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游记

大学之道

<h1>  诸葛亮《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先生谈的天府之土,也包括汉中。汉中被称为“天汉”,是鱼米之乡。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汉中(南郑)成为西汉的发祥地;诸葛亮出祁山北伐中原,都是以汉中为大本营。汉中的历史文化景点,重点在西汉和三国。</h1> <h1>&nbsp;&nbsp; 1. 刘邦一统天下建立西汉王朝,得益于张良运筹帷幄,兴盛于拜将韩信得人,依赖于萧何后勤保障。汉口市现存的刘邦与“汉初三杰”的人文景点,有刘邦的行宫遗址古汉台,有紫柏山的张良庙,有韩信的拜将台,还有萧何追韩信的寒溪。<br>&nbsp;&nbsp;&nbsp;&nbsp; 古汉台。刘邦在南郑(今汉中市)的行宫遗址,称“汉台”,后人因其年代久远称古汉台,现今被辟为汉中市博物馆。博物馆镇馆之宝是“石门十三品”,又称汉魏十三品,是石门栈道(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上13件著名摩崖石刻的合称,属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堪称国之瑰宝。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这13件摩崖石刻被迫从崖壁上切割下来,保存在汉中博物馆。<br>&nbsp;&nbsp;&nbsp; 古汉台上矗立着始建于南宋的天汉楼(今称望江楼),是汉中古城标志性建筑。据说,在五十年代,站在望江楼上,还能看到远远的汉江,如今登斯楼也,唯有混凝土林立,“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br>&nbsp;&nbsp;&nbsp; 望江楼历代多有损毁,现存为民国四年重建,1995年大修,陈列馆藏宗教造像。望江楼正门对联:“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对汉中的山川形貹颇为自负。</h1> <h1>  拜将坛。古汉台南面,有两个高约丈余的土台,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筑的高台,人称拜将台。南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刻舒同题写“拜将坛”,西碑刻“汉 大将韩信拜将坛”,两台中间是韩信的全身戎装立像。塑像丰神俊朗,英气逼人,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伟丈夫当年怎么从愚莽屠夫的胯下爬过。<br>  东碑后面刻《登台对》,记载拜将后韩信与刘邦的对话,又称《汉中策》,堪称汉中版的《隆中对》。韩信审时度势,提出取三秦东向灭楚的战略决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异地不同时,却都是一样的国士素养,将相胸襟。<br>  韩信传奇的人生经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他的人生亮点很多成为传统文化的经典。胯下之辱的忍辱负重;暗渡陈仓、拔旗易帜的谋略;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的战术经典;四面楚歌的赶尽杀绝;问路斩樵的阴鸷刻毒;一饭千金的感恩;多多益善的持才傲物;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的悲鸿哀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人生辩证,超越了个体的智谋经验,升华为人生规律的普遍认同。<br>  西碑后面刻七绝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贬刘褒韩,为英雄被害鸣冤叫屈。其实,韩信的悲剧前有春秋晚期越国大夫文种被迫自杀,后有朱元璋诛杀蓝玉、李善长。鸟尽弓藏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运行无边界的独裁专制,而历史乃至现实的总结往往归结为个性张扬。司马迁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在汉武帝的淫威下司马迁是否敢说真话姑且存疑,但重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一方面体现独裁专制下的人人自危的政治生态,另一方面也说明几千年专制得以延续的社会心理基础。做痛苦的人还是快乐的猪?白云千载空悠悠!</h1> <h1> 张良庙。又称留侯祠,在留坝县庙台子街上,位于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东南。