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辱使命的外交官(一)

艾亲

<p>>>泱泱中华特别注重外交,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周礼》记载,周朝的外交官称为“行人”,主管宗主与诸侯国之间的礼仪和接待,属于内部的性质。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就开始由内向外,如诞生的纵横家,其自成一派,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家。使用外交一词并初见雏形是后来的事了。</p><p>我国历朝历代大多数是处于大一统时期,周边也都是一些藩属国,主要的敌人来自于北部和西部,如匈奴、突厥、噶尔丹等,他们与中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如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区别,外交就显得尤为重要。</p><p>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外交家,他们或是化干戈为玉帛,或是让敌国闻风丧胆,或是宣扬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权威,如张骞、苏武、文成公主、郑和等。这些杰出的外交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备良好的素质且意志坚定、不辱使命。</p><p>今天我们就说说历史上那些尚不被大家所熟知的外交官的故事。</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以一己之力让匈、龟臣服的常惠</b></p><p>常惠,今山西太原人,西汉大臣,汉武帝等三朝的外交家。</p><p>常惠年轻时家境贫寒,其自告奋勇应募随苏武出使匈奴,与苏武同被扣留。在匈奴,常惠努力学习,假装死心,伺机而逃。公元前81年,汉帝国和匈奴关系进入“破冰”阶段,汉朝派使节询问苏武的下落,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到匈奴,常惠想方设法见到了汉使,其想出了利用古人害怕鬼神的办法,要汉使对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射猎,射得一只大雁, 脚上系着帛书,上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照常惠所说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心里一颤,心想莫非触犯了上天?就这样,在常惠和汉使节的运作下,在贝加尔湖牧了十九年羊的苏武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到长安,常惠被授为中郎。</p><p>常惠回到阔别十九年的大汉,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半生漂泊,归来已不是少年。然而,常惠没有选择停歇安度,而是选择了继续战斗。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对于国家绝对的忠诚。</p> <p>公元前74年,匈奴和乌孙国的关系交恶,战争一触即发。嫁在乌孙的解忧公主不断上书汉朝请求发兵。当时正值汉昭帝病危,无暇顾及千里之外的乌孙国。之后,刘贺继位,可惜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再之后就是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于是,解忧公主在“冯夫人”的支持下尽全力抵挡着来自匈奴人和乌孙国亲匈派的压力。皇天不负有心人。公元前72年,汉宣帝派常惠出使乌孙国。</p><p>来到乌孙国,常惠通过解忧公主和昆弥(国王)翁归靡了解到了真实情况,原来,匈奴联合车师国,出动军队多次进攻乌孙国,占领车延、恶师等地,抢掠百姓,还威胁求娶乌孙公主,交出解忧公主,并要求乌孙国断绝与汉朝的联系。另外,乌孙国王表示愿意出动五万精兵和汉军一起向匈奴发起攻击。常惠感觉到匈奴人的做法已经触犯了大汉的“底线”,其从战略上进行了一番考量后,派快马向汉宣帝报告并请求发兵,争取一举歼灭匈奴,永保大汉西域的安宁。</p><p>公元前71年,大汉朝十五万大军分成五路开往西域。