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十九)突破腊子口

赵朋友

<h3>5月31日,重走长征路第20天,早晨,我们从茨日那行车一个小时来到了闻名于世的著名突破腊子口战役旧址,参观了腊子口纪念馆,西北重镇哈达铺参观游览。</h3> <h3>茨日那距腊子口60公里路程,在天险腊子口旁建了公路,前面不远处耸立着腊子口战役纪念碑。</h3> <h3>腊子口位于迭部县东北,是迭部通往广大汉族地区的门户和重要交通孔道。腊子口系藏语之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腊子口周围群山耸立,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河两岸是悬崖绝壁,林密道隘,地形险要。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h3><h3>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长征途径腊子口,与凭借天险,阻截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的鲁大昌部新编十四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终于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防守,攻破腊子口天险,为红军顺利进入陕甘宁边区开辟了通道,为北上抗日创造了条件。此役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壮举,缅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腊子口战役,国务院决定将腊子口列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供旅游者和行人瞻仰,纪念碑始建于一九八○年,一九九二年经省政府批准重建,杨成武将军亲自题写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碑文。</h3><h3></h3><h3><br></h3> <h3>  当年的天险,为修路,将腊子口炸开了数十米口子,如今已柏油铺路面,天险变通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游人至此,可实地凭吊当年红军攻打天险的辉煌历史,并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色。<br></h3> <h3>腊子口居高临下的碉堡。</h3> <h3>腊子口下的河流。</h3> <h3>战役经过</h3><h3>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于9月12日,到达腊子口。</h3><h3>甘肃国民党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是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后侧有从四川跟来的刘文辉的川边军侧翼,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h3><h3>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甘肃省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h3> <h3>俄界会议后决定继续北上。</h3> <h3>红军在甘肃路线图</h3> <h3>腊子口乡在迭部县县城东北处,沿线两侧的山峰险峻,几近垂直的峭壁直插云霄。腊子口是其中最险要的一处,最窄处仅有30米宽。</h3><h3>红军于1935年9月17日到达腊子口。占尽地利的敌军,依仗腊子口易守难攻的地形,躲在碉堡里大肆扫射,正面进攻根本无法展开。红军决定组织敢死队,迂回至侧面,攀上陡峭的崖壁,绕到敌人后方。</h3><h3>红军是如何攀上陡峭的悬崖?当地人流传着“腊子口上降神兵”的传说——一名红军战士以一根竹竿翻越绝壁,绕到敌人背后,配合主力攻破敌人堡垒。这位“神兵”被认为是一名叫做“云贵川”的小战士。</h3><h3>在很多书上也有类似的描述:一位绰号为“云贵川”的苗族战士以一根带铁钩的竹竿,勾住悬崖缝隙,顺着竹竿最先爬了上去,将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红军战士爬上悬崖后,向悬崖下的敌军阵地投掷手榴弹。敌军后背突然遭袭,慌乱中逃离阵地。</h3><h3>飞夺泸定桥也有他一份</h3><h3>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韩馆长说,根据多方搜集的可靠资料,“云贵川”并非只是传言,而是确有其人。他是一位在贵州入伍的苗族战士。</h3><h3>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云贵川”早在3个多月前的飞夺泸定桥一役,就已立下战功。</h3><h3>杨成武将军所在的红四团被称为“开路先锋”,是在腊子口、泸定桥率先突破敌军防线的先遣部队。夺取泸定桥的22勇士、飞下腊子口的“神兵”都出自这支队伍。</h3><h3>杨成武在1992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中,详细记下了关于“云贵川”的记忆片段。“那个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班长廖大珠一起冲进了火海。”</h3><h3>泸定县原人大主任王永模曾在上世纪80年代,赴京拜访杨成武将军,搜集夺桥22勇士的资料。王永模一字一句记下了杨成武的原话:“‘云贵川’是贵州苗族人,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里采药谋生,练就了一身攀援的本领……”</h3><h3>英雄去向</h3><h3>腊子口战役后云贵川消失了</h3><h3>腊子口战役后,“云贵川”去了哪里?对此,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及,而长征史料中也没有任何的记载。</h3><h3>致力寻找夺桥22勇士的王永模,也没有找到“云贵川”的下落。“云贵川”的长征仿佛在腊子口戛然而止。</h3><h3>时至今日,“云贵川”的下落依然成谜。长征研究专家费侃如说:“当时贵州大约有1万人参加了红军;这些战士,大多在历次战斗中牺牲,还有很多没留下姓名;‘云贵川’是贵州籍普通红军战士的代表人物,他或许将成为贵州籍红军将士的代名词。</h3> <h3>红军在栈道上行进。</h3> <h3>走过了腊子口,来到不远处的红军突破腊子口纪念馆。</h3> <h3>在腊子口纪念馆合影</h3> <h3>腊子口战役示意图</h3> <h3>腊子口战役突破过程</h3> <h3>通过腊子口后,下午我们进入了红军万里长征经过的最富足的地方哈达铺。</h3> <h3>哈达铺镇,是红军长征中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原因来源于一张旧报纸。1935年9月12日,中央在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的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8天后,红军中央纵队进驻甘肃宕昌县哈达铺镇,并在此获得一张《大公报》,报上有关于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得到这个信息后,毛泽东做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整编红一方面军为陕甘支队,红军目标明确地向陕北进发,因此,哈达铺镇也被称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地”。</h3> <h3>  哈达铺镇位于甘肃南部的宕昌县,地处国道212线的交通要道上,南距县城35公里,北距岷县县城35公里。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都曾经过这里。距迭部腊子口70公里。史称长征途中的加油站。<br></h3> <h3>彭德怀对哈达铺的回忆。</h3> <h3>聂荣臻的回忆</h3> <h3>红军决定落脚陕甘的出发点。</h3> <h3>哈达铺供给红军物资统计。</h3> <h3>成仿吾的回忆。</h3> <h3>杨成武的回忆。</h3> <h3>贾拓夫对哈达铺的回忆。</h3> <h3>红二,六方面军到达哈达铺。</h3> <h3>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h3> <h3>哈达铺镇</h3> <h3>毛泽东住地旧址“义和昌”药铺。</h3> <h3>红二方面军指挥部</h3> <h3>红军干部会议旧址</h3> <h3>在哈达铺决定了陕甘支队建制</h3> <h3>关帝庙</h3> <h3>周恩来旧居</h3> <h3>院内石碑</h3> <h3>在哈达铺下起了小雨,傍晚,我们住在甘肃岷县县城。</h3> <h3>晚餐后,我们在住地附近散步拍的周边环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