><h3> 早在1985年,诸楚卿就提出用离子交换法预处理柞丝绸、番瓜酵素(木瓜蛋白酶)法练绸以及接枝和剥皮处理,以改进传统工艺,提高柞丝绸的持久性、柔软手感等效果。同时他还提出广东顺德养蚕方法是建立了农业生态结构,使农林牧副渔结合种桑养蚕,形成大循环的观点;进而提出为提高丝绸染整产品质量应从纤维原料品质抓起,制丝和染整工作者要联系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生态系统来研究种桑养蚕、改良蚕丝品种和改进丝绸加工的新观点,并建议开发蚕丝与化纤的混纺产品。制丝和染整专家们评论,认为诸楚卿十年前提出的这些卓越远见的观点和建议是正确的,具有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并可举一反三应用于其他天然纤维,是符合21世纪科技发展须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要求的。诸楚卿在90高龄还调研中国苎麻生产情况,并提出以生物技术改良苎麻品种,以期从根本上改善苎麻纤维性能的可贵建议。</h3><h3> 多年来,诸楚卿经常以书面形式,给学校有关领导部门提出自己对中国如何进一步开发纺织纤维和应用染整新技术的想法和建议。诸楚卿1986年7月31日为提供日本蚕丝技术发展动向及研究改良信息,在寄给学校纺化系中共党总支和九三支社的函件中,表示"我虽然年老体衰,但看书、写建议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做的,是为人民群众的,不是为我私人。我有一点微弱力量,要发挥出来贡献于社会主义。"寥寥数语,热爱社会主义之情,跃然纸上。</h3><h3> 下图为1935年著有染色学著作<br /></h3> <h3>著有染织品整理学著作</h3> <h3>收纳的30年代—40年代早期学生教学用书</h3> <h3>30年代纺织机械</h3> <h3>经过整理复制的当时的中国纺织生产设备。</h3> <h3>诸楚卿过世后安葬在上海市归园华侨公墓</h3> <h3>墓园内归园寺</h3> <h3>墓区内部情况</h3> <h3>石像传说</h3> <h3>  1897年3月9日出生于上海市。1903年—1909年先后在上海私塾、上海敬业学堂就读。</h3><h3> 1909年—1912年就读于上海神州大学附中,1912年毕业后进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h3><h3> 1912年—1916年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肄业。</h3><h3> 1917年—1921年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h3><h3> 1921年—1922年年日本市居染工场、大阪染化合资会社实习。</h3><h3> 1922年—1923年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染织科主任、教授。</h3><h3> 1923年—1927年任上海启明染织厂工务主任、染部主任、厂长。</h3><h3> 1927年—1931年任上海南洋医科大学南洋医学院教授。</h3><h3> 1932年—1933年任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染色工场主任技师。</h3><h3> 1933年—1935年任上海纺织印染厂主任、工程师。兼任上海丽明机织印染厂工务顾问、工程师。</h3><h3> 1935年—1952年年任南通学校纺织科染化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代纺织科科长、纺织科科长。 &nbsp;</h3><h3>1941年—1944年年,苏州蚕丝专科、私立上海工业专科学校、中国纺织染专科等学校兼职教授。</h3><h3> 1945年—1949年,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兼职教授、教务主任及代理校长。</h3><h3> 1952年—1958年年任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工程系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h3><h3> 1992年10月19日逝世于北京。</h3> <h3>碑文记述</h3> <h3>视线转回到东京工业大学体育馆</h3> <h3>校园内绿树成荫,步行通道标线指示</h3> <h3>校内道路</h3> <h3>中心绿地的设计步行通道</h3> <h3>现代建筑</h3> <h3>主教学办公大楼</h3> <h3>主干道两侧均为樱花树</h3> <h3>体育馆及办公楼</h3> <h3>樱花树后的主教学楼,时钟指向17点30分。</h3> <h3>钢结构设计的图书馆</h3> <h3>傍晚时分的东京工业大学</h3> <h3>图书馆</h3> <h3>图书馆</h3> <h3>  夜幕下观看设计独特图书馆结构。