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红军师长的小警卫员</b></font></h1> <font color="#ed2308"><b>与故事有关的历史背景</b></font> <b>铁道兵第四师于1951年6月在朝鲜战场组建,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b><div><b><br></b></div> <b>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要,经中央军委批准,1948年7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成立。 <br> 1949年4月,铁道纵队拨归军委直接领导。5月,铁道纵队改编为铁道兵团,归中央军委铁道部领导,司令员滕代远(兼)。下辖第1、第2、第3、第4支队。</b><br><div><b><br></b></div> <b> 1950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以三支队第三桥梁大队为基础(由原三支队直属队、第三桥梁大队及二十三线路大队一部编成),共1900余人,在湖北省广水正式编成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br> 1950年9月,铁道兵团归中央军委领导。11月,铁道兵团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归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b><div><b><br></b></div> <b> 1950年12月22日,直属桥梁团奉命由安东(今辽宁省丹东)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1951年6月下旬,直属桥梁团奉命扩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四师,师部驻朝鲜富润里。下辖第四、十四桥梁团,二十四线路团和技术营,兵员实力增加到4081人。遵照铁道兵团指示,1953年2月下旬部队整编,原师辖团改为第十、十一、十二团,每团下辖四个营,师技术营改称独立机械营。铁四师至1953年11月回国前,兵员实力达9576人,有323名官兵在朝鲜战场阵亡。</b><div><b><br></b></div> <b>1953年9月,铁道兵团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归中央军委领导。1954年3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1953年10月10日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关以铁道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成立,同时撤销铁道兵团的番号。<br> 1954年5月下旬,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和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四师进行整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原第十、十一、十二团、独立机械营番号取消,组成新编的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团,(十六团为桥梁团,十七、十八、十九团为线路团,二十团为机械团)取消营建制,每团直辖6个连。6月中旬整编结束。</b><div><b><br></b><br><font color="#ed2308"><b>与故事主人公有关的历史背景</b></font><br><br> <b>抗美援朝结束后,铁四师奉命于1953年11月13号回国,进驻陕西省渭南县,经过短暂的休整,随即投入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1954年到1983年的30年间,转战共和国西南、中南、华东、华北地区,先后参加22条铁路干支线建设。</b><div><b><br></b></div></div> <b>1965年5月4日,铁四师接受京原线新建任务,师部移驻北京市房山县磁家务。铁四师在京(北京)原(平)铁路新建中,担负石景山南站至下庄82.1公里和东河南至枣林92.5公里的施工任务,投入兵力4个团。该线穿山越水,桥隧相连。铁四师管区内仅隧道就有45.5座,合计长36.112公里。为攻克高桥长隧,为满足架梁需要,铁四师在永定河荒沙滩上建起桥梁成品厂。京原线建设历时7年,于1972年竣工交付。在京原线建设中,全师牺牲干部战士90余人。</b><div><b><br></b></div> <b> 1972年10月,铁四师担负通(县)坨(子头)铁路新建任务。该线全长187.336公里,5个团投入施工。</b><div><b><br></b></div> <b>1975年至1981年,铁四师担负太(原)岚(县)铁路汾河站至镇城底段新建任务。除十九、二十团进入新疆配属铁六师修建南疆铁路外,十六、十七、十八团和师直分队投入太岚线施工。该段长53.87公里,穿越吕梁山脉,七跨汾河,桥隧相连。大中桥24座,隧道21座,其中一公里以上隧道6座。