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深圳纪实-听书札记·武则天(在位:684<690>-705)

zhongsheng

<h3>人在深圳纪实-武士彟从四等到一等<br></h3><h3>易中生</h3><h3> 在看重家世背景的社会,武则天会被唐太宗知道而发现,这是武则天成为才人(属皇帝嫔妃中的一种)的关键一步。</h3><h3> 武则天父亲武士彟[yuē]是做木材生意的商人,在隋大兴土木的背景下,头脑灵便的武则天的父亲狠狠地赚个盆满钵满,但他实在不愿意处在社会第四等这最低的社会地位,而能速成贵族的办法莫过于当兵打仗,趁李渊到北方带兵之际,接近李渊,酒肉招待李渊,留下好印象,后李渊要用人的时候,就想到他,这样就成了李渊部伍中的一员,因有钱,而后来李渊起兵缺的就是钱,这不,官就越当越大,到唐时,成了正五品的高级官员。而这时,他妻子患病去世,李渊做媒,将一名门杨氏之女嫁给他,后来生有武则天,所以武则天能被李渊父子知道和发现也就不奇怪了,就其官阶地位家庭背景武则天成唐太宗才人也是自然的事情。</h3><h3> 在看重家世背景的时代,要爬到上一层级,还真不是钱的问题,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社会层级的形成,好像是自然而成,但实际是坐上了车的总是挤压要挤上车的,在车上的,一是担心自己被挤下车,还希望自己能坐上合适的位置,这样就相互关照,形成利益集团,所以就有阶层固化之说。这几乎是自古而然。这样的集团的存在,他们可以借助国家的名义,借助行政手段,用绝对的话语权来维系本集团的利益,所以特权阶层就成了下层的人们抨击而又向往的对象。他是挤入成功的一个,也是后人乐道的一个。</h3><h3>2019.6.3</h3> <h3>人在深圳纪实-高宗悦之</h3><h3>易中生</h3><h3> 武则天14岁进宫到12年后唐太宗去世(649)都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宠幸,始终是个才人。这一是后宫女子太多,仅是有品级的就有40人,从后来唐太宗的子女看,还有宫女生的,所以这唐太宗不是仅生活在这40个人之间。二是这长孙皇后的人品人貌是唐太宗极中意的人。除非有过人之处,否则太宗没有兴致他顾。三是这武则天尽管长得漂亮,但并不知性,有点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味道。所以她进宫的目的可以说没有达到。</h3><h3> 唐太宗晚年,病倒床榻,这高宗去看望父亲,而武则天也表现到极致,结果使得高宗悦之,两人产生暧昧关系,但苦于在太宗前,苦于不合伦理,只好暂时作罢。唐太宗去世后,像武则天这样既没有一儿半女,又没有一技之长的未亡人,就只好到庵庙中去做出家人来了此余生。一年后,高宗要到寺庙中去祭奠先人,就选了这武则天所在的寺庙,当然这武则天不会放过这稻草,一见面,就泪如雨下,竟无语凝噎,四眼相对,脉脉传情,但碍于广庭之中,并没有出格之言行,后王皇后知道后,本不高兴,但因对高宗宠幸萧妃不满,竟主动引武则天入宫,于是就有了后面诸多的事情。</h3><h3> 武则天之所以能时来运转,一是这高宗有恋母情结,他喜欢的是比自己大的女性,武则天比高宗大四岁,有他母亲的风范,尽管没有他母亲的德行。二是王皇后过于严谨,几乎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女性,与高宗性情不合。三是武则天善于钻营,使得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最终成为事实。</h3><h3> 不好说高宗爱美人不爱江山,也可能希望与武则天相处,做到性格互补,但绝对没有估摸到武则天的心高气盛,以至于后来有一个翻天的变化。</h3><h3>2019.6.4</h3><h3></h3> <h3>人在深圳纪实-武则天二进宫</h3><h3>易中生</h3><h3> 几滴眼泪,几句细语,就把这既算情种又是窝囊废的唐高宗俘获,搞得这高宗茶不饮,饭不思。而这王皇后也可能出于同情,也可能出于妒忌萧妃受宠的心理,一句宣她进宫吧,本来还有点顾忌的高宗像领到圣旨一样,使武则天就这样顺当地二进宫。