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南澳岛本为闽越地,后秦汉时期为了削弱闽越,将其划给南越管辖。至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朝普通四年(523年),时南澳岛隶属义安郡,回归划入福建管辖。隋代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改名潮州。唐贞观三年(629年),隶属江南道福建经略史。唐朝中期时,潮州汕头一带曾经隶属福建,属闽州都督府、福州都督府、福建节度使等,南澳岛乃全属福建。明万历三年(1575年),南澳岛分属福建、广东,设南澳副总兵,即"协守漳潮等处驻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营。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设南澳总兵,管辖闽南、台湾、粵东海域军事,南澳岛仍然分广东、福健管辖。清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设饶平县南澳厅,民国元年(1912年)七月改南澳厅为南澳县,仍由福建、广东分治。直到1914年10月南澳全岛才划给广东省管辖。</h3> <h3> 总兵府是明清时代的称呼,是闽粤南澳总兵的衙署,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大衙口。最初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是当时南澳副总兵晏继芳建造的。明万历九年(1581年),副总兵侯继高增建总兵府的后楼,成为一个完整的总兵衙署。以后历经多次修缮。1918年2月13日,南澳发生大地震,深澳县城夷为平地,总兵府衙署的建筑也在劫难逃。现在的南澳总兵府建筑是1983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基本上保持原貌。</h3> <h3> 由于南澳岛地处东南沿海要冲,介于粵东与闽南之间,是军事要地,封建统治者怕这里拥兵自重,所以一个小小海岛竟划分由福建和广东共管,中间以雄镇关做为分界钱。明清时海禁很严,朝廷限制愈厉害,民间走私活动愈猖獗,;加上外有倭寇的侵扰,内有海盗盘踞,朝廷派驻南澳的士兵越来越多,南澳的规格也逐步升级,最后成为管制闽粤台的重要军事基地。据载,明清两朝,到南澳上任的总兵、副总兵共有157任147人,他们都为国家的海防建设做出过贡献。</h3> <h3> 总兵府前有两棵大榕树,据说已有410年的树龄,其中一棵树围达14米、树高20多米、树冠直径近30米,基部盘根错节,枝叶繁茂,乃生机旺盛。据说,明朝末年(约1662年前后)郑成功曾在此树下演讲,招兵去收复台湾。所以这树后人称为"招兵树″。1997年有关部门在该树下置建郑成功花岗岩雕像一座。</h3> <h3> 总兵府前现遗存8000斤、6000斤土炮各一尊。据炮上铭文记载,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铸造的。两尊土炮原分别架设于深澳草寮尾和深澳东门外,1984年才移放于此。</h3> <h3> 总兵府前右侧院墙上镶嵌着23块历代南澳保存的古碑,其中一块是中国最早的港务约法碑和一块税务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h3> <h3> 总兵府前左侧院墙上镶嵌有9尊南澳知名总兵铜像,铜像旁有各位总兵的生平简介。</h3> <h3> 总兵府的帅堂庄严大气,内部布局仍然是明清两代的标准配置,案头、兵器等一应俱全。</h3> <h3> 帅堂的右侧立有一扇古屏风,名"金漆贝雕屏风″。此为南澳笫二任总兵大人周鸿升六十大寿时的贺礼,制作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屏风正面上刻有总兵府与所在地南澳岛、以及南澳岛东北方向若干岛屿的分布情况图。该屏风图是个重要文物,它有力印证了总兵府的历史概貌和沧桑岁月。</h3> <h3> 现总兵府旧址开辟为全国第一座海防史陈列馆。陈列馆分海防文化厅、勤政廉政厅和南澳总兵史料陈列室三个部分,馆中保存有许多珍贵资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