</p> <p>常惠在多年的出使生涯中,发现西域各国在汉朝和匈奴之间釆取“骑墙”政策,谁强就倒向谁。有着丰富西域经验且充满血性的常惠不能容忍,故而其向汉宣帝上书,请求在出使乌孙国时,带上军队教训或震摄西域各国。汉宣帝是更倾向于对西域采取安抚措施的,所以没有同意常惠的建议。但是,当时的权臣霍光批准常惠带领五百士卒前往西域,甚至暗示常惠可以“便宜从事”。</p><p>其实,常惠在上次回国途中早就选好了下手目标龟兹国。</p><p>原来,在汉武帝时,龟兹是汉朝的附属国,其让某西域小国对其称臣,并囚禁王子赖丹;汉武帝派李广讨伐龟兹并解救了赖丹,还封其为校尉,为汉朝管理轮台事务;龟兹王和贵族姑翼既狡猾又顽固,他们设计将已经成为,汉朝大臣的赖丹杀害;再后来,龟兹国王派使臣向汉武帝承认错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汉武帝这次放了龟兹一马。汉宣帝时,新任龟兹国王是当时的太子,重要的是龟兹贵族姑翼还活得好好的,这让了解事件全过程的常惠觉得十分“不爽”。</p> <p>常惠知道龟兹人口有八万,属于西域中比较大的国家了,而常惠只带来五百士卒,哪怕以一敌十也无取胜的把握。就在大家无计可施之时,常惠想到了“以夷制夷”之策,前提是西域众多国家都是大汉的属国,更何况还有刚刚并肩作战的乌孙国。</p><p>于是,常惠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和大汉的国威,成功地在三个西域小国集结了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常惠亲率五万联军兵临城下,龟兹国王情知不敌,面对汉朝使者的谴责不敢出声,之后便答应献出姑翼以求无罪。常惠看到龟兹国王服软,不战而胜是个不错的结果,最后,常惠将姑翼置于龟兹城下斩首示众。此后,龟兹国王带着女儿奔赴长安觐见汉宣帝,真正臣服于大汉天威之下。</p><p>常惠在西域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时人无不慨叹其出色的外交能力。其实,常惠最宝贵之处在于其有着一颗强大的、忠于国家的“心”。</p><p>公元前64年,乌孙昆弥翁归靡通过常惠上书汉宣帝,请求立其子元贵靡为嗣王,并让其继续与汉朝公主通婚,并以马、骡各一千匹作为聘礼。</p> <p>对于翁归靡的上书,汉宣帝很快就同意了,这次选的是解忧公主弟弟的女儿刘相夫。于是,常惠护送刘相夫前往敦煌。</p><p>常惠一行刚到武威郡便得知翁归靡去世,乌孙的要员们共同拥立匈奴公主之子泥靡继位,号称狂王。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常惠立即作出反应,其一方面向朝廷报告,另一方面驱马到乌孙斥责不立元贵靡是错误的。汉宣帝同意了常惠的建议。</p><p>泥靡当了国王后,暴虐无道,弄得乌孙鸡犬不宁,人民怨声载道。乌就屠借机把狂王杀了,并自立为王。</p><p>一直关注乌孙局势的常惠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事情出现转机,其不会放过。常惠首先想到了解忧公主原女仆、外交家冯夫人,通过冯夫人的丈夫乌孙右大将去劝降乌就屠;再请西域都护郑吉领兵而来。乌就屠害怕了,表示愿意归顺汉朝。于是,常惠又想出了大、小昆弥之策,即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并为他们划分了人口和地界。此举实则为“化大为小”之策。</p><p>公元前52年,常惠担任右将军,仍兼典属国。六年后,常惠去世。</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从陪嫁侍女到女外交官的“冯夫人”</b></p><p>公元前101年,汉武帝为拉拢乌孙国,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国王军须靡,冯嫽作为解忧公主的侍女,跟随一同去了乌孙国。</p><p>冯嫽长得漂亮,先前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能识文断字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后又进行了专门培训,武艺也精湛,还学习了西域各国的语言,可谓是文武双全。</p><p>虽然解忧公主是汉武帝册封的,但是在乌孙国的生活却并不平顺,主要是国王已经有好几个妾室。冯嫽年纪比解忧公主大不了几岁,但是见识却远远胜过解忧公主,在冯嫽的开导下,解忧公主总算开心起来,并视冯嫽为知己、心腹。