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西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原创)

杨树A

<p>  “五•一”节后,我们去了一趟苏州西山,一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就深深地被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漂亮的太湖大桥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蓝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葱翠的山岚,黄橙橙的枇杷,静静的旷野,古朴的小镇映入眼帘,一洗大城市的光怪陆离与喧嚣,让其沉浸在静与美的环境里,使人流连忘返。这场短暂之旅,不仅饱了眼福,而且了解了知之不多的太湖文化,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在此留下小诗一首:</p><p> 碧波万倾涌西山,</p><p> 名人荟萃留佳篇。</p><p> 石公云梯登天近,①</p><p> 太湖烟雾俯瞰远。</p><p> 明月高悬照古村,</p><p> 夕阳渔火染江间。</p><p> 林屋溶洞奇特美,</p><p> 大桥飞架靓壮观。②</p><p> 注:①石公——西山石公山。</p><p> ②大桥——太湖大桥。</p> <h3>  一、 明月湾古村风光迷人</h3><h3> 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属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在著名景点石公山以西两公里处。相传明月湾在春秋时已形成村落,居民多数为沦为奴隶的越国俘虏,吴人只占少数,他们除了靠生产养活自己和家人外,还要为吴王与西施来此游憩提供饮食和服务。村后石排山上保留着西施当年洗妆的画眉泉遗址。随着人口的增多,村庄也有相应的扩展,至唐宋时期,明月湾基本形成了状若棋盘的山村格局。</h3><h3> 这里湖光山色,小桥流水,石板铺路,建筑古朴,风景迷人。</h3> <h3>  明月湾,因2500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美女西施在此赏月而得名。2005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授牌“明月湾古村”。</h3> <h3>  “明月湾古村”牌坊在蓝天、朝阳和翠树的映衬下显得古朴而典雅。</h3> <h3>  “范蠡文化馆”。范蠡被奉为中华财神。中国的历史长河浩瀚多彩,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更是一个风起云涌,英才辈出的时期: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孙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百家争鸣。兵家名将也不乏伍子胥、白起、李牧、廉颇、王翦等士,而政客中管仲、晏婴、蔺相如、李悝、商鞅等也都政绩卓著。在这些闪烁的群星中,有一个很特殊的人,他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时又适时隐退,改走从商之路,从商19年中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后被世人奉为文财神。这个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学家、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誉为一代商圣的范蠡。</h3><h3> 参观范蠡文化馆的游人络绎不绝。</h3> <h3>  石板街,修筑于清乾隆35年,总长1140米,用4560余块花岗岩条石铺成。下面是排水沟,每遇山洪大雨迅速排出,路面清洁如故,有“明月街,雨后穿绣鞋”之说。</h3> <h3>  明月楼,木制结构 ,两层,毗邻太湖,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二楼通透,专为赏月设计,天晴夜晚是赏月的好去处(现在游人多,为了安全已封闭)。</h3> <h3>  邓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十年,占地950平方米。建筑宏敞高大,门前沿河石栏雕刻精美。清两广总督邓廷桢为其后,于嘉庆八年返乡寻根问祖,拜谒祠墓。</h3> <h3>  古樟约1200余年,主干直径2米,树冠25米,经雷劈、火焚,侧主干成枯木后发枝干倚背而生,被戏称“爷背孙”,为一级古村名木。</h3> <h3>  蓝色遮阳伞成为古巷的一道靓丽风景。</h3> <h3>  晚霞染色的古村。</h3> <h3>  瞻瑞堂,即吴家老宅。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占地1083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主轴,前后二进均为楼房,为明月湾典型清代住宅。</h3> <h3>  古巷里的鲜花。</h3> <h3>  长满藤蔓的古巷。