西汉开国张良受封留侯,传说张良曾在紫柏山上修道辟谷,东汉末年张良的第10代孙汉中王张鲁,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张良庙地面大多为明至清古建筑,是道教全真派的圣地,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良庙的山门为青砖砌成,上方横刻“汉张留侯祠”5个朱红大字,并配有楹联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圮桥三进升云霞”,赞颂博浪椎刺秦王和敬老黄石公的事迹。张良庙内名人碑刻、匾额、楹联和摩崖石刻众多,内容或颂扬智谋伟业,或景仰道德修养。楹联“ 秦世无双国士,汉庭第一名臣”,推崇备至。匾额“相国神仙”、碑刻“英雄神仙”在夸赞张良的背后,折射既渴望功名利禄又向往自由逍遥的世俗贪念。至于“明哲风高”,把圆滑机谋当作高风亮节,于情不和,于理不通。<br>&nbsp;&nbsp;&nbsp; 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厥功至伟,前人之述备矣。然蹑汉王足示警立韩信为齐王,已见机谋狡黠圆熟,至于请商山四皓助吕后立惠帝,张良虽不杀戚夫人,戚夫人被吕后迫害致死亦不能无咎,助人害人辩证,为善作恶迷离,凡事综合考量,三思后行,不可不慎。</h1> <h1>&nbsp; 寒溪夜涨。《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得不到重用愤而从南郑(汉中)出走,萧何得知来不及报告刘邦,急急忙忙追赶韩信。传记没有指明追回韩信的时间地点,据清代《汉中府志》,马道河“古名‘寒溪’。昔韩信亡汉至此,水涨不能渡,萧何故追及之。” 这个地点位于留坝县马道镇北,是汉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有一个碑亭,亭内立三块石碑,中间一块刻着“寒溪夜涨”四个大字,右边一块刻着“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左边一块是咸丰年间所建,上面记载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br>&nbsp;&nbsp;&nbsp;&nbsp; 由于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萧何追韩信的地点还有几种说法,其中靠谱的是截贤岭说。《陕西通志》记载,截贤岭在(南郑)县西南仙台山(属孤云山),“萧何追韩信处,有淮阴侯祠”。<br>&nbsp;&nbsp;&nbsp; 由汉中市去留坝县,走的是暗度陈仓的故道。由留坝返回汉中,不由得又想起了“存亡一知己”的韩信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负载着千百年英雄梦想实现的期盼,寄托着专制条件下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奢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不尽的人心险恶,人性凉薄。萧何晚年被刘邦“下廷尉,械系之”时,不知对当年谋杀韩信是否有煮豆之慨?</h1> <h1>  2.武侯祠。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景耀六年春(公元263年),诏为亮立庙于沔阳。”全国的诸多武侯祠,勉县武侯祠是皇帝下诏、政府出资修建第一所武侯祠,比闻名中外的成都武侯祠还要早,堪称“天下第一武侯祠”。<br>&nbsp;&nbsp;&nbsp; 现存的勉县武侯祠是明清建筑,中轴线七进院落,东西两跨院三院并联,坐南向北,寓意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从北进入山门,祠前牌坊一面金书大字“汉丞相诸葛武侯祠”,一面书“天下第一流”。大殿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云淡风清,仁爱睿智,左右两边为琴童书童,体现诸葛亮的高雅情趣。<br>&nbsp;&nbsp;&nbsp; 勉县武侯祠共有“五宝”,即汉柏、晋琴、唐碑、清代御匾和旱莲。众多赞颂德行功业的匾联碑刻是武侯祠的标配,其中“忠贯云霄”匾额是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御书;唐贞观十一年(公元795年)沈迥撰写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堪称书法精品;琴楼上有晋代石琴,叩之有声,可惜文革期间被摔断。祠内古柏森森,现存18棵千年以上柏树;院内有“早莲”一株,春初开花,形似莲花,实为玉兰变种,在木本植物中稀珍如熊猫。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印象颇深之处。东桂院的汉砖墙上镶嵌的出土汉砖,构图精美,线条细腻流畅,质地密实,工艺质量均为今人难以企及。拜殿两侧的功德碑刻有修葺武侯祠的出资人姓名,左宗棠出银500两赫然入目,这个数目相当于左大人三年的俸禄。以其封疆大吏身份,不能豪掷千金,盖因操守使之然。相比天朝和珅们动辄贪腐千万上亿,人心不古奈若何!<br>&nbsp;&nbsp;&nbsp; 为什么第一武侯祠不是建在成都而是建在沔阳(今勉县)?据清人笔记《襄阳记·向充》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廷不批准。有人建议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后主不从。”