</p><p>为了打开局面,冯嫽帮助解忧公主跟国王的其他几个侍妾搞好关系,经常代解忧公主出面交际,为解忧公主争来了好的口碑。久而久之,后宫出现了少有的“安定团结”,国王认可了大汉的善意,开始亲近解忧公主。</p> <h3>汉武帝得报后,非常开心。其任命冯嫽为使节,出访西域各国。冯嫽的大方谦恭,善于辞令,与人交流不用翻译,令各国国王和当地的人民啧啧赞叹,尊称其为“冯夫人”。 后来,冯嫽嫁给了乌孙国的右大将,俩人感情很好,这为解忧公主更增添了一份助力。 汉宣帝期间,乌孙新国王上任,因为执政不利,导致乌孙国内的政局一度非常混乱。国王泥靡性格狂乱无羁,被前国王的儿子乌就屠杀害,乌就屠是匈奴公主的儿子,其扬言匈奴将出兵乌孙。恰好冯嫽的丈夫乌孙右大将与乌就屠的关系密切,危急时刻,冯嫽为了维护大汉帝国以及解忧公主在乌孙的势力,其决定挺身而出。 汉宣帝充分了解乌孙国的情况后,特命冯嫽为持节正使,妥善处理事件,并希望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继位。之前,汉宣帝早已派长罗侯常惠率领三校人马以屯田戍边的名义进驻乌孙国都赤谷城。冯嫽一回到乌孙国就宣乌就屠来赤谷城,当面斥责乌就屠的兄弟残杀就是自取灭亡。<br></h3> <h3>乌就屠被大汉威仪和冯嫽的说词完全镇住了,只求“冯夫人”能给个小王的封号。经多方协议,一致同意立元贵靡为乌孙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此举消弭了战火,让乌孙处于分裂,汉朝对边境的掌控大大增强。 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到70岁,其思念故土,朝廷念其有功于汉室,经汉宣帝批准,得以返回大汉养老,并配享公主之礼。 此时,解忧公主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其孙星靡性格软弱,不足以执掌朝政。冯嫽放心不下,请求再次出使乌孙,汉元帝只好应允了年过七旬的冯嫽。一片赤诚,天地可鉴! 冯嫽精神抖擞地踏上了乌孙国,乌孙的臣民们听说“冯夫人”又回来了,许多人骑马跑几百里远道相迎。回到乌孙后,其白天协助星靡和大臣们一起处理国政,夜晚不辞劳苦地教星靡学习经史,讲授做仁君的道理。后来,星靡顺利地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冯嫽凭借才干和威望,成功说服了乌孙各方消除嫌隙,挽救了西汉与乌孙的和平关系。<br></h3>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兵不血刃分化西域的外交家裴矩</b></p><p>裴矩,自幼由伯父抚养长大,其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当时的定州主管杨坚看中,等杨坚当上北周丞相后,裴矩又被召为丞相府的记室。隋朝建立后,裴矩被隋文帝提拔为给事郎,掌管内史省的事务。</p><p>588年,元帅杨广率军南伐陈国,裴矩任元帅府记室。隋军攻破丹阳后,裴矩潜心收集陈国的地图、户籍,对南方的情况极为了解。二年后,裴矩奉诏巡抚岭南地区。时值高智慧、汪文进在江南作乱,俚帅王仲宣进逼广州,吴越一带人心惶惶。裴矩临时组建的“杂牌军”先后在大庾岭、原长岭击破叛军,还在冼夫人的支持下一直打到南海,岭南二十余州全部归附。</p><p>604年,隋炀帝杨广登基,其雄心勃勃,一心想恢复汉朝时的疆土。当时西域诸国都在张掖进行贸易往来,杨广知道裴矩博闻强记,多才善谋,又有侠义情怀,于是派其出使西域,考察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p> <p>裴矩出使西域各国后,向杨广呈上了三篇《西域图记》,汇集了重要的边境地貌、物产、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及领导成员等。杨广得此大喜。裴矩的建议第一要务是吞并吐谷浑。隋炀帝当即命裴矩全权经略西域。</p><p>裴矩到张掖后,以“势”“利”为诱饵游说通了铁勒部去攻打吐谷浑,609年,杨广率师亲征,把吐谷浑打得大败,吐谷浑向隋朝投降,随后带着族人大规模南迁,领土悉数归为隋朝,杨广在西域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四郡地跨今青海、新疆。光是此举,就将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纳入到中国版图。</p><p>突厥的都兰可汗在妻子大义公主的挑拨下,经常骚扰隋朝边境。大义公主原为千金公主,系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其先是嫁给突厥他钵可汗,之后接连转嫁给沙钵略可汗、业护可汗,最后嫁给都兰可汗。