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h3><h3>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这是古诗中咏蟋蟀之诗,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玩养蟋蟀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蟋蟀记载始于先秦,斗蟋蟀兴于南宋,盛于明清。
宋人顾文荐《负曝杂录》中说:“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那时长安富豪竞相以重金购买好斗之蛩。宫廷内上至帝王、后妃、宫眷,下至宫女、寺人,乃至宫内平易近役,无不以斗蟋蟀为雅兴,此风在明宣德期间达到鼎盛。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历史上以喜欢斗蛐蛐而著称,被称为“蟋蟀天子”“蛐蛐皇帝”。蒲松龄有一篇很有名的小说——《促织》,写的就是一个叫成名的书生因为蟋蟀而命运沉浮的故事。清代学者冯霅zhà云总结的“蟋蟀五德”,蕴含“诚信、勇敢、忠诚、识时务、知耻辱”,对后世精英安邦治国、修身养性影响深远。
制作蟋蟀盆,从选泥取泥、浸泡除杂、搅拌筛滤、采浆储存、练泥锻锭、搓泥压模、修刮打光、压章粘底、锯槽配盖等工序,到在盆盖、盆圈和盆底上刻出所需的花纹、字体花草虫鸟和人物山水等线纹图案,然后经手工做光后先阴干,还土本色,经过烘或晒,使盆坯干硬光滑;再装窑焙烧,焙烧蟋蟀盆有砖砌小窑和铁桶代窑两种。装窑必须要叠装,不能有裂缝,封闭要严实,防止漏火漏气。焙烧要用柴火,窑火控制在摄氏900度左右,掌握火候,看准时间,待窑内制品出现冻水透明状,火苗为橙黄色,此时即可封窑,一窑约烧10小时左右。然后将出窑的蟋蟀盆放入水缸或水池中浸泡10天左右,让其吸足水分;最后研磨雕刻、上色、抛光,即为成品,其工序之多,花时之长,制作之精,可想而知。
蟋蟀盆即蛐蛐罐 [qū qū guàn]用来饲养斗蟋蟀的器皿。蛐蛐罐有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制品。而最有价值的,是瓷制和陶制两种。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御窑、官窑烧制的蛐蛐罐精致无比,种类纷繁。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蛐蛐罐的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的形式刻印于罐底。蟋蟀罐的制作工艺分南北两个流派,蟋蟀盆有南北之分,其主要区别在南盆腔壁薄而北盆腔壁厚,北方罐制作较粗糙,形状单一,花纹少;而南方罐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极为精致。<br></h3><h3> 袁中平、苏晓红、沈世南是现代蟋蟀南盆制作的杰出名家,他们做的盆子已被苏州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俗话说玩虫一秋,玩盆一世。玩虫是时令之乐,而玩盆则是乐在其中的情趣收藏。现将袁中平、苏晓红、沈世南制作的蟋蟀盆晒图给大家,以飨同好。</h3><h3></h3><h3></h3><h3></h3><h3></h3> <h3>袁中平制蟋蟀盆<br></h3><h3> 袁中平先生(国家级工艺大师)是世代制盆名家之后,位列当代蟋蟀南盆四大高手之一。现已不在苏州陆墓工作,被国家邀请去复古金砖了。他的蟋蟀盆,尤其是早中期的蟋蟀盆,已渐渐成为了收藏品。<br></h3> <h3>苏晓红精品绝版蟋蟀盆一对<br></h3><h3> 苏晓红出身于苏州陆慕,曾放弃稳定的事业,专事蟋蟀盆制作。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不断创新。设计开发创作了铜鼓盆、清水直口盆、七子莲心盆、竹节盆等许多花色品种。“出手必上乘”,稍有疵癍,即毁之不取。因此他所制之盆做工讲究,造型美观,线条圆润,轮廊分明,色泽和润,包浆丰富。盆盖与盆身相合丝丝抿缝,十分贴合。手感细腻润滑,宛若处子肌肤,敲之隐隐有金玉之声。若于盆中贮以清水,不一会,外壁便已经湿润,可见其吸水透气性之佳。更兼在盆上施以书画,精雕细刻,这就使得手制的蟋蟀盆成了颇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于国内外收藏界、艺玩界颇著声名,为名流所赏识。 他的作品以古朴典雅秀气见长,作品风格自成一派,仅给蟋蟀界名人大佬边文华、茅逢双等人做的清水直口养盆一致受到业界大家赞赏。
苏晓红的直口光板养盆,无论是早期的隶书四字款还是现在新做的,从泥质到器形上都是十分完美的养盆,苏晓红直口盆的特点在于泥质细腻,吸水透气性适中,抓手舒适轻便,做功上乘,而且苏晓红的养盆在做过包浆的情况下完全不会影响盆的毛孔!这一点十分适合在南方潮湿环境下恰当的保持蟋蟀盆的内环境与三合土底共同平衡盆的呼吸。</h3> <h3>苏晓红蟋蟀盆一对<br></h3> <h3>沈世南蟋蟀盆<br></h3><h3> 沈世南南盆大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