</h3><h3> 在王皇后看来,一个有劣迹而无背景的女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你看进宫后不要说对自己低三下四,就是看到萧妃也低人几等。可她们没有注意到,自己身边的下人几乎都成了武则天的耳目。诬王皇后杀人和诅咒,离萧妃与高宗床榻之外。而自己不到几年时间生崽育女,这王皇后无能比拟的条件稳操在手。大臣死谏,而高宗像中毒一般,滴水不进,帘后一声吼,像画界线的朱笔,君臣反目。膩臣一句自家事既是点破,又是撑腰,使一个前面很少做主的唐高宗做了一次踏踏实实的主,就是因为这样一次做主,使自己,使忠臣,使皇位全部落入武则天之手。自己成了帘前的傀儡,名正的王皇后,得宠的萧妃从此过着冷宫的生活,大臣非徙即死,使得这皇位不是高宗的而是皇后的。原来大臣理事还要禀报,而现在这高宗成了多余的人。悲乎,痛乎。</h3><h3> 执于一念,不权衡得失,不考虑自己的能耐,不估摸对方的能量,一旦成为事实,羽毛已丰,想再去控制,几乎不再可能,古代是这样,现代何尝不是这样呢?</h3><h3>2019.6.5</h3> <h3>人在深圳纪实-夫妻合伙闹翻天</h3><h3>易中生</h3><h3> 这武则天上位后,可以说没有消停过,先是整顿后宫,计谋说王皇后与萧妃合伙想毒死高宗,结果关押起来,使她们见不到天日,后高宗想念点旧情,被武则天知道,以一山不容二虎,将她俩虐杀而死。太子看到这凌厉之势,赶紧自请外放,才得以暂免一死,武则天的儿子成太子就是自然的事情了。至于外廷大臣,尽管处理他们困难大一些,但各个击破,三下五除二,上到长孙无忌,下到五八品官僚,前阻武则天上位者,及有细小被察觉者,一律拿下,或发配或处死,就这样,三五年时间,就成了铁桶似的武则天的天下了。</h3><h3> 武则天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血腥,令人发指。但她成这样翻天的大事,一定要得到高宗的支持或默许。武则天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高宗也已经三十多岁了,经历不能说不丰富,也不是被武则天控制,而是合伙这样做。</h3><h3> 早前,唐太宗去世之前,留下话,对朝中大臣都有托孤之言,唐太宗去世后,大权几乎都在大臣之手,而且互相牵制,但在高宗看来,尽管自己说是天下第一号,但做什么事都要看大臣的眼色,实在不自由,现在与武则天相处后,知道这武则天非王皇后萧妃所能比,于是,就这样夫妻合伙,把个朝廷闹了个底朝天。</h3><h3> 不管是唐高宗,还是武则天,在这样高位上,不想谋求权力是假,但对皇后及有功大臣几乎采取虐杀的方式处理他们,不管有什么道理都是违背人性的。可以赶他们下台,甚至于体面地离开后宫或朝廷,用时髦的话说,不换思想就换人,起码不至于成千古骂名。至于这样几乎可以说是宫廷政变,想改朝换代那还是后事。</h3><h3>2019.6.6</h3> <h3>人在深圳纪实-皇后的三步曲</h3><h3>易中生</h3><h3> 武则天铲除了异己,现在就是想办法使自己高大起来。第一步就是立根基,虽然这个时候门第、家世和九品中正的盛行已不如从前,特别是这次对关陇集团的打击,几乎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正因为还名存,所以武则天就要借助于这名,搞起来新的门第,她以现行官阶的官员姓氏为依据,编纂书籍,那武氏就是天下第一了。当然很多新起的贵族也沾了光,尽管很多老贵族反对,但已经势力不济了。第二步造声势,祭天地,劝耕蚕,这些很少皇后出现的场面,武则天是一次都不漏。只有秦王汉武才有资格的泰山封禅,也在武则天的策划下浩浩荡荡几个月才打了一个来回,本来皇后只是一个随员,而在祭地时成了主角。这一前所未有的举措使得天下尽人皆知有这样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再给大小官员统统进阶一级,这些官员就差山呼万岁了。处理家务对武则天来说是小事,也不忘给这些不危及到自身的婆家子弟姊妹的安抚。第三步,垂帘执政,大臣向皇上禀报,皇上向皇后使眼色,皇后发话,再皇帝传声。就这样像唱双簧一样成了一大奇观。</h3><h3> 我就想,这继承制也是害死人,自己没有本事,也一定要端坐在这个位子上,像这唐高宗本来就没有几点本事,很多时候又耳朵软,没有虔臣辅佐他,治理国家真不知道东西南北。