期间,隋朝灭北周时,其父起兵抵抗,兵败后被诛灭九族。大义公主虽然连续丧夫,但复仇计划始终如一,也曾说服沙钵略可汗入侵隋朝。</p> <p>大义公主成为了隋朝西域战略的一个绊脚石。裴矩想到了其在突厥的内线曾经报告说大义公主与一名突厥官员关系极其暧昧,于是其决定釆用离间计。要在突厥实施这一计划是件很危险的事,裴矩天性就有侠义之风,其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出发了。裴矩到了突厥后,悄然派人散布大义公主私通的消息;同时,朝廷配合着加大了对公主的赏赐。最终使得都兰可汗失去了对公主的信任,并亲手将其斩杀。在以后的岁月里,亲隋的启民可汗和隋朝里应外合,一举战胜都兰可汗,成为东部突厥的国主。</p><p>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继位后势力越来越大,裴矩坚持“分强扶弱”之策,在其建议下将宗室女嫁给始毕之弟叱吉设,并封为南面可汗。于是始毕可汗兄弟之间心生怨念。之后,裴矩又设计将诡计多端、备受始毕信任的史蜀胡悉诱杀,断了始毕可汗“左臂”。</p><p>综观在隋一朝,裴矩的外交政策是成功的,不仅加强了和西域的联系,更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一人灭一国”的大唐外交官王玄策</b></p><p>王玄策 ,洛阳人,大唐驻印度大使,因业绩突出被唐太宗授朝散大夫 。</p><p>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出使西域。此时印度发生政变,篡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人马半路伏击,“从骑皆遇难”,王、蒋二使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两人策马北上,来到了尼泊尔,与尼泊尔王谈判,借得七千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一千二百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王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p><p>在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王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如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王玄策一路狂追,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上万,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p> <p>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而印度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王玄策、蒋师仁设分兵之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p><p>王玄策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p><p>648年,王玄策回到长安,唐太宗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这么争气,自然是惊喜不已,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封为朝散大夫,并举行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p><p>大唐帝国的国力强盛和国威之远可见一斑! 也应了汉朝大将陈汤那句话:示明万里之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见证了两宋巨变“细节”的外交官马扩</b></p><p>北宋末年,辽国光禄大夫马植暗通宋朝,建议徽宗联络金朝瓜分辽国。徽宗被说得心动,赐马植为赵良嗣。当时,宋、金被辽所隔,只能经海路而去。1118年,武义大夫马政以北上买马的名义率众渡海联络金朝。之后两国频繁往来,最终商定好合击辽国的战略,这便是著名的“海上之盟”。