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5月30日早7时,辉南六中一行5人到吉林一中听课学习,会场1000余人,座无虚席。四学科整本书阅读分析,学科渗透知识融合,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教师更新思路,教育创新。</h3> <h3> 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语文教师黄河分析人物形象,学生不断讨论,老师不断点拨,语言精湛,领略大语文观风采。 </h3> <h3> 语文教师对《万历十五年》的分析准确生动。表达流畅,环环相扣,台风大方自然。很好的将语文学科包容性强的优点展现出来。同时选择从大历史观与道德治国的含义入手,充分展现了跨学科阅读的魅力。</h3> <h3> 听课教师认真听讲,详实记录。</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课堂教学非常精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所在,地理课往往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通过读书总结地理常识,知识悄然迁移,使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这种形式新颖,包括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意识教育贯穿地理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既增加学生读书的兴致,又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地理讲师结合环境变化,发现问题,引申至国家的兴衰。</span></h3> <h3> 历史讲师结合大历史观评价这段时期作用,<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从万历15年的历史细节中认识明朝社会,以大历史观视角,以1587年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中国历史的走向,从而认识比较14到19世纪东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走向。让学生基本能运用大历史观来洞察历史,分析现实。</span></h3> <h3> 政治讲师比较分析法治社会与封建社会异同。</h3> <h3> 政治教师语言精炼、博古通今,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体现的治国理念的分析,进一步比较了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以及责任感!</h3> <h3> 此次学习,收获满满,打开教材解读的禁锢,丰富了教学的多样性,令人信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