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廊桥(曹燮 文/陈小林图)

上官周美术馆 曹燮

<h3>《廊桥遗梦》剧照(网图)</h3> <h3>萝斯蔓桥(网图)</h3> <h3>  上世纪末,美国拍摄了一部爱情片《廊桥遗梦》,影片选取萝斯蔓桥(廊桥)为拍摄外景。从美学角度看,该桥委实难登大雅之堂,它像两头打通陈列于河面的集装箱,外观毫无美感可言,相较于客家廊桥有天壤之别!</h3><h3> 廊桥在客家地区叫“风雨桥”或“屋桥”。它首先具备桥的特征,其次有披檐廊道,可遮风挡雨防晒,供村民和路人歇脚。其外观灰瓦朱披,飞檐翼角,气势如虹。不但造型美,而且工艺精,如同装点村庄的艺术品。</h3> <h3>罗坊云龙桥</h3> <h3>  廊桥功能是实用和装饰兼备。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多数建造于村庄两端的水口或水尾,掩映于青山绿树间,桥下有清流急湍、水声喧哗。它将水口往外的“气”挡住,并将这股气往回聚拢,酷似中国画论中讲究的“气”。此说法大致源于《周易》的卦相学。由此可见,廊桥是民间精心营造的“风水”。它雄跨溪涧两岸或横卧清波之上,隐隐透出宁静和古朴之美感。它既是山村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当地的一道人文景观,吸引无数游览者前往参观。</h3> <h3>  平时,村民悠闲地坐在廊桥里消磨时光:常见老人双指夹着自卷的纸烟,在那里悠然自得的吞云吐雾;有时见三五成群的小孩在桥上嬉戏,他们或弯腰蹲下,在桥面彻就石头路面的沙土里寻找一种小虫;傍晚,偶尔能见到一对恋人倚着游廊絮絮耳语。远处是密林修竹,鸟鸣声不时从林间传来。夏日午后,村民劳作累了便躺在游廊上午睡。山涧里吹来习习凉风,溪中蒸发的水气漫上廊桥,将暑热驱离。外面烈日烘烤,而廊桥上却无比清凉。闭目养神,倾听着天籁之声,自有一种难言的惬意。不知不觉中,他们便枕着水声入梦。</h3> <h3>莒溪璧洲永隆桥</h3> <h3>莒溪璧洲永隆桥</h3> <h3> 偶尔能见到廊桥上表演木偶戏,或见村民在桥上打“十番”,间或还能听见有人在廊桥上吹洞箫。箫声带一股低迴和沉郁,仿佛有种忧伤和哀婉,回荡在廊桥四周的山水之间。廊桥中间还建神龛,神龛内供奉着诸位神仙,不同村庄供奉的神佛各不相同。有的廊桥还建有阁楼,沿神龛旁的木梯攀上魁星阁,点上一炷香,祈求通过读书能金榜题名、出人头地。而桥面上供奉的多数为天水娘娘或土地公和财神等等。每逢初一十五、迎娶婚嫁或乔迁新居或考上大学,他们必前往廊桥供奉,焚香点烛,有时端上一盘猪头,数碟水果,磕头作揖,心中默默祈福。在交通与信息相对落后的过去,廊桥无疑成了村民文娱生活和追求民间信仰的场所。</h3><h3><br></h3> <h3>四堡玉沙桥</h3> <h3>四堡玉沙桥</h3> <h3>  客家人乐善好施、心怀慈悲,而廊桥恰好是内心慈悲的外在体现。在修桥筑路上,客家人尤其乐于慷慨解囊。凡手头宽松的生意人,衣锦还乡略有余资者,及外出的富裕乡贤,对于修建道路、亭阁、廊桥等公益事业,他们均乐意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笃信佛教的因果律,认为此举乃为后代积德行善,不但自已可修阴功,还可荫庇后代趋福避祸。竣工后,为纪念捐建者,于廊桥旁竖一块石碑,刻上地方文人作的记和捐资者名单,以示纪念,也是弘扬慈善心和爱心的示范,让后人瞻观。</h3><h3></h3><h3> </h3> <h3>赖源乡万隆桥</h3> <h3>赖源万隆桥局部</h3> <h3>  廊桥在客家山村并不少见,身处梅花山腹地的山村,几乎每个村庄都建造了廊桥。在那山深林密处,到处溪涧纵横、深沟幽壑,于是常见绿树影映的溪流上方,有廊桥飞架于两边的山道,衔接两山之间的道路,方便田间劳作者往返和樵夫歇脚,荫庇无数南来北往的行者。它又是村庄的门面和标志,不能说都建得十分精美,但至少也不能马虎。它又是村民朝拜和祭祀场所,具有宗庙功能。客家廊桥不是普通的一座桥,更是体现客家人慈善心和爱心的一面镜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