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俞朝岸</h3><h3>图片:俞朝岸等</h3><h3>编辑:俞朝岸</h3> <h3> 江西遂川,古称龙泉,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至今已有1820年的历史,被誉为“文献名邦”。</h3><h3> 2018年以来,我县对工农兵政府旧址片区即红色街区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这次红色街区提升改造,分为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两大板块,红色文化板块以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的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为核心,辅之以政纲广场和纪律广场及遂川革命历史陈列馆,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憧憬未来。民俗文化板块以周边六条老街为主,修旧如旧的仿古建筑林立,大红灯笼高挂,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古街坊风貌。此次红色街区提升改造,体现了“三融合“即“红古融合、文旅融合、城旅融合”的定位,以其特有的“宜居、宜商、宜游”的红色历史街区和特色商业古街的风采,让人们耳目一新,为之振奋。</h3><h3> 我在县城至今已生活了40余年,应该说对县城的过去和现在及其历史变迁有一些了解,我更亲身目睹了它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遂川,对县城,我充满了挚爱之情。目睹县城尤其是红色街区旧貌变新颜,我不禁搜索自己的记忆,去追寻县城变迁的历史足迹,触摸县城激烈跳动的脉搏,感受它今日红情绿意的风采,也为辛勤付出的人们点赞。谨以拙作对联记之。</h3> <h3> 天子地,毓秀钟灵,宏开气象;</h3><h3> 古龙泉,风生水起,丕振乾坤。</h3><h3>注:</h3><h3> 1、天子地:是新石器时代至晚商时期古人定居遗址,是遂川的一块风水宝地,有“日照千家火,夜临万盏灯”之美誉;亦有“萧家天子郭家将”的悲壮传说。此借天子地喻遂川和遂川县城。</h3><h3> 2、古龙泉:借用古地名,指今日之遂川和我们遂川人。</h3><h3> 3、风生水起:喻遂川各项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物阜民丰,到处充满生机活力,一派蓬勃兴旺景象。</h3> <h3> 拥石斧铜鼎,演绎春秋故事;</h3><h3> 凭红情绿意,换来古邑新颜。</h3><h3>注:</h3><h3> 1、石斧:发掘于遂川天子地,属新石器时代文物。石斧、石锛、石刀、石钻等文物出土后,经省专家鉴定天子地为新石器时代至晚商时期古人定居遗址。</h3><h3> 2、铜鼎:即青铜鼎,它和提梁青铜卣(you)是商晚期的铜制器物,上世纪八十年代遂川枚江洪门发掘出土的,是国家一级文物。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这两件珍贵历史文物的出土,说明遂川为代表的赣南地区部族集团早在商代晚期与中原王朝就有了比较密切的物质文化交流,也意味着这片当时属于南疆偏远的区域开始逐步纳入中央王朝的权力体系。</h3><h3> 3、红情绿意:原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此用来形容绚丽多彩的县城红色街区,既突出“红”,也有“古”和“绿”,经过精心改造后的县城,唤醒了千年古韵老城红色、民俗、绿色那难以忘怀的记忆。</h3> <h3> 遂川天子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斧(县博物馆提供)。</h3> <h3> 遂川枚江洪门出土的商晚期提梁青铜卣(县博物馆提供)。</h3> <h3> 遂川枚江洪门出土的商晚期青铜鼎(县博物馆提供)。</h3> <h3>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原万寿宫,县博物馆提供)。