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洞庭湖

骑车看世界

<h3>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h3> <h3>6月1日零晨3点左右横峰清风骑行四位驴友乘坐K759次列车到达株州站。</h3> <h3>由于火车到达株州火车站已是零晨三点,接近天亮时间,于是我们5人决定晨骑长沙。</h3> <h3>宁静的早晨,人们还在做梦时,我们一行5人已骑行20多公里,这时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h3> <h3>火宫殿是湖南省长沙市的著名特色景点,本身主体是一个火神庙,此地因聚集了最多的、最正宗的潇湘美食小吃而著称,来此的多是为了品尝湖南美食小吃。</h3> <h3>由于下雨50多公里,我们在上午7点多钟到达火宫殿。</h3><h3>这是骑友:正山。也是这次骑游洞庭湖的发起者。</h3> <h3>67岁老将:田小农。是我们这次骑行年纪最大的,但一般二般的骑不过他。</h3> <h3>驴友:自由飞翔。</h3> <h3>喝不醉的酒友:醉不了</h3> <h3>本人:骑车看世界</h3> <h3>游完了火宫殿,火宫殿旁有条街叫:坡子街</h3> <h3>坡子街</h3><h3>长沙坡子街,拥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千年老街,同时也是湖湘文化的代表。“文夕大火”后,坡子街毁于一旦,由此逐渐沉寂。新建的坡子街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开街,东起黄兴南路,西至湘江大道,全长640米。两厢建设范围180亩,将五一商圈、解放西路酒吧街、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联结成片。成为长沙一条传承湖湘文化,引领时代潮流的标志性商业文化街。同时也是一条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民俗名食街。</h3> <h3>橘子洲</h3> <h3>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是长沙的重要名胜之一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凝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水,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挥笔写就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壮志豪情。洲以人传,诗壮名城。橘子洲介名山城市间,凌袅袅碧波上,被誉为“中国第一洲”。2016年8月5日,5A景区橘子洲被被摘牌。</h3> <h3>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坐在闹市中读书。</h3> <h3>伉丽情深,毛泽东与杨开慧。</h3> <h3>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h3> <h3>我们吃完中饭后继续骑行,目的地:望城区靖港古镇。望城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长沙市市辖区。望城是雷锋的故乡。</h3> <h3>大概在下午5点左右来到了,也是我们今天的宿营地:靖港古镇</h3> <h3>2019年6月2日靖港一泪罗一岳阳,全程约130公里</h3> <h3>天刚亮我们就开始了骑行旅程,</h3> <h3>湖南省汨罗市”武夷山村”</h3> <h3></h3><h3>汨罗,简称罗城,隶属于岳阳市。</h3><h3>汨罗江是战国时期文学家屈原自沉之地,现有屈子祠、屈原墓等纪念屈原的古迹建筑。</h3><h3><br></h3> <h3>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大概下午16点左右才骑到岳阳市。</h3> <h3>民本广场合影留念</h3> <h3>岳阳楼景区入口</h3> <h3>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h3> <h3>草船借箭</h3> <h3>洞庭湖上的早霞</h3> <h3>洞庭大桥</h3> <h3>浩瀚无边的洞庭湖。</h3> <h3>花明楼刘少奇故里</h3> <h3>刘少奇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刘少奇故居是刘少奇出生以及度过童年及少年时代的四合院式房子。该故居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 <h3>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怀念,到世纪之交竟然成了一种非官方无组织的强大洪流。 实际上在这股潮流中,毛泽东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尊神;他超越了这一切,代表了中国的一个翻身时代,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屈、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象征。</h3> <h3>毛泽东铜像广场</h3><h3>一代伟人,中国人民的****毛泽东主席的铜像矗立在韶山冲广场。这里背衬韶峰,是韶山冲的中心,距主席故居,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都很近。</h3><h3>主席铜像是按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设计的,座西南、朝东北,主席身躯伟岸,双手握书卷,身着中山装,双眼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铜像高6米,红花岗石基座高4.1米,全高10.1米,铜像重3.7吨。基座上,江泽民总书记专门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大字金光闪烁。主席铜像广场十分雄伟,植有松、柏,而花坛中则植有冬青、山茶、月季等花卉。</h3> <h3>毛泽东故居</h3><h3>毛泽东故居故居建于中华民国初年,为南方农宅形式,坐南偏东,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泥砖墙,青瓦顶,一明二次二梢间,左右辅以厢房,进深二间,后有天井、杂屋,共13间半。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为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所建。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1893年12月 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至1910年秋,毛泽东胸怀救国救民大志外出求学止,在这里生活了17年。1912年春,毛泽东回到这里教育亲人投身革命。1959年6月,毛泽东回乡视察时曾来到这里省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