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卅运动的锤炼一一陆定一的交大岁月

杨镜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font color="#ed2308">五卅运动的锤炼</font></i></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一陆定一的交大岁月</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杨镜明</b></h3> <h3>编者按: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附属中学。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科。在交大求学期间,1925年他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暑假毕业后,他走上了终身职业革命家的道路。陆定一参加革命后的经历有很多记述,但是在他求学时代的往事史料介绍较少,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对他世界观的形成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人平时较为关注与交大有关联的无锡名人的史迹,在返校参加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查阅到1994年4月交大党史校史办采访陆定一的口述史料,采访在北京医院进行,是年陆定一已88岁高龄。陆定一在接受母校采访的过程中,回顾了他1918年至1926年就读交通大学期间参加五卅运动的情景以及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走上革命道路的前后经过。根据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的相关资料,在迎接建国70周年之际,摘录相关内容撰写此文,以纪念五卅运动和纪念为新中国诞生作出贡献的革命家。<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陆定一的交大求学经历</font></b><br></h3> <h3>陆定一出生于无锡西漳陈家桥老陆巷,家道殷实。父亲陆澄宙毕业于京师法律学堂,先后在清王朝和民国政府的司法部门任职,官至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清末民初陆氏大家庭陆续迁居城中,童年的陆定一也随之进城读书,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上海交大,前身是南洋公学,由清末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创办。公学设有师范院,外院(小学堂)、中院(中学堂)、上院(大学),采用分年级按班级授课制,各级衔接,依次递升,这一体系设置以后成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模式,留下开创之举。教育家唐文治从1907年到1920年任交大校长达14年之久。 陆定一幼时就聪颖过人,爱好博览群书,作文也写得很好。1918年夏年仅12岁的陆定一选择报考这所当时堪称“东南表率”学府的附中并一试中的,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直升南洋大学。<br></h3> <h3>陆定一中学毕业照<br></h3> <h3>陆定一大学毕业照<br></h3> <h3>在接受母校采访时陆定一回忆交大就学的经历说: “1918年我考入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当时的校名叫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是唐文治老先生。1926年,我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科,那时候校名已改称南洋大学。我前前后后在交大读了八年,前四年中学,后四年大学。” “我读书的时候,尽管我们国家天大地大,可是中国人自已办的大学只有很少几所,交通大学在其中算是凤毛麟角。记得我在学校时,华东有六大学体育联合会,除了交大外,其余五所都是外国人办的。交通大学是设备、师资等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理工大学,一直是工业救国的旗帜。学校是国立的,归交通部管辖,学费比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低得多。我记得学费、伙食住宿费共计55元,学生毕业后又可由交通部分配工作,实习两年后,一般都能成为工程师。所以,当时青年学生非常向往读交大,每年投考的人很多。一旦考上了,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争取当个能走工业救国道路的工程师。” 当时陆定一也就是有这样抱负的学生,他在中学读了四年后,1922年升入大学部,就读电机工程专业。交大的课本都是英文的,他把时间都化在学习上。他信仰的是工业救国,科学救国。 在班级中,陆定一是年龄最小的,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对数学尤多心得,中学毕业纪念册中,还留有他写的《作算一得》一文。陆定一也比较热爱体育,他酷爱武术,入校后不久就加入学校武术队,除参加学校的训练和比赛外,还经常应邀表演于沪上和外埠。&nbsp;<br></h3> <h3>1922年交通大学技击部成员合影(右前一为陆定一)<br></h3> <h3>1922年学校武术队全体合影,前排左四为陆定一<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二.陆定一和五卅运动</font></b><br></h3> <h3>在陆定一交大求学的时期,接连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社会事件。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1923年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发动旨在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国共两党的要人陈独秀,恽代英等接连进校演讲,交大校园内进步思想异常活跃,革命活动暗潮涌动。陆定一深受影响,他开始关心政治,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3月,在学校举行的追悼孙中山的大会上早期革命家恽代英的演说使陆定一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认识到只有革命才是救国的途径,不久他便以满腔的激情投身到五卅运动中。 陆定一回忆说:“五四运动发生的那年,我还在中学一年级,还不懂什么,只是跟着高年级学生上街去跑了跑。到1925年五卅运动的时候,我受恽代英等人的影响,有了参加政治活动的自觉意识,积极投身到反帝爱国运动中。” 1925年5月,为抗议上海日本纱厂资方无理殴打开除工人,工人代表、共产党员顾正红在与厂方严正交涉时遭到枪杀,上海工人掀起了反日罢工和反帝怒潮,上海市民和革命学生起而响应。南洋大学学生会也两次发表公开宣言,誓为支援工人的先驱。<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卅运动<br></h3> <h3>5月30日清晨,南洋大、中学学生在校内大操场整队出发,前往公共租界进行演讲宣传,揭露顾正红遭枪杀的真相,散发反帝传单,同时为罢工工人募捐。午后,南洋游行队伍按上海学联指示,作为第一总队,与其它各校学生汇合,到交涉使公署清愿。队伍行至南京路时,川流不息的电车阻碍了去向,交大学生张永和(陆定一的同班同学)果断跳上领头的一辆电车,拉闸停电,一连串的电车都停了下来。这时陆定一跃上高处,开始向群众演讲。