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画家的重新认识

老顽童

<h3> 画家,是一个怎样的职业?又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秉承什么样的原则和信念?在接触画家之前,我只是浅显狭隘的以为,画家既是搞艺术的,身上必然显露艺术家的“风采”,比如张扬的个性、潇洒不羁的行为、独特或另类的装扮、长发飘飘或如狂草、扎个小辫儿且小辫儿的束法和头发的长度各有千秋;张口印象派闭口抽象派,无不体现高调张扬的“艺术家之范儿”。</h3><h3> 在吾等非画家的印象中,出外写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可以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一个愉悦身心的美差。试想:在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地方,找一个清净又舒适的角落坐下来,微风轻拂下,伴随着鸟语花香,品茗作画,好不惬意悠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轻松……然而,右玉之行彻底颠覆了我对画家的印象,让我得以试着去接触、去认识、去了解真正的画家;旁观自以为是、自大、自诩为“范儿”的“秀儿”。</h3><h3></h3> <h3>让我们通过画家的写生环境、工作状态来重新定义画家这个职业和群体</h3> <h3>写生,对画家来说就像是精神上的“兴奋剂”,为此,他们不惜头顶烈日、跋山涉水、身心俱疲。沉重的行囊——画笔、画纸、画架、颜料、凳子和水(饮用和绘画用水),朴实无华又实用的装束,认真的创作态度,虚心求教的精神,无不让我重新认识和审视这个既遥远又真实的接地气的群体,折服于他们的严谨、自律、敬业和吃苦耐劳</h3> <h3>画家的审美与常人不同,亦有别于摄影师。风雨飘摇破败无比的房屋、因日月的侵蚀而充满沧桑感的残垣断壁、几近散架的篱笆、杂乱的枯枝残柳都是画家眼中的灵感缪斯<br></h3> <h3>满脸沧桑的老乡模特</h3> <h3>右卫古城的牧羊人</h3> <h3>打羊草的农妇</h3> <p>人们总是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忽略了画家的妙笔生花。画家在万物的启迪下开启自己的创作灵感,在尊重原生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怀。唤醒、升华、呈现是画家的初心,由此带来的是生命、是感动、是遐想、是延续……原本沉睡、破败不堪的景物经过画家的浸润涂抹,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跃然纸上,传递出一样或不一样的声音和感召,如流淌的歌声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新奇的故事,如涓涓流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如奔腾的黄河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视觉上的冲击带来精神上的回响和感官刺激的快感,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震撼,给人以幻想、给人以思考……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画家的贡献</p> <h3>我在院子里晾晒的被褥亦成了康斯坦丁画家作品的一部分</h3> <h3>画家是孤独的,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冥想世界;画家是热情奔放的,不拘泥于形式 ,他们的激情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迸发;画家是安静的,他们并不高声喧嚣、高谈阔论;画家是谦逊的,他们尊重同行而不予贬毁;画家是豁达开明的,不故步自封,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各有千秋。</h3><h3> 画家是一个辛苦的职业群体,可谓劳心、劳力、劳神。</h3><h3> 这里引用吴冠中先生对画家的定义:“画家,是路边的野草,是被人践踏仍吐蕊的花朵,是缺乏营养仍倔强生长的石隙中的松!”</h3><h3> </h3> <h3>尚老师,下次我们上那儿去!</h3><h3>哪儿?哪儿?!</h3> <h3>那儿! 那儿啊!你可急死我了</h3> <h3>向画家致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