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晋是好风光

行雲细雨

<h3>  山西,一直是我很想要去解锁的省份,无论是历史底蕴还是自然风光,都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去探秘了。</h3><h3>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h3><h3> 人常说“千年王朝看北京,三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中,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传奇是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如果要探寻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和轨迹,来山西无疑再合适不过。</h3> <h3>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我从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来开启我山西之旅。</h3><h3> <b>晋祠</b>,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h3> <h3>  步入晋祠,首先金人台吸引了我。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之为“金人台”。</h3> <h3>  在金人台的西后方是对越坊,它位于晋祠的中轴线上,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上面的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h3><h3> 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却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h3> <h3>  晋祠中的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h3><h3> 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至今都还茂盛葱郁。</h3> <h3>  晋祠三绝之二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宋代彩塑。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我国古代民间匠师把这些侍女塑造得如此生动传神、精妙绝伦,反映出宋代宫闱生活的真实景象,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h3> <h3>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有晋阳第一泉之称,长年不息。</h3> <h3>  晋祠中的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被誉为“晋祠三宝”。</h3><h3> 圣母殿为晋祠主殿,创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圣母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h3> <h3>  晋祠三宝之二是圣母殿的木雕盘龙。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都清晰可见。</h3> <h3>  晋祠三宝最后一宝是鱼沼飞梁。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它们整体被后人称作“鱼沼飞梁”,被世界公认为是立交桥的雏形。</h3> <h3>  在晋祠里信步,石间细流脉脉,林中碧波闪闪。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h3> <h3>  到山西解锁,五台山是必须要去的。</h3><h3> 五台山,原名紫府山、 五峰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因五峰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山。千年来,五台山成就了它在佛国世界中的地位,吸引了无数的帝王将相们前来朝拜,在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中赢得了“金五台”之称,且居于首位。</h3><h3>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中主管智慧的文殊菩萨道场,号称“清凉佛国”。五台山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皇家庙宇与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吸引着无数国内外的信徒游客前来参观朝拜旅游,感受佛国世界的那份清静与安宁。在五台山,你可以看到许多一路磕头前来朝拜的人群,以及慕名前来朝圣的信徒们,因为这里的人都说,来这里一次就相当于五百年的修行……</h3> <h3>  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院为单位,按佛教传承之不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五台山据传拥有寺庙128座,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这么多的寺庙无法完成一一参拜,但有两个地方是朝圣者们非去不可的,那就是:菩萨顶和五爷庙。</h3><h3> 菩萨顶位于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为五台山黄庙之冠。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先后十三次朝拜五台山,都曾住于寺庙中。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闪烁有光。</h3> <h3>  进入菩萨顶寺院,门额上方的牌匾上书 ” 勅建真容院“全寺五个大字。菩萨顶寺是五台山黄教首领扎萨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时最主要的圣迹和佛刹,因此,菩萨顶的寺庙建筑是参照皇家的宫廷造型营建的。