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带你走-越南芒街一日游

防城港候鸟旅居指南

<h3>东兴到越南芒街市一日边境风情游,时间虽然只有一天,但我玩的非常开心,本次我主要看看越南芒街市的市容市貌,实现我一直以来的出国梦想;</h3><h3> </h3> <h3>9:00分我准时到了东兴市北投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办证大厅人不是很多;在导游的帮助下我非常顺利的面面签、办证、填写出入境表格,同时非常顺利的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这本证件是所有前往越南芒街市的游客必须办理的证件;黑蓝色的皮肤,证件里面有游客的照片和个人信息,以及中越旅游注意事项等;</h3><h3> </h3><h3>拿到证件之后我们从办证大厅乘坐电瓶车到了我国国门“广西东兴口岸”;和其他游客一样,从出入境通道排队过安检;整个安检大约30分钟左右,安检大厅不允许拍照,让人感觉有点严肃,出了大厅就来到了立于2001年的边境界碑“中国1936(1号)界碑”,在这里拍照之后,我就跟随导游来到了中越友谊大桥,并和其他游客一起在中越友谊大桥中央的分界线上合影留念,跨一步而出国在这里成为现实;</h3><h3> </h3><h3>东兴(中国广西)和芒街(越南经济特区)都是濒临北部湾的城市,北仑河自西向东将两座城市隔开,在这两座城市德中间一头扎进了我国北部湾海域。</h3> <h3>将中越两国连接起来的友谊桥梁北仑河大桥长约120米,宽15米,中越两国的分界就在北仑河大桥的中央,一道黄黑相间的分界线,就像北仑河一样将两国分开来。中越友谊大桥的桥栏上拉着巨大的红底白字横幅“携手共进,共创未来”。这座桥上世纪50年代建成(1958年由中越两国共同出资建成,成为两国互通有无的友谊之桥,后来由于中越战争的原因,大桥一度被炸毁,结束了两国友好的情谊;1993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中越友谊大桥又被重建,成为今天的友谊桥梁——“中越友谊大桥”,我国大多数游客就是从中越友谊大桥前往越南旅游的,据统计,从东兴口岸出境到越南芒街,然后从芒街到越南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几百万,占中国到越南旅游人数的80%,足见东兴口岸和越南芒街的重要性。</h3><h3> </h3><h3>1979年的2月和8月,越南人两次爆破这座边境大桥,为的是防止中国军队从芒街打入越南。不过,中国军队并没有选择这条狭窄的通道,而是以凭祥-同登、河口-老街为中心,开辟了东西线两个战场。1989年,中越边境结束10年战争状态,中国人在原址上帮助重建了大桥,这条残废了10年的国际通道在1992年重新恢复,改名为北仑河大桥。</h3> <h3>北仑河大桥的桥头矗立着海关建筑——国门。越方的建筑也是中国援建的,两边的海关大厦风格相同,所不同的是守在国门前的人。在东兴边防检查站,中国的武警和海关关员在懒洋洋地例行公事,用绵软的语调打发着过往的游人;而在芒街边防检查站,瘦小的越南边防军人、海关关员看着成批成批涌入的中国游客,神情烦躁,大檐帽下游移飘忽的眼神透出的是惊恐不安。</h3><h3> </h3><h3>在广西方向,中越边境线上有4个一类口岸。东兴-芒街口岸是仅次于凭祥友谊关的大口岸。东兴-芒街口岸通向越南腹地既可以走海路、内河,又可以走陆路,是目前出境旅游比较理想的口岸,高峰时每天进出关的人流量大约在6000人次。在6月份这个炎热的季节,前往越南旅游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约占80%以上,而欧美国家的游客一般选择在秋冬季去越南。</h3> <h3>出了芒街海关,身穿湖蓝色或是大红色越南国服的迎宾小姐一脸正色,下意识地只挑那些戴眼镜的男游客打招呼:“窘隔阿古奥(中国阿哥,好)!”如果您回应一声:“锅盖,太新(小姐,你好)!就可以看到黝黑的面庞绽开一道雪白的牙床,那是你踏上这片神秘土地见到的第一缕、也是不可多得的笑靥。</h3><h3> </h3><h3>芒街是一座比较老的中越边境经济城市,它以前是越南广宁省的省会。城市市容大约和八十年代初中国中等水平的县城相仿,由于最近越南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越南芒街市的市容市貌可谓日新月异,每年甚至是每个月都有不同的面貌;再越南芒街口岸附近的几条街上,挤满了水果、农产品摊位,再就是卖旅游商品的小店一家挨一家,芒街口岸可谓十分热闹;闷热和汗腥味衬托着边贸市场的繁华。</h3><h3> </h3><h3>中越交战期间,越军M-3计划的最高指挥部就设在芒街,但战争并没有给这里留下太多的痕迹。