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圆明园是位于北京市西北海淀区内的有别于紫禁城的另一座清朝皇帝处理朝政、休憩游览场所。始建于康熙46年即公元1707年,占地5200余亩,主要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圆明”二字是雍正的法号,由康熙48年御题“圆明园”而得名。</h3><h3><br></h3><h3>初春时节,我踏进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大门,,,</h3><h3><br></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left;">此前对圆明园的记忆,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依稀记得,是那远离北京市中心的一处饱含悲怆历史的景观区,那一处处见证历史的倒塌柱石,以及片片丛生的荒草,,,据介绍,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政府加大了对圆明园历史遗址的修缮改建,如今的圆明园,已经完全不是我脑海中原先的样子了。举目望去,红墙碧瓦、宫灯高挂,尽显皇家气派;路面干净整洁,花团锦簇,,</span></h3> <h3>偶遇“装模作样”游园的皇上和随从以及路边的人偶模型,似乎在不时滴向人们提示此处的皇家身份!让游客们忍俊不禁。</h3> <h3>绮春园鉴碧亭建于嘉庆十六年即公元1811年前后,1993年在原址修复重檐方亭,为观景佳处。不巧的是,下午的阳光让鉴碧亭只能照成了剪影。</h3> <h3>圆明园的水域面积有2100亩左右,如今经过整修清理,湖面波光粼粼,岸基坚固整齐,岸边绿树成荫,,,</h3> <h3>据文史资料介绍,经过清朝历代帝王150余年的建设和经营,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近年网络相继推出一些据说是来源于1860年英国摄影师所拍下的圆明园被毁前图片以及据此编辑的3D视频,在此刊载相关的几帧图片,让我们一睹圆明园辉煌时刻的风采 ——<br></h3> <h3>然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大肆洗劫,后将圆明园毁之一炬;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对圆明园进行了掠夺,以及连年盗匪的抢夺与破坏,圆明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最终变成一座废墟。</h3><h3>如今走进遗址景观区,可以看到当年属于民族建筑区域的,只可观瞻到建筑基址,大量遗留下来的实物却是当年被破坏后废弃、倒塌的欧式建筑的门石、廊柱、石阶等,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当年侵略者的暴行,,</h3> <h3>含经堂景区位于长春园中心地带,始建于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是乾隆为归政后颐养天年而建的场所。景区四周山水环抱,绿树成荫,建有广场、戏台、牌楼、大型宫殿等建筑30余处,占地8000余平方米,是长春园内最大的建筑风景群区,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大火。</h3> <h3>长春园西洋楼景区,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于1747年奉乾隆之命,组织力量用时12年建造的欧式建筑景区,占地80余亩,先后建成谐趣园、黄花阵、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喷泉)、观水法、线法画等景观。如今公众熟知的残石柱只是远瀛观和大水法的一景,由于西洋建筑独特的残缺美,遂成为圆明园的标志。</h3> <h3>1861年,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给他的朋友的一封信中,严厉谴责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行,表达了这位文坛巨匠令人尊敬的正义感和坦荡胸怀,“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h3><h3>如今,雨果的雕像安放在景区,遥遥注视着那一片倒塌的欧式建筑残石,,</h3> <h3>圆明园璀璨的艺术价值、丰富的文史史料、深刻的历史反思课题,虽然远远不是几个小时的瞻仰凭吊、一部手机的画面缩影所能够全部学习、理解、涵盖到位的,但我想每一位有正义感的中国人,参访圆明园遗址公园后,痛定思痛,更强烈产生的共鸣,那就是:国家必须强大,国防必须牢固!中华民族被人欺辱的历史永远不能重演!</h3> <h3><br></h3><h3><br></h3><h3><i>—— END ——</i></h3><h3><br></h3><h3><br></h3><h3><br></h3><h3>(本篇为原创作品,有关文史资料源自现场图文简介和网络,若因资料出处不同产生内容有异,请读者见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