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玉女,偎依主席身边;经典照片,促成旷世姻缘

祥富

<h3><b>  今年六月,是人民领袖毛泽东和少先队员在一起的那张著名照片问世六十周年。谨编此文纪之。——题记</b></h3> <h3><b>  在中国石化集团九江石化公司(原九江炼油厂、九江石化总厂),生活着一对幸福的夫妻。他们就是被人们称为六十年前毛主席身边的一对金童玉女的蒋含宇、彭淑清夫妇。</b></h3> <h3><b>  相信有很多人,看见那张毛主席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的照片,一定不会陌生。毛主席系着红领巾,笑容是那么亲切、慈祥,和毛主席在一起照像的孩子们满脸荡漾着幸福的微笑。这张时代感极强的经典照片,对稍微上点年纪的人来说太熟悉了。因为在那个年代,几乎可以说</b><b>在全国是家喻户晓。</b></h3><h3><b> 这张被著名诗人臧克家称之为“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后被选入小学课本</b><b>。臧克家为之</b><b>所作的题照诗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戴上红领巾,</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少先队里高大的人,</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峥嵘岁月’成过去,</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故乡山河一片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斗争历史作背景,</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方才知道这笑意深。”</b></h3> <h3><b>  照片上,毛主席前面一左一右偎依着一男一女两个少先队员,他们像吃了蜜糖一般,笑得甜极了!小姑娘叫彭淑清,小男孩叫蒋含宇,他们不仅是一双幸运的“金童玉女”,而且十多年后,真的喜结连理,永结同心,被人们称为第一幸运伉俪。</b></h3><h3><b> 一晃60年过去了,当年站在毛主席身边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已逾古稀之年。</b><b>他们牢记毛主席好好学习的教导,十分珍惜这段奇缘,相互搀扶,愉快而又幸福地生活着。而</b><b>每当人们看着这张会“听出声音”的照片,感慨几十年的世事变迁,总觉得他们俩这段姻缘真是太幸运了、太奇妙了、太幸福了……</b></h3> <h3><b>  那是1959年6月25日,南下视察的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b></h3> <h3><b>  在此次韶山之行中,毛主席留下了许多温馨亲切的合照。其中流传最广、最经典的就是这张与一群少先队员的合照,这幅照片后来被命名为《毛主席戴上红领巾》。毛主席系的红领巾,就是蒋含宇给他戴上的。</b><br></h3><h3><b> 那时,蒋含宇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少年郎,彭淑清也是个扎着羊角小辫、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两人都出生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冲的小村里。</b></h3><h3><b> 也许是韶山的人杰地灵,也许是他们孜孜不倦努力学习的结果,两人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14岁的蒋含宇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彭淑清担任少先队大队委员。</b></h3><h3><b> 那天下午5点多钟,蒋含宇刚进教室拿出书准备功课,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便将他和彭淑清叫到大队部,告诉两人:“有个重要首长要来咱们韶山学校,学校经认真研究,指定你们两个代表韶山少年儿童给首长献花。”辅导员还特意嘱咐身为学校迎宾团团长的蒋含宇,让他给首长赠送红领巾。</b></h3><h3><b> “重要首长是谁呢?”蒋含宇、彭淑清两人想。看着辅导员喜不自胜的表情,他们想这儿是毛主席的故乡,又是杨开慧办私塾的地方,肯定是毛主席要来韶山学校了。想到毛主席,两人就激动不已。</b></h3><h3><b> 按照辅导员的安排,他们像两只欢快的小鹿,奔回大队部准备去了。</b></h3><h3><b> 哪儿的花最香最艳?反手给毛主席戴红领巾,怎样才能更熟练?蒋含宇不停地练习,彭淑清四处寻找鲜艳的花儿。</b></h3><h3><b> 全校700多名师生,指定他们两人给主席敬献鲜花,戴红领巾,这是何等的幸福和荣耀!由于过于激动,两人一夜没睡。</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26日上午,毛主席从他的旧居向着韶山学校方向来了。</b></h3><h3><b> 韶山学校师生听说了,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蒋含宇、彭淑清怕花蔫了,一直没摘,听说毛主席马上就来了,彭淑清放下饭碗(正在吃饭),跑到校园花圃中采来夹竹桃、月季红扎成两束。