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十五)从懋功到马尔康

赵朋友

<h3>5月27日,重走长征路第16天,我们从四姑娘山镇出发,我们参观了懋功会师旧址,两河口会议会址、翻越了梦笔山,并参观了卓克基红军长征纪念馆。</h3> <h3>在今天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懋功”这个地名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它改名为小金县。</h3><h3>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这里曾是乾隆平定大小金川的古战场,也因此被自诩“十全武功”的乾隆改名为“懋功”,取盛大功劳之意。</h3> <h3>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地</h3> <h3>懋功会师是指193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领一方面红军主力到达懋功,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会师。</h3><h3>红四方面军的西进部队于1935年6月8日攻克懋功。接着,以一部前出至懋功东南的达维乡。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4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1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21日晚,红1方面军和红4方面军的部队举行联欢会,庆祝会师。</h3> <h3>天主教堂</h3> <h3>红军懋功同乐会旧址,6月16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县城中心的天主教堂举行干部同乐会。教堂里里外外,被千余指战员和当地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干部交流战绩,还进行了难得的会餐,有从江油带来的腊肉和懋功等地筹办的牛羊肉,在长征途中,这样的食物可谓稀世珍品了。同乐会后,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晚会,分别在营盘街校场坝、城内四方台子及城隍庙演出了文艺节目……整个懋功县城,沉浸在狂欢和激情之中。</h3><h3>随后,红军告别懋功城,过猛固桥,抵达两河口,召开了著名的“两河口会议”。会师前,红军的战略方针随着敌我形势变化不断更新,正是在两河口会议上,明确提出:挥师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h3> <h3>在纪念馆旁观赏藏民的广场舞。</h3> <h3>与藏民合影留念!</h3> <h3>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后在懋功(现改为小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h3> <h3>翻越夹金山,会师达维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故事。</h3> <h3>四方面军南下懋功路线图。</h3> <h3>两河口会议纪念馆 参观完会师纪念地后,行车70余公里来到两河口会议会址。</h3> <h3>两河口会议会址纪念馆</h3> <h3>达维喇嘛寺简介</h3> <h3>达维会师桥简介</h3> <h3>杨成武对当时会师的回忆。</h3> <h3>张国焘会师前后的电报</h3> <h3>懋功同乐欢庆胜利</h3> <h3>会师后在三关桥的一次战役</h3> <h3>两河口会议旧址</h3> <h3>团友们在旧址会议室里围坐,体验当时的感觉。</h3> <h3>两河口会议决定了三个问题</h3><h3>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关于目前战略方针问题的报告,着重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h3><h3>一、关于战略方针。1、4方面军在会师以前的战略方针是不同的。4方面军决定西去懋功向西康;1方面军决定到岷江东岸,并派支队到新疆。两个方面军会师后在什么地区创建新根据地,首先要便利于我军作战,应力求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地域宽大,好机动。松潘、理番、懋功地域虽大,但路狭,敌人容易封锁,我不易反攻。2.群众条件好,汉族人口较多的地方。松潘、理番、懋功、温川、抚边等8个地区人口只有20万,且藏民占多数。3.经济条件好,要比较宽裕。松潘、理番、懋功一带粮食缺少,牛羊有限,布匹不易解决,军事补给困难,在大草原和游牧地,既不习惯又不安全。鉴于此,党中央决定在川陕甘建立新根据地,而且必须迅速前进。</h3><h3>二、关于行动方针。目前1、4方面军的战略行动转移,如向南是不可能;向东过岷江也不可能,因岷江东岸有敌兵力130个团,对我不利;向西北是广大草原。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认为现只有一个转向到甘肃。找应向岷山山脉以北背向西,这地域道路多,人口多,山少,我可用运动战消灭敌人,以实现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h3><h3>三、关于战略指挥。指挥问题的最高原则是:1.应集中统一,集中军委。2.使作战更有力量,须统一为左、中、右三个纵队。3.为克服粮食、气候、地形、少数民族区等各种困难,须加强政治工作。</h3><h3>在讨论周恩来的报告时,张国焘首先发言。他虽然勉强地接受了中央政治局决定的北上在甘肃南部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但对中央北上战略方针仍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他承认1、4方面军会合后,消灭敌人更有把握,但对具体战略方向,又含糊其词。他认为:由于胡宗南部有20个团兵力牵制我们,还有蒋介石的部队,“我们去甘南还是立足不稳的,还要移动地区,还要减员,所以去甘南,一定要取得主力打下胡部至少打下他几团,才能立稳运动战中各个击破敌人”。这就充分暴露了张国焘害怕敌人的力量,特别是怕胡宗南,因而主张避开胡宗南,向川康边方向发展的右倾思想。</h3> <h3>解决了会师后的军队组织问题</h3> <h3>决定挥师北上</h3> <h3>决定了战略行动方案</h3> <h3>两河口会议决议</h3> <h3>参加会议人员的意见</h3> <h3>张国焘的意见</h3> <h3>红军北上路线</h3> <h3>参观两江会议旧址后,我们翻越梦笔山,途中一路美景,大家激动不已,尽收眼底。</h3> <h3>周边河流。</h3> <h3>路过的村庄</h3> <h3>沿途景色</h3> <h3>梦笔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距马尔康县城30公里,位于卓克基乡南与小金县交界处,呈东西走向,山势平缓,最低山口海拔3900米,最高峰海拔4470米。梦笔山垭口是县城通往小金县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拥有原始森林、高山草地风光和皑皑白雪。山顶终年积雪,山北坡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山南坡地势平缓,奇花绿草繁多.</h3> <h3>在梦笔山顶拍摄的景色。</h3> <h3>远处的雪山。</h3> <h3>沿着雪山红路,来到梦笔山顶。</h3> <h3>从小金县驱车70公里,中午到达卓尔木,参观红军纪念馆,土司官寨。</h3> <h3>卓尔基主路。</h3> <h3>商业休闲街</h3> <h3>卓尔基会议旧址纪念碑</h3> <h3>卓克基土司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官寨的主人索官赢。</h3> <h3>下午,在卓克基午餐后,向黑水出发,途中路过了美丽的洛哩措湖,其景色如同九寨沟,难怪走过长征路的驴友说,过了泸定,一路都是九寨沟。</h3> <h3>晚上八时,我们团队一行宿营在四川马尔康市黑水县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