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情系沙洋。一一三高五七干校子女重返沙洋小记。

老马识途

<h3>航拍下的这座小山岗叫鸡鸣咀,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在50年前,它是最高检、最高法、公安部及中央政法干校联合创办的五七干校(以下筒称:三高干校)的所在地,居住过上千名来自上述机关的干部和家属。</h3><h3>五七干校,是上世纪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各机关院所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h3><h3>自1969年至1972年的三年期间,仅中央国家机关就在湖北、河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5所五七干校,而当时的湖北沙洋则是五七干校创办最集中的地方。</h3><h3>50年过去了,沙洋的各个五七干校早已停办了数十年,当年的干校学员很多已经离逝,当年的干校子女也都进入了花甲之年。</h3><h3>而对于每一位五七干校的亲历者来说,干校的生活都是人生中一段难以忘却的经历,所以,在三高干校创办50周年之际,我们十位当年的三高干校子弟走到一起,决定重返沙洋,重访鸡鸣咀一一我们和父辈生活过的地方。</h3> <h3>50年前的鸡鸣咀上的三高五七干校,聚集着不同年龄,不同层级的人们,从开国元勋到青年才俊,从花甲老人到几岁孩童都有,其中,包括了几位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如上照片所示:</h3><h3>1、张苏(左上图)一大革命时期的党员,原最高检常务付检察長;</h3><h3>2、黄火星(右上图)一老红军,开国中将,原最高检付检察長,军检检察長;</h3><h3>3、王维纲(右中图)一30年代入党的老革命,原最高法付院长;</h3><h3>4、赵国威(右下图)一老红军,原中央政法干校校长;</h3><h3>5、左下图中两位男士,前一位是江文,当时的最高检三厅厅长,文革后任最高检付检察長;后一位(带眼镜)是王战平,当时的最高检一厅厅长,文革后任最高法付院长;</h3><h3>6、胡之光(没照片),当时的中央政法干校的干部,文革后任公安部付部長。</h3> <h3>这张老照片展现了三高干校学员收工回来的情景。</h3><h3>从首都来到外省乡下,五七干校的每一个人都要经过生活关、劳动关的考验。湖北老乡也特别幽默,给初来驾到的干校学员编了许多顺口溜,流传至今的当属描述文化部干校(建在咸宁)中的那些文化名人的顺口溜:</h3><h3>"穿着破棉袄,戴着大金表。走路拄拐棍,三步两跌倒"。</h3><h3>沙洋老乡也送给三高干校一段顺口溜:</h3><h3>"三高,三高,高工资,高待遇,草比棉花高(因为棉花是当时沙洋的主要农作物)"。</h3><h3>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得了改变,在沙洋农场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三高干校学员很快学会和掌握了种棉技术,收成一年比一年好。</h3> <h3>在干校的头一年,由于学员家属的蜂拥而来,住房和付食供应一时跟不上,吃住成了大问题。于是,三高干校中各单位自己动手盖房,很快,几座新楼拔地而起,一家一户基本分得一个套间;各单位还自己种菜、养鸡、养猪,基本实现了付食品的自给自主。可谓是,南泥湾精神在鸡鸣咀上得到了发扬光大。</h3><h3>上图展现的是三高干校高检中队的菜园班人员分别在自家菜地和鸡舍前的合影,以及盖房主力一一高检中队青年排成员在盖房期间的合影。</h3> <h3>谁曾想到,在那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三高干校已经用上了飞机给棉田撒药。这要得意于沙洋的农业环境,大平原,大农业有利于农业机械的应用。也许还要得意于站在飞机下,这位笑容灿烂的人,老高检二厅付厅長程超明同志,正是在他担任湖北省公安厅领导的期间,创建了沙洋劳改农场,这座中国最大的劳改农场之一,也才有以后的18所五七干校的落脚地。</h3> <h3>对于干校的孩子们,刚来时被分别安置在当地中小学读书。第二年,三高干校与沙洋三农场合办了一所中学,老师由两单位共派,生源则来自干校、三场以及附近农村的家庭,干校的孩子与当地孩子共济一室,读书学习。</h3><h3>上图中的照片反映了当年干校孩子所就读的学校,我们团队成员基本都在其中。