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盛开的芙蓉花》

闲看云卷云舒

<h1>&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ed2308"><b>&nbsp; 原创散文•《盛开的芙蓉花》<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文/闲看云卷云舒<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图片来自网络<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读书的小学,距离我家大约有五百米。从家中出来,走约一百米的胡同,左转走四百米即到。<br></b><b>&nbsp;&nbsp;&nbsp;&nbsp;&nbsp; 学校门口朝向南面,走进校门,是一座坐北朝南老房子,有多老无从查起了,只知道老房子是一家兰姓人家的,兰家人不知因为什么去了外地,很远的地方,记忆中,有人说去了安徽,有人说去了上海,都是我不曾听说过的地方,有一年,有一个高高大大的男人,穿着讲究气派,约四十多岁,来过学校,绕着房子前后看了一遭,后来听说,这人就是老房子的后人。<br></b><b>&nbsp;&nbsp;&nbsp;&nbsp;&nbsp; 这座不知有多少年头的老房子,就是我读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教室,教室由原来三个房间的住房改造而成,没有了原来的隔墙,除原来中间的门口外,在房子的西边,加开了一个门口。<br></b><b>&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这座老房子里读书的,共有两个年级的学生,一个五年级的班,约三十人,他们坐后边,用的是不规则、不平整、不光滑、粗糙的木板高桌子,凳子是学生自己从家中带的,什么样式、木质的都有。我们是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男孩女孩共二十个,我们的课桌是用旧砖头垒成两个砖垛子,加一块破旧的木板造成,木板长四米多,厚约十公分,这样的课桌有两条,每条课桌前坐十个孩子,小凳子是孩子们从自己家中带的。<br></b><b>&nbsp;&nbsp;&nbsp;&nbsp; 老房子后边,还有一排房子,是二年级班和三年级班的教室,还有一个老师办公室和一个校长室,老师办公室很小,校长室更小,只能放一张单人床和一个破旧的办公桌,校长是上面派来的,是外村的,大家都叫他肖校长。还有一个四年级班的教室,在学校的对面,隔一条三米多宽的土街,与村里的代销点为邻。<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现在的眼光看,我的小学很简陋,很破旧,但在当时,村子里已经尽力了,由于当时是大集体,每个家庭的劳力出工挣工分,然后按工分分粮食,小孩了干不了集体的活,也挣不了工分,而村里很支持孩子们上学,于是多数家庭还是愿意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每个年级的孩子们岁数参差不齐,小的与大的差三、五岁那都是正常。但不管怎么样,姜家庄后来考上大学的孩子,比周边村子多的多。<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六岁以前的事记得没多少了,现在感觉能记住的事,就是从上小学开始。到学校报到时,后来的班主任不要我,说我岁数太小,不符合条件,这下把我母亲急坏了,好说歹说,班主任做不了主,母亲带我找到了肖校长,肖校长个头不高,瘦瘦的,眼睛挺亮,炯炯有神,听母亲说完情况,就对我当场进行了测试,让我认了几个字,还算了几个加减题,我都说对了,肖校长面露喜色,对母亲说:这孩子挺聪明,我要好好培养他。在经历了一点小波折后,我才成了一年级的新生。后来,他们了解到,我母亲上过私熟,还会写毛笔字,我上小学前的知识,都是母亲教的。之所以让我六岁多就上学,因为母亲坚信:七精灵,八糊涂。如果来年再报名,我虚岁就八岁了,为了学习,母亲要按她的理解,让我早早上学。在读书这方面,母亲对家里的孩子们说过:无论生活多么困难,只要你们愿意读书,勒紧裤腰带也要供你们。<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发了两本书,一本《语文》,一本《算术》,算术从一加一学起,语文的第一课,共五个字,就是:*****,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对我来说,学习这些字没有什么困难,但还是按老师的要求,将这些字和加减题,用石笔,在石板上一遍一遍地写,但有的孩子,学起来就有些吃力,老师听写这些字,有些孩子一个也写不完整,这时候,老师就会拿出教鞭,也就是一根杨树枝或一根柳树枝把树皮刮掉后的小木棍,大约一米左右,看到它,小孩子们心中都有些忐忑不安,但老师不会用它打小孩子,但对于坐在后面五年级的学生,这教鞭还是有用武之地的,我记得有一次,教算术的老师用它打过一个学生,是因为应用题老做错,老师气极,用教鞭打了他一下,当然不会太重,而且这个学生是算术老师的本家晚辈,老师说:恨铁不成钢。