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柏社乡嵩山的传说

鐵甲愚翁

<h3><b>下面收录了几则关于嵩山的传说,但其中有几则并非是传说,应称为资料为妥,既然都说嵩山之事,就一并收纳于此。</b></h3> 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金钟的传说</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 嵩山顶上有一口塘,塘里埋着一座金钟。这金钟不知是何年埋下的,也不知是哪个神仙埋下的。奇怪的是这塘水干了又满,满了又干,人们在塘底挖了一层又一层,可就是挖不到金钟。说也难怪,这金钟是灵异之物,那能随便得到的。据说当年神仙埋钟的时候,曾许下诺言:“若要金钟浮出水,除非十兄弟”。可是十兄弟究竟少呀,不知到了某一朝,地方上除了一个大户,兄弟多则多矣,可惜只差一个,好在老大在外面还有一个结拜兄弟,他得宝心切,便拉扯了进来,勉强凑足了十人之数。这一天,九个亲兄弟,一个拜兄弟,结伙上了嵩山,他们围在塘边,等呀等的,忽见水面金光闪闪,金钟果然浮出水面,众兄弟欢喜得不得了,连忙七手八脚抬了起来。金钟很重,十个人抬得气喘吁吁,还没抬上岸,这时只听见一人喘着粗气说:“干哥哥,用把力”。话音刚落,只听得扑通一声,金钟又掉回水里去了。任他们怎么大呼小叫,金钟再也不浮出来,众兄弟只得面面相觑,不欢而散。从此以后,地方上再也没有出过十兄弟,也没有人来山上得过宝,看来,金钟将永在嵩山扎根下去了。<br></h3><h3><br></h3><h3><b>【来源于《文化志》】</b></h3> 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嵩山马跪迹</font></b></h1><h3><br></h3><h3> 兰溪州北有座嵩山,山极高而巅又平广,山顶有座白云庵,有泉水常流,适合屯兵筑寨之所。元至正末,红巾寇军骚扰兰溪州境,守城义兵将领徐迪倡,出城与红巾寇军作战受伤而亡。于是,兰溪州孔目蒋可大(名蒋镛,字可大,行升八,北乡洪塘人)与七个儿子商量,决定纠集亲族及义民结寨嵩山,为保卫家乡境内平安,父老乡亲免受战乱之苦。此义举得到朱元章赞赏并受召见,授蒋可大为“嵩山寨团长”,后因功勋卓著,又御封为浦江翼元帅。在屯兵嵩山之时,半山腰留下一处马跪印迹。</h3><h3> 元至正十八年(1359)十二月十三日,长枪元帅谢国玺聚众万余,攻陷郡邑睦州等多处。将寇入金华,因避嵩山要寨,绕道潜行义乌,约好严州寇党首尾夹攻。金华曹里正获悉来报。嵩山寨团长蒋可大,即命其五子蒋珹(呼国用,后任浦江翼元帅府骑将,袭父职升为左副元帅)率“蒋家军”部领纽总管及吴志德和叶子祥(吴、叶俩人皆是浦江人,蒋可大推荐其两人为浦江翼元帅府副使,后又升为左副元帅)、蒋理(字宗道,行第琰十八,大明元帅蒋可大七子,任浦江翼元帅府将军)、蒋珷(字宗砺,行第琰十六,大眀元帅蒋可大从侄)等将领,点精兵五百余人,诸将各领百人。快马加鞭,连夜出征,平明时分,赶至义乌演溪,两军对垒,“蒋家军”奋勇作战,所向披靡,歼灭寇党四五百人,寇军伤亡惨重,并斩其主帅谢国玺,残军一哄而散,此战大获全胜。</h3><h3> 班师回寨,捷报传至,蒋可大心情大悦,出寨相迎,行至半山,看到回寨队伍中,有匹马背驮着一个人,战争总会有人伤亡,可此人却是他的从侄蒋珷小将。镛父顺四公蒋颖曾有遗训:“兄虽不良,而诸姪无辜,慎毋伤我一本之亲。”蒋可大想起父亲的嘱托,此支本弱,为留此脉香火,父嘱誓必保护,可偏偏阵亡的却是他的从侄。蒋可大老泪纵横,愧对嘱托,此时将士们纷纷下马,祭拜蒋珷。蒋镛坐骑,似通灵性,代主跪拜,于是留下了马跪印迹。蒋珷小将长眠于此,永伴青山,因此嵩山多了一座“将军墓”。<br></h3><h3><br></h3><h3><b>【编辑整理:蒋建华】</b></h3> 叁 <h3></h3><h3></h3><h3></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红纹萝卜造就龙凤姻缘</font></b></h1><h3>   连续多天下雨,兰溪市柏社嵩山对面水碓山看山铺的徐奉铬坐卧不宁,叹气连连。草铺到处漏水,除了他和女儿徐曼曼两张木床上还有点干燥,其他地方几乎全湿透。堆积在草铺外面的柴草渗进了雨水,已经不能燃烧。天如果再不放晴,他和女儿只能吃生米生菜了。   忽然,草铺顶上透进了丝丝阳光。徐曼曼从床上跳下来,欢呼着打开木门。