那张毕业证是团员张纯鸣的,他也是我们当中唯一拿到共办中学的毕业证书的人。</h3> <h3>50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随着干校一代(当年的下放干部)多数人的离逝,干校二代(当年的子弟)的逐渐老迈,这段历史也许会逐渐被人们淡忘,被后辈们所不知。</h3><h3>今年是三高五七干校(也是沙洋大多数的五七干校)创办50年的纪念日,为了这忘却的记念,我们这些干校的子弟,当年干校生活的亲历者,决定组团重返沙洋,再上鸡鸣咀,去寻找和凭吊这段特殊历史的遗迹。</h3><h3>我们一行十人乘Z37列车,于5月7日早上到达武昌火车站。恰巧50年前,我们乘的也是37次火车到达了武昌站,然后,改乘汽车去了沙洋,可以说,百年的武昌火车站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所以,我们决定在此合影一张。</h3><h3><br></h3> <h3>走出武昌火车站,我们见到了来接站的甚亚欣同学(照片中后排右三),他是沙洋农场的干部子弟,一直工作在湖北省劳改系统直至退休。他也是我们这次重返沙洋以及后面游览鄂西两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负责人,由于他的精心安排,才使得我们的行程得以顺利进行,在此,我们要对亚欣同学深表感谢!</h3><h3>出站后,我们并没有直奔沙洋,而是先拐到武汉長江大桥边,因为随团的最高检的攝影师高洪海老师手里有一张50年前的老照片,是一张老高检先遣队成员赴沙洋途中,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合影。根据照片的线索,我们找到了拍照旧地,然后,高老师一手举着象机,一手拿着旧照,为全团成员与那张老照片一起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h3> <h3>在当天中午抵达沙洋市后,我们首先拜访了沙洋县检察院。县检察院对我们这次活动十分重视,80后的武汉理工大学派到沙洋县挂职的杨伟波付县長,县检察院赵龙检察长,县检察院办公室主任会见了我们,带我们参观了县检察院的办公设施,赵检察长还亲自向我们介绍了该院的目前状况与发展设想。</h3><h3>这所县级检察院有着良好的办公环境,先进的软硬件条件,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化办公,信息化协助办案,工作有条不紊,管控松紧适当,完全改变了老检察系统那种看卷综,打电话和跑现场的办公模式,所以,该检察院当选为湖北省检察系统的样板单位。我们对该院所取得的成就赞叹不已!</h3><h3>以下是我们参观沙洋县检察院的一组照片:</h3><h3>图左1、沙洋县检察院的案件管理中心。</h3><h3>图右1、全体团员在县检察院门前的合影。</h3><h3>图左2和图右2、赵检察长向团员们介绍院办公设施。</h3><h3>图左3、院办公室主任与团员高洪海在交谈。</h3><h3>图右3、杨付县長与团员欧阳亮在交谈。</h3> <h3>用午餐前,我们与沙洋县杨付县長,赵检察長,县旅游文化局局长李天明等有关领导,在下塌酒店门口合影,预示着“重返沙洋”活动正式启动。</h3> <h3>参观了沙洋县检察院并用了午餐后,我们驱车前往沙洋县五七干校纪念馆参观,该馆舍是建在财政部樊家台五七干校的旧址上的。在财务部干校撤离后,其房舍用于了当地公安干警培训基地,所以,这所干校的房舍至今保存完好。</h3><h3><br></h3> <h3>我们团队成员都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但每次参观都会有不少新的发现,比如:团员张纯鸣发现了他家所捐献的旧物,一个在干校期间使用过的磁缸子(见上图)。而团员欧阳亮则发现了照片中的父亲,只是这张三高干校成员的照片被贴到了财政部干校的照片栏里。显然,这所纪念馆里的馆藏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这有待于每一位干校的亲历者以及后人给予支持和帮助,最好能多捐献一点当年的照片和实物,当然这是后话了。</h3> <h3>在纪念馆的最后部分,展出了近几年五七干校重访者的照片,有当年的干校学员,也有当年的干校子弟,有团组,也有散客,但无论何人何时,以何种形式来访,都说明了五七干校的历史并没有被忘形于世,至少在这些亲历者的心里落下了深深的烙印。</h3><h3>最后,我们团队成员以此墙为背景,拍了一张合影,但愿我们的照片不久也能挂在此墙上,同时希望更多人能来这里看看。</h3> <h3>当天最后一项活动就是重上鸡鸣咀一一我们曾经生活了三年的三高五七干校旧地。