<br></b><b>&nbsp;&nbsp;&nbsp;&nbsp;&nbsp; 小 学校的院子不大,但有好多种树,有杨树,柳树,国槐,梧桐树,……还有一些月季花之类的灌木和一些草本的花,肖校长还开辟了一个小菜园子,简单种了些韭菜、葱、青萝卜之类。但最让我记忆犹深的,还是长在教室西南角的一棵芙蓉树,又叫合欢树,树高十多米,树冠很大,一到夏天,树上就开满了半白半粉红的芙蓉花,毛绒绒的,非常好看。孩子们来到了学校,学识字,学算数,但并不知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所以,更让我们感兴趣的,还是玩。<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时候,玩具是没有的,但这也阻挡不了孩子们的玩性,四十分钟左右的课后,会休息十多分钟,我们跑到院子里,有的用小树枝追蜻蜓,有的捉磕头虫,有的去小菜园拽一个白菜叶喂蜗牛,多数时候肖校长当然是看不到的,即使偶尔一次看到了,孩子们也会飞快的跑开,肖校长也只有笑笑而已。女孩子们更喜欢在芙蓉树下,把从高处落下的芙蓉花捡起来,用皮筋扎在一起赏玩,有时候,我们男孩子也去捡,捡来送给女孩子们,我常常把捡的芙蓉花,送给一个叫上官贞子的女孩,她的皮肤很白嫩,两个眼睛大大的花花的,很好看,还长一颗小虎牙,我每次把芙蓉花送给她,她都很开心。<br></b><b>&nbsp;&nbsp;&nbsp;&nbsp;&nbsp; <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  上官贞子的家中,在我们村里,条件算是比较好的,她的父亲是村里唯一的商人,他把村里不多的鸡蛋、南瓜子之类的东西收购上来,卖到外边的供销社,把盐、酱油、醋、咸鱼之类的东西买回来,卖给村里的人们,我当时对贞子的父亲有两点认识,一是有文化会算帐,一是很少见他下地干活。当时,不知道贞子为什么姓上官,而我们姓姜,而且村子的名字叫姜家庄,姜姓的人家有二百多户,而姓上官的人家只有三十多户,后来才听老人们说:这个村的姜姓人家,都是周朝姜子牙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封姜子牙到营丘,路过汶河,看这里背丘岭而面汶河,池塘密布,土地肥沃,就把他一子分封在这里,就有了后来的姜家庄,而姜子牙带领众家人继续北上,大约走了一百多里地,到了营丘,此后,姜子牙在营丘传六代,后迁移到了临淄地区。至于上官家族何时来此定居,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与姜氏后人同时落脚此地,一是说元末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来,据说,村中心位置的一棵又粗又大的老槐树,就是上官家族从山西带来的,老槐树根深叶茂,树冠很大,炎热的夏天,人们都在树下乘凉,孩子们都在树下玩耍,下小雨时,树下几乎不会湿,村里的人们都很喜欢它。<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从内心里,很希望坐在后面的木头高桌上学习,但是,后边的学生换了三茬,也没有轮到我们坐在高桌子前,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一直就在前边的大长条木板桌上学习,直到小学迁走。到三年级时,学习的课文长多了,有描写小英雄的课文《小铁锤》、有描写地主周扒皮的《半夜鸡叫》,还有《骆驼和羊》,算术题也更复杂了,开始学习简单的应用题。语文的学习,主要还是写字,有时候要用铅笔,把字写在方格本上,还要背诵课文,感觉最难的是造句,语文老师把一个词或几个字写在黑板上,点到那个孩子的名字,那个孩子就要造一个句子。有一次,老师将“象……又……”写在黑板上,让我们造句,轮到我时,我说:上官贞子象芙蓉花,又漂亮又好看。当时,我没有在意什么,心中这样想的,也就这样说了,但下课后,后边高年级的学生,说我喜欢上上官贞子了,而且课堂上,我确实看到上官贞子那俊俏的小脸上,确实也是白一阵红一阵,象芙蓉花一样。这次课堂上造句的事,让我明白了,男孩子和女孩子是有区别的,以前一块玩耍,从没考虑过这事。或许,那时我真的就是喜欢上官贞子了,否则,为什么没有用其他女孩子名字造句呢,但细想又不可能,毕竟才是七、八岁的孩子,啥也不懂。或许只是因为平常时日里与上官贞子在一块玩的时间多,而且很开心而已,就拿她的名字造句了。