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十七)进入松潘古城,若尔盖草原

赵朋友

<h3>5月28日,重走长征路第17天,是我们进入松潘草原第二天,我们从住地川主寺镇出发,经过一段草原之路来到松潘古城,先参观了红军纪念馆,后游览了松潘古城,下午进入诺尔盖草原班佑地区。川主寺镇隶属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位于城东北17公里处,是四川通往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和川西北大草原的必经之地,是川西北众多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四条旅游干线的十字交汇点,被誉为“高原明珠,度假天堂”。</h3> <h3>山顶上的红军纪念碑。松潘是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过5次重要会议,其中有两次(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在松潘境内召开。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在松潘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红军长征纪念主碑已高高耸立在川主寺镇元宝山顶,背靠雪山、森林,面向草地,主碑高41.3米,顶端的红军战士铜像14.8米,铜像一手握鲜花,一手拿枪,双臂高举成“V”字形,象征长征的伟大胜利。碑体用450块铜合金贴面,呈三角形,象征着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北上抗日,无坚不摧的雄奇胜利。碑座由汉白玉环线贴面,碑座周围铺垫绿色草坪,寓意为“雪山草地树丰碑”。园内建立起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艺术群雕,通过刻画艺术形象,展示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群雕长72米,宽8米,最高点12.5米,用1160立方米、1440块红色花岗岩精雕细刻组合而成,寓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现代艺术的魅力于一体,规模雄伟,气势磅礴,撼人心魄。</h3> <h3>我们从川主寺出发,行车近20公里,来到松潘红军纪念馆。</h3> <h3>纪念园门前的牌匾。</h3> <h3>红军纪念馆</h3> <h3>高丛入云的纪念碑</h3> <h3>合影留念</h3><h3><br></h3><h3><br></h3> <h3>松潘古城外。</h3> <h3>进入松潘县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松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清咸丰年间,税赋沉重,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今松潘县城)两年,多次击败清军围攻,消灭清军数千人。</h3><h3>松潘还是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过5次重要会议,其中有两次(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在松潘境内召开。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在松潘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h3> <h3>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h3> <h3>古城门雄伟壮观。</h3> <h3>城墙上观望群山。</h3> <h3>街面行走的藏族妇女。</h3> <h3>城墙外</h3> <h3>西城门。</h3> <h3>东城们</h3> <h3>保护完好的古城墙</h3> <h3>红友们与城门下休闲的回民兄弟合影留念。</h3> <h3>松潘县境内主要民族是藏族、羌族、回族、汉族,各族人民和睦相处。</h3> <h3>下午在松潘古城用餐后,继续向若尔盖草原进发,一路大雨不断,只能隔窗观赏草原,只是拍照了几处有纪念意义的雕塑。</h3> <h3>若尔盖草原</h3> <h3>巴西会议旧址位于阿坝州若尔盖县东32公里的巴西乡。会址原为喇嘛教寺院班佑寺,现仅存残墙。毛尔盖会议后,中央率右路军跨过草地到达班佑、巴西一带,等待与左路军会合。但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后,违抗中央命令,拒不与右路军会合,并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甚至企图危害党中央。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于1935年9月2日至9日在班佑寺内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经充分讨论仍坚持北上的正确路线,谴责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行为,要求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迅速向中央靠拢北上。鉴于张国焘和陈昌浩的顽固立场和当时敌情形势,党中央决定率直属纵队先行北上,9月10日凌晨党中央率直属纵队离开巴西地区向甘肃俄界进发,同时发布《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巴西会议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次关键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h3> <h3>金色鱼钩遗址</h3> <h3>《金色的鱼钩》作者为陆定一。此文收录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h3><h3>陆定一,(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江苏省无锡人,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h3><h3>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h3><h3>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h3><h3>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佐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h3><h3>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h3><h3>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您怎么不吃鱼啊?”</h3><h3>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h3><h3>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h3><h3>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h3><h3>“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h3><h3>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h3><h3>“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h3><h3>“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h3><h3>“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h3><h3>“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h3><h3>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h3><h3>“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h3><h3>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h3><h3>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h3><h3>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h3><h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h3><h3>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h3><h3>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h3><h3>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h3><h3>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h3><h3>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h3><h3>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h3><h3>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h3><h3>“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h3><h3>“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h3><h3>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h3><h3>“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h3><h3>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h3><h3>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h3> <h3>七根火柴的故事</h3> <h3>七根火柴</h3><h3><br></h3><h3>天亮的时候,雨停了。</h3><h3>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出来似的,霎(shà)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báo),不分点地倾泻下来。</h3><h3>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h3><h3>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 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 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h3><h3>他咒(zhòu)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战,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h3><h3>“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挤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黏(nián)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h3><h3>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棵(kē)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 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lìn)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们。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h3><h3>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pán)跚(shān)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权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 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h3><h3>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h3><h3>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h3><h3>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 zhì)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h3><h3>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h3><h3>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zǎn)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h3><h3>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h3><h3>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h3><h3>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h3><h3>“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才伸出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h3><h3>“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h3><h3>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h3><h3>“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h3><h3>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h3><h3>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黄火烧起来了一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跃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喃喃”地响着……</h3><h3>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h3> <h3>这尊雕塑是红军进入班佑草原发生的故事。 接近傍晚,天上下着绵绵细雨,远远望去,美丽的落霞映衬着一座纪念碑。上前细看,是“ 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2011年落成。</h3><h3>  碑上“胜利曙光”四个大字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h3><h3>  此碑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在班佑河一次牺牲人数最多的数百红军烈士而建。</h3><h3>  碑文摘自《王平回忆录》:“红三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遇到了第一个有人烟的村子。</h3><h3>  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了七十多里,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刚过草地再返回几十里,接应那么多掉队的人,谈何容易。</h3><h3>  执行命令, 我带着一个营往回走,大家疲惫得抬不动腿。好不容易接近班佑河了,在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只见那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h3><h3>  一看,唉呀!他们背靠背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全都没气了。面对这悲壮的场面,我泪水夺眶而出。</h3><h3>  红军从江西出发,走了8个月,这些同志一路证战九死一生,爬过了雪山,走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小小的班佑河。他们带着伤病和饥饿,耗尽了生命最后一丝气力,离开了人世,留下了胜利曙光。</h3><h3>  我们悲痛地把烈士们一个一个放倒躺下,想让他们走的舒服些。最后发现有一个小战士还有点气,我让侦察员把他背上,但过了河他也断了气。</h3><h3>  我们含着泪水,脱下军帽,向烈士们默哀、鞠躬告别,然后急忙返回追赶大部队”。</h3><h3>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几十年后新中国在红军烈士们牺牲的地方竖起了纪念碑。</h3><h3>  革命,是改朝换代,是不堪剥削压迫,不堪贫穷凌辱的穷苦人奋起的反抗,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为了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无数革命者付出了鲜血和生命。</h3><h3>  我想,牺牲在班佑河滩上的七八百红军战士,无非就是为了温饱,为了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为了穷人翻身做主人,才参加红军提着脑袋干革命。但他们,没有能看到革命的胜利,没有等到新政权、新中国的诞生。</h3><h3>  </h3> <h3>纪念碑下,为红军烈士三鞠躬!</h3> <h3>晚上入住若尔盖县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