</h3><h3>当我们的车靠近鸡鸣咀时,首先入人眼俭的就是那条通向鸡鸣咀的大路。当年,在我们这些干校的孩子眼中,这是一条宽畅而有点陡峭的路,进出鸡鸣咀时,要爬或下一个很陡的大坡,若谁能骑车冲下这个大坡,就会被孩子们视为勇敢者。每天,这条路上都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如今,它寂静地躺在那里,全无了以前的热闹景象,似乎也没那么宽和陡了,不过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看来,世间的万物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变迁,孩童的眼界也会随着長大成人而改变。</h3> <h3>高摄影师手拿着那张旧照片(前面的第三张),寻找着此照当年的拍攝点。</h3> <h3>纪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鸡鸣咀上的房子损坏严重,大多已无人居住,本准备全部拆掉,好在08一09年期间,这里被湖北省和沙洋县设立为文物保护之地,鸡鸣咀的拆迁才被叫停,现状得以保持。</h3><h3>我们在鸡鸣咀下、咀上看到了写有文物保护的界桩和墙板,心里的一种莫名的感动: 如果真有一天这里的房屋全被夷为平地,我们仍可以通过这些界桩和墙碑,找到曾经的家。</h3> <h3>这张拚图左上图中显示的楼房,曾是鸡鸣咀上唯一的一座包含有一、二、三层的楼房,由三高干校高检中队成员亲手所建,此楼住户全是老高检的干部家属,团员马露菲、張纯鸣的家就住在第三层楼上的第一门和第二门里。可惜,如今这座楼已成了半边楼,进入三楼的楼梯也完全被损,人是进不去,只好遥望罢了。</h3> <h3>图中这座二层楼是鸡鸣咀上唯一保持最好,可以住人的楼房。当年楼里的住户也都是老高检学员的家属,团员王钢、杨国庆、刘平的家都在这座楼里。</h3> <h3>图中这座長長的平房曾住有公安部及中央政法干校学员的家属,团员何玲的家曾在这里。</h3> <h3>这座平房的历史更早,三高干校建立之前,原是沙洋农场三场一队的干部住房。当年,三高干校的小卖部曾设在这里。</h3> <h3>这座已是断壁残檐的房子,曾是三高干检的高检中队的食堂,我们曾在这里吃饭,看电影(当时仅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三部电影可看)和看演出(干校自编自演的节目),也是当时三高干校高检中队唯一的公共场所。</h3> <h3>图片这座水塘位于鸡鸣咀后下方,原来是采石后留下的两个深水坑,被当时的干校人戏称为"眼镜湖(因北京香山公园中的眼镜湖而得名)"。每当鸡鸣咀上停水时,大人小孩都要到这里提水,由于当时坑深坡陡,孩子们提一桶水,很是费力,还边走边洒,到家后剩下半桶水就不错了。如今,由于水位上升,鸡鸣咀的"眼镜湖"变成一座小水塘了。</h3> <h3>那年某日,两个稚嫩的女中学生崔平,杨国庆在鸡鸣咀上唯一的三层楼前合影留念。半个世纪后,已退休的二位姐妹同返鸡鸣咀,找到了拍照旧地,重照一张合影,以纪念她们逝去的青春。</h3> <h3>我们在鸡鸣咀上,遇到了30多位当地的同学校友。他们是专门从各地回到沙洋,以迎接我们的到来。真让我们感动不已!</h3><h3>此时此刻,大家欢聚一堂,回忆当年时光,畅述同窗之情,并在鸡鸣咀上留下这一珍贵的合影。</h3> <h3>我们到沙洋的第二天,5月8日上午,主要活动是与沙洋县检察院的中层以上的干部以及县有关单位进行座谈。</h3> <h3>出席座谈会的领导有: 沙洋县检察院的赵龙检察长,县文化旅游局的李天明局长,县党史办的陈国强主任,以及县检察院的中层干部和有关单位的同志。</h3> <h3>会上,团员张纯鸣做了主题发言,他着重介绍了最高检的历史沿革和三高五七干校的一些情况。他的发言给年轻的检察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了解了许多老一辈检察人为共和国检察事业的发展壮大作出的努力与奋斗,了解了当年三高五七干校在沙洋的历史。</h3> <h3>会上,团员马露菲做了补充发言,她主要回顾了三高五七干校中的逸闻趣事,披露了一些干校中所发生过的鲜为人知的事情。</h3> <h3>座谈发言结束后,开始了赠书活动。团员程晓洪,张纯鸣将原高检子弟合著的&lt;老高检大院一我们的家&gt;一书赠送给沙洋县检察院和县党史办。</h3> <h3>沙洋县党史办的陈主任向三高干校子弟"重返沙洋"团队代表,回赠了他们所编著的有关沙洋五七干校一书《记忆》。</h3> <h3>团员程小洪和杨国庆将老高检子弟伊镇林为此次活动书写的一幅对联赠给沙洋县检察院。