徐曼曼一声尖叫,惊动了父亲徐奉铬。徐奉铬走出来一看,柴草堆里蜷缩着一个人,头朝里,腿朝外,看不清面目。徐奉铬胆大,俯身抱起那人。   父女俩看清了那人面目:三十多岁年龄,两道剑眉充满英气,双眼紧闭,呼吸微弱,已处于昏迷状态。那人衣服脏透,脚上已没有鞋子。徐奉铬和女儿把那人抬进草铺内,脱掉又脏又湿的衣服,放在他的木床上。听父亲的安排,徐曼曼提来甘泉把来客身上擦洗干净。   徐奉铬检查了来客的身体,确定没有大碍,只是饿的、累的、急的,伴有间发性痢疾。给点吃的,让他好好休息一番,服点草药,身体多半会复原。可惜柴草一时不能晒干燥,烧不出熟菜熟饭,草药也不便寻觅。   徐曼曼灵机一动:铺后有现成好吃的东西,速去取来。一会儿,她取来五只红纹萝卜。红纹萝卜是徐奉铬种植的,可以洗净生吃,也可以烧了熟吃。徐曼曼也不避嫌,把洗干净的萝卜亲手喂给来客吃。   说多奇有多奇,才三只红纹萝卜进肚,来客就翻身而起,从徐曼曼手上接过另外两只萝卜,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阵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下地站起来,转了身子,来客向徐氏父女拱手行礼,感谢施救之恩。   来客穿上徐奉铬提供的衣服与草鞋,再次感谢主人后亮出了身份并坦露了境况:吴王朱元璋,目下阵地在金陵,率军与汉王陈友谅作战失利,与部下失散。听说此地有座嵩山,有个叫蒋可大的壮士在山上集聚了一支队伍,想联络蒋可大,反击陈友谅。   徐奉铬知道朱元璋其人其事,对他很是敬佩,马上拿出土制黄酒,款待朱元璋。说来也巧,洪塘里人蒋可大是溪滩徐人徐奉铬的姑表兄弟,嵩山与水碓山遥遥相对。接到徐奉铬飞鸽传书,蒋可大快马赶到看山铺,拜见朱元璋,一起举碗喝酒。朱元璋见蒋可大一表人才,封他为平南将军。征得徐氏父女的同意,朱元璋纳徐曼曼为妃子,称曼妃。   徐氏父女与蒋可大组织铁甲山一带的民众协助朱元璋横扫劲敌,建立了大明王朝。   龙袍加身的朱元璋,封蒋可大为大明浦江翼元帅,徐曼曼则由王曼妃升格为皇曼妃。 </h3><h3><b>【来源于《兰江导报》】</b><br></h3><h3></h3><h3></h3><h3></h3><h3></h3> 肆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嵩山窑</font></b></h1><h3><br></h3><h3> 嵩山窑是我乡(兰溪市柏社乡)五代至北宋年间的古窑址,位于海拔350米的嵩山水库东端斜坡上。范围有500平方米,堆积层厚度大约30厘米,窑具多而碎片少,成品率极高,该窑址在1970年建造水库时发现,并出土过完整的执壶,碗之类的器皿。 从调查的瓷器标本看,器物有碗、杯、 盏托、执壶、瓶、罐、水盂和扣盘等。质地坚硬,胎色发白带浅灰色,瓷土质地优良,很少杂色颗粒。施釉厚,玻璃质强,釉色略黄,瓷器大多有装饰纹。题材有莲花流云、水草、缠枝、牡丹和弦纹等。制作技法多用于刻花,遒劲粗放,风格独特。造型有喇叭口 、曲流、圆腹执壶与五代造型基本相同。</h3><h3><br></h3><h3><b>【来源于《文化志》】 </b><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伍 <h3></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吴三烧窑</font></b></h1><h3> 兰溪水阁嵩山顶上有座“吴公庙”,庙里有个神像满脸墨黑,却无下半身塑像。 说起这座神像的来历,民间有段传说: 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嵩山脚下有一户姓吴的人家,世代都在嵩山顶上做瓷器,人们日常用的净瓶、碗、罐等,都由吴家的人烧制出来的。 这吴家有兄弟三个,大哥叫吴大,二哥叫吴二,小的叫吴三。大哥、二哥跟爸爸上山学做瓷坯,烧火。老三年纪小,只有十来岁,爸爸不让他做。但吴三的脾气犟,偏偏爱学做坯烧窑的活,常趁父亲不在时,跟着大哥、二哥偷偷上山去学。配方,火候他都细心地记在心头。瓷泥捏方捏圆,捏长捏短,一日三,三日九,从不间断,做呀做呀,到了长大成人,他已经捏壶象壶,捏碗象碗,匠心独运,不但活龙活现,还既快又好。 大哥、二哥也都佩服弟弟,爸爸更是暗暗在人家面前夸吴三,说吴三有出息。 吴三却对自己的手艺不满足,有时为了捏好一只壶、罐,竟忘了吃饭,困觉;有时为了在壶上、罐上捏出条龙和凤,十天半月,日以继夜地做呀做,有一点不称心也不罢休。 