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端午节

三丫

<h3>小时候,每当母亲将挂在阳台上的干粽叶拿下来,泡进灌满清水的木盆里,我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br></h3><h3><br></h3><h3> 那是上一年吃粽子后,留下来的相对完好的粽叶,母亲细心地将它们洗净,沥干水分,晒干,再捆成一把把挂在阳台上。第二年用的时候要先将干粽叶在木盆里泡软,还要在开水里煮,使之恢复韧性。当然这些粽叶是远远不够的,母亲还会在农贸市场买些新粽叶补充进来,因为母亲包的粽子除了我们自己吃,还有一部分要送给警卫排的兵哥哥。</h3><h3><br></h3><h3> 那时我们住在苏北的一个小县城,营房的后面就有一条小河,长着密密的芦苇,每到吃粽子的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屁娃就会跟在大孩子的后面到河塘去摘苇叶。母亲是不允许我们去的,河边总是有危险,还有小水蛇游弋,我们都是瞒着母亲偷偷去摘。摘回来的苇叶大多较窄,包粽子并不合适,母亲在"批评"我们的同时,会将这些新鲜的苇叶与用过的粽叶插放在一起使用,新苇叶的清香会使粽子更加好吃。看到我们自己摘的苇叶能被母亲包粽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h3><h3><br></h3> <h3>河边的苇叶</h3> <h3>母亲是山东人,在家乡的时候别说吃到粽子了,见都没见过。随军到部队后,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特别是结识了一位祖籍浙江嘉兴的阿姨,两人很快就成为了好姐妹,母亲教她蒸馒头包饺子,阿姨教母亲包粽子包馄饨,所以母亲包的粽子是那种嘉兴样式的四角粽,也就是南方粽(北方的粽子都是三角粽)。母亲心灵手巧,一学就会,苇叶窄就用三张,挽个漏斗型状填满食材,从上往下折叶收口,再用棉线缠绕扎紧,一个漂亮的四角粽就完成了,每次看着母亲麻利的包着粽子,都会很骄傲,那时候会包粽子的阿姨不多,您说我能不骄傲吗?况且母亲还会被其他阿姨请去她家里帮忙包粽子……</h3> <h3>母亲包的粽子就是这个样子的</h3> <h3>每年端午前都会包三种粽子:肉粽,红枣粽,赤豆粽。五花肉切大块用酱油腌好,糯米也用酱油泡着,红枣赤豆洗干净,开始包粽子了,这在母亲是一种享受,在母亲灵巧的手中,那些散乱的粽叶和糯米配料,转瞬间变成一个个结实饱满的粽子,棱角分明,个个显得精气神十足。这个时候也是我最高兴的,我可以打下手,帮忙理粽叶,递扎粽子的棉线,偶尔也会在母亲的指导下笨拙地包个粽子。也就在那个时候我学会了包粽子。浓浓的节日气氛在每个人的脸上洋溢。</h3><h3>&nbsp;</h3><h3> 粽子包好了,扎着黑棉线的是肉粽子,白棉线的是枣或赤豆粽。开始煮粽子,那时没有高压锅,用熬稀饭的大锅在煤球炉子上一煮就5、6个小时,期间母亲还要换煤球把握火候,粽子上下翻动,让每个粽子都能均匀加热,到了满屋飘满粽香的时候,母亲掀开了第一锅。第一锅一般都是煮枣粽,因为煮过枣粽的水还可以继续煮肉粽。尝过枣粽,还想吃肉粽时,已经困得睁不开眼了,母亲总会叫我们先去睡吧,肉粽子要在炉子上煮一夜,第二天吃时会更糯更香。肉粽子我们姐妹也只能尝一两个,因为父亲喜欢吃,母亲都会留给父亲,她自己也舍不得吃,但送给兵哥哥的粽子,是三种口味都有,数量也多,每次兵哥哥们吃的都咂着嘴的赞不绝口……</h3> <h3>肉粽也是这个颜色</h3> <h3>那时没有蜜枣,包的就是这种普通红枣</h3> <h3>后来,我们都长大成家了,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过着自己的生活。而端午节的前夕,母亲就自己一个人开始忙活了,买粽叶,煮粽叶,淘糯米,买上好的五花肉切块酱油浸泡,挑上好的蜜枣、赤小豆,包上一大堆各种口味的粽子,仍然用小火慢慢煮,母亲说小火慢炖的粽子香。煮好后,通知我们回家吃粽子,美美地品尝后还必须再带一些回各自的小家。母亲依旧将用过的粽叶洗净,扎好,晾干,倒不是为了明年的端午节再用,而是为了每年冬天姐姐、妹妹从外地赶回家过春节的时候,母亲再为她们包些肉粽子,让女儿们解馋。</h3><h3><br></h3><h3>母亲去世以后,我很少吃粽子了。每逢端午,超市里买的粽子,朋友送的粽子,无论何种口味,都远不及母亲的粽子香甜。后来,我也尝试着自己包粽子,也送些给朋友品尝,朋友称赞味道不错,可我总感到缺点啥。我对端午的记忆永远属于母亲。那是母亲的端午节……</h3><h3><br></h3> <h3>赤豆粽也是这样子的</h3> <h3>后记:此文写于2010年端午节,发表在QQ空间里,端午节前夕翻看此文满满的回忆与思念,于是借助美篇重新编辑,希望更多的朋友和我一样,怀念母亲的端午节……</h3> <h3>文:三丫</h3><h3>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