而现在碰上了这样一个手段多端的皇后,在他看来,这是最可靠的力量,几乎可以说他成为这样一个被操控的木偶是自愿行为。所以有时候还不好说谁利用谁呢。但不管怎么说,只要不伤及无辜就好,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更好,如果社会能一年一个台阶就好上加好了。但多数时候只是愿望而已。</h3><h3>2019.6.7</h3> <h3>人在深圳纪实-武则天六亲不认</h3><h3>易中生</h3><h3> 是情敌仇敌,要六亲不认或许还有一些道理,但也不能因有生杀大权就要置人于死地。可武则天觉得对挡了自己权力之路就可以六亲不认。</h3><h3> 最早就是为了对付王皇后而杀死自己的女儿将它嫁祸于人而不顾母女亲情,后是处置王皇后和萧妃一直往死里整,就是萧妃的两个女儿,后来在太子的求情下,成了二十好几的老姑娘还嫌太子多事,后碍于情面才打发她们出嫁给卫兵。自己的姐姐和姐姐的女儿引进后宫,这母女也不自在,都与高宗搭在一起,而最终都死于武则天之手,还带上自己的两个哥哥。就是太子死于二十四岁,与武则天有没有关联都很难说清楚。</h3><h3> 当她意识到自己要培植亲信时,发现没有人可以培植,只好去找自己的侄子,但这侄子是不争气呢,还是想着这条命重要,就是与她不合拍,也只好废之不用。最后找到自己的外甥来凑数,才算有那么一点着落。</h3><h3> 当一个人执着于一念的时候,可以专心于此,最起码不要危及他人或少危及他人,如果为了一己之私,而不顾一切,那这样的人生过得最辉煌也谈不上光彩。特别是在有决定权的时候,不顾后果,最终要自食其果。</h3><h3> 至于武则天在这皇后位置上弄权二三十年,对远离他的百姓和下层官吏,应该说还是有眼睛看顾的,比如她给高宗列举的十二条理政之策,还是可以看出她的理政方向和理政才能,至于她以什么心态来做这事,也难去推测,起码他在这方面很难看出草菅人命的形象。从中也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多面性。</h3><h3>2019.6.8</h3> <h3>人在深圳纪实-武则天的权力欲</h3><h3>易中生</h3><h3> 直到唐高宗683年去世前,高宗说,这三十年来,皇后都在诚心帮他理政,所以成为双圣也好,在重病时想她摄政(代行皇帝权力)也好,就是他死前的遗嘱也好,都不忘在言语中提到武则天的作用。可以这样说,高宗在这三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很少去担心武则天的个人野心。</h3><h3> 但是在这几十年对朝政的实际把控中,又不得不说她对权力控制的强烈欲望。不再说渴望夺取皇后位,朝臣大换班,就说他对自己几个儿子的废替也可以看出她恋权的欲望。</h3><h3> 大儿子是自然还是谋杀死亡很难说清楚。二儿子李贤,是一个有皇帝之才的太子,但为了自己实际摄政而不惜以谋反罪废黜了他。三儿子李显已经登上皇位,也以守孝为名暂停皇帝的权力,自己用短短二十天时间把个朝廷打造成铁桶一般。而等着李显掌权了,至于这李显是以权谋私,还是被武则天逼到这样一步。结果在皇位上前后总的三十六天,实际掌权不到十天,就被武则天以培植外戚,混乱朝政而在龙椅上直接拉下来废为庶人。最后把没有做一天太子的李旦推上皇帝宝座,这李旦的性格和能耐与唐高宗有得一比,看来先是辅佐丈夫,后是辅佐儿子的美名会得到传扬。</h3><h3> 好像有一近代的名人说过,在人没有登上权力高峰之时,会鄙视权力,而一旦成金口银牙了,说出要山倒、河断流的话,这些几乎不可能的事就是可以变为现实,没有一个会诚心离开这权力,恋权几乎是人的天性。至于是不是这样,只有这些使用过这样的大小权力的人才能验证。这样说来如果武则天没有野心之说成立,好像也不好过多去责备武则天了。</h3><h3>2019.6.9</h3> <h3>人在深圳纪实-武则天走向皇帝</h3><h3>易中生</h3><h3> 从高宗去世后的几次重大作为看,武则天想问鼎皇位由来已久,只是迫于礼制压力和高宗的实际权力,所以高宗在大臣前提出由她摄政,遭到反对后,武则天既没有强行也没有找理由反驳,只是忍着没有大发作。</h3><h3> 高宗一去世,就大动作频繁,先是废李显(哲)的皇位,立李旦为皇帝,继而软禁雪藏李旦,几乎完全走向前台。有几个旧官僚在扬州聚集,策划谋反,振臂一呼,远近响应。