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轶事

共婵娟

<h3>  我的妈妈生于1930年,按民间通常的算法,今年已虚岁90岁了,虽说早已进入耄耋之年,而且岁月已把沧桑深深刻在脸上,可心理年龄却年轻着呢,每天都精气神十足,连我们小辈儿都赶不上!</h3><h3> 老妈是个永远闲不住的人,是个既心灵手巧又能吃苦耐劳,一生都在奔波忙碌操劳奉献的人。</h3> <h3>  妈妈的童年很不幸,我们的姥姥去世很早,所以妈妈从小没有得到母爱。豆蔻年华就嫁到婆家,和已成年的妯娌一起侍奉公婆,为 十几口人做饭。所以,当后来妈妈和爸爸进城自挑灶门单过时,虽然没有自己的房子,多少年都是串房檐租房住,但仍感到很幸福很快乐。</h3> <h3>  1957年大跃进的战鼓擂响时,妈妈响应号召,参加了工作,在当年的锦州罐头厂是个非常能干的计件快手和生产标兵。后来又在和平商店、铁北商店当过营业员,在石油六厂总务科干过油漆工,在当年的锦州石油技校幼儿园当过深受孩子和家长们喜欢的幼儿园园长。</h3> <h3>  妈妈是个不安于现状凡事都要强的人!</h3> <h3>  妈妈心灵手巧。从我记事儿起,妈妈就总是没有闲着的时候。不是做缝纫机活,就是为父亲和我们姐弟四人织毛衣。我们小的时候家里虽然清贫,但妈妈凭着与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把我们姐弟四人个个打理的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房前屋后的邻居叔叔婶婶个个都夸母嫂真能干!</h3> <h3>  妈妈用我们穿剩下的牛仔裤和旧衣物拆下来的拉链做成一个个精致的小背包,简直就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妈妈还会描花样、绣兜兜、裁衣服、做布鞋,干啥像啥,样样精通。而且一直引领着周边的潮流。妈妈常常无偿的为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代劳。她自嘲的说:巧是拙人奴,多干点也是应该的。</h3> <h3>  妈妈性格争强好胜,无论做什么从来不报下洼地,都要做得最好,而且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工作时年年都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干油漆工时,一级一级考到六级,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级工。因而作为高手,参加了当年锦州最高档的建筑物——市工人文化宫的内部装修装饰工作。</h3> <h3>  妈妈从不随遇而安,一生都致力于在求新求变道路上。在我印象中,我们家从我记事时起搬了十几次家。每隔五、六年就是一个周期,妈妈必催促爸爸得换房子了!当然房子是越换越好。其中有几次都是妈妈亲自主持装修,从设计到跑市场买料、监工,不用我们插手。搬完家住下的几年中,也还是每隔一段时间要折腾一次,把几件家具摆来摆去,不断调换位置,爸爸虽然并不愿意折腾,但也不得不屈就配合帮忙。等我们长大了以后,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妈妈重整“山河”的帮手。重新摆过的家具,总能带给人一种新面貌、新鲜感。但过一段时间,这种新鲜感消失殆尽后,就会再来一次新的调整。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如今,妈妈虽然年事已高,但还是从不给自己放一天假。目前,又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换房热潮。</h3> <h3>  妈妈是个勤劳节俭特别能干的人。</h3> <h3>  妈妈一直不停的在为我们家不辞辛苦地操劳着。每到逢年过节,总是自己擦玻璃、扫房、备厨造饭,忙得不亦乐乎,欢天喜地的盼着我们几只小燕的归巢。有一年我买了清洁卡。为了能让妈妈清闲一点,我让清洁工按我说的地址去给妈妈擦玻璃。妈妈开门听到来人说明来意之后,竟然把人家打发走了。还打电话告诉我,这点活儿我能干,花那钱干啥?这钱你还是省省吧!</h3> <h3>  妈妈是个干活麻利只争朝夕的人,她的时间表永远是排得满满的。平常妈妈自己干活总是给自己定指标,比如织一条毛裤不能超过四天,织一件毛衣不能超过一个星期等等。从来没有过丝毫懈怠。如果评比家庭劳动模范,妈妈应该当之无愧。</h3><h3> 妈妈特别能吃苦耐劳。我们很难见到她能舍出时间休息一会儿。按理说妈妈应该与爸爸安度晚年好好享享清福。