建筑在灵鹫峰顶的层层殿宇,规模宏伟,十分壮丽,殿宇上覆盖着黄绿蓝三彩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台山,是五台山最大的黄庙(喇嘛寺)。</h3><h3> 菩萨顶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乾隆皇帝御笔的,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矗立在前院,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大雄宝殿是寺里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文殊菩萨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字。</h3> <h3>  五爷庙(万佛阁)因寺内供奉佛像大小万余尊,又名万佛阁,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菩萨,是五台山灵气最聚集的地方,这里也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旺盛的寺庙。相传五爷就是五龙王,因不安其位,寺庙不安宁,故建殿祀之。因五爷喜欢看戏,故才建造了五台山唯一的戏台。</h3> <h3>  五爷庙虽然小小的,但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他们或许不懂什么佛理,但只要一说五爷庙,则远近闻名,几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张名片。每天早晨06:30准时寺庙开门,而寺庙的门口早已经排满了等待的朝圣祈福人潮……</h3> <h3>  广化寺是五台山的一处历史久远的寺院,以“化灾、化难、化小人”而闻名,从昔日的华严道场,转而成为章嘉活佛“五处”之一的黄庙。广化寺是黄教寺庙,因此有藏传佛教的舍利白塔,”天王殿“内供奉着面善口笑的弥勒佛。</h3> <h3>  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位于塔院寺内,供奉着佛祖真身舍利的塔,它与菩萨顶相互辉映,已然成为五台山佛国胜地的象征。</h3> <h3>  <b>恒山悬空寺</b>,我早有耳闻,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自然要去看看。</h3><h3>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h3><h3>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8米,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h3> <h3>  悬空寺建筑之奇,结构之巧,丰富的内涵,堪称世界一绝。德国的一位建筑专家曾说: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h3> <h3>  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楼阁间以栈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寺不大,但巧夺天工,也颇为壮观。</h3> <h3>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h3> <h3>  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h3> <h3>  到山西解锁,云冈石窟是必须要去的。</h3><h3><b> 云冈石窟</b>,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h3> <h3>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是几栋北魏风格的宫殿围成的一个方形的院子,院子正中立着昙曜和尚的雕像。</h3><h3>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西元四四六),太武帝下令废佛,沙门,焚寺院,毁佛像,许多僧人纷纷还俗以免惨遭杀害,佛教一片凋零。续后七年,主事者崔浩、寇谦之及太武帝相继去世,文成帝继位。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昙曜主持开凿了云冈石窟。由于他积极致力复兴佛教事业,北魏时代佛教盛行的基础因而确立。</h3> <h3>  穿过雕像背后的山门,是两列吉祥庄重的13对千佛列柱组成的礼佛大道。六牙白象承托着八棱神柱柱上刻满了佛像,矗立的神柱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健壮的白象有六个牙齿,因为在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祖是乘着六牙白象投胎的,而且“六牙”象征佛教中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六个达到觉悟彼岸的方法。</h3> <h3>  在摇钱树两侧,是环形浮雕石壁“帝后礼佛图”。</h3> <h3>  在右手侧为北魏皇帝礼佛图,画面上皇帝在一位僧人的引导下,缓缓走在礼佛的路上,而不是坐着马车,足可见其虔诚之心。而且还是布施礼佛(往钵盂里捐钱),赞颂佛家累世善行,炫耀帝王威仪。  </h3><h3> 左手侧是北魏皇后礼佛图。皇后为了此次礼佛活动精心装扮,将凤冠霞披改为莲冠霞帔,表示虔心向佛。整个画面宏大,尽管人物层次错综复杂,但却很和谐统一,显得动中有静,充满了虔敬肃穆的气氛。</h3> <h3>  石窟的入口大门挂有“入佛知见”匾额,相当具有提示意义。</h3><h3> 进入此门,连绵起伏的山坡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口。</h3> <h3>  走近观看,全是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佛像。最小的可能只有半个手掌大,最大的估计有三层楼高了。</h3> <h3>  虽然历经千年,很多石像已经被风化,现在只得看到大概的轮廓,有些已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偷运到了国外,只留下光秃秃的洞口。但留存下来的那些佛像,经历千年的风雨,仍然慈眉善目,安端地注视着芸芸众生。</h3> <h3>  白佛爷洞(公元460——470),窟前立壁与窟顶已坍塌,成为露天造像。主佛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袒右袈裟,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健硕挺拔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大佛两侧各一立佛和胁侍菩萨 ,西像惜毁。