吴三爸爸说吴三不知道多挣钱,有点傻气。大哥、二哥对吴三说:“吴三,这壶做得真象,为啥还要做呀?” 吴三说:“不!我做的还差远。” 大哥、二哥说:“吴三,你做这龙已经很象了!” 吴三摇摇头说:“我雕塑出来的龙不象腾云驾雾,我雕塑出来的凤不象自由飞翔。” 大哥、二哥对他没办法,笑笑说:“吴三呀!你所想的是达不到的。” “不!我相信只要功到自成!” 大哥、二哥说:“你在说梦话!” 吴三不理睬,照样这样干。 这一年,爸爸去世了。 大哥、二哥一商量,提出要和吴三分家,吴三一想:分就分,今后我可以专心做出好瓷器来。 吴三常常反复琢磨,反复比较,看釉水,看花纹,看瓷质。 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他沉醉于自己制作,烧窑。 夏天,烈日如火,汗流夹背,他沉醉于自己制作,烧窑。 秋天,天高气爽,凉风习习,他沉醉于自己制作,烧窑。 冬天,寒风刺骨,手脚僵硬,他沉醉于自己制作,烧窑。 他烧了一窑又一窑,人们看了都说:“型不同,式有异,龙象龙,凤象凤,件件精美,光泽熠熠,釉水好。但吴三自己却觉得造型欠逼真,毫不犹豫地乒乒乓乓敲掉,重新配方,重新烧制,他苦心钻研,风餐露宿,熬红了眼,常常晕倒在窑门前。 吴三因为只烧制而不卖,弄得倾家荡产。只好自己上山砍柴,自己做坯,自己烧火,做呀做,烧呀烧,但始终没一窑使他称心。他这种勤奋肯钻的精神感动了四方乡亲,东庄老大娘,南村的老大伯,西庄的小姑娘,北村的大嫂子。他们送饭给他吃,送柴给他烧,送衣给他穿,都希望他烧制出来。吴三心头热乎乎。每烧一次窑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一次次失败,但他一次比一次信心足,劲头大。 可烧了第九十九次以后,人们逐步对他冷漠起来,东庄老大娘见了摇摇头,南村的老大伯头摇摇,小姑娘和大嫂子也躲着他走了。吴三没有理会,他下定决心烧好第一百窑。于是白天黑夜,炉火辉映,眼见快要烧好的骨节眼上,𣎴料柴草没了,眼看就要熄火了,要去砍柴可这窑门离不开他!他心急如火,头直冒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绝不能前功尽弃,功匮一时,这窑可是他最关键的一窑呀! 他,急红了眼,随手拿过一把柴刀,咬紧牙关,“嚓”地一声,竟将自己的腿砍将下来,丢进窑门。 人晕倒了,血溅满地。 当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时,吴三睁开眼,断断续续地说:“快!快!窑内不能断火,再烧一个时辰。” 人们七手八脚地为他包扎,七手八脚地找来柴火丢进窑门,窑内烈火熊熊。一个时辰过去了,出窑了。但是,吴三却已离开了人世。人们端起吴三烧制的这一窑的瓷器:釉光晶莹,玉洁洁,青蓝色中带有血红色,叩之“当当”响,这些瓷器成为当时世上珍品,谁见了都说这窑瓷器是吴三的血染成的呵! 人们还在他身旁发现了一本字簿,上面是吴三记的如何选料,制作瓷坯;如何掌握火候,如何烧窑等。 从此,嵩山瓷器闻名四方。 当地百姓为了怀念吴三,就塑了吴三烧窑断腿的半身像,在嵩山顶上建了“吴公庙”。 据说,浙江龙泉和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都是早年从兰溪嵩山传去的。</h3><h3><b> 来源于巜兰溪民间故事》 搜集整理:诸葛珮</b><br></h3><h3></h3><h3></h3> 陸 <h3></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窑神赵王</font></b></h1><h3> 早年,嵩山有个烧窑师傅叫赵王,手艺很好,烧的碗碟质量当当响。他在嵩山勿晓得烧了几年窑,嵩山的树烧光 了。看到对面余岭有柴,就带着伙计来到余岭砍柴。从余岭到嵩山看起来很近,却要走好多路,要把柴挑回去实在很吃 力。赵王心想,这柴如果会飞该有多好啊。想罢,朝柴担踢了一脚,真奇怪,一大捆柴竞飞到嵩山上去了。 从此以后,赵王日日到余岭砍柴,把砍下的柴踢到嵩山, 这样,又烧了好几窑。可是余岭的柴也砍光了,窑里碗还没烧熟,咋好呢?赵王只好把手脚伸进窑里去烧碗,烧成了,赵王也被烧死了。据讲,赵王并非真死,他已得道成为窑神了。