1981年1月部队精简整编,撤销20团,人员并入十九团,全师兵力12425人。经过7年艰苦奋战,于1982年底完成任务。</b><div><b><br></b></div> <p><b><font color="#ed2308">上图:南疆线上的铁四师施工部队(19、20团)</font></b><br></p><p><b><font color="#ed2308"><br></font></b></p><p><b><font color="#ed2308"><br></font></b></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 <h1><font color="#ed2308"><b>故事的两位主人公</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p><font color="#ed2308"><b>故事主要主人公:红军师长彭绍智</b></font></p><p><b><font color="#ed2308"><br></font></b></p><p><b><font color="#ed2308">彭绍智 </font><font color="#167efb">湖南省茶陵县人。1916年5月出生,1930年10月参加革命,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69年10月24日至1976年8月期间担任铁四师师长。是一位红军师长。</font></b></p><p><b><font color="#167efb"><br></font></b></p> <p><b style=""><font color="#ed2308">故事主要主人公:红军师长的小警卫员文翔</font><br><font color="#ed2308"><br></font></b></p><p><b style=""><font color="#ed2308">文翔</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b><font color="#167efb"><b>1954年出生,1970年12月28日从武汉市应征入伍。1976年4月在太原复员。新训没有结束,就被选送到师部给彭师长当警卫员。</b></font></p><p><font color="#167efb"><b><br></b></font></p> <p><font color="#ed2308"><b>文翔(前排右一)与同学们入伍时留影</b></font></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 <p><b><font color="#ed2308"> 年轮交替,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font>1971年1月4日,时代的列车满载着文翔和350名从武汉江岸区、江汉区、东西湖区应征入伍的新兵,送入铁道兵部队,送入铁四师良乡军营,开始了新训生活。</b></p><p><b> 文翔当兵时16岁,身高1.72米,白皙的皮肤,眉清目朗,一双大眼睛圆圆的,透着灵气。灿烂的笑脸让人过目难忘,是一个漂亮得让同性怦然心动的大男孩。他思想单纯透明,待人真诚,不笑不说话,浑身洋溢着快乐的魅力。</b></p><p><b><br></b></p> <p><b><font color="#ed2308"> 前排左一为文翔</font></b></p><p><b><font color="#ed2308"><br></font></b></p> <font color="#ed2308"><b>前排右一为文翔</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p><font color="#333333"><b> 新训生活是热烈紧张的,在良乡新训的主要是湖北兵:湖北蕲春的约有1500人,武汉的350人,还有少量的京山、广济的兵共计2000多人。3个月的新训还没结束,上级机关就来人在良乡新训的新兵中进行挑选,首选的是首长的警卫员,依次为勤务员、特长兵 、去汽车连和机械连的战士。文翔被选为彭师长的贴身警卫员。文翔,一个漂亮的小男兵,绿军装更衬托出勃勃英气。战友们觉得:那快乐的性格,充满阳光的笑容,是他被选为师长警卫员的主要原因。</b></font></p><p><font color="#333333"><b><br></b></font></p> <font color="#ed2308"><b>阳光灿烂的大男孩文翔(右二)</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b>文翔永远是快乐的。武汉兵都很喜欢这个帅气的“解杆”(文革期间对于帅气男生的称呼)战友。快乐的文翔在战友中如鱼得水,他的快乐感染着大家,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声笑语。他自己不怎么抽烟,却用津贴买来香烟装在口袋里,见到战友就笑嘻嘻地递烟问好,武汉兵没有不认识“小解杆”的。每逢部队会餐,没有酒量的他来者不拒,还拿着酒杯到处给战友敬酒,最早醉倒的往往就是他。</b><div><b><br></b></div> <font color="#ed2308"><b>快乐的文翔与战友们</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font color="#333333"><b>快乐的文翔当了彭师长的警卫员。彭师长非常喜欢这个小警卫员,到哪里都随身带着。