</h3> <h3>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展览馆内毛泽东同志铜像。</h3> <h3> 驰名中外的神茶狗牯脑茶叶基地。</h3> <h3> 源头湖公园一池碧荷,莲花仙子笑容灿烂,情意绵绵。</h3><h3> 本图作者:唐晓泉</h3> <h3> 文献街街景。</h3> <h3> 龙泉古邑,物华天宝千秋富;</h3><h3> 文献名邦,人杰地灵万载兴。</h3> <h3> 文献街和名邦街的传说</h3><h3> 在县城泉江镇有两条名叫“文献"和“名邦”的老街。“文献街”,南起东路大道与老县城南门口相接处,北至人民广场,长约360米。宋景祐年间县治北迁后始建于县衙之前方,始称“县前街”。“名邦街”,东起文献街,西至罗汉寺,长百米,宽4米,始建于南宋。</h3><h3> 两街分别取名“文献”、“名邦”,那是有来历的。</h3><h3> 宋代龙泉(今遂川)人郭知章、孙逢吉在朝为官,享有盛名,死后分别谥为“文毅”、“献简”。人称“郭文毅”、“孙献简”。后来县人为纪念他们,便在县衙前建造了一块高大的牌坊,上书“文献名邦”四个斗方大字。</h3><h3> 清代某年,县里一科中了三个进士。次年,龙泉县来了新任知县。据说他兄弟四个都是进士出身。他到龙泉上任后,看见“文献名邦”坊牌,就问邑人“龙泉县有多少人功名及第?”</h3><h3> “去年一榜中了三个进士。”邑人答曰。</h3><h3> “一个县才三个进士,我母亲生了四个儿子都是进士。一个县比不上我母亲一个肚子,还建造什么‘文献名邦’坊牌?”</h3><h3> 龙泉的三个同榜进士闻知新任知县的狂言,便一同去见知县。他们对知县说:“我们龙泉县去年虽然只中了三个进士,但墨水可不少。”知县听了说:“不要自吹吧!”三个进士说:“我们可以比试比试。”</h3><h3> “行。”知县满口答应,“现在正是梅花开放时节,我们就写梅花诗。” </h3><h3> 他们说好坐轿绕城一圈,看谁做的诗量多质好。三个进士说,如果自己输了自愿把坊牌拆了。知县也说,如果自己输了,就把原来的坊牌升高三尺,加宽三尺。</h3><h3> 说罢,四人就各乘一顶轿子,从县衙出发,绕城一圈。回到县衙门下轿,各自拿出所做的诗来。一看,三个龙泉进士分别写了四十六首、四十四首和四十一首诗。知县只写了四十首。比较之下,龙泉进士每人做的诗比知县做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隽永,知县看了甘愿认输。他不敢食言违约,第二天就请来工匠将原有的坊牌升高了三尺,加宽了三尺。</h3><h3> 事后,邑人为了纪念郭文毅和孙献简,同时也为了纪念这件事,干脆将“县前街”改称为“文献街”,把建有坊牌的那条街称为“名邦街”。</h3><h3> (作者:刘考祥)</h3> <h3>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位于名邦街8号。</h3> <h3> (本图作者:范录军)</h3> <h3> (本图作者:范录军)</h3> <h3> 名贯古今,一代风流传佳话;</h3><h3> 邦惟民本,万家富庶越小康。</h3> <h3> 先贤已去,尚留名邦佳话;</h3><h3> 古邑犹存,且看文献新姿。</h3><h3>注:</h3><h3> 先贤:包括郭知章、孙逢吉和清朝一年同榜三进士。郭知章,遂川于田人,宋朝进士及第,官至刑部尚书、开封知府等,卒谥“文毅”;孙逢吉,遂川大汾人,南宋进士及第,官至秘书监兼吏部侍郎等,卒谥“献简”。</h3> <h3> 八景四珍皆献瑞,</h3><h3> 两贤三士永流芳。</h3><h3>注:</h3><h3> 1、“八景”(含后文“八胜景”) :即古龙泉八景:三塔环城(县城周边的金山塔、银山塔和锁江塔)、两市分河、双源合浦、天马山(珠田境内的猫咪关)、虎潭、鱼洲钓月、五华峰、梅花坞。亦可包括后来的虎潭、岳飞点将台、天子地、工农兵政府、邱家厦所、文献名邦古街、资福禅寺、泉江河边古樟树等。</h3><h3> 2、“四珍”(含括后文“四珍奇”,为遂川“四宝”) :即金橘,狗牯脑茶,板鸭,县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出土文物提梁青铜卣和青铜鼎。</h3> <h3> 龙泉八百余年古樟树。</h3> <h3> 遂川重要土特产---堆子前金橘,又名金柑。在遂川种植历史已有千年,宋代已闻名京师,成为贡品。遂川金橘还先后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流传到湖南、广西的一些地方种植,并形成一定规模。