</p><p>马政之子马扩,武举出身,曾任和州防御使。其与父亲一起被委任为出使金朝的使节。在金朝时,马扩颇得女真上层人物的青睐。据记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听闻马扩懂箭术,相邀一同围猎,当时一头黄獐窜出,马扩纵马追击,只一箭便射死黄獐,在场的女真人无不称赞“南使能弛射”。</p><p>合击之计商定后,宋朝派西北监军童贯领军北伐,兵锋直指燕州时,童贯想兵不血刃,然而派出的劝降者皆被斩杀。童贯只好让马扩出使辽国。显然,马扩此行十分凶险,但事关国家安危与存亡,其毅然答应了。</p> <h3>在辽国朝堂上,马扩忽悠说宋朝出兵是“助辽抗金”,而非“连金攻辽”,弄得辽国君臣一时不好判断。期间,其成功策反了辽国燕州主将刘宗吉献城投宋。辽国大将耶律大石开始也是将信将疑,当有人报告说刘宗吉要投宋时,便诘问马扩,马扩机智地回答说宋朝“乃是遣兵救燕”,刘宗吉见宋军来救,那投靠宋军是再正常不过了。耶律大石明知这是诡辩,但苦于没有确凿的证据,故不敢向上报告。马扩此行尽管劝降计划失败,但凭借机警和巧辩,最终得以安全返宋。 话说宋金盟约商定的是燕云之地由宋朝攻取,童贯两次率兵攻燕京,都被耶律大石逼退。阿骨打知道后,决定亲自上阵。金军没花多大功夫,就占了燕京。宋朝从态势上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动。1123年,经马扩、赵良嗣的外交斡旋,宋朝以岁币一百万贯的代价赎回燕京六州二十四县。金国虽有大臣不同意割地给宋朝,但阿骨打觉得这笔买卖很划算。同年,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去世。<br></h3> <p>宋廷安排的任务完成了,赵良嗣非常得意,马扩却只得苦笑,其深刻地认识到兵威不立,将来必有大麻烦。</p><p>1125年,金国好战的大将完颜宗翰掌握大权,宋廷察觉金兵有异动,派马扩去金国探听有无南侵之意。虽然马扩对宗翰详陈了利害,无奈其攻宋之意已决,马扩无法拖住或延迟战争的爆发,其只能迅即报告宋廷。不久,金兵就南下攻宋了。其时马扩在真定府被诬陷“约虏人献城”而入狱。</p><p>1126年九月,金兵破城时,一名深知马扩含冤的狱卒打开牢房让其乘乱逃走。逃狱后的马扩来到西山参加了义军,并被推举为首领。其领导下的义军“与金人相拒,或一日十数战”,然而,义军兵甲不良,也无后援,实在独木难支。马扩知道必败,便干脆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希望多杀敌人并以死报国。这场战斗中,马扩最终被俘并被送回真定府。而西山和尚洞的义军没过多久全被剿灭。</p> <h3>金国二太子宗望与马扩交好,其许以高官劝马扩降金,马扩宁死不受!宗望几日后又来劝降,马扩想清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于是提出希望得到一片田地以躬耕,宗望当场答应。之后,马扩又在宗望的许可和帮助下开了一间酒肆。其实,马扩心里想的是开酒肆可以多接触各方义士,也方便打探信息。就这样,当马扩得知五马山有义军时,其设法瞒过金人,再一次加入了义军,并被推举为首领,期间,徽宗之子信王赵榛也来到这里,于是太行山地区的义军悉数来投,人数多达十数万。之后,马扩和赵榛都分析到若无后援,义军不可能成功,于是赵榛派马扩去向南宋皇帝赵构求援,临别赠诗:遣公直往面天颜,一奏临朝莫避难;多少焦苗待霖雨,雨霖只在月旬间。但畏金如虎的赵构根本不敢出兵,五马山的“焦苗们”最终没有等来“霖雨”,金兵攻破五马山后,赵榛不知所终。留在后方的马扩因不满“投降派”主政,辞官而去,二十余年之后,郁郁而终。<br></h3>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南宋出使金国的“死亡邮差”洪皓</b></p><p>洪皓,江西乐平人,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p><p>洪皓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是个六品小官,其27岁考中进士,由于其“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之志,很快在一帮后起之秀中崭露头角,也引起了朝中“大佬们”的关注,争相笼络,甚至于宋徽宗的亲信王黼和朱勔都想招其做乘龙快婿,其认准与这些人不是“同道”,便极力推辞,才未上贼船。从此也就处处受阻,官运不通,此后的十多年中,其只是担任海宁县主簿、秀州司录等小官。</p><p>然而,洪皓不是那种甘于寂寞、无所作为的人。