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迷雾01

成语

<h3>(题图是朋友拍的宜宾僰bo道洞穴,特此鸣谢)</h3> <h3>引言 少年疑问“巴”望久</h3><h3>(从成都到达州,透过动车车窗手机拍的图片虽不清晰,但仍可见山青水秀)</h3> <h3>01</h3><h3>上世纪文革时,我读小学。一天,一个小姐姐正在看一本书《古峡迷雾》,我就坐在一旁“巴”着她看,因为没头没尾又断断续续,只记得故事主人公以一把独特的青铜剑开始,寻找中国古代巴国起源的奥秘,却神秘失踪在茫茫古峡迷雾之中……我一直好奇这把青铜剑长成什么样子,为何与众不同?</h3><h3>这是我印象里的第一个“巴”。</h3> <h3>02 </h3><h3>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是我听说的第二个“巴”。</h3> <h3>03 </h3><h3>很多物件和人物称谓都有“子”,如凳子椅子筷子,儿子孙子,孔子孟子等等,但也有一些称谓是“巴”,如嘴巴,盐巴,尾巴、泥巴、锅巴、肋巴等等,为什么?这是我最不解的第三类“巴”。</h3> <h3>第一单元 “巴”开迷惑</h3> <h3>走进达州博物馆和重庆博物馆,终于揭开了萦绕在心底的三个“巴”谜。</h3> <h3>一 古文字的“巴"</h3><h3>01 汉字释义:</h3><h3>①盼望;期望:巴望|巴不得早点放学。</h3><h3>②粘贴;附在别的物体上的东西:饭巴锅了|锅巴。</h3><h3>③靠近;挨着:前不巴村,后不巴店。</h3><h3>④词尾,读轻声:尾巴|嘴巴|哑巴。</h3><h3>⑤古国名,在今重庆全境、四川东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部一带。</h3><h3>⑥姓。</h3><h3>⑦蛇。</h3> <h3>汉字的常见后缀有子、儿、头、巴等等。</h3> <h3>02关于“巴”字的本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首先是东汉许慎的“虫蛇说”认为“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现在有人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认为“巴”的本义是指巴人,这与童恩正先生(小说《古峡迷雾》的作者)的“石穴”类似。巴人的祖先发源于湖北清江流域,在当时的原始部落里,已经有叫巴的氏族存在。考虑到巴族的祖先廪君有生于石穴的传说,川东方言中,又长期呼石为巴,那么巴最初的含义可能“石”或“石穴”。</h3> <h3>二 高雅与通俗 </h3><h3>《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著名的古曲《下里》、《巴人》,正是源于巴地的民歌,传遍楚地,这充分说明了巴文化是一种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后来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 </h3><h3>《阳春白雪》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或齐国刘涓子作。 比喻高深典雅的文学艺术。</h3> <h3>三 童恩正的科幻小说 01 童恩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原作者,他是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br></h3> <h3>02 《古峡迷雾》小说是他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成名作:</h3><h3>在抗日战争时期,两位中国的考古工作者为了反驳来自日本的歪曲中国历史的观点,与美国专家组成了考古队,来追寻中国西南地区巴国的起源,然而,他们却陷入了美国人的阴谋,导致一个中国学者离开了考古队,另一个中国学者却神秘失踪……</h3><h3></h3><h3>新中国建立以后,来自美国的关于巴国起源的论调再一次打开了尘封的历史,为了探明真相,中国专家组织了考古队再次深入巴蜀山区,其间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九死一生之后,考古队员们终于揭开了事情的全部真相(神秘的巴国青铜剑,参见后面的图片)。</h3> <h3>第二单元 有盐有味的“巴”到听</h3><h3>(图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h3> <h3>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br></h3> <h3></h3><h3>一 盐水神女与廪(Lin)君 </h3><h3>话说在三峡地区巫山一带居住在水边的武落钟离山,有一个部落首领叫廪君。他沿清江溯源而行,在盐水河畔遇到了一见倾心的盐水神女。为了部落的利益,他射死了盐水神女,占有了她的领地族人和盐泉资源。</h3><h3>(重庆博物馆内廪君与盐水神女的传说)</h3> <h3>二 盐巴=盐+巴?(资料来源于知乎) </h3><h3>农耕时代,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必需品里,很难做到自给自足的生活必需品就是盐,可以讲盐左右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h3> <h3>01 为什么要吃盐? </h3><h3>因为人类(所有生物)都起源海洋,生物体内体液需要保持与海水相一致的盐度。生物进化离开海洋上岸后,体内也保留着远古的遗传基因。 </h3><h3>如果是肉食动物,由于动物的血和肉里面含有足够人体所需要的盐分,原始人类“茹毛饮血”,不需要额外补充盐分。 </h3><h3>自从人类祖先走出森林,学会了用火,采集,从狩猎到农耕时代,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逐渐以植物果实花叶根茎为主食,熟肉为辅食后,人体内的血液体液需要盐维持平衡,所以要补充盐分及微量矿物质。</h3> <h3>02 盐是古代的冰箱 </h3><h3>古人保存肉食,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又远离极地严寒的广大地区,最广泛采取储存手段就是盐腌。 </h3><h3>现代人喜爱的腊肉火腿,也源于这种传统制作工艺,也离不开盐。</h3> <h3>03 盐促进贸易,促进交流和原始科技 </h3><h3>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其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池)历史悠久。然后有沿海地区海水晒盐和四川的井水熬盐。 </h3><h3>因为不是每个地方都产盐,盐产地相对集中,其他无盐地区的人们就会用他们的粮食皮毛等来交换盐品,促进了以物易物贸易。因为要交易,要等价计算,所以从计数计量开始,数学也发展起来了,语言也扩大了流通范围。 </h3><h3>几年前看过的央视节目讲,盐巴嘴巴的巴,都是与巴国有关,最后演化为一部分名词的后缀。(图为盐井画像砖拓片)</h3> <h3>04 盐税,也是最方便的征税手段。 </h3><h3>因为不是每个地方都产盐,海边的晒海盐,内陆的盐水熬盐,盐资源相对集中,运输路线长,易于国家垄断管理征税。盐帮助古代政府低成本的征税,盐税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国家财政收入。</h3> <h3>05盐是古代强国、称霸的坚实保障。 </h3><h3>古代的盐,相当于今天的石油,成为各国之间觊觎的肥缺。现在史学界就有观点认为是“盐之争夺”导致炎黄合并,史学家张其昀在1981年于台湾出版的《中华五千年史》中称:“黄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两者实为一事”,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战争起因和争夺的目标,就是现在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湖”。(图为弋射收获画像砖拓片)</h3> <h3>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早在“商鞅变法”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秦国即夺得了山西平阳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并置“盐官”,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h3><h3>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了井盐资源丰富的蜀国。出生于山西运城“池盐之乡”的李冰,在公元前251年前后,主持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紧接着又灭了巴国,占领了清河的盐水资源。</h3><h3></h3><h3>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六国,统一华夏,又应验了“得盐者得天下”一说。</h3> <h3>电影《闪闪的红星》有一个镜头,潘冬子穿着浸泡过盐水的棉衣,为红军游击队送盐。<br></h3> <h3>第三单元 巴国春秋——“巴拉”一下博物馆里的宝物(文字图片来自达州博物馆和重庆博物馆)</h3> <h3>历史上的巴泛指汉水以南,鄂西、川东的文化上有关联的土著。西周时期分封同宗巴子为姬姓,建国汉水。</h3><h3>春秋时期,巴国与楚国有战有和,受楚国西进压迫,政治中心逐步向今重庆地区转移。丰都、涪陵、重庆、合川、阆中等地都曾作为过政治中心,都城在江州时,是其最盛的时期,疆域东至鱼复(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北接汉中,南及黔涪(渝、鄂、黔交界一带)。<br></h3> <h3>巴人主要是通过煮泉盐、煮岩盐等方法获取盐。开采丹砂——丹砂用于颜料、涂料和医疗,用途甚广,重庆涪陵是丹砂的主要产地。此外,酿酒、制酱也是巴国远近驰名的传统手工业,虽历经数千年,如今的巴蜀之地仍然是酿造业的中心区域。 </h3><h3>巴人常见的居室是一种“干栏”式建筑,这种房屋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人居住在上层,下层为底架,这样既能防御南方地区的潮湿,又可避虫蛇之扰。 </h3><h3>巴人的发式也是独具特色。巴式青铜器上,经常铸有一种梳有两尖锥状发髻的人头符号,也就是后世习称的“椎髻”。    </h3><h3>在巴国的发展过程中,巴人创造了丰富多彩又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的文化,如巴式兵器、乐器、舟船、民居、歌舞、服饰及婚丧习俗等。</h3> <h3>01 巴风遗韵</h3><h3>(图为具有巴文化特征的青铜蛇形带钩)</h3> <h3>青铜时代的巴人,对艺术的追求经历了明显的发展过程。早期巴文化主要体现在陶器的纹饰上,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联系较多。晚期巴文化则发展到比较成熟而且有鲜明特色的阶段。涪陵小田溪的鸟形尊脱胎于作为酒器的尊而不再背部开盖,造型似鸟似兽,通体羽纹间镶嵌绿松石,是其立体造型艺术的代表。</h3><h3>(图为重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形尊)</h3> <h3>带钩以浮雕手法为主,虎型带钩采用整体写实与局部夸张相结合的手法,通体错金银,是平面造型的代表。