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 阅武台</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游览过武庙闸,向前就是阅武台,三国时期玄武湖是训练水兵的地方,为了方便领导视察而修建了阅武台。现在的阅武台是解放后根据记摘重建的,具有六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十几根朱红色柱子,让亭阁更加壮观。亭阁对面有一幅铜质浮雕,展现的是当时检阅水兵时的状况。可以想象出当时孙权站在阅武台上,湖中战鼓擂动,百舸齐聚在湖面的壮观景象。</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太平门</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离开阅武台,沿着高大的城墙继续向东,道路被许多大树遮盖,很阴凉,路上的人也不多。路过南京水上运动学校,就离开了城墙。一直到太平门都是建设的楼房和别墅。再向前就是明城墙十三门之一的太平门。</font></h1><h1> 太平门位于南京城东北垣,是明城墙内城十三门之一,也是明代内城的正北门,以南是朝阳门(现中山门),西北方向是神策门。建于1368年,因为城外就是天牢所在地,天天能听到囚犯的哀嚎之声,希望城内平安和谐故称“太平门”。太平门山湖之险,位于钟山与玄武湖相接的位置,健在钟山向西延伸的富贵山、覆舟山之间,是扼守钟山通向城内最近的通道。龙脖子是因为钟山被称为蟠龙,故称龙脖子。</h1><h1> 清宣统三年,徐绍桢帅苏浙联军光复南京,城楼在战火中被毁。现在的太平门是2014年才修建的,一头连接龙脖子段城墙,一头已无法于九华山城墙连接,早就建造了一片住宅。</h1><h1> 1955年至1958年,南京市政府先后拆除太平门段城墙共360米,只留下东西二侧,富贵山与九华山上的残断城墙,后原址辟为龙蟠中路。</h1><h1> 城墙的北面修建了白马公园,沿着城墙向前一路全是上坡,为了方便行人行走,在道路边是用木板架空修建的人行通道。(紫金山栈道)到了坡顶就是一条通往天文台,一条通往龙脖子的叉道。</h1><h1> </h1> <h3>可以蹬城的楼梯</h3> <h3>水上运动学校里的帆船</h3> <h3>重建的太平门,西段已经消失</h3> <h3>太平门</h3> <h1><b><font color="#ed2308">龙脖子</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龙脖子位于太平门东,经紫金山索道、天文台登山道、琵琶湖、中山植物园、明孝陵。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其坡陡,路弯而称之为龙脖子。据说这里号称中国12个最诡异的地方之一。也是南京交通事故多发地之一。</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龙脖子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明城墙唯一没有水体保护的城墙。又因为面对紫金山,更是攻城首选之地。</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明城墙建成后朱元璋带将领和儿子们进行巡视,当时年仅7岁的朱棣语出惊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打到后宰门。朱元璋听到后倒吸一口冷气,后送朱棣一筐橘子。马皇后得知后力劝朱棣父子离开南京,说是父皇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吃你的肉。</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朱元璋驾崩后,朱棣带兵以讨伐奸贼为名,攻破南京建元永隶。虽然是从金川门入城,但龙脖子也是朱棣攻城主要方向。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光复南京、日本人攻占南京,这里都是战火连天,死伤无数。</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font></h3> <h3>紫金山索道入口</h3> <h3>天文台登山道</h3> <h3>紫金山人行栈道</h3> <h3>龙脖子路</h3> <h3>龙脖子段城墙</h3> <h3>密林中的城墙</h3> <h3>如果连续下雨,龙脖子段城墙会涌出大量雨水,成为南京龙吐水的壮观景象。(该照片引用网友图片)</h3> <h1><font color="#010101">琵笆湖</font></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 琵琶湖的美不去说,还是沿着城墙看看吧。湖的一圈都修了许多条小路,里面不允许机动车辆进入,游人不多,三三二二的漫步在湖边,湖边还有几位老人在钓鱼,看来好一会也没有看见钓上来一条。原来没入湖底的城墙现在修了一条木质栈道,墙根也露在水面之上。抬头向北面看去原不想多写的湖面,却和远处的紫金山连成一体。这个不是真的连在一起,那是紫金山的身姿倒印在湖中,湖面两两成对的小野鸭,悠哉悠哉的在山体中游荡。如果天气再好点,天再蓝点,那这个湖光倒影就会更加好看。