这时武则天还不敢自立旗号征讨,还是打着李唐旗号,以旧臣为帅,心腹出谋,结果几乎兵到叛军净。而朝中一等大臣裴炎说出废武复李权威,几乎立即杀头处置。杀文臣,赐死武将,朝中噤若寒蝉,继而培植外籍。而皇家子弟策划驱赶武则天,但心不齐,人涣散,结果在这短时间内,皇家弟子死于非命的就有七十人之多,不论老小除下自己几个子女和很少漏网的,几乎赶尽杀绝。到这个时候,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还会远吗?</h3><h3> 人有野心,只是在没有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会被压抑下去,一旦自己能掌控时局,就会露出真面目,可以不择手段,疯狂出击,谁想或直接阻拦,就是最要好的同事朋友,甚至于自己的骨肉,也会刀起头落。</h3><h3> 唐太宗时期君臣相顾,坦诚相待,尽管他的合法性遭到质疑,但起码没有这样的大清洗,所以就是敌对人员也能坦然服务于朝廷。而武则天时期,不要说敌对人员,就是有敌对想法,也很少有不成刀下鬼的,所以这天下几乎就是一个人的天下,其他人只不过走卒而已,这说明武则天有手段,有把控能力,会使用权术,几乎凭一己之力问鼎皇位。大小官员明哲保身,贪图苟且,人心不齐几乎是社会的共性。这些作恶多端的统治者,几乎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专制任性,为一己之私,逞强势之能,使得社会回覆到野蛮时代好像就是一句话一个行动而已,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h3><h3>2019.6.10</h3> <h3>人在深圳纪实-造声势登上皇位</h3><h3>易中生</h3><h3> 武则天在走向皇位的征途上硬件方面消除了异己,也就是没有敌对势力能阻碍她登上皇位,现在就要在软件方面打造声势。第一就是要将失传多朝的明堂按新的设计建造起来,以有别于前朝。第二要造文字以显示自己的权威,比如造一个上天中大下吉的字,代替皇字,再如造一个上一下忠的字代替臣字,这都体现了武则天的意志。再典型的是造一个上左日右月下空的字为自己的名字(曌&nbsp;zhào&nbsp;同“照”,中国唐代武则天为自己名字造的字&nbsp;)。第三是拟改朝换代为周,以承接夏商周时候的周,因周有一周武承接皇位。第四就是赶唐睿宗李旦下台,暗使百姓大小官员拥立,自己再三推让,到后来李旦也跪请退让,还“愿意”改姓李为姓武,退出帝位做武氏太子。这时武则天才在不情愿中登上皇位,这一年是690年,武则天67岁。</h3><h3> 武则天从一介平民而登上皇位,从14岁入宫算起,用了53年。也算是够辛苦了。但不管怎么说,总算达到了目的。</h3><h3> 现在回过头来看,她能到这一步,有客观主观原因。在客观上,她碰上了唐高宗这样几乎没有主见的皇帝钟情于她,依靠于她,为唐高宗做了王皇后做不到的传宗接代的事。主观上武则天心狠手辣,做事果断,先会借唐高宗之势,后会使用心机,玩朝臣于股掌,置皇亲于腋下。几乎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h3><h3> 说实在的,当国家的一把手不能以男女性别限制,但为了得到皇位而不择手段,视生命为尘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总觉得不是文明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人性。</h3><h3>2019.6.11</h3> <h3>人在深圳纪实-武则天酷吏稳皇位</h3><h3>易中生</h3><h3> 武则天得天下后,总担心皇位不稳,似是有无数的人盯着她,不管是身边的大臣,还是边远的封王,她都不放心。她先用告密的办法来掌握实情,在朝廷设告密箱,任何人都可以将诉状投进告密箱,而只有武则天能直接查看,这样大臣们整天都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出家门时都要交代家人,如果不能回来就是最后一面了。还昭告天下,有告密者,政府提供一切方便,一旦告密成功,五品以上的官位就是你的了。使得全天下的官员噤若寒蝉,君臣关系高度紧张。