</h3><h3> 白佛爷前面自然是游人最多的,它几乎成为了云冈石窟的象征标志。很多游人都在这里照托佛照。</h3> <h3>  佛教是从古印度伟进中国的。云冈石窟形象地将这一历史轨迹记录下来,反映出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仅要赞美当年开凿石窟的先辈,也要赞美历代用血汗保护石窟的人们,有了他们的奉献,才有了如此壮美的文化瑰宝。</h3> <h3>  <b>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b>),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供奉着两颗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是佛陀瑞现世界的唯一道场,是我国及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a href="https://www.meipian.cn/1a08s89f?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欧洲行:倾斜造就出来的魅力---比萨斜塔</a>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为世界最高的木塔。</h3> <h3>  1000多年前,一堆不被历史承认的匠人,聚集在一起,奉辽王之命,用10万块木构件,像搭积木一样,建了一座高67米,直径为30米的纯木结构的木塔。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这座塔结构之复杂、构件之繁多、用料之多,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1个人能够完全搞清楚它的结构。</h3> <h3>  千年间,其它类似的木塔,或毁于天灾、或失于人祸,唯有应县木塔存于世间,40余次地震、200余次枪击炮轰、无数次电闪雷击,强震不倒、炮击不毁、雷击不焚,而这座木塔至今岿然不动,屹立千年,堪称“中国第一木塔”。 赵朴初1979年游此,称应县木塔为“多宝佛塔”,在登木塔后即兴赋诗一首:“塔开多宝现神通,木德参天未有终,辽藏千年哀灭尽,不期鳞爪示金龙”</h3> <h3>  平遥古城,是山西省的一张耳熟能详的旅游名片。平遥,我来啦!</h3><h3><b> 平遥古城</b>,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h3> <h3> 平遥古城最外围的高大城墙将古城围得严严实实,走入里面,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历史博物馆。街市、票号、镖局、当铺、道观、庙宇、商会、县衙……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幅晋商鼎盛时期的画卷便在你面前徐徐展开。</h3> <h3>  协同庆钱庄是平遥规模最大的钱庄院落,创办于清&nbsp;咸丰六年,前后共有相互独立又联系的七进院落。建筑之宏伟、规模之庞大,讲究之豪华,功能之齐全,在&nbsp;平遥&nbsp;商铺院落中实属典范。这里最享誉盛名的就是地下金库了,多少人慕名而来。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钱币展厅,是研究中国&nbsp;近代金融、货币发展史的重要基地。</h3> <h3>  同兴公镖局,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时为平遥名扬京城、威震全国的王正清武林大师创立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创建,其子王树茂尽得其真传且有青出于蓝之势,因而同兴公镖局创立之始就成为当时全国著名镖局之一。</h3> <h3>  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h3> <h3>  平遥西大街,是一条神奇的街。精雅的屋宇,森然的高墙,经过一二百年的风风雨雨,处处显出苍老,显现出古典的风骨,给人没有丝毫的破败感和潦倒感。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h3> <h3>  日升昌票号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开创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br></h3> <h3>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是夯土城垣的军事防御工事,与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并列为中国现存最好的四座古城墙。城墙共6000多米长,12米高,将平遥圈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城内保留了明清形制,城外则是新区。</h3> <h3>  登上城楼鸟瞰,十字形的街道,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随处可见的彩雕彩绘,还有随风摇曳的红灯笼,偶尔传来的风铃声,恍惚间回到了古城在建的年代。</h3> <h3>  一般的古城只有四个城门,而平遥古城有六个门,每个城门的城墙上都有城楼。城楼平常可登高瞭望,战时为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h3> <h3>  靠近古城墙,你就能感受到这里独有的历史风韵,这里的城墙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下已经没有原来的光滑的模样,无论是看起来还是摸起来你都能感受到历史在这座小城身上留下的痕迹。</h3> <h3>  市楼处于平遥古城中心位置。人们按照平遥古城的平面图形状,形象地将平遥古城比喻为一只“龟”,而市中心的市楼就比喻为这只龟的龟心。市楼以其雄姿壮观、造型华丽,被誉为 平遥八景之一。清代诗人赵谦得登楼云:“纵目揽山秀于东南,提清流于 西北 ,仰观烟云之变幻,俯 临城 市之繁华。”</h3> <h3>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古城民居,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儿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堇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坊多有木雕,虽然漆面有些陈旧斑驳,但看得出还是原汁原味的老建筑。