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小坡,二十几级台阶分分钟搞定。到了上面却感觉是一马平川,这里的人多了起来,是因为,城墙上有一个小门,没有记摘,没有介绍。这是为了城内后宰门及半山园的居民出入方便,新开的门,时间估计就是在2005年以后,开发琵琶湖的时候开的。
继续向前看到这段城墙的第三个变向,第二个是在进入琵琶湖的时候,由北往南变成了由东往西,现在又变成由北往南,都是近90度的转向。这段城墙比龙脖子那边要矮了不少,但估计也在12米左右。
</font></span><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font></h1> <h3>琵琶湖对面的 植物园</h3> <h3>琵琶湖段城墙</h3> <h3>绿色行人通道</h3> <h3>这是龙脖子段城墙第三个弯道</h3> <h3>一条绿色通道直通前湖</h3> <h3>供半山园、后宰门市民方便通行修建的一个小城门</h3>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前湖</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继续向前看到这段城墙的第三个变向,第二个是在进入琵琶湖的时候,由北往南变成了由东往西,现在又变成由北往南,都是近90度的转向。这段城墙比龙脖子那边要矮了不少,但估计也在12米左右。看到第四个变向时,就已经到了前湖,它和琵琶湖大小差不多,但,水质要比琵琶湖好。一样的波光粼粼,一样的天入湖底,一样的山印湖中。湖中还有人在游泳,还不时的大声喊叫,不知道这是在锻炼什么功夫。</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继续向前,看到在我心里一直郁闷的场景出行在眼前。那就是老南京都知道的那一处坍塌的城墙,到今日,也没有将其修复。这段城墙过去是被湖水淹没在水中,在1991年汛期,连日的暴雨导致半山园段城墙坍塌。一直到1998年才开始清理坍塌,在清理坍塌过程中,发现了城墙内还有一个明洪武初期修建的小墙,为研究明城墙建造不同时段提供了重要依据。</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由于出现的小墙和部分明洪武四年及六朝时期的城砖,而且还在此处发现和明城墙同时修建的半山园水闸。这里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在坍塌处建留置处,做为南京城墙的历史演变遗址。这也是城墙坍塌后没有恢复的原因,也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font></h1> <h3>半山园水闸遗址</h3> <h3>六朝时期的城砖</h3> <h3>洪武四年城砖</h3> <h3>留置处搭建钢构楼梯平台供游人参观</h3> <h3>夕阳下的前湖</h3> <h1> 城墙写完了,不知道你还记得明城墙有多少门,都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我再告诉你。</h1><h1><b><font color="#167efb"> 十三门歌谣</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神策金川近钟阜</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仪凤定淮清石城</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三山聚宝连通济</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正阳朝阳定太平</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这个歌谣里包含了明城墙十三门,除神策门、中华门、清凉门、汉西门保留或部分保留了明城墙原貌,其它都被拆除或改建。金川门、钟阜门、定淮门、三山门、通济门、正阳门、石城门都不存在了,仪凤门、朝阳门、太平门都是后来修缮改建或者重建的。民国时期开辟新民门、集庆门、武定门、雨花门。解放门、标营门、雨花门重建、长干门都是解放后修建的。明城墙全长35.26公里,现存只有26公里。但也是全国保存规模最大的城墙,现在科学技术算是比较先进了,但城墙除了修缮外,好像还没有其它的措施对城墙进行保护。不知道怎样下去还能有几代人能看到真实的明城墙。</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style=""><br></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