</h3><h3> 这还不够,还起用酷吏,这些酷吏几乎都是流氓地痞,派他们去盯梢官员,甚至罗织罪名,到后来就成了抛瓦片定人,再刑讯逼供,没有达不到目的的,最有名的酷吏就是那个请君入瓮成语相关的来俊臣和周兴。经过这样几年的治理,武则天的皇位是巩固了,但朝臣都成了唯唯诺诺之辈,模棱两可这个成语就与当时一宰相相关。</h3><h3> 通过这样的酷吏策略,当时被诬陷杀戮的流放人员就以千计。朝廷大小官员难以细数,没被牵连进去的都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h3><h3> 后来武则天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才找了一些说自己也受蒙蔽之类的话为自己下台阶。这二十七个名酷吏最后都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里外都不是人,这样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h3><h3> 起用酷吏,实际上就是希望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带来了的是对法律的破坏。对社会伦理的践踏。虽可以一时见效,但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很难说有多大的作用,很可能会被人利用,制造冤假错案。还是要有合适的法律法规据实处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h3><h3>2019.6.12</h3> <h3>人在深圳纪实-武则天的选人和用人</h3><h3>易中生</h3><h3> 伴君如伴虎这是历朝历代总结出来的可悲的教训,但总有这样勇往直前的人,并且还不在少数。就是因为多,所以就要选。</h3><h3> 科举制开始于隋朝,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就是唐初也没能充分利用,你看建国之初,主要用军功人员,后来高宗时几乎就是划线用人,到武则天时候,甚至利用酷吏,使得有才能的人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朝廷。但国家总不能只靠自己一人治理。</h3><h3> 于是这时要网罗天下人才。办法就是科举和荐举,传统的科举取士正常开展,还每年特招,以策问形式出题,来者如过江之鲫,一经录用,就直接委以官职。还有就是自荐和推荐,任何人都可以,先是试用,后是考核,有能耐就用,没能耐就废,有恶意者斩。武则天专权时期共有近八十名宰相,大多是能人,当然非正常死亡的也近半数。尽管朝廷内部攻伐不断,但国家总体还算太平。不管是对外用兵,还是对百姓统治,都井井有条,不能说没有武则天选人用人之功。当时的名相就有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李昭德,张柬之等,当然也有武则天侄子武承嗣这样凭关系任用的恶相。</h3><h3> 凭着武则天的选人用人的才能,完全可以把一个朝代治理成盛世,但她总担心别人谋反,如坐针毡,天天大开杀戒,只要一有密报,有时不分是非,就下令杀了。使得君臣关系总是处在紧张之中,这有武则天个人因素,也有传统的皇位继承因素。</h3><h3>209.6.13</h3> <h3>人在深圳纪实-武则天谁来接班?</h3><h3>易中生</h3><h3> 谁来接班?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那一天开始就困扰着她。把早已经登基的儿子李旦皇位废除,自己当上皇帝。贬李旦到东宫,不叫太子,叫皇嗣,名称不同,实质也有很大的区别,太子是明摆的接班人,而皇嗣只说明是皇帝的后代,没有含任何接班的意思。</h3><h3> 他这样处置李旦,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确定另外的人为太子,这个另外的人就是武氏家族的人,而武氏家族就只有同父异母的哥哥的儿子,也就是她的侄子,而拿得出手的就只有武承嗣,于是就花去不少心思去培养,先是封为魏王,后是担任宰相,并且是最有权势的宰相,尽管武承嗣人品能力都不行,但有武则天罩着,这不也就忽悠着过日子。