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站|同课异构 绽放异彩——鼓楼区名师工作站江卫红名师工作室网络直播课堂

鼓楼区江卫红名师工作室

<h3>&nbsp; &nbsp; &nbsp; “第一场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名师网络课堂,通过不同的教学结构,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碰触灵感,引发思考……”在鼓楼区进修校张龙主任如是点评中,5月30日上午,鼓楼区名师网络课堂(第14场)直播正在进行,江卫红名师工作室的两位核心成员林锋、陈巧莺的《我们奇妙的世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两位老师从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部编三下第七单元第22课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演绎了不同的精彩。</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林锋老师以“发现”为主线,聚焦表达,品词悟文,读悟结合,学习表达。课伊始,抓住“奇妙”二字导入教学,引导孩子理解课题,发散思维,尝试选材,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接着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雕刻”“变幻”等重点词语的意思,感悟大自然事物的奇妙和作者用词的精妙。接着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从“天空”、“大地”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世界的奇妙,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用词语这根“拐棍”理解总起句和过渡句的作用,拎清文章的总分总构段方式和描写天空这一部分的时间顺序,抓住文章的写作内容,让学生有了结构意识和顺序意识,凸显了本课指向写作的教学主线,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取、搜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去发现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天空的奇妙。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感官,析词品文,用心灵触摸词语温度,在想象中丰富画面,去发现本文的写作密钥,感悟文章的形式之美、表达之妙、意象之丰。最后在学生领悟文章写法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尝试模仿,练习表达,先降低要求口头练说”云彩像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紧接着,提高要求以天空的其它景物为表达内容,写一写,评一评,让奇妙的大自然进一步在孩子的脑中复活,表达技巧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和运用,让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得,最终学有所用。</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陈巧莺老师则匠心独运,课一开始就播放开满羊蹄甲的工业路视频,巧妙地从身边的景物导入,这情境的创设,为体会 “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作了预热。接下来抛出大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奇妙世界的”,再引导学生以“什么事物+怎么样”的支架,解决“天空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主问题“体会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陈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诗意朗读,对比阅读,从而刺激学生的思维,并落实到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上,为本单元的表达目标“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作了准备。整堂课,紧紧以运用“抓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这一读书方法为主线,层层推进、梯度提升,体现了陈老师强烈的目标意识,也是读写一致性的阅读策略的运用。</h3> &nbsp; &nbsp; &nbsp; &nbsp; 两节展示课后,领衔名师江卫红老师做了《同课异构的启示》小讲座,她指出两节课都有很好的实施任务型教学,给孩子带来的学习内驱动力,值得我们关注。她对两节课做了精准的点评,林锋老师的课理性深刻、巧莺老师的课感性深情,同样的主题,构建了不同的精彩。她强调,教师要善于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同时又要把声音传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去。她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上,要基于学生顺势而为,要善于追踪学生的言行,通过适时的设问,追问,于关键处的点拨等方式,不断将问题聚焦在点上,组织师生开展多重对话。她表示,适合本班孩子、适合教师自己的课就是最好的。 &nbsp; &nbsp; &nbsp; &nbsp;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全区三年级语文老师通过线下的课堂观察,看到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让老师们在比较、反思和研讨过程中,切磋交流,形成多向思维碰撞,凝聚集体智慧。听课老师不断基于教材,基于学科,基于学生,基于实践聚焦两节课在教材处理,重难点把握、情景创设、资源引入,互动对话,媒体手段,信息捕捉、合作学习、思维发展、课堂节奏等方面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畅谈观课感受。 &nbsp; &nbsp; &nbsp; &nbsp; 两位老师在工作室团队成员的助力下,在交流中吸收,在吸收中借鉴,在借鉴中成长,她们基于同一课题的实践研究,都足够重视,在前期认真准备,真诚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与困惑,在相互碰撞中分享观点,不断深入思考,从中获得了教学的灵感,在相互借鉴学习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不断汲取养分反思不足,不断打开自己,打开团队,丰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值得回味。 <h3><br></h3><h3> 撰 稿:刘晨霞</h3><h3> 工作室审核:江卫红</h3><h3> 工作站审核:江振珍 卢声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