子女们都成家另过,没有一个下岗吃不上饭的,也没什么可操心的事儿。但妈妈还是能给自己找到可干的事情。最近开始每到星期日就乐此不疲的去旧物市场,把家里不用的东西拿去卖掉,即清理了环境,又有些许收入,自己感觉特有成就感。其实爸爸和我们几个子女都不希望妈妈如此劳累,但妈妈说不管卖不卖钱,我心里感到敞亮。有钱难买乐意,我们也就只好任她去了。</h3> <h3>  妈妈是个充满童趣追求时尚永不服老的人。</h3> <h3> 妈妈年轻时聪明伶俐,貌美俊俏,能歌善舞,是个评剧爱好者。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到锦州评剧院看戏,所以锦州评剧院名角陈桂秋、陈云秋、李晓梅等,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妈妈看戏可不白看,就在当年,妈妈也同样唱出了名堂。她在单位的业余剧团里是个活跃分子,在锦州石油六厂工作时,参加了单位组织排练的12场大型评剧《党的女儿》,并扮演了一号女主角李玉梅,而且还多次在锦州的一个较大舞台——石油六厂工人文化宫登台演出。当时还是个小学生的我,在台下看到妈妈的出色表演,激动的热血沸腾,和观众一起不住地为妈妈鼓掌叫好,只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未能给妈妈留下一张剧照。</h3> <h3>  平时妈妈做家务时,常常一边哼着小调一边干活,总是透着情不自禁的快活和愉悦。妈妈如果不是早出生了几十年,一定也会像现在的小青年一样参加超级女生的角逐,说不定还真会榜上有名。</h3> <h3>  妈妈如今仍像年轻人一样爱热闹,爱生活,爱一切美好的东西。</h3> <h3>  爸妈金婚纪念时,我们姐弟四人都明白妈妈的心事,除了喝酒举杯庆祝外,还说服怕麻烦的爸爸陪着妈妈照了礼服婚纱照,弥补了结婚时没有婚纱照的遗憾。</h3> <h3> 假日里,我们常陪爸妈到城市周边走走。</h3> <h3>  去北普陀山看扶桑,登高望远,俯瞰锦州新变化。</h3> <h3>  去笔架山看海,在海天一色中舒展胸怀。</h3> <h3>  去出生地—葫芦岛觅踪怀旧,感慨世事沧桑。</h3> <h3>  每逢这时,妈妈和爸爸都高兴得仿佛穿越回到年轻时一样,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话儿也格外多起来。</h3> <h3>  葫芦岛山神庙子乡凉水井子,现为灵山风景区。</h3> <h3> 莲花山圣水寺(位于葫芦岛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h3> <h3>葫芦岛连山公园。</h3> <h3>  兴城海滨。</h3> <h3>  兴城古城。</h3> <h3>  锦州阳光花鸟鱼艺大世界。</h3> <h3>  北京颐和园。</h3> <h3>  深知老人特点的我常常特别留心哪儿有什么演出、参观活动,想办法要两张票给老人家。前几年市里组织市民看锦州活动,妈妈都与爸爸携手参加了。可能记者看着妈妈是个挺喜庆的老太太吧,还随机采访了妈妈。妈妈竟滔滔不绝的大讲锦州的新变化,毫不怯镜。晚上回家妈妈告诉我:今天太开心了,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呢!我嘴上说:好啊!那就留心看锦州新闻吧!可心里想,编辑时也许说不定会被剪掉的,哪能一定会用。但是,我没想到,晚上的锦州新闻——百姓身边看变化栏目果然有妈妈的镜头,而且神态自然大方。</h3> <h3>  我赶紧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注意看晚间的锦州新闻重播。</h3> <h3>  我也在看重播时,拿相机把这个宝贵的镜头拍摄下来。同时,我还不失时机的把此事写成稿件,让妈妈又上了《晚晴报》。</h3> <h3>  凡是时尚的东西,妈妈都不能落下。手机就用过了五、六个。</h3> <h3>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年春天我陪妈妈到中百买羽绒服,买好从中百出来,要过解放路,因路中间有隔栏,我对妈妈说,咱有两个选择,一是咱绕个弯儿,二是上天桥。没想到妈妈语出惊人,说出完全与她年龄不相符的第三种意见——咱跳栏杆过去!哈哈,这就是我的与众不同的老妈。</h3> <h3>  2016年9月29日老爸去世后,老妈仍然坚强无比,依旧坚持独自生活。我们姐弟几人轮流去妈家陪伴老妈吃好每一餐。</h3> <h3>  我们衷心祝福老妈快乐每一天,幸福过百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