</h3> <h3>  平遥文庙旁边的九龙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该壁以泥陶为胎,裹以琉璃,悬塑极高又充满张力,龙身翻腾且错落诸宜,造型夸张,生动独特,堪称中国古代壁塑艺术之极品。</h3> <h3>  其实,只有在巷子里才能体会到平遥人旧时的生活。这些都是不出名的巷子,而且是极其容易迷路的巷街巷,也是最真实的平遥人家,还有那些飘着醋香的醋坊和米酒坊。他们的存在见证了平遥是一座活着的古城,拥有历史沧桑、厚重,也拥有平遥人家的现代气息。</h3> <h3>  平遥古城的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h3> <h3>  漫步在平遥古城的大街小巷,犹如走进了明清时代,城墙内旧城的街道、店铺、民居仍保留着明清风格的建筑,砖瓦斑驳,有些残缺,印迹却还是那么明显,不由人遥想到这座千年古城在那久远年代的生活气息。</h3> <h3>  平遥古城并不只是建筑震撼人心,游览之后才知道它的历史底蕴更加耐人寻味。一座古城,总是背负太多的往事。据说,在清朝时期,我国最有钱的地方就是山西,而山西境内最有钱的地方便是平遥了。这里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嘉庆十八年重修市楼碑记载,平遥商号有700余家。瞻仰古城,体味平遥那积淀浓厚的文化,品味那淳朴的古老民风,在这里,历史的厚重触手可及。</h3> <h3>  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让我知道了乔家大院。</h3><h3><b> 乔家大院</b>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h3> <h3>  乔家大院检票入口前的照壁。这个顶楼上悬挂着乔家最值得自豪和最有价值的一块牌匾,那就是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 </h3> <h3>  “福种琅环”即是“琅环福地”,是传说中神仙的洞府。“福种”即“种福”之意,一般是皇帝赐匾才用“福种”二字,这块匾赐给乔家,大意是把“福”播种在乔家。</h3><h3> 照壁背面的砖雕影壁上,有100个不同样式的“寿”字组成的一幅“一寿变百寿”图,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h3> <h3>  进入乔家大院大门,一条笔直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依照传统的叫法,乔家大院北面的三个大院从东到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叫东南院、西南院、新院。表现了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h3> <h3>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积蓄资财,在包头城中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复盛公”,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现在乔家大院一号院的宅子就是当年乔贵发所建的。到乔氏家族的第二代乔致庸,除了继续经营商号以外,开办钱庄、票号、典当生意,不仅在包头市的商界占了垄断地位,而且把商行、银号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置买了大量房产、土地。</h3> <h3>  乔家发家后,就开始在老家修建宅院。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乔氏总结他们的发家经验,认为是恪守中庸之道的结果,将这幢宅院取名为“在中堂”,与乔致庸的名字相一致。“在中堂”兴旺时期,有乔氏三代60余口,佣仆250多人,还有私塾教师、账房职员等。</h3> <h3>  大院里,一盏盏红灯笼高高挂起,让深深的庭院多了些灵性和飘逸。每个大院的样式基本相同,以至于你走进任何一座大院都无法仅从院落的布局上分辨出这到底是第几个院子。</h3> <h3>  中宪第是乔家鼎盛时期的掌门人乔致庸居住的地方。乔致庸,乔贵发的孙子,他接受乔家后又买了一大片土地,扩建了乔家大院。中着,庸也,执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因此这座院落的堂号为“在中堂”,它也是整个乔家大院的又一个称呼。</h3> <h3>  每个大院中还有多个小院,院子两边是典型的山西民居一样的房屋内室,屋檐上挂着整齐的大红灯笼,如同电影镜头中的一样。</h3> <h3>  乔家大院的四大镇宅之宝:犀牛望月镜、万人球、九龙灯、九龙屏风</h3> <h3>  在乔家大院,砖雕、木雕、石雕工艺随处可见。这些雕刻,题材广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等,不同的雕刻图案有着不同的寓意。整个大院所有房间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绘,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当年有南徽北晋之说,足以见得晋商在北方的影响力。</h3> <h3>  一座宅子,一个故事,一段传奇,一个时代。我们走进乔家大院,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这座宏伟建筑的本身,还有建筑背后所带给我们的震感和启迪。</h3> <h3>  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山西特别是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为代表的晋中盆地商人,经营范围包罗万象,钱庄票号汇通天下,称雄五百余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nbsp;&nbsp;</h3> <h3>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全省现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它们大都集中在晋中市的祁县、平遥、太谷、介休一带,这些深宅大院不仅是当时富商大贾的宅第,也是显赫一时的晋商的历史见证。</h3><h3> 乔家大院就是它们中的一个突出代表,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值得一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