队伍齐聚南京路老闸捕房门前,大家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 陆定一回忆了那天的过程: “五卅那一天,也就是1925年5月30日的早上,南洋大学学生400多名分成十几个演讲队,步行到公共租界,散发传单,揭露英国、日本帝国主义枪杀我国无辜工人的暴行。下午三点钟左右,我在南京路北面天津路浙江路的路口,向一家店铺借了一张板凳,站上去向群众演讲,说了没几句话,枪声就起来了,接着一阵骚动的声音,我停止了演讲,朝着枪声的方向跑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在南京路上,一支游行队伍走到巡捕房不远的地方时,英帝国主义租界当局就下令巡捕开枪,马路上有十几个学生工人倒下了。死难者中有我们南洋附中学生陈虞欣。我们无比愤慨,同胞同学的牺牲激励我们继续战斗。” 荷枪实弹的英帝巡捕竟向徒手的学生和群众开枪,一时血肉横飞,伏尸满地,当场打死爱国学生及群众12人,重伤12人,被捕53人。交大附中年仅16岁的学生陈虞钦被射中7枪,英勇牺牲。酿成震撼全球的“五卅惨案”。<br></h3> <h3>1925年五卅运动中牺牲的南洋附中学生陈虞钦烈士<br></h3> <h3>陆定一在交大《南洋周刊》发表的文章《纪念孙中山先生》<br></h3> <h3>南京路上的枪声并没有吓退爱国学生,烈士的鲜血激励他们前赴后继。惨案后的第二天即31日,南洋最先实行全体罢课,继续上街游行示威,宣传演讲,散发反帝传单,融入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中。张永和参加上海学联的领导工作,组织上海各校学生参与反帝斗争。陆定一被派往学联参与创办《血潮日刊》,专门揭露五卅惨案的真相和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陆定一说:“我们这些报纸的编辑人员生活很艰苦,在南市租了一间小房子办公,设备非常简陋,连床铺都没有,但是谁也不叫一声苦。这是我走出学校做宣传工作的开始。” 五卅运动一直持续到7月进入尾声,陆定一被学校派到青岛四方工厂参加暑期实习。<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过</font></b><br></h3> <h3>在血与火凝铸成的五卅运动中,从烈士的血泊中,一批青年学生经受了实际斗争的考验,成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1925年底中共南洋大学党团支部成立,张永和为第一任党团支部书记,陆定一等一批参加五卅运动的积极分子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 陆定一向采访组详尽叙述了自已在交大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过: “我是1925年五卅之后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暑期里去青岛实习一个月以后,我到北京我父亲那里住了一个月,之后就回到上海学校里了,不久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很快就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是怎么入党的?怎么相信共产主义的呢?说来也很有意思,那年从北方回到学校后,我就读大学四年级。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上受到优待,一间宿舍就住两个人,而且可以自由选择伙伴,同班学生张永和主动要和我住一间。他是个活跃分子,整天忙忙碌碌的,课也不去上,晚上很晚才回到宿舍来。后来我发现他带回来的有什么小册子,又发现他还看什么文件,有的还锁进抽屉里。有些公开出版的刊物,比如《向导》《中国青年》,他拿给我看。抽屉里面是些什么东西呢?我出於好奇心,也感到我们关系不错,就等他不在时打开抽屉拿出来看,一看才知道,都是些共产党的政治宣传大纲和内部报告。我看过文件后,觉得这些文件说得都很好,对国内外形势说得很在理。看了几次,被张永和给发现了,他有些恐慌,怕我去告他。我说不会告的,要是早一点看到这些材料,就能够知道更多的革命道理。张永和很信赖我,告诉我他已经参加了共产党,劝我也加入共产党,并做了很多说服工作。就这样,他先介绍我参加共青团,不久转为共产党。” 陆定一作出了关于自己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此年他19岁。在张永和与另一位介绍人梅电龙的介绍下,在南洋大学附近的一个偏僻小房间里,陆定一庄严宣誓,先加入了共青团,当年底即转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张永和在介绍陆定一参加青年团后,就把交大的共青团工作交给陆定一负责,1926年陆定一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br></h3> <h3>陆定一(左)和张永和(右)晚年在北京聚首<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四.走上职业革命家之路</font></b><br></h3> <h3>1926年夏天陆定一从南洋大学电机工程专业毕业,他面临职业的选择。他可以去当薪水丰厚的工程师,也可以按父亲的意旨考官费赴美留学生,父亲说:官费考不上就自费。但是陆定一既没有遵从父亲之命到美国留学,也没有去谋求电机工程师的职务,而是坚定地选择当一名革命者。 陆定一在向采访组谈到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他明确说:“我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在交大形成的。大学毕业前一年,也就是1925年的时候,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抛弃了工业救国的思想,决心走职业革命的道路。” 陆定一离校后,踌躇满志地前往共青团上海法南区委担任书记,从此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职业革命家的生涯。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1928年底赴莫斯科任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30年回国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投身革命不久就能在党团高层从事重要工作与他在交大就读期间在文理知识外语能力等方面打下的扎实基础和掌握的广博学识也是分不开的,在团中央工作期间,他还协助编辑《中国青年》杂志,担任少共国际派来的代表卡拉钦斯基的英文翻译。1934年陆定一参加长征,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陆定一</h3> <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四人帮”诬陷迫害。1979年平反后复出任中宣部顾问,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顾委常委。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陆定一为党的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6年5月陆定一去世,享年90岁。 在迎接建国70周年之际,让我们纪念为新中国诞生作出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 &nbsp;杨镜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根据上海交大党史校史资料编写</b></div></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2019.05.28<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