</h3><h3> (图片源自网络)</h3> <h3> 遂川著名土特产之一---板鸭,已有百余年历史,畅销海内外。</h3> <h3> 驰名中外的神茶狗牯脑。它产于遂川汤湖镇,因其始产于当地茶山村的狗牯脑上,故名狗牯脑。曾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和奖状,从此名闻遐迩。</h3> <h3> 两豪贤,三进士,名垂千古;</h3><h3> 八胜景,四珍奇,誉满九州。</h3> <h3> 本图作者:周建新</h3> <h3> 毛委员辟地开天启新宇,</h3><h3> 遂川人超今越古描壮图。</h3> <h3> 1928年1月24日,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了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之后,全县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相继建立了十个区工农兵政府。工农翻身做了社会的主人。</h3><h3> 毛泽东同志在遂川创造了五个“第一”:</h3><h3>首次提出“六项注意”(后发展为“八项注意”);</h3><h3> 首次宣布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政策(开辟了草林红色圩场);</h3><h3> 首次提出游击战术“十二字诀”;</h3><h3> 首次拟定代表工农利益的《施政大纲》(由当时县委书记陈正人起草,毛泽东同志修改定稿);</h3><h3> 首次建立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为以后边界红色政权建设的一面旗帜。</h3> <h3> 这张1928年12月9日遂川县苏维埃政府蒋正光老人的代表证,经1994年5月4日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确认为一级革命文物。</h3> <h3> 这是工农兵政府旧址门前的政纲广场。</h3> <h3>为文献街牌坊拟联</h3><h3> 文明清正,千载地灵人杰;</h3><h3> 献智图强,一方乐业安居。</h3> <h3>为罗汉寺街牌坊拟联 </h3><h3> 故居尚在,欣看旗红国泰;</h3><h3> 古寺难寻,犹闻暮鼓晨钟。</h3><h3>注:</h3><h3> 1、故居:指罗汉寺街毛泽东同志旧居(原邱家厦所)。</h3><h3> 2、古寺:指罗汉寺。</h3> <h3> 毛泽东同志旧居(原邱家厦所),里面还陈列着毛泽东同志当年的生活和办公用具。</h3> <h3> 罗汉寺街中段的纪律广场。</h3> <h3>为木匠街牌坊拟联</h3><h3> 泉江河双溪合浦,涛声依旧;</h3><h3> 木匠街百年变迁,历久弥新。</h3><h3>注:</h3><h3> “双溪合浦” :左、右溪河在遂川城头的天子地脚下汇合,双溪合浦后称之为泉江。此依清朝进士周埙(遂川西溪人,官至汝洲知府)描写的龙泉八景诗而来,其诗有一首描写“双源合浦”。诗云:“闻自二龙戏,分源汇一津。波涵云里阙,影渡月中轮。漉漉滩沙浅,毵毵岸柳匀。合流期远到,江海浩无垠。”<br></h3> <h3> 木匠街南面紧靠泉江河。</h3> <h3> 泉江河双溪合浦处。</h3> <h3>为西路街门楼拟联</h3><h3> 南宋起兴,街延四里礼拜阳关天子地;</h3><h3> 晚清鼎盛,物流五洲金桔板鸭狗牯脑。</h3><h3><br></h3><h3> 千年老街留古韵,<br></h3><h3> 一代风流赋新诗。</h3><h3><br></h3><h3>注:</h3><h3> 1、四里:西路街西面的四里街,一条很有名的集商贸与居住的老街,其门楼对联“曾几何时,四里古街天不夜;惊之此日,蓬莱紫阁地生金。”道出了古今盛况。</h3><h3> 2、礼拜:即礼拜桥,紧接西路街尾。</h3><h3> 3、阳关:即阳关桥,是四里街通往天子地的一座古老的石拱桥。</h3> <h3> (本图作者:范录军)</h3> <h3> 这是一条淌过悠悠历史长河的古街,</h3><h3> 这是一条汇集了诸多遂川老故事的街道。</h3> <h3> 非物质文化遗产---遂川黄坑油纸伞,醉了江南600年。它始于宋代,制作工艺包括号竹、锯筒、划线、刮青、钻孔、拼架、穿线、裱伞面、画工、上油等80多道工序。</h3> <h3> 遂川黄坑油纸伞第二十五代传人胡海华先生在为油纸伞作画。