因为文翔年纪小,天真活泼,师长甚至非常溺爱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br> 1973年的一天,彭师长解完大便,边系裤子边从厕所出来。刚出厕所门,腰里被一支冷冰冰的枪口顶住:“举起手来!”事发突然,猝不及防,彭师长本能地举起双手,裤子一下子落到了膝盖下……“哈!哈!哈!……”伴随着裤子落地的是文翔快乐的大笑声,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闯了弥天大祸,就此断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br> “事件”的后果是严重的,红军师长被警卫员用枪顶上了!在当时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严重的大事件。经过调查,文翔手枪里的子弹并没有上膛,否则事件的性质就变了,就是敌我矛盾了。据说,还是彭师长为文翔说了情,他才没有被处理回家,而是被“下放”到铁四师下属的16团2连。</b></font><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 <font color="#ed2308"><b>帅气的文翔(右一)与战友们在一起</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b> 文翔出事后,战友们对他喜欢的程度有增无减,都觉得他胆子大,这个事情很好玩。由此,文翔的“名声”更大了,如果提到他的名字有人不知道,战友们惯常会说:“就是拿枪顶师长的那个小兵!”这件事在全师武汉兵中确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b><div><b><br></b></div> <font color="#ed2308"><b>文翔(前排右一)与战友合影于1974年国庆节</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b> 下放到16团2连后,文翔被派到连队炊事班养猪。为改善部队生活,连里养了十几头猪。养猪是一项又脏又累的苦差事,战士们宁愿进隧道打风枪,也不愿意养猪。所以,部队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在战士入党或提干前先派去炊事班养猪——镀金。<br> 到炊事班养猪是文翔主动向领导要求的,为此,营领导很是激动了一阵子,想在全营号召向文翔学习,最后因为“顶枪事件”而只好作罢。营领导号召向文翔学习的想法是有现实意义的:文翔虽然是当兵两年多的“老兵”了,但还是只有十七八岁的小兵;文翔来自于大城市,学生兵,天生皮肤很白,细皮嫩肉。铁道兵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部队,艰苦程度超乎想象,在施工中,城市兵大多干不过善于吃苦耐劳的农村兵;养猪是全天候的工作,没有休息时间,苦累程度不亚于打隧道架桥梁。</b><div><b><br></b></div> <p><font color="#ed2308"><b>第二排左二为快乐的文翔</b></font></p><p><font color="#ed2308"><b>前排居中者为16团刘汉林战友(本文素材提供者)<br></b></font></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 <font color="#ed2308"><b>开怀大乐的文翔(后排右一)</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b> 听说文翔落难了,武汉兵纷纷到猪圈看望他们的“小解杆”。文翔穿着带肚兜的长围裙,正在将煮好的猪饲料一勺一勺地舀到饲槽里,军装上斑斑驳驳一片污渍。看着一头头拱食的猪,战友们戏称文翔是“猪司令”。在夕阳的寒风中,文翔挥舞着又白又嫩咧开道道血红口子的双手,快乐地哈哈大笑起来。<br><br> 1974年,文翔在养猪的岗位上“火线入党”,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b><div><b><br></b></div> <p><br></p> <p><b><font color="#ed2308">16团团部旧址</font></b><b><font color="#ed2308"> </font></b><b> </b></p><p><b> </b></p> <b><font color="#ed2308">上万火车站</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p><font color="#ed2308" style=""><b>上万·为16团团部驻地</b></font></p><p><font color="#ed2308" style=""><b><br></b></font></p><p><b> </b></p> <b> 1975年3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和铁道兵指示,铁四师先头部队进驻陕西省太原市,担负太岚线新建任务。文翔跟随部队转场至山西。</b><div><b><br></b></div> <p><b><font color="#ed2308"> 隧道前方不远就是上万火车站 </font></b></p><p><b><font color="#ed2308"> </font> </b><br></p> <b>1975年8月29日,师机关移驻河南省遂平县牌坊郭庄,执行京广铁路K858+075~K861+850段水害抢修任务。