</b></h3><h3><b> 等主席在人群中穿行,离学校越来越近,眼看着主席即将走上通往学校的儿童桥,彭淑清、蒋含宇像两只雀跃的小鸟飞到主席面前,把两束带着露珠、满含韶山人民爱戴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b></h3><h3><b> 接过鲜花,闻着故乡的芬芳,主席微笑着问他们:“几岁了?上几年级?”</b></h3><h3><b> 蒋含宇、彭淑清告诉老人家,他们14岁了,刚上初中二年级。</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蒋含宇为毛主席戴红领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p style="text-align: left;"><b>  沿坡而上,主席一左一右亲切地拥着两个孩子,一一与学校的师生握手。</b><br></h3></h3><p style="text-align: left;"><b> 站在韶山学校的大门口,凝视着自己亲手题写的校名,主席感慨道:“学校变样了。”</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 主席与教师们边走边聊,兴趣盎然。人们簇拥着主席走到小学至初中的斜坡上——主席要与全校师生在此合影。蒋含宇从容解下自己鲜红的红领巾,敬献给毛主席,并给他佩戴在胸前。</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蒋含宇为毛主席戴红领巾</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连续拍摄)</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连续拍摄)</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连续拍摄)</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连续拍摄)</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全场师生开怀大笑时,</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侯波抓拍经典一幕</b></h1><h3><b>  主席高兴地问:“你这红领巾还要不?”</b></h3><h3><b> 蒋含宇爽快地说:“送给您老人家了。”</b></h3><h3><b> 毛主席逗他:“真给我了啊?那我可就带回北京了!”</b></h3><h3><b> 蒋含宇说:“真的送给您老人家了!”</b></h3><h3><b> 主席开怀大笑:“我现在变年轻了,成了少先队员啦。”</b></h3><h3><b> 掌声雷动,全校师生开心地笑出声来。</b></h3><h3><b> 随行的新华社摄影师、我国著名摄影家侯波,捕捉到这感人的瞬间,轻按快门,“咔嚓”——一幅“仿佛听出声音”的场面被定格啦。</b></h3><h3><b> 很快,这幅能“听出声音”的照片被《人民日报》刊发,这张意义非凡的照片,被许多报纸、画报刊用,后来又被选编在小学课本中。</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席合影照片作信物</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b>金童玉女喜结良缘</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1><h3><b> 正是毛主席这次回韶山,成就了这对金童玉女的美满婚姻。</b></h3><h3><b> 彭淑清、蒋含宇两个偎在毛主席身旁的“金童玉女”,暗暗下定决心更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期望,将来考上北京的大学,“呆在”主席的“身边”。</b></h3><h3><b> 也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蒋含宇和彭淑清的关系在那之后日渐亲密。后来韶山学校停办中学,两人又因学习优异被送到湘潭市一中读书。在湘潭市一中,两人同一年级,虽然不在一个班里,但他们你赶我超,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始终都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委员。</b></h3><h3><b> 蒋含宇热心为大家服务,办事积极认真,在彭淑清的心目中,始终有着良好的印象。彭淑清学习优秀,一个女孩子在工作上、学习上一点不服输的上进心,很让蒋含宇折服。两人一起从韶山冲出来,工作上相互支持,学习上相互鼓励,加上同为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共同有着进北京的奋斗目标,两人成了难得的一对好朋友。</b></h3><h3><b> 1963年,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没有靠任何政治资本,蒋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入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攻读炼油机械。