</h3><h3><b> 讲述者:蒋理良 记录者:陈秀田</b><br></h3><h3><b>提供者:徐国平</b></h3><h3></h3><h3></h3> 蒋志辉作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白云寺</font></b></h1><h3><font color="#333333"><br></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白云寺,又名白云庵,座落于嵩山南麓,海拔3 8 0米处。始建于五代至北宋年间,但光绪《兰溪县志》记载:“白云庵在云泉乡(现柏社乡)嵩山顶,元至正六年建。”原有正殿三进,及左右厢房等,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寺内原有用生铁铸成的大钟一口,直径约为150厘米,高约170厘米,须十几人杠抬,钟身刻有数千捐助者姓名。1958年大办钢铁时,从山顶滚到山脚,撞成碎片;殿中供有千手观音及杨相公等,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佛像(佛像毁于1967年);门楼和大雄宝殿及左右厢房,于1970年被拆除,至此尚留后进。现在荡然无存,仅有遗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元至正年间,这里是洪塘里人蒋可大的屯兵驻地。朱元章率军自皖南到兰溪后,听部下说起,北乡嵩山老蒋如何了得之事,为争天下,意欲招募。于是,朱元章带领一小队人马前来嵩山,在白云寺与蒋可大促膝长谈,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说服了蒋可大出山为其效命,后成佳话。</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r></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r></font></h3><h3><b><font color="#333333">编者按:此篇由大水碓蒋志辉供稿,编辑时作了相应修改,“白云寺”的传说釆用几结合方式整理。由于作者提及“嵩山‘白云寺’曾朱元章部队驻地寨”。其提到的有三点作证依据,证明朱元章到过嵩山(作为传说无需依据证明,但无故事情节,</font></b><b><font color="#333333">确切的说是资料,既作资料,证据又没有说服力)</font></b><b><font color="#333333">。</font><font color="#1564fa">依据一:1351年朱元章率军自皖南到兰溪。</font><font color="#333333">(到过兰溪是否就一定到过嵩山?证据不足。)</font><font color="#1564fa">依据二:嵩山最高峰离白云寺100米,建有练兵</font></b><b><font color="#1564fa">。</font><font color="#333333">(嵩山本来就是蒋可大的屯兵筑寨之地,这练兵场,根本证明不了是朱元章的练兵场。)</font><font color="#1564fa">依据三:1970年冬,建造嵩山水库时,挖掘出石灰沙土混合而成的将军墓。</font><font color="#333333">(就算朱元章到过嵩山,且有部下将军阵亡,也是短暂停留,会弄个石灰沙的坑吗?石灰沙坑需时日久,十天半月都下葬不了。)出于尊重作者原意,故在编辑时杜撰了下面一小段(朱元章与蒋可大在白云寺相见)。至于“将军墓”作者写的很详细,就另起章节介绍;嵩山古窑址、金钟的传说与《文化志》上记载基本相似,就依文化志为主,不再重复;还有一篇“嵩山石门的传说”徐国平老师作了修改,在编辑时略有改动,且另加了结尾部分,致使不圆满的爱情故事结局,稍微改变了一下。</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将军墓</font></b></h1><h3><br></h3><h3> 1970年冬,在建造嵩山水库挖土筑堤时,发现位于水库北面有座古墓,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墓碑遗存。整个全封闭的墓葬,由石灰沙土混合而成,相当牢固,墓壁厚度约有50公分。</h3><h3> 破壁后,墓内呈现古代将军装束的遗骸。