当时双方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显然我军有意识地避开了芒街的建筑。在经过城边的货车过境通道时,当地人告诉我,那些堆着椰子和香蕉的地方曾经布满了地雷。中越之间结束战争状态后,两国军队首先在口岸地区扫雷,为边境贸易扫清障碍,东兴-芒街的边贸也在逐年恢复,现在越方有统计的大约在13~15亿人民币。</h3> <h3>在芒街听当地人说笑话:为什么越南人那么矮小?因为越南的太阳离地面太近,越南人只好矮下身姿走路,这样可以离太阳远一些。炽烈的阳光下,女人并不在意身体的其他部位有多少是裸露着,清一色戴着竹叶、棕榈叶做的斗笠,用纱巾或毛巾折成三角形蒙住眼睛以下的面部;男人戴着一顶“公安绿”(遮阳帽),脚蹬一双用天然橡胶制作的凉鞋,这就是女人和男人标配的装束。</h3><h3> </h3><h3>再越南芒街的街头,一群群越南男人跨在摩托车上,向过往行人招呼着:“十块、十块!”,意思是花十元人民币,他就可以带你逛整个越南芒街市区,让你对越南芒街市市容市貌有更多的观感,详细了解这座边境小城。一位面膛黧黑的中年人,手臂从肘部向外翻。走近细看,这是一条伤残的手臂,上面记录的不是地雷伤就是炮弹伤。面对我的相机,他用另一只手扶着摩托车,举起伤残的手臂作了一个“V”型手势,让人觉得滑稽却又笑不出来。时光倒退10年,很难想象越南的男人会像现在这样辛苦,而今天,似乎这“十块元钱”的生意对他们更具有实际的意义。</h3> <h3>越南人的一生,没有机会去酝酿自己的理想之梦,他们从小期盼的理想境界就是“胜利”。尤其是中年人,多半曾经都是凶悍的军人、公安,他们和法国人打过仗,和美国人打过仗,也都胜利了。但是,中国人没有给他们“面子”,这就是越南人心里至今对中国人隐含敌意的重要原因之一。</h3><h3> </h3><h3>再越南芒街市非常毒辣的太阳下,无遮无挡,非常炎热。一番鼓噪,越南汉子轻而易举地让汗流浃背的中国游客从钱包里掏出十元钱,似乎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和补偿,他们将骑着两轮摩托车带你玩遍整个芒街市,所以非常划算。我承认,这也是一种胜利,既是他们的胜利,也是中国游客游览越南芒街市的胜利,这种胜利来的容易,去的容易,代价也非常低廉;但却不得不去可怜这些当年的对手。</h3><h3> </h3><h3> </h3><h3>越南芒街市的女孩子以长发、细腰为美。</h3> <h3>阿秀是越南芒街市边贸商场的营业员,站在柜台前的她,腰很细很苗条,最特别的就是一头过腰秀发,又黑又亮,解开盘在头上的发髻,秀发如瀑如云煞是迷人。不时有中国女游客通过导游打听,问她是怎样护理头发,用什么香波的。其实,对阿秀来说,这些问题本身就“太过奢侈”。她说,在越南芒街市的女孩还没有条件那样打扮,最多是抹一下口红,西贡(胡志明市,越南北方的一座城市,和越南芒街市一样都是越南的经济特区,但胡志明市要比芒街市发达很多,因为它是越南的经济中心,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城市)的女孩脸上才会抹粉。</h3><h3> </h3><h3>越南的女人最喜欢两种中国男人:一种是戴眼镜的,一种是身材比较胖的。越南芒街市虽然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但他们由于生活在中越边境,和中国人经常有贸易往来,所以自小就在芒街市的中文学校学习汉语,很多多多少少都会说一点普通话,在越南芒街市,或许你能感受到和在中国没有什么异样;她们认为戴眼镜的中国人多半是有文化的,而身材微胖说明生活水平比较高,多半是老板。</h3><h3> </h3><h3>在越南芒街市曾遭遇过一桩囧事:一位身材匀称、身高大约160公分的店员,趁我向她讨要一只大塑料袋的机会,用半生不熟的汉语问:“阿古,我好吗?看看嘛”。翻译肯定地说,她应该是1/8法国混血的越南“锅盖”。因为气候的原因,越南女孩在15~16岁就发育得很成熟,法越或美越混血儿的皮肤、脸形明显区别于土著人种,配上越南人苗条而丰满的身材,相当养眼。</h3> <h3>越南曾经是法国殖民地,越法混血儿在北越街头并不少见,而在南越,美国人驻扎了十多年,越美混血儿似乎更多一些。从血缘歧视到认同,再到产生某种优越感,体现了文化的开放和包容。翻译说,混血儿在心理上和土著人有很大差别,在社交方面眼界比较高。她们如此直白地和陌生人搭讪,针对的是自己中意的人,表面上看的确过于直率,但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出于轻佻,也谈不上有交易目的。</h3><h3> </h3><h3>越南的女孩无论结婚不结婚,国家都允许她们生一个孩子,生孩子可以增加国家的人口资源,是为国家做贡献。