这武承嗣治理朝政不怎样,但很会琢磨武则天的心思,知晓武则天不愿意立李旦为太子,而是想在武家找人立为太子,而武家像样的人也只有自己。于是先是到武则天边上去鼓捣,看没有行动,又私下找人去请愿,这样三番五次,武则天先还动心,真有昭示天下的意思,但大臣们不干,有人就是冒着杀头发配的危险也要进谏,说这天下是李家的天下,不立儿子立侄子,天理不容,当武承嗣诬告李旦谋反,武则天准备处置他时,有大臣当场用刀剽腹自尽来表明心志,武则天听到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认识到这逆天逆群臣逆天下的事难为,只好作罢,而武承嗣还不识时势,还一股脑到武则天边上去死缠烂打,最后武则天贬了他的官,发配边远,武承嗣也就这样抑郁而死。</h3><h3> 按说立李旦为太子,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有人提出要立李显为太子,而这时吓怕了的李旦主动提出不当太子,这武则天就骑驴下坡,立李显为太子,既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也可以多当几年实际的皇帝,毕竟李显离开朝廷有十多年,再返宫中,有隔世之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依靠。</h3><h3> 武则天这样折腾了几十年,当皇帝也有十几年,按她的想法,武氏皇朝虽然建立起来了,但不能一世而至于万世,实在心有不甘,但规律就是这样,也只好这样做下去。</h3><h3> 一时女英豪,杀人无数,问鼎皇位,不可一世,但逆潮流而动,结果实在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有时人算不如天算,而天算还在人心。不得人心想长久实在不易。</h3><h3>2019.6.14</h3> <h3>人在深圳纪实-活而快乐着</h3><h3>易中生</h3><h3> 经过多轮的清洗大换血后,武则天的政权就这样巩固下来了。一个困扰多年的接班人问题,也算这样定了下来。现在就要轻松点过日子。但越轻松,在武则天看来,这老态就越显示出来了。这可是她最难以忍受的。总要怎样折腾就好。</h3><h3> 一是经过多年的统治,可以说是国泰民安,这么好的成绩不炫耀一下真如衣锦夜行。于是想着封禅了,向上天禀报自己治理天下的功绩,这次封禅没有去泰山,而是去了嵩山,主要目的就是要与众不同,何况嵩山是五岳中的中岳,被看作是天下之中心。不但封禅的山不同,还启用了多不重视的山神,特别是女性神灵,给予他们崇高地位和赋予传奇色彩,使得这神灵与武则天这人间合二为一,至于外人怎么看,管不得,但在武则天看来,就是这皇权是天授的。</h3><h3> 二是贪求长生不老,早年从佛教中寻求得国治国之术,后转而信道教,想从中得到不老不死之灵丹妙药,遍访不老之术。就是吃出病来了,也不觉悟。</h3><h3> 三是找小情人,也就是男宠,或叫面首,不但宣进宫内作乐,还授予官职,到后来武则天想要这面首获得军功,宰相成了高参,将军成了助手,面首地位日高,就是面首火烧明堂和天堂也不追责。</h3><h3> 就武则天这些年相对来说,能安静下来,对朝廷中为官的也不能说不是好事,起码这朝不保夕的日子就要少一些。尽管这些事情有的无聊,有的滑稽,但对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来说,都是小事一桩,只不过成了后世的话柄而已。</h3><h3>2019.6.15</h3> <h3>人在深圳纪实-男宠干政</h3><h3>易中生</h3><h3> 武则天喜欢男宠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当然这引入男宠是在高宗去世后,好几个还是她女儿介绍进来的。这些男宠的共同特点是长得帅而且嘴很甜,早时候的洪小宝,后来的张家二兄弟都得到武则天的极度宠幸。甚至二张的母亲都由武则天介绍男宠给她,也就是连男宠的家人都得到恩泽。</h3><h3> 因为男宠常不离武则天左右,朝中大小事都可以从男宠这里获得,甚至大臣们有什么阴谋都可以借助男宠而达到目的。立李显为太子就是男宠有临门一脚之功。