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族的简介<div><h3>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h3><h3>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主要聚居于<a class="baidu-highlight"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baidu.com/s?wd=%E5%86%85%E8%92%99%E5%8F%A4%E8%87%AA%E6%B2%BB%E5%8C%B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66cc">内蒙古自治区</font></a>,其余多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 </h3><h3>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a class="baidu-highlight"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baidu.com/s?wd=%E6%88%90%E5%90%89%E6%80%9D%E6%B1%97&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66cc">成吉思汗</font></a>时代。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h3><h3>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据13世纪蒙古族的传说,大约距今2700多年,蒙古部落被别的游牧部落击败,仅剩两男两女,遁入额尔古涅——昆,生息繁衍。后来人多地狭,意欲出山,于是做风箱化铁溶山,开辟通道,全体迁徙出来。以后,每于除夕之夜,<a class="baidu-highlight"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baidu.com/s?wd=%E6%88%90%E5%90%89%E6%80%9D%E6%B1%97&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66cc">成吉思汗</font></a>族人要把少许的铁烧红,放到砧子上锤打,以示不忘祖先故事。"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a class="baidu-highlight"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baidu.com/s?wd=%E6%88%90%E5%90%89%E6%80%9D%E6%B1%97&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66cc">成吉思汗</font></a>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h3></div> <p>二、蒙古族的文化</p><p> 民族图腾</p><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有狼、鹿、熊、牦牛、鹰、天鹅、树木等等。《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狼和鹿。</div><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此外,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民族也崇拜龙,还有的部族有树木图腾崇拜、牦牛图腾崇拜等等。各种图腾神话反映了蒙古民族特点及与北方各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神话的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出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的密切联系。</div> <p>三、蒙古族的建筑</p><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2%99%E5%8F%A4%E5%8C%85"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66cc">蒙古包</font></a>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sup class="sup--normal" data-ctrmap=":27," data-sup="27"><font size="2"> [27]</font></sup><a name="ref_[27]_2675" class="sup-anchor" contenteditable="false"> </a> </p><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蒙古包在《史记》、《汉书》等汉语典籍中,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在蒙文典籍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意为无窗的房子,现代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为圆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满语。满语称蒙古人住的这种房子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与“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则作为一种译音流传下来。</div> <h3>四、蒙古族的服饰</h3><h3>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2%99%E5%8F%A4%E8%A2%8D/2979730" target="_blank" data-lemmaid="2979730"><font color="#0066cc">蒙古袍</font></a>,主要包括<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5%BF%E8%A2%8D/10919189" target="_blank" data-lemmaid="10919189"><font color="#0066cc">长袍</font></a>、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D%89%E5%8E%9F%E9%A3%8E%E6%A0%BC/1054463" target="_blank" data-lemmaid="1054463"><font color="#0066cc">草原风格</font></a>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1%9E%E5%8C%97"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66cc">塞北</font></a>草原,<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2%99%E5%8F%A4%E6%97%8F/129889" target="_blank" data-lemmaid="129889"><font color="#0066cc">蒙古族</font></a>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h3><h3>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C%AC%E5%9B%9B%E6%89%B9%E5%9B%BD%E5%AE%B6%E7%BA%A7%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E4%BB%A3%E8%A1%A8%E6%80%A7%E9%A1%B9%E7%9B%AE%E5%90%8D%E5%BD%95/16266916" target="_blank" data-lemmaid="16266916"><font color="#0066cc">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font></a>。