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山西全境游(6)晋商的辉煌——王家大院

有句无篇

<h3>这次“山西全境游”的行程中,没有安排乔家大院,而是安排了王家大院,孤陋寡闻的我非常遗憾!可到了王家大院一看,傻了眼了,赶紧上网查看评价,好家伙,几乎一边倒的称赞,而乔家大院便相形见绌了!</h3><h3><br></h3><h3>有人问:你去了那么多地方,连此景都不知道?确实,我平素喜爱奇秀大自然,人文历史也是喜欢大事件的,对于山西从来不感兴趣,到处是黄土沟沟,即便建筑也是一片黄色,不像徽派建筑那样,粉墙黛瓦,加之绿水青山。</h3><h3><br></h3><h3>因本人二十年前,从事过茶文化工作,写过“茶叶之路”等相关文章,对晋商历史有些基本了解,这次结合着观看王家大院建筑,印象自然就深刻多了。</h3><h3><br></h3><h3>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h3><h3> 王家大院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和一条商业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已向游人开放4.5万平方米,包括高家崖(视履堡)、红门堡(恒贞堡)、孝义祠三部分。</h3><h3> 王家大院是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东西南北四门俱全,东堡门高大坚固,门楼分三层,高14米,巨幅石雕匾额“寅宾”二字,出自《尚书·尧典》:“寅,敬。宾,导”意为恭恭敬敬导引日出。</h3><h3><br></h3><h3>参观完王家大院,我才知道什么叫家业,比起我们奋斗一辈子的三居、二居,欸……</h3> <h3>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是由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共同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br></h3><h3><br></h3><h3>主体建筑严格按封建等级制度建造,结构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装饰上以砖、木、石三雕为主,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h3><h3> 敦厚宅是王汝聪的住宅区。是以传统风水“坎宅巽门”的布局修建。大门位于东南角,高大的鸡头门楼装饰,以木雕砖雕为主,琴棋书画为主题,并间以瓶、鼎、花草等。同大门相映成趣的巨幅砖雕照壁,壁心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狮子滚绣球图案。</h3> <h3>大院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是社交场所,从门口到室内到处可见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后院则是主人的生活区,仍是以各种雕刻为主要装饰,精美。<br></h3> <h3>镶嵌的是端砚石</h3> <h3>王家大院多数院落,是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h3><h3><br></h3><h3>这种正房三间的窑洞式建筑,在山西的民间建筑很普遍,并且非常有特色!</h3> <h3>沙盘</h3> <h3>王家的三位祖先</h3> <h3>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儒,由儒及商,由商及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家族渐盛。</h3><h3><br></h3><h3>据现存明天启五年(1625)所撰《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其家族在天启年间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可谓士农工商全方位发展。</h3><h3><br></h3><h3>明清两朝提倡大家族,静升王氏家族即完全承袭了这种大家族礼制,很多在外地经商或做官者,一旦有钱有势有名之后,就不惜巨资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豪宅,以实现不忘水源木本,落叶归根,光宗耀祖,炫耀门庭之夙愿。</h3> <h3>王家大院建筑物中的木雕、砖雕、石雕,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因地制宜,雕饰各异,刀法娴熟,技术精湛,诗文并茂,集民俗民艺于一体。</h3><h3><br></h3><h3>这些雕刻,分别装饰在斗拱、雀替、挂落、柱础石、栋梁、匾、额枋、帘架、门罩、墀头、影壁、上马石等各个部位,既是建筑结构上的合理构件,又丰富了建筑的装饰艺术。</h3> <h3>多进庭院的建筑,丰富了封闭的空间,增加了建筑的灵活性、艺术性,也增强了安全防范机能,变化多样的屋顶建筑天际线,给人以优美的韵律感。</h3> <h3>各院落通过各种造型不同的门相通,各类墙相隔形成院内套院,门内有门,亭台楼阁,各异其宜的格局。厅院、书院、绣楼、花院、厨房、围窑院、场院成龙配套。</h3> <h3>站在王家大院的城墙上,壮观雄伟!</h3> <h3>其实,远处是雾霾,拍出照片来,反倒成了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象。</h3> <h3>嗯,这儿怎么这么乱?留下的尾巴工程?</h3> <h3>两个小时的时间参观,马不停蹄的游览拍照,回京后,面对这么多照片,根本不知道哪儿是哪儿,更别提仔细体味了,这就是跟团游的特点!</h3> <h3>最后留下两句古人的感言吧:</h3><h3>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傅山先生途经此处就留下了“一径通幽山,居然城市间”的慨叹。</h3><h3><br></h3><h3>清人梁崇龄也留下了“距村十里许,北望市井,咫只仙凡”的无尽遐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