其在秀州做司录时,当地发大水,农田全淹,粮食绝收,仅有的一点粮仓存货根本满足不了百姓果腹之需。正好贡米经过秀州,洪皓为解民众疾苦,冒着杀头的风险,截皇粮,救灾民。老百姓感恩入骨,人送敬号“洪佛子”。甚至连趁灾流窜的叛匪也对洪皓保持尊重。可见,洪皓的人格魅力!</p> <p>年轻的洪皓在县、州低位置上表现出来不但有文才,而且有干才;不但有胆识,而且有胆量;不但有责任,而且有担当,确实是栋梁之才。</p><p>1127年,北宋靖康之耻发生,徽、钦俩帝被俘,赵宋王朝几乎被金国团灭,从此山河破碎,社稷分崩。</p><p>赵构在南逃中成立南宋政权,金人还在不断追击。位卑的洪皓上书说:外敌嚣张,若迁至建康,金人会乘虚而入,陛下可先派人筹备,等万无一失再迁不迟。这是一个正确的建议,但是洪皓的上书并没有改变宋高宗的计划。当金人随后追击而来时,宋高宗想起洪皓这位小官,就这样,洪皓进入了宋高宗的视野。恰在此时,南宋要派一支求和团队去金国,宰相张浚推荐了洪皓,宋高宗召见洪皓并简单面谈之后,称赞其“议论纵横,熟于史传,有专对之才”。想像得到洪皓的奏对肯定相当精彩。宋高宗立即给洪皓官升五级,任其为通问使,代表南宋出使金国。有人就说洪皓此行更像是去阎王殿送信,绝对是“死亡邮差”。</p> <h3>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南宋太弱,没有外交。派出的使团一个又一个,金国看出了南宋的怯弱,对宋朝的使者不是扣押,就是杀掉。 可以说洪皓出使就是一些居心叵测的上司、同僚使劲把其往火坑里推,然而,洪皓却是泰然自若。 洪皓穿行在满目疮痍的战区,望着曾经的故土山河,其欲哭无泪,能做的只能是且行且招抚,频频告诉人们活下去就有希望。到达太原时,金军兵锋正盛,带着国书的洪皓等人像随手丢弃的垃圾一样被扔在了使馆中,无人问津。一年后,金兀术兵败,金国人想起了洪皓,不过不是和谈,而是想让其在金国扶持的刘豫傀儡政府里做官,其宁死不从。金国啃不下这块硬骨头,于是把其发配冷山。 冷山,在黄龙府以北,这里气候极其苦寒,人迹罕至。到达冷山后,当地王爷完颜希尹听说洪皓博学多才,便想方设法笼络,并想让其献出侵吞四川的计划,结果,洪皓旁征博引,反复宣讲侵犯中原大地就是玩火自焚的事实和道理。<br></h3> <p>完颜希尹佩服洪皓性情刚直,忠义不二,便诚恳地邀请其教儿孙们学习汉文化,于是,洪皓在金国腹地传道授业,当起了民族文化传播的使者。</p><p>为了有教科书,洪皓和女真朋友们一起上山剥来洁白柔韧的桦皮,晒干之后当纸用。其凭着超强的记忆,在桦皮书上默写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全文,“桦叶四书”就此成为美谈!</p><p>洪皓在结交女真朋友、传播汉文化的同时,还设法搭救深陷危难的同胞,其千方百计在友好人士的斡旋下,营救出了赵构的母亲、北宋名臣范镇的孙子、大将刘光世的女儿等人。洪皓被移至云中时探知徽、钦二帝被移囚于五国城,便遣人去见二帝,并送去桃、梨、粟、果等。</p><p>然而,金熙宗一直想让洪皓屈服,于是任命其为金国翰林直学士。根据金国法律,只要被金人任用过就永远不能回归。洪皓识破了金人的阴谋,多次表示坚决不接受任命,甚至还先装病,后来又装疯卖傻。没有办法,金人只好把洪皓又送回燕京。</p> <p>1137年以后,宋强金弱的形势逐渐形成,金人开始有了议和的想法。洪皓时刻关注形势的发展,当得知完颜宗弼被刘锜击败,但是南宋却从中原撤兵的消息后,洪皓心急如焚,在送往南宋的密信中写道: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魄,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王师再举尚可。这是洪皓从战略上的一次重要建议,遗憾的是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此后,其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将有关金国的重要情报派人送回南宋。</p><p>1143年,金熙宗得贵子,大赦天下。洪皓听闻,就趁着金人还没缓过神来迅速启程急速南行⋯⋯</p><p>整整十五年,洪皓大难不死,终于熬到了返家,他们出发时一行13人,归来时却只有他和张邵、朱弁三人。他们没有屈服于金人,坚贞不变,全节而归,尽到了一个使者的责任。宋高宗称赞其“忠贯日月,志不忘君”。</p><p>这次南归,洪皓还带回了原本只在北方辽、金区域有限播种的西瓜种子,并在南方大力推广种植,让西瓜从此进入了寻常百姓家!</p> <p>&gt;&gt;图片来自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