</h3> <h3>团员王钢向沙洋县检察院赵检察长赠送"重返沙洋"的锦旗。</h3> <h3>团员们在所赠的锦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子。</h3> <h3>最后,我们团队全体成员与沙洋县检察院、县有关单位的领导及干部合影留念。</h3> <h3></h3><h3>开完座谈会后,我们的"重返沙洋"行程就算结束了。下午团队将赴荆州、恩施等地,即将开启观光行程。利用一点闲瑕时间,赵检等有关领导带着我们参观了离沙洋不远的汉江兴隆水利枢纽。</h3><h3>汉江兴隆水利枢纽是国家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位于湖北省潜江兴隆与天门鲍嘴交界处,主要作用是枯水期抬高兴隆库区水位,改善两岸灌区的引水条件和汉江通航条件,兼顾旅游和发电。工程在2013年已建成。</h3><h3><br></h3> <h3>站在兴隆大坝上眺望远处,汉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真是大美之极!我们不禁感叹: 楚天疏阔,山川秀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如此,怎不引无数游人入鄂来!</h3> <h3>团队部分成员与赵检长等沙洋县有关部门人员在汉江兴隆大坝上合影。</h3> <h3>团队要西行去鄂西,我(马露菲)和高老师则因事要东行去武汉。吃过中饭,我们返回沙洋,准备乘長途车去武汉,因时问有富余,我们决定探访一下沙洋的老码头。</h3><h3>沙洋,曾是鄂中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享有“小汉口”的美誉,是十九、二十世纪湖北八大重镇之一,几百年来一直因水运而昌盛,鼎盛时期江边常停靠船舶三千条,甚为壮观。</h3><h3>因沙洋修建了新码头,这座老码头已被弃用多年。只有那座破败不堪的老客运小楼还竖立在那里,面对着废弃的码头,向寻访者诉说着它的历史变迁。</h3><h3>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进入了关闭多年的客运室,着到了墙上这幅民国时期的長江水系港口分布图。</h3> <h3>高老师手里有一张老照片,照片中,老高检的部分干部从汉口乘船沿汉江而上,正准备停靠沙洋的老码头,所以,他是想找到这张照片的拍摄点,总算没有白来,他最终找到这个地方。</h3><h3>而我,则是边观景,边回忆当年所见过的沙洋老码头的模样,可惜!仅有的一点残存记忆还不是这里,而是在它边上的老渡口码头。</h3><h3>遥想当年,沙洋老码头也曾繁荣昌盛,喧闹无比,如今却已繁华落尽,寂静无人,然而,江山如故,汉江仍美,新的繁华景象在沙洋另一座新码头展现,这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历史就是在周而复始中前行。</h3> <h3>在从武汉返回北京的前夕,我们团队中老高检子弟特地去看望了因干校撒消,留在武汉的老高检干部,现在还有5人,他们是百岁老人徐汉,陈式琴夫妇,王俊清夫妇,陈王两家还是儿女亲家。</h3><h3>我们见到陈式琴、王俊清叔叔、王夫人牛阿姨以及他们的子女:小卫夫妇、小蓉、小玫和卫星,还有在武汉的发小文建、刘星、汪玮及她的女儿和女婿。老高检三代人相聚一堂,相谈甚欢,并互赠书籍,同进晚餐。</h3> <h3>在饭桌上,小辈们举杯祝老辈们: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老辈们回敬小辈们:阖家幸福,快乐安康!</h3> <h3>最后,大家合影留念,望保留下这珍贵的一瞬间,请记住湖北还有我们的叔辈与发小。</h3> <h3>"重返沙洋并游览鄂西”之行最终圆满收官。</h3><h3>在此期间,通过参观沙洋五七干校纪念馆,重访三高五七干校旧址,让我们重温了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通过参观沙洋县检察院和汉江兴隆水利枢纽,让我们看到了湖北日新月异的新面貌和新气象。</h3><h3>在此期间,我们受到沙洋县政府和县检察院的热情款待,得到了沙洋当地同学们热情迎接,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湖北人民的真诚与热情。</h3><h3>我们为美丽的江汉大地,为热情的湖北乡亲,为坚持不懈地挖掘和整理"五七干校"历史的沙洋县有关单位和人员点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