</h3> <h3> 关山飞越方起步。</h3><h3> 在本美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的记忆闸门再次被打开。毛泽东同志不光五次进出遂川,而且他和朱德领导的红军也曾经常在遂川一带活动。特别要提到的是,遂川还是当年红六军团长征首发地。红歌《十送红军》里面唱到的“五斗江”就是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新江横石的附近,那也是当年朱德元帅指挥五斗江战斗的地方。</h3><h3><br></h3> <h3> 这是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h3> <h3> 歌曲《十送红军》唱的“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这个五斗江,唱的就是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出发西征。</h3><h3> 红六军团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当时7800多人,于1934年8月7日在遂川新江横石誓师西征,开启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幕。由于红六军团及时向中央报告了沿途的地形、民情、气候、物产等,为中央红军转移提供了重要情报。而且沿途做了大量政治宣传,为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提供了有力的群众基础。用萧克将军的话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长征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了侦察、探路作用。”</h3> <h3> 红色印记熠熠生辉。</h3><h3> 这里是父亲长征出发的地方。左起:罗晋、朱远荣、周刚、罗晓路、陈延生、饶涛涛、刘求真、贺江源、江晓路。</h3><h3> 萧克将军之子萧星华将军,朱德元帅外孙刘康、左焕夫妇等也于2016年10月28日到遂川新江横石参加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红六军团西征主题雕塑落成揭幕仪式。</h3> <h3> 本图作者:唐晓泉</h3> <h3> 醉美左安梯田!</h3> <h3> 文献名邦古龙泉,红情绿意新遂川。今日之遂川,合着时代的节拍,风生水起,气正风清。今天,在这方古老而红色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正扬优成势,青春勃发,续中华之文脉,圆民族之梦想。</h3><h3> 祝福遂川!</h3> <h3>说明:</h3><h3>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性,要求也很严格。自己之于对联还在学习和探索当中,并未达到驾轻就熟之程度,此次以对联制作美篇仅为尝试。上述几副对联,有的较为工整,有的则属例外。但我觉得,形式总是要为内容服务,况且对联除了工对之外,也还有宽对、流水对等。</h3><h3> 付小松先生说:对仗的要求可适当放宽,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因此,高明的联家往往是顺其自然,能工则工,能宽则宽。如北京古藤书屋一联:<br></h3><h3> 一庭芳草围新绿,</h3><h3> 十亩藤花落古香。</h3><h3> 律诗中宽对也常见。如:</h3><h3> 此地一为别,</h3><h3> 孤蓬万里征。</h3><h3> 又如:</h3><h3> 为我一挥手,</h3><h3> 如听万壑松。</h3><h3> 有对联方家认为,宽对做得好,很不容易,它有比工对更难的地方。所以我们不是讲工对不是越工越好,宽对也不是越宽越容易。有的时候义类差距很大却要对得较工,像古藤书屋对联,这样的对联才有味道。</h3> <h3> 鸣谢:在搜集资料时,县博物馆馆领导和县融媒体中心领导热情提供图片资料;我的小学老师叶绍谋老师热情提供文字史料;老年大学老师周建新同志和唐晓泉同志等热情提供图片,在此一并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