经判断此人身高约175公分;头戴铜制盔式战帽,前额饰有铜沿以护额、掩耳,帽花镂空,极为精致;腰间有铜制角带,及佩剑;前后有铜制圆形护心镜,胸前护心镜直径约15公分,后背护心镜直径约为10公分;脚穿军靴。整副装束与岳飞的军帽、战袍、军靴极为相似,故认为这是古代将军的墓葬。</h3><h3> 由于当时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些被挖掘出来的文物,被挖掘者所占有,且拿回家后铸成了锅铲、铜勺之类的炊具,文物荡然无存。</h3><h3><br></h3><h3><b>搜集人:蒋志辉</b></h3><h3><b>2018年11月10日</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石门的传说</font></b></h1><h3><br></h3><h3> 嵩山脚到半山腰,有一条山间石道。自古以来就称之为“石步梯”,也叫“千步梯”。弯曲而上,每步石台阶就地取材,未经过加工的原石砌成。到半山腰有一处岩石,从前和尚运货、樵夫挑柴歇脚之地,路旁有一块岩石矗立着,此岩石中间一条石缝垂直而下,形若两扇关闭着的门,这就是本地人称为的“石门”。</h3><h3> 关于这座“石门”,留传着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传说:石门内住着一对神仙眷侣,生有一个小仙女,三口之家。小仙女名叫山妹,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年复一年,山妹逐渐长大成人。二八年华,已是青春少女,长发披肩,长腿细腰,眉清目秀,端庄善良。而且勤劳能干,纺纱织布,种菜砍柴,样样农活都会。</h3><h3> 嵩山脚下大水碓村,有座茅舍,住有一个叫“石哥”的,父亲因病早亡,母亲体弱多病,因家无良田可耕,惟靠母亲帮人做些针线活儿,维持生计,母子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童年的石哥因无钱上学,早早就学会上山砍柴,卖柴度日。虽说度日如年,由于石哥常年上山砍柴,倒是长成了一个壮实的男汉子。天长日久,他与石门的山妹成了好朋友,只要石哥上山砍柴,山妹总是带上好吃食物送给石哥。秋去冬来,寒风刺骨,石哥穿着破烂单薄的衣服,光着脚丫上山砍柴,时常划破皮肉,鲜血直流。山妹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为此她专门为石哥做了新衣服、新鞋祙送给石哥。如此情深意长,对于贫寒的石哥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暖彻全身。只有受过苦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是帮助,什么是甘露,什么是恩德。</h3><h3> &nbsp;日月交替,冬去春来。石哥已至弱冠年华,比山妹虚长两岁。石哥生活虽苦,却勤劳肯干,每日的劳作致使身强力壮,已然成为英俊青年。童年时期与山妹相处话多而快乐,青春年华却话少情意浓。双方心中彼此有意,却未曾表达。知女莫若母,山妹父母看出女儿的心思。石哥虽品貌端正,身强力壮,勤劳能干,但家境贫寒,若女儿嫁给他,只能受苦受累,过不上幸福的生活。婚姻是终生大事,需讲究门当户对的。老俩口决定把自己的女儿软禁在家,关上石门。</h3><h3> 石哥每次上山砍柴,总想与石妹相见,一诉衷肠,石门却始终关闭。从此,山妹杳无音讯,会面无期。他们只能在梦中相会,忆起往昔岁月,童年乐趣,两小无猜,无比快乐。然而,梦总是要醒的,石哥醒来之后,泪流满面,神情恍惚。由于日思夜想,身体变得慢慢地虚弱,茶饭不思,瘦如柴火,皮包骨头。石哥得了相思病,一病不起,灵魂消亡之时变成了一只“相思鸟”,飞往石门守候山妹,始终不离不弃。自从关上石门,山妹为了爱情与父母抗争,效果茫然,情况如同石哥。山妹从石门缝中看到有一只鸟守候在那里,心有灵犀。于是山妹也变成了一只鸟,从石门缝中飞出,两鸟相会,卿卿我我,飞向蓝天,永不分离。真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h3><h3><br></h3><h3><b>搜集:蒋志辉</b></h3><h3><b>修改:徐国平</b></h3> <h3><b><br></b></h3><h1><b>编辑整理:蒋建华</b></h1> 蒋志辉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