</h3> <h3><font color="#010101"><p>五、蒙古族的传统节日</p><p> 那达慕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男儿三艺”竞技比赛。有棋艺、歌舞等表演。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来参加“那达慕”。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春节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蒙古族以“白”为吉祥,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六、蒙古族的食俗</h3><h3>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和待客佳肴。</h3></font></h3> <p>七、蒙古族的长调民歌</p><p>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p><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1%94%E5%90%88%E5%9B%BD%E6%95%99%E7%A7%91%E6%96%87%E7%BB%84%E7%BB%87/265071" target="_blank" data-lemmaid="265071"><font color="#0066c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font></a>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荣列榜中。</div><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马头琴,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马头琴从 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font></h3> <h3>八、蒙古族的舞蹈</h3><h3> 蒙古族是<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3%BD%E6%AD%8C%E5%96%84%E8%88%9E/10987432" target="_blank" data-lemmaid="10987432"><font color="#0066cc">能歌善舞</font></a>的民族,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等。当代创作舞有《鹰》、《马刀舞》、《驯马舞》、《奔腾》、《挤奶员舞》、《鄂尔多斯婚礼舞》、《牧民的喜悦》等。蒙古族舞蹈以节奏鲜明、热情奔放为主要特点。女性舞蹈多节奏欢快,舞步轻盈,以抖肩、翻手碗等动作最为著名,表现了蒙古族姑娘热情开朗的性格。男性舞蹈则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捷,于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间,给人以剽悍勇敢、雄健有力的阳刚之美。 </h3><h3>安代舞是源自科尔沁草原南端库伦旗的一种集体舞蹈。"安代"为"欠身起来"、"抬起头来之意"。</h3> <h3>九、民族传统运输工具——马·骆驼·勒勒车 <br> 蒙古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正如蒙古族谚语所说的那样:歌是翅膀,马是伴当。无论外出放牧、搬迁转场、还是传递信息、探亲访友,甚至婚嫁等等,都要骑马去完成。马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十分爱马,甚至视马为珍宝。在他们的心目中,马是很神圣的动物。</h3><h3>内蒙古西部地区骆驼很多,蒙古语称它为"特莫",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可骑乘、可载货。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长,迈一步可达一米多远,能日行一二百华里。长途跋涉经久不衰,而且负重力相当大。能载二百公斤货物,相当于一匹骏马和两头犍牛的负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誉,是沙漠地区的货运主力。<br>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一辆勒勒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br>除普通勒勒车外,蒙古族地区还有一些特制的、专用的勒勒车。如围有车棚、供人乘坐的"轿车";安装有木柜,用以贮藏粮食、肉食的"库房车";装有木槽、牛皮袋或铁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车"等等。 近些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广大蒙古族人民,已不满足于使用这些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许多家庭都购买了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丰富多彩。 </h3><h3><br></h3> <h3>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是不是很想了解草原风情,品尝地道的蒙古美食呢?跟随五五班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h3> <h3> 按照学校安排,上午是各班所代表民族风采展示的时间,同学们盛装打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耐心候场,并观看其他民族风采展示。</h3> <h3> 我们的可汗——林忠才,在上场前一分钟都还不放心的对同学们耳提面醒。</h3> <h3>请欣赏我们的表演!</h3> <h3> 看完了各民族的风采展示,就来到我们五五班的蒙古民族风俗生活体验馆,一进体验馆,就仿佛来到了草原,整个教室布置的充满了蒙古特色的民族风情,蒙古包、彩旗经幡,四周挂满了图文并茂的解说图片。</h3> <h3> 看到有客人进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就跳起欢快的舞蹈,欢迎前来参观的客人。</h3> <h3> 连老师也忍不住和同学们一起翩翩起舞。</h3> <h3> 我们的讲解员对每一位进来的客人就蒙古族的历史、起源、文化、民俗、饮食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蒙古族。</h3> <h3> 我们还精心准备了丰富的蒙古特色美食,除了有奶豆腐、奶皮子、奶酪、奶条、奶酥、奶贝、奶片、炒米、牛肉干等,还熬制了美味的奶茶。</h3> <h3> 蒙古特色美食充满了吸引力,前面总是围满了人,除了参观的同学们,连其他班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慕名而来。</h3> <h3> 来参观的小客人们认真的在“游园券”上为蒙古族打好五星好评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h3> <h3> 本次活动能圆满结束,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给全校师生搭建的平台,还要感谢林忠才可汗的大力支持,感谢热心家长们的参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努力练习!正是因为有了同学们的辛苦排练,老师和家长们毫无保留地付出,才共同完美呈现了今天的一场饕餮盛宴,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