在河内的街头,一位女子说起非婚生育并没有那种难以启齿的感觉,她说:“男人给不给生活费、抚养费看协商,不给也没有关系,也可以去找政府补助呀”</h3><h3> </h3><h3>事实上,和谁生这个孩子,这才是越南这座边境城市“芒街市年轻女性比较看重的。芒街市里的女孩对本国的男人没有什么兴趣,能和外国人生一个孩子,对她们来说才算是比较理想,中国人、日本人有钱有文化是首选。当然,中国人细分为大陆的,台湾的,香港的,交谈中唯澳门人没有人提及。一度盛传所谓“3万块钱娶个越南新娘”,噱头的成分较大,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北越贫困乡村。</h3> <h3>相反,越南男人对外国的女人显然没啥兴趣。在越南男人的生活中,女人是一种极为“富足”而且唾手可得的资源,本国的女人已经让成年男人消耗了大部分的精气。几十年的战争造成了越南人口结构的失衡,育龄男女比例在最严重的时期为4:6,女人找不到丈夫,直接导致新生人口资源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越南采取了变通的人口复兴政策。表面上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同时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孩子。实际上,政府默认男人拥有多个以生殖为目的的女人。</h3><h3> </h3><h3>越南人俗称老婆为“大米”,第二个女人叫“米粉”,第三个女人叫“面条”,第四个女人叫“包子”,第五个、第六个依次称为“咖啡”“牛奶面包”。越南人以大米为主食,其次是米粉。在男人眼里,女人和自己的情感关系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到了“咖啡”、“牛奶面包”,纯粹属于尝鲜的了。</h3><h3> </h3><h3>越南长期受法国殖民文化的影响,徜徉在大中城市的街巷,可以充分呼吸到法越文化杂交的气息。无论首都河内还是边境城市芒街,大街上稍微亮眼一点的建筑,在造型上都采用了尖顶、罗马柱、拱形门、落地窗等欧式建筑的元素。</h3><h3> </h3><h3>在越南芒街市有大片法国人的原始建筑群,像芒街市的茶古大教堂,就是法国人所建。另外越南芒街市的建筑大多都有法式建筑的样子;以法国总督府(胡志明的主席府)和巴亭广场为中心的建筑群;以军事博物馆和使馆区为中心的建筑群;以还剑湖为中心的文化休闲区的建筑群等,环绕这些建筑群周边的是大片草地和椰树、阔叶桉树。在国内,城市中心若有这样的环境,多半成了情侣如云、搂云抱月的场所,而河内却不解风情,周末黄昏这里依然保持着一方清宁。更令人诧异的是,晚饭后,时尚男女或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涌向街头的露天KTV舞台,在那里一展歌喉,直至深夜。</h3> <h3>人和建筑互为环境、背景。同事认为,或许他们不需要幽会、偷情,或许是因为经历过战争大开大合的场景,不习惯半遮半掩这类逼仄的心理体验,更享受法式浪漫的直白与旁若无人。</h3><h3> </h3><h3>走近民居集中的街巷,别样的建筑细节也难掩杂交的审美情趣。</h3><h3> </h3><h3>近些年,越南政府鼓励百姓向国家购买土地,自己建设住宅。政策规定:5米乘以15米为一个单元,面积为75平方米,每个平方米的价格为23万越盾,总价大约在1785万越盾,折合人民币不到1万元,一旦买下终身享有产权。尽管如此,能够负担得起的人并不多,因为买下地皮就要盖房,一般人需要为此付出毕生的积蓄。</h3><h3> </h3><h3>在越南芒街市市内,沿街民居都是5米宽的门面,15米长的进深,千篇一律。主人若想增加住房面积一般都是加高楼层,通常3层居多,绝不会超过5层。如果5层还不够用,就得再购买一个单元的地皮建房,但是,政策在明面上不允许,而实际上又存在这种现实,其中的猫腻也算是公开的秘密。</h3> <h3>迎街5米宽的门面,当地人喜欢将它做成欧式建筑的“贴面”,并涂上米黄的颜色,条件好的人家也会在门面装饰两根罗马柱,或者在大门上方、二楼开一个带拱顶的窗户。后面的进深部分,一律使用灰色砂浆抹上,长达15米的扇墙上没有一扇窗户。因为没有窗户,所以室内的采光极差,当地阳光充足,避光是降低温度的重要措施,人们习惯了;因为没有窗户,所以相邻人家的楼房,墙与墙之间往往只有20~30公分的间隔,像一排仓库亦或是集装箱,堪称奇观。</h3><h3> </h3><h3>很显然,殖民文化无法改变自然力,也没法彻底改变越北人的生活习惯,而文化的杂交让这个民族已然撞破了“种近不繁”的藩篱。在开放的环境中,杂交文化的生命力不可小觑</h3> <h3>大叔的私人订制民宿旅行养老度假</h3><h3>13796613945(微信)</h3><h3>15777007002(电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