</b></h3><h3><b> 两人终于圆了北京求学梦。他们那一届韶山学校出来的学生,仅有几个人考取大学,两人能够凭优异学习成绩跨进北京高校的大门,应该说与那幅经典照片不无关系,是它给了他们不尽的力量去学习、去拼搏。</b></h3><h3><b> 大学生活是忙碌而充实的,尽管两人功课都很繁重,但老乡、同窗、好友的浓浓真情,却使两人越走越近。朦朦胧胧中,两人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心里有什么事都想和对方诉说。那个年月虽然不如现在开放、浪漫,但大学生活的自由愉快,又为两人提供了许多相聚的机会。日积月累,一种极美好的情愫,在两人心目中日渐清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们相恋了。</b></h3><h3><b> 1968年,5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蒋含宇、彭淑清均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且都分配到辽宁省工作。蒋含宇先在凌源县农村劳动锻炼了一段时间,随后被调往县教育局任干事;彭淑清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成了一名石油战线的科技新兵。</b></h3><h3><b> 虽然同省,可两人工作地点相距200多公里,由于路途遥远,只能靠鸿雁传书,诉说着相互的思念。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工作上,从学校毕业分到辽宁到结婚,两年半的时间,他们才见了3次面。</b></h3><h3><b>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相恋了四五年时间,两人决定把恋爱情感绾个结,好好过那种牛郎织女般的相思生活。</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蒋含宇彭淑清结婚照</b></h3> <h3><b>  大喜的日子订在1971年的元月。没房、没床,彭淑清从锦西来到蒋含宇的单位,利用一个军人家属探亲的空当,借这位军人的家暂作新房。彭淑清一双新单鞋、蒋含宇一双新棉布鞋,外加一床新床单、一对新枕头,这就是他们新婚的全部家当。</b></h3><h3><b> 新婚日,由单位领导在会议室主持仪式,花生、糖果一散,彭淑清就成了蒋含宇的新娘了。</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举案齐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b></h1><h3><b> 夫妻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平静的。两人的老家都在湖南农村,早些年,工资不多,他们每月总要从紧巴的生活中抽出些钱寄给家里,后来,他们又常常把双亲接来住一段日子。<br></b></h3><h3><b> 有着在毛主席身边“金童玉女”的荣耀,蒋含宇和彭淑清却从不张扬,从不以此作为资本,去谋取个人私利。毛主席与他们合影的照片及底版,他们一直珍藏在相册里,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张照片铺天盖地覆盖了全国,人们才知道,这对“金童玉女”原来就在他们身边。</b><br></h3> <h3><b>  蒋含宇到九江炼油厂工作后,先是担任厂教育科干事、副科长、厂教育中心主任,后来又历任中国石化九江石化总厂党委宣传部长、总厂党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江西石油总公司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彭淑清是位技术人才,作为石化总厂设计部一名高级工程师,多年来潜心钻研,还担任几位大学毕业生的导师,为培养青年科技人员尽心尽责。他们的儿子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分配到广东顺德市邮电局从事计算机通信工作;女儿在九江石化总厂职工学校工作。两个孩子都努力进取,蒋含宇夫妻都十分满意。</b></h3><h3><b> 爸爸在单位也是个权力不小的官,尽管做事公正廉洁,女儿还要经常提醒爸爸:“咱可不要做违法的事啊!”</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b>▽中国石化九江石化公司</b></h3> <h3><b>  “回过头去看,几十年来,我们将这一荣耀变成了前进的动力。怎样对待生活、工作,怎样对待困难、荣誉,我们坚守一条原则:我们所做一切,一定不能给毛主席丢脸,不能给韶山人民抹黑!”彭淑清说。</b><br></h3><h3><b> 在这个幸福的家里,蒋含宇、彭淑清夫妻俩有个默契的分工。妻子彭淑清对蒋含宇说:“你学政治,从政,你就往外多跑点;我搞技术,多负责家里。”蒋含宇由于工作关系,整日忙得没个礼拜天,妻子理解,把个家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尘不染,连做饭、干家务都不让他插手,他们家被厂里评为“五好家庭”。退休后他们定居南昌,几十年来夫妻俩举案齐眉,生活幸福美满。</b></h3> <h3><b>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这对“金童玉女”一起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时,他们也成了观众们争相合影的明星。 