</h3><h3> 2011完成</h3><h3> 建筑设计:安田幸一 研究室、佐藤総合計画。</h3><h3> 结构设计:竹内徹 研究室, 佐藤総合計画。</h3><h3> 规划的图书馆场地恰好位于学校正门到主楼的中轴线上。因此,建筑师将图书馆的主体部分埋藏在地下,避免遮挡校园中轴线。在中轴以外的场地呈三角形,则设计为地上自习教室,并做为地下图书馆的入口。</h3><h3> 可以看出来这个建筑师既懂建筑设计又懂结构设计。这在大国身上是很少见到的…</h3> <h3>建筑设计图</h3> <h3>  支承地上建筑的三组V形斜柱为焊接箱形截面,截面尺寸约(600~1000)x200,3组V柱的柱脚分别位于三角形各边的中点,因此支点的形心与建筑平面形心重合。同时,电梯井芯筒结构靠近平面重心,更增强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h3> <h3>  图书馆富有力量和紧张感的建筑形态,很受东工大学生们的喜爱,被欢乐地称为&quot;芝士蛋糕&quot;。</h3><h3> 图书馆地下为书库和阅览室,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梁板,梁高800mm,实现了阅览室的大空间。</h3> <h3>  2019年2月6日上午冒雨第二次来到东京工业大学大岗山校区。</h3> <h3>校内没有学生宿舍楼,全部是教学及科研院所。</h3> <h3>  隔窗看到航空力学专业学生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h3> <h3>  教学科研活动的文章都是以板面形式发布。旁边就是一架小型直升机🚁。</h3> <h3>休闲茶吧也有忙于业务。</h3> <h3>  这是一架货真价实,可以操作小型直升机🚁,主要用于室内教学实践活动。</h3> <p class="ql-block">  挺拔的树干</p> <h3>教学楼前</h3> <h3>道路两旁是很多年的老行道树</h3> <h3>校内开展国际交流活动</h3> <h3>透过主教学大楼向主干道望去。</h3> <h3>在主教学办公楼大厅内向外望去</h3> <h3>主教学办公楼设计共有5个门洞</h3> <h3>西侧看体育馆</h3> <h3>雨中漫步东京工业大学</h3> <h3>体育馆旁边的早樱已经盛开</h3> <h3>2019年2月6日再见樱花又是在雨中。</h3> <h3>体育馆</h3> <h3>  在东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地下室墙面布置大学后盾名目。</h3> <h3>东京工业大学大岗山校区内指示牌。</h3> <h3>  最后是东京工业大学在全球领域成为&quot;王牌&quot;专业技术发展过程。</h3> <h3>东京工业大学大岗山校区附近街道</h3> <h3>  后记</h3><h3>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蕞尔岛国。自然资源匮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日本一直是一个贫穷、弱小、落后的封建小国。1868年,封建幕府被推翻,明治天皇上台,拉开了日本走向近代化并开始崛起的帷幕。</h3><h3> 明治政府执政后,锐意改革维新,在确立天皇绝对权威下构建议会、内阁、军部并立的中央集权制后,大力推行"脱亚入欧"战略。在明治天皇在位的近50年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1.6倍,超过了英国的增速。</h3><h3> 日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实现崛起,是国内国际多种因素作用和一定历史条件的结果,其关键的科技因素是通过大胆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之本土化并着力培育人力资本,从而在亚洲率先建立起近代产业体系,实现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h3><h3> 日本政府经济部门和私营企业还与欧美企业缔结许可证生产合同、技术协作合同等,并通过反求工程(即倒序制造)快速消化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成功实现了技术转移和本土化。</h3><h3> 同时,着力夯实智力基础,培育人力资本,包括颁布《学制令》,自1871年开始实行强制性初等教育,仿照西式教育构建国民基础教育体系。<br /></h3> <h3>图片:来自于本人2019年2月东京之行实地拍摄🎬。</h3><h3><br /></h3><h3>文字:部分来至网络及本人编辑。</h3><h3><br /></h3><h3>音乐:高山流水—女子十二乐坊</h3><h3><br /></h3><h3>个性签名:创意、技术创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