后听说太子的儿子女儿有对男宠的碎言,这男宠直接告诉武则天,武则天面斥太子,把个太子吓得魂不附体,一双儿女连带女婿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h3><h3> 大臣们实在看不下男宠干政,结果形成如同水火的两派,尽管武则天也知道男宠干政不好,但在两派争斗中,总是护着男宠派,而使得朝臣派损兵折将,或贬官或流放。</h3><h3> 最后大臣与太子李显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张家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至此,武则天就在这男宠血腥中黯然退出皇权中心。</h3><h3> 不要说普通百姓沉湎于声色犬马,会意志消沉,损家败业,一个国家的首脑,如果不以国家为重,只是贪图自己及自己集团的利益,不顾国家大局,最终得到的只能是身败名裂,黯然退出舞台而成千古骂名。想想武则天气盛时,号令三军,不怒而威,对待朝臣,眼色一到,魂不守舍。而现在,因喜爱男宠,破坏朝政,大臣陈词,竟无言以对,这下场不能不说是意料之外,但实际也是情理之中。</h3><h3>2019.6.16</h3> <h3>人在深圳纪实-武则天无字碑</h3><h3>易中生</h3><h3> 武则天在这逼迫中离开皇位,真有虎落平川的滋味,不能发号施令,不能为所欲为,整天待在她应该待的地方,除下回忆,几乎无事可干,人也老态龙钟了,当年登上皇位,眉毛由稀变密,口里长出新牙,因权力而焕发出青春,现在因权力丧失,而面容憔悴。这样的情形几乎是古往今来这一类人的共性,何况是天下第一号呢?</h3><h3> 但虎倒有余威,至于是她的意思,还是新皇帝李显的真假相杂的想法,还规定自己每十天看望母亲一次,既是探望,又是去听从教诲,这样武则天又得到些许满足。但对一个颐指气使几十年的权利欲极强的人来说,这远远满足不了,最后在退出权力中心不到一年时间就一命呜呼了,这一年就是705年,她82岁。</h3><h3> 这对武则天的评价是五味杂陈,不要说当朝,就是这一千多年来,各种评价都有,就是当年皇帝李显,在武则天还没去世,就定义为代自己行政,将国家治理完好后,把皇位归还原主。武则天在临死之前,也明示自己抹去登上皇位几十年的经历,回归皇后的地位,死后也只是高宗之妻,求与高宗合葬。在武则天死后,是否合葬都使君臣争论费了不少口舌。最终还是合葬了,不过竖的碑很不一样,一块文字几乎要溢出碑外,而另一块只字不留,这块碑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h3><h3> 至于这竖无字碑是武则天还是唐中宗李显或大臣的意思,据说无从可考,我倒觉得应该是武则天的意思,在她看来,写什么都不能表达她的意思,写什么都不能得到方方面面的人认可,说好,自己在死之前几乎完全否定,说不好,除下打击异己,心狠手辣,其他的尚可交代。摆功总与阴暗联系在一起,完全诚心忏悔于心不甘。不立碑,无人知晓,是非成败任其说,这没有交代就是一个明白的交代。</h3><h3> 武则天这个大周皇帝已经渐行渐远,在这个只有男人可以问鼎且继承皇权的时代,她逆权威而动,得到这样的下场几乎是唯一的,我说几乎,如果武则天也像王皇后那样无子嗣,而她的娘家人又是实打实的出将入相之人,也可能历史就不是这样。</h3><h3> 远去的历史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龌蹉的,但只要看这个朝代是否前行的,是否人性的,就应该肯定或否定,这样说来,武则天治天下应该肯定,但以己划线治臣我觉得肯定的不多,在她临死前,对她整治的人的忏悔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王皇后萧妃这是与高宗一起整治的人,还有诸多朝臣都在心里宽恕了他们,甚至亲口亲笔表达忏悔的意思,就是这些受害人的后代,都感慨万千,成年怨恨就像化成青烟远离而去,这是武则天的交代,也是还历史以公道,她的权利之路没有没有延伸下去,也不可能执掌无穷,但她人性的回归也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交代,也算是对她几十年掌权人性毁灭的补救。</h3><h3> 历史始终是一面镜子。掌权的人可以借鉴,无权的人可以评说,也可以得到某种满足。</h3><h3>2019.6.1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