(震惊中外的河南大水灾)参加抢修的有16、17、18团及直属分队计5988人,至9月24日完成抢修任务。9月25日,师机关移驻山西省太原市老军营。</b><div><b><br></b></div> <font color="#ed2308"><b>永远快乐的文翔(右一)与战友们</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font color="#ed2308"><b>文翔戎装照</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p><font style=""> </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年轮交替,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font><b>1976年4月,当兵进入第6个年头的“老兵”文翔从施工连队复员,从山西回到家乡武汉。时年22岁。</b><br><b> 笑对人生的文翔复员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武汉,被分配在武汉江岸车辆厂工作,这是一个有上万人的大厂。先是当车工,后提为招待所所长。</b><br><b> 文翔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父亲是物资局的处长,妹妹也长得非常漂亮。妈妈对儿子很疼爱,文翔每次出门都穿得有模有样,非常体面。</b><br><b> 笑对人生的文翔以苦为乐,化苦为乐。在车工的岗位上积极进取,千锤百炼,技术精湛。在江岸车辆厂精工车间的车工里是技术标兵,技能考核比赛的冠军;在招待所所长的岗位上,认真负责,勇于开拓,工作风生水起。在艰辛的生活中,人们看见的永远是他快乐的笑脸和那熟悉的笑声。武汉战友遇有聚会和喜事必请文翔,战友们喜欢这位喜兴的漂亮战友。文翔遇请必到,喝酒必多,酒酣必闹。但是,战友们喜欢他带来的快乐,喜欢他带来的热闹。</b></p><p><b><br></b></p><p><b> </b></p><p><b><font color="#ed2308"> 快乐文翔的幸福生活止于婚姻。</font></b><br><b> 中国著名的民间俗语说: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文翔妻子的长相与他形成反差,为人做派与他形成反差,出名的心硬。他的郭姓老婆是武汉市金属材料公司小额供应站的保卫科长,一度与站书记关系微妙。 </b><br><b> 文翔结婚后,日渐邋遢,衣服着装不再风度翩翩。儿子也许是缘于母亲的强势,生活差强人意,竟然加入了国民党在武汉的情报站,任站长,被政府长期关押。文翔生活中的快乐远去了,经常在战友聚会时喝醉,战友们就把他送回妈妈家。</b><br><b> 招待所工作中应酬活动频繁,文翔经常借酒浇愁,喝得语无伦次。后来“酒疯”闹到了家里,妻子一怒之下,把他送到了戒酒中心。她告诉医院,没有家人的同意,不允许他出院。</b><br><b> 文翔在戒酒中心被关了一个多月,出来时,单位因为他长期脱岗,撤销了他的厂招待所所长职务,发配到花房当花匠。</b></p><p><b> “人要脸树要皮”,工作岗位的巨大落差让文翔无所适从,他自己开除了自己的公职。快乐的文翔变成了抑郁的文翔。</b></p><p><b> 走上社会自谋职业的他,靠着车工技艺到处找活干。武汉战友们帮助过他。<br> 2007年的一天,53岁的他酒后产生幻觉,从父母家住的4楼跳下来,摔断了椎骨。<br> 文翔躺在医疗条件很差的厂医院里,得不到完善的对症治疗,很快就并发尿毒症。<br> 据说:文翔所在厂有一位在领导岗位上的同年战友,老婆是厂医院的医生。但是,他却没有把文翔出事的消息告诉武汉的战友们。<br> 文翔的儿子在国安人员的看押下,送了爸爸最后一程。<br> 武汉战友在文翔逝世一周年时,自发捐款,去看望文翔的父母。一进门,文翔妈妈就悲伤地哭倒在地。人生三大不幸之一:老年丧子。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啊!</b></p><p><b><br><font color="#ed2308"> </font></b></p><p><b><font color="#ed2308"> 红军师长的小警卫员就这样走完了一生。</font><br> 笑对人生的文翔走了,留给武汉战友的是他的笑脸,多舛的命运。解杆战友文翔是武汉战友心中永远的痛!<br></b></p><p><b><br></b></p><p><b><br></b></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p><font color="#ed2308"><b>特别说明:</b></font></p><p><font color="#ed2308"><b> 文章素材来自于铁道兵第四师16团刘汉林战友(微信网名:耳顺)。大力鸣谢!敬致军礼!</b></font><br></p><p><font color="#ed2308"><b> </b></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特别致谢铁四师战友提供的照片!</b></p><p> <font color="#ed2308"><b> 特别致谢《新影画》!</b></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