两人的结合成为一段传奇佳话,不过在蒋含宇和彭淑清看来,与主席合影是缘分,最后走到一起并能一起走过漫长的岁月却需要互相的理解和包容。 “当年毛主席对我们说‘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这句话激励了我们一生。我们一直在工作中努力,生活中包容,不能给毛主席丢脸。”<br></b></h3><h3><b>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站在当年和毛主席的合影前。</b></h3> <h3><h3><b>  对于二人的结合,当时有人是这样形容的:经典照片为媒,成就中国第一幸运伉俪。</b></h3><h3><b> 而每每提起毛主席这个月老,夫妻二人都面露笑容,说最感谢的便是他。</b></h3><h3><b> 在结婚之后,他们每逢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都会回韶山纪念毛主席,到目前为止,已经坚持了40多年了。</b></h3></h3><h3><b>  ▽当年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已记不清多少次回家乡看望主席了</b><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幸运伉俪与他们的媒人情结</b></h1><h3><b> 侯波是新中国著名摄影家,在近30年的时间里,拍摄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量照片。新华社图片库现存有侯波拍摄的照片达4773张,在对外公开的700多张毛主席照片中,有400多张是侯波拍摄的。人们熟悉的《毛主席回韶山》、《毛泽东和亚非拉朋友在一起》都是侯波的作品。</b></h3><h3><b>  作为摄影家侯波来说,数十年过去了,极想知道,她作品中的人物如今怎么样了。1992年,当她知道她在韶山拍摄的那张经典作品中的两个主人翁,如今在江西并且幸福地喜结连理,非常高兴,她很希望能再次见到照片中的两个孩子。经过辗转打听,终于找到了蒋含宇、彭淑清的确切地址。而实际上,蒋含宇、彭淑清多年来也在打听她这位红娘的下落。</b></h3><h3><b> ▽1949年5月,毛泽东与侯波、徐肖冰夫妇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合影</b></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7px;">  1992年7月1日,蒋含宇敲响了侯波家的门。“都长这么大了”,侯波把他让进屋里,感慨道。弹指间33年过去了,在她心目中,他们总还是很小很小的孩子,侯波高兴得合不拢嘴。</b></h3><h3><b> 蒋含宇落座后,她忙不迭地问这问那,语重心长地告诉蒋含宇:“你们一定要给毛主席争气,你们不仅要对得起韶山儿童,也要对得起全国少年儿童”。<br></b></h3><h3><b> 蒋含宇要走了,她拿出丝巾、被面及1959年他们夫妇和毛主席的合影,作为一个红娘捎给“小彭”和他们家的礼物。一幅照片,撮合一桩美好姻缘,侯波从心眼里高兴。<br></b></h3><h3><b> 自此,他们一去北京必定看望这位红娘。<br> 2017年11月26日,93岁的著名摄影家侯波逝世。蒋含宇、彭淑清不胜哀痛,他们一连写下九副挽联,寄托他们的哀悼与追思。其中有三副挽联内容分别为,“裂肺撕心别侯老, 飞联悼影吐悲声”;“德艺双馨飘九域,摄坛巨匠耀重天”;“斯品斯德斯志斯风,堪称典范;其形其光其艺其作,俱赞一流。”</b></h3><h3><b> ▽1996年10月,侯波(右二)、徐肖冰(左二)、彭淑清(右一)、蒋含宇(左一)在侯波位于北京的家中合影</b></h3> <h3><b>  蒋含宇、彭淑清应该有两个媒人,一个是摄影家侯波,另一个则是毛主席了。从有了那段与主席合影的光荣历史,蒋含宇夫妇一心痴迷上有关毛主席的书籍、画册、字画的收集,凡是与毛泽东主席有关的,他们都一一买回珍藏。目前他们已收集到全国各界名流包括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儿媳韶华、孙儿毛新宇给他们的题字题诗。</b></h3><h3><b>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便专注于红色收藏,</b><b>如今两人也成了红色收藏家。</b><b>几十年来,他们收藏了40多个国家出版的毛主席语录、38个国家出版的毛主席纪念邮票、还有与毛主席相关的文献、名人书信、题词等2000多件藏品。</b></h3><h3><b>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举办《人民领袖毛泽东》红色收藏展</b></h3> <h3><b>  “我们想对主席说声谢谢,感谢您帮我们‘做媒’。”谈及与毛主席的渊源,老两口情绪激昂地说。</b></h3> <h3><b>  一幅经典照片,演绎一曲人间幸福良缘,千古难觅!</b></h3><h3><b> 致敬蒋含宇彭淑清夫妇!祝福天下的有情人!</b></h3> <h3>鸣谢 历史图文资料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向原作者和发布者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