</h3> <h3>柳叶形剑,是巴文化的典型器物,又被称为“巴式剑”,这就是我一直想知道的青铜柳叶剑,与其他地区的青铜剑相比,更短更便于在山林中奔跑追杀时携带使用。</h3> <h3>02歌舞以凌殷人 </h3><h3>巴人尚武善舞,早在商代末年参加武王伐纣的战斗中,就以“歌舞以凌殷人”著名,周代纪念武王伐纣的“大武舞”即取材于巴人的武舞。汉高祖定三秦,仍然以巴人之师为前锋,并命宫廷学习其歌舞,以“巴渝舞”称之,后经历多次演变,使用到隋,成为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宫延武舞。巴渝舞在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伴奏下,节秦感强,气势逼人,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写道:“金鼓迭起,铿锵铛鼟,洞心骇耳"。 </h3><h3>除了武舞,实际巴人民间歌舞形式仍然是丰富多彩的,配合歌词的踏歌是一种主要形式。其影响及于唐代三峡地区的“竹枝词”、以及近世巴渝地区的“踏踢舞”和土家族地区的“摆手舞”等。</h3> <h3>錞于上的虎钮应与巴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关。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应当就是巴族的图腾。随葬有錞于的巴人墓,一般都是部落酋长等较有身份的人物。出土文物印证了古代巴族军士天性劲勇、英勇善战,在錞于声震如雷的乐音,且战且歌舞的浩大声势。</h3><h3>(图为虎钮錞于,一种青铜乐器)</h3> <h3>03巴蜀图语——远古的文字</h3> <h3>巴青铜器和印章上的大量符号常常使观赏者和研究者都为之着迷。除了作为装饰性纹饰部分以外,表达某种含义的意味十分强烈,这在多种符号形成组合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早已失传的文字。</h3> <h3>在虎纹青铜戈上,还能看到这种文字以更抽象的的形式连成句子。这种青铜戈在万州青田、云阳李家坝、开县余家坝、渠县城坝等地都有出土,甚至在四川郫县、峨眉、湖南常德等地也有发现,这反映了以巴地为中心的扩散。目前,尽管对各种符号的含义有种种猜测,由于缺乏长篇连续的文字以及与活文字对应的桥梁,串解其内容仍然是艰巨的任务,这使得巴人的文字符号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尚待解读的古代文字。<br></h3> <h3><h3>宣汉县罗家坝M28出土铜剑上的“心“纹符号尾部有须状物,与成都青羊小区战国墓出土铜矛上的蛇纹相似,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有的“手心"纹实际为蛇形符号。此类符号在四川、重庆各地大量发现,年代从战国延续至西汉。蛇纹符号大量出现子巴地,表明蛇是巴人的图腾。</h3></h3> <h3>三 秦灭巴蜀 </h3><h3>01巴国消亡 </h3><h3>巴国晚期,由于楚国的逐步紧逼,其政治中心逐渐退入嘉陵江流域,控制范围也逐步缩小。公元前316年,蜀王伐苴chá侯,苴侯奔向巴求援,巴告急于秦。同年秋,秦惠王遣派司马错率军南下伐蜀,冬十月,秦灭蜀。随后移师东进,夺取巴之江州和阆中,巴王投降,巴国灭亡。</h3> <h3>02巴卒劲旅 </h3><h3>巴国虽亡,巴文化对后世影响却很深远。巴文化彰显出的"忠勇信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千古以来巴文化的灵魂,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历史上涌现出了还定三秦的巴賨cong先民、威震西羌的板楯劲卒乃至近现代川陕苏区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 </h3><h3>还记得“雄起”吗?就是重庆球迷首先喊响的,并响遍中国。</h3> <h3>开国十大元帅一共有四个是四川人,分别是: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 ; 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h3><h3>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 ;</h3><h3>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h3><h3>四川籍大将1人:罗瑞卿。 </h3><h3>四川籍上将3人:陈伯钧、张爱萍、傅钟。 </h3><h3>四川籍中将3人:毕占云、吴瑞林、贺诚(195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h3><h3>四川籍少将:88位</h3><h3>不难看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来自川东川北和重庆地区。</h3> <h3>巴文化是重庆和川东地区进入文明时期的第一个文化,是重庆和川东地域文化的根。巴人在艰苦自然环境和强敌的双重压迫下,不断抗争,形成文化特色,两千多年以来,逐步沉淀到巴渝文化的最深层、巴国虽亡,其文化传统与中原的融合却经历了缓慢的过程。</h3> <h3>巴人在相当时期内仍然保留着原有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西汉早期开始,随着西南夷的开发,巴文化日趋没落, 具体表现为随葬品中铁制农具逐渐出现,兵器数量逐渐减少,大致到汉武帝时期,这一融合才告一段落。</h3> <h3>这种文化融合是双向进行的,其中以农耕经济为特征的秦汉统一的中原文化进入是主流,巴文化的不少精华也由此渗入秦汉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一条涓涓之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