后来中书郎向充和步兵校尉习隆等人建议为诸葛亮立庙,“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以时赐祭。”于是始从之。 当时是公元263年,即诸葛亮死后的第29年,刘禅降魏西蜀亡国也是在这一年。伴君如伴虎,以一生谨慎、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尚且在死后被忌惮功高盖主,不准百姓立庙祭祀。直到政权面临垮台,才批准在远离都城的沔阳建庙,武侯九泉之下有知,不知做何想。<br>&nbsp;&nbsp;&nbsp; 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评价官员皇帝,不是看你自诩高大上的风骚文采,也不是标榜一统江山的英雄风流,而是对民众真切的关爱和民生实实在在的改善。诸葛亮担任宰相,抚恤百姓,揭示法规,精简官职,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得到官员民众的真心爱戴。以至于成都武侯祠在明朝初年重建时并入“汉昭烈庙”后,民间只记得武侯祠,却淡忘了刘备的昭烈庙。</h1> <h1>  武侯墓。《诸葛亮传》记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因山为坟,没有立墓碑,所以后人一直没有发现武侯坟墓。《水经注卷二十七 沔水》进一步证实现今的武侯墓真伪难辨:诸葛亮遗嘱把他葬在定军山上,安葬时依山形地势,而不高筑坟垄,现在那里唯有一片繁茂苍翠的松柏,“莫知墓茔所在。”在诸葛亮墓偏后方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号称是真墓的武侯墓。这是清嘉庆年间,陕甘总督松筠根据一位风水先生的判断,认为真墓不应该在平地,应该在半山腰上。于是命令勉县知县填土为坟,垒起了所谓的真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墓不真,假墓亦假,假满天下,一团乱麻。<br>&nbsp;&nbsp;&nbsp; 武侯墓的参观亮点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坟前有两块石碑,稍大的一块由当时的陕西巡抚所立,稍小的一块是雍正十七弟果亲王所立。二是壁画。山门的两幅壁画左边是三顾茅庐,右边是秋风五丈原,两幅画从诸葛亮出山时的二十七岁到去世时的五十四岁,有始有终。大殿武侯坐像后面有屏风式壁画四张,从右至左依次是刘备东吴娶亲、诸葛亮北伐、定军山黄忠刀劈夏侯渊、大将魏延镇守汉中 。三是墓园中的古柏。园内原有古柏54株,象征诸葛亮辉煌的人生。古柏现存22棵,高30多米,直径都在一米以上,枝繁叶茂,有1700年的树龄。<br>&nbsp;&nbsp;&nbsp;&nbsp; 武侯墓的真假之辨,实质是诸葛亮崇拜的体现。诸葛亮的品德智慧才能,获得了近两千年官员民众发自内心的敬仰爱戴,甚至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在刘禅“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的秋天,“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诸葛亮遗嘱薄葬,生前上书公示财产:“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令人肃然起敬。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担心盗墓,更不用骨洒江海害怕掘墓鞭尸,成为仁人志士勤政爱民的典范。这才是人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绝非过誉之词。</h1> <h1>  3.汉中的归属。汉中位于秦岭南坡,蜀道大部分在汉中,最主要的主要有穿越秦岭的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巴蜀的金牛道、米仓道等。据《史记》记载,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可见秦朝汉中与巴蜀属同一行政区划。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汉中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元代,为了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延续至今。<br> 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或为险要之地、或有江河天堑。如今长江黄河等天堑,横穿流经省份,再非省际界限;徐州似触角探入鲁南皖北;汉中划归陕西,蜀道难已成昨日黄花。破坏兵家必争之地的军事价值,肢解拥有这一资源优势的行政区域,防止据险割据,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专制心机,精微阴沉,无所不至,在一统江湖者眼里,民心意愿,民生便利,何足道哉!</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