</h3> <h3>  游人走出古巷拱门。</h3> <h3>  家家户户小院挂满黄橙橙的枇杷。</h3> <h3>   拍下夕阳余晖。</h3> <h3>  夕阳下的湖畔风光。</h3> <h3>  养鱼网箱辉映在晚霞里。</h3> <h3>  夕阳洒满湖面。</h3> <h3>  牵手夕阳下。</h3> <h3>  欣赏夕阳的游客络绎不绝。</h3> <h3>  走进夕阳里。</h3> <h3>  多彩的湖畔。</h3> <h3>  水天一色。</h3> <h3>  绿树掩映的渔船码头。</h3> <h3>  游人赏景。</h3> <h3>  林中观湖。</h3> <h3>  静静的湖水静静的船,游客欣赏人不断。</h3> <h3>  围栏成为一道风景。</h3> <h3>  留住湖色。</h3> <h3>  落日余晖。</h3> <h3>  渔民人家。</h3> <h3>  留下夕阳的色彩。</h3> <h3>  走在风景里。</h3> <h3>  夜幕降临。</h3> <h3>  摄影爱好者瞄准同一风景。</h3> <h3>  夕阳下的古村一角。</h3> <h3>  二、风景秀丽的石公山</h3><h3> 石公山,位于太湖中,是苏州西山的核心景点之一,山衬水映,美景天成。它三面环水,一面背倚丛岭,风光旖旎,堪称人间仙境。因山前有巨石,状若老翁而得名“石公”。山上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有桔香亭、嗽石居,归云洞、浮玉北堂、来鹤亭、断山亭、一线天、双照亭、明月坡等景观,当年海灯法师曾在此住持10年。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傍晚,可观“日月双照”自然奇观。石公山的西南湖面隐约可见天目山余脉,巍峨起伏,构成了一幅岛中有岛,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壮丽景象。它以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景致,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的游客。</h3> <h3>  云梯,因山崖石岩高耸入云,如攀高曲梯而得名。</h3> <h3>  碧空下的楼角。</h3> <h3>  留下美好的记忆。</h3> <h3>  一线天,距今1亿年前后的地壳运动地层产生断裂形成,石缝狭窄,仅可供一人上下。石公山也因一线天而闻名,赋予了更加神 奇的色彩。</h3> <h3>  山坡走廊。</h3> <h3>  御墨亭。</h3> <h3>  “敬佛”二字为清顺治帝亲书御笔面赐西山显庆寺主持。</h3> <h3>  海灯法师陈列馆。</h3> <h3>  海灯法师遗物。</h3> <h3>  海灯法师练功用的刀枪。</h3> <h3>  “归云洞”三个字为明代常熟古琴大师严徵所书。洞左石壁刻有清代林屋散人秦树敏所作《石公八咏》。洞外有上海县抚民同知徐纲所书“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白居易游西山曾吟诗:“归云洞口云千迭,明月湾头月一轮”。明代进士沈琼为归云洞题写的“朝随白云飞,暮共白云宿。千峰回斜阳,顷刻变紫绿。松顶奏笙竽,石根喧琴筑。欲知动生静,此心即虚谷”。既描绘出此洞前、洞中之胜景,终了一句又向世人明示“归云”二字之真义。</h3><h3> 归云洞中现供奉着借山体雕刻而成的送子观音像,观音菩萨怀中抱着一个小娃娃。据说在那娃儿头上摸一摸,生女儿,摸两摸,生儿子,摸三摸,双胞胎。</h3> <h3>  绿树掩映中的寺庙。</h3> <h3>  古朴别致的山门。</h3> <h3>  俯瞰湖色。</h3> <h3>  眺望远山隐约可见。</h3> <h3>  湖中绿色。</h3> <h3>  湖畔小镇。</h3> <h3>  小镇一角。</h3> <h3>  湖中绿堤</h3> <h3>  太湖畔</h3> <h3>  三、奇特的林屋山景区</h3><h3> 林屋山景区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以溶洞奇观和梅海胜景著称。它为唐宋以来太湖流域道教胜地,称天下第九洞天。溶洞内广如大厦,立石成林,洞中有洞,曲折幽深,景观奇幻。出洞登山,登巅远眺太湖山水美景一览无余,美不胜收,若逢早春时节万亩梅花盛开,景色更为壮观。</h3> <h3>  景区大门</h3> <h3>  景区华表</h3> <h3>  在心愿树下留影</h3> <h3>  愿红红的丝带,还您一个如愿的心愿</h3> <h3>  林屋洞,它位于苏州西山镇东北部,在林屋山西部。洞口石壁上镌刻着“天下第九洞天”、“林屋洞”、“仙府”、“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等大字。据《云笈七签》等道教经典记载,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为第九洞天,一称“左神幽虚之天”,别称“天后别宫”。</h3> <h3>  溶洞丽色(一)</h3> <h3>  溶洞丽色(二)</h3> <h3>  溶洞丽色(三)</h3> <h3>  游牧部落</h3> <h3>  三清阁游人络绎不绝,香火经久不衰</h3> <h3>  登阁远眺,太湖风光一览无余</h3> <h3>  绿树掩映的景区出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