<br></b><b>&nbsp;&nbsp;&nbsp;&nbsp;&nbsp; <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font></h1> <h1>  <font color="#b04fbb"><b>&nbsp; 说到造句,外号姜够本的男孩子造的句子,还是影响更大些,老师让用“突击”造句子,姜够本站起来,脱口而出,“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屠鸡炒肉吃”,姜够本说完了,认为句子造的不错,就坐下了,语文老师先是没说什么,后来,一顿臭骂,把姜够本赶出了教室,罚他站在教室门口,一直到下课,后来村里的人都知道姜够本造的句子了,传了好多年。<br></b><b>&nbsp;&nbsp;&nbsp;&nbsp; 姜够本用“突击”造句子,成了笑谈,但却反应出,当时的小孩子对过年的渴望和期盼,主要是过年的时候,生活能改善一下。当时,经济不发达,农村经济更差,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才能换件衣服,质量也没有多好,猪肉是要买的,一般也就买一、二斤,好的人家也不过买三、四斤,而且要买肥肉,不肯要瘦肉。更多的人家,是在春天赊了小鸡,喂到年底,杀上两三只以备过年用。把鸡杀了,用刚开的水烫一下,趁热把鸡毛拔下来,当地人叫tu鸡,到底怎么写这个字,确实很难说,或者是蜕,也许是秃,都不一定,因为是当地的一种土语方言,真不知道那一个字能正确表达杀鸡蜕毛的这一过程。<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无论经济条件差也好,物质缺乏也好,都不影响过年的气氛和开心,尤其是孩子们。过年的仪式感也很强,一般在除夕的上午,家家都要去给逝去的长辈们上坟,有鱼肉蛋馒头烟酒等祭品,还要放鞭炮,烧纸钱,磕头,意思是已经逝去在阴间的长辈也要过年。除夕这天,每家都要搞卫生,大扫除,把院了收拾的整齐干净,还要贴对联,贴福字,贴过门钱,一种用各种颜色的纸剪的装饰品,图吉利。我家的对联是母亲写的,每年都要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知足心常乐,能忍心自安;有时候还要写:一室儿童喜,满堂笑语温;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等,小时候有点不太明白对联的意思,后来却都成了我们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家训。有的人家贴对联,也闹过笑话,有一老奶奶,不识字,把别人给她写的“土多粪广”贴到了橱门上了,而把“美味佳肴”贴到猪圈门上了。</b></font></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 <h1><font color="#ed2308"><b>  除夕夜,包完饺子,女人、孩子们要早早休息,不能大声讲话,男人们准备凌晨要炒的菜,多数是半成品,有少量的炸鸡、炸鱼、炸肉等,将半成品下锅加红薯粉皮一炖,出锅时加些芫荽即可,很多人家都要用大肥猪肉片炖出自沂蒙山的野生蘑菇,别有风味,家家户户都有的菜是蒸鸡白菜,这是年前几天就做好的,将一支鸡放大铁锅中,加当地的胶东大白菜数棵,放盐葱姜八角炖煮即成,除夕夜,捞几片白菜,撕点鸡肉放上边,就是一个菜。大约凌晨三、四点钟时,成年男人们要开始做菜、煮饺子,放鞭炮,升钱粮,敬天接神,家里有婴儿的,要把一个箥箕罩在孩子的身上,以免鞭炮声响惊到孩子,狗狗也要唤到屋内,以免惊吓疯了。敬天接神后,全家人才把饭桌摆上炕头,饭菜摆上桌,一家人开始吃年夜饭,男人们还要喝一点白酒。饭菜很简单,但大人孩子也很满足开心,因为,平日里很少吃到鱼、肉,也比年夜饭量少的多,品种少的多。天刚蒙蒙亮时,孩子们穿上新做的衣服,出门去给同族或近邻的长辈们拜年,有时候会收到压岁钱,多是一角两角的,当然也可以在别人家捡到从鞭炮串上炸下来而没有响的单个鞭炮,也很开心。当拜年结束后,孩子们会拿着很少的压岁钱,跟在卖糖葫芦、糖山药豆的人后边,实在馋了,才花几分钱,买上一串蘸了糖稀的山药豆,解解馋。<br></b><b>&nbsp;&nbsp;&nbsp;&nbsp;&nbsp; 离开村子已经三十多年了,现在的村庄是一排排的红砖瓦房,早没有了原来村庄的样貌,小学校一搬再搬,挪了好几次地方,刚上小学时的老房子早已不存在多年了,教室旁那棵每年都盛开着毛绒绒白粉红粉芙蓉花的芙蓉树也不存在了,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在我的心灵深处,却永远记得那老房子和那盛开的芙蓉花,开在了我的心中,开在了我的生命里,深深感觉到,我的人生之路,就始于那座老房子,始于盛开花朵的芙蓉树下。猛回头,常常庆幸自己上学了,读书了,学知识了,否则,人生之旅就会是另一种景象。<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9.5.31</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