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古镇大通:曾经的家乡……。长江古驿镇,“小上海”之称,经千年风雨,数昔日繁华,风流看今朝,来日更辉煌。家乡的点点滴滴将载入史册。渐行渐远的古镇我们永远记住乡愁……。</h3> <h3>从此进入大通古镇新街道:这片土地原是新建乡光荣村的荒山头,大通镇,新建乡合并后归属大通镇了。我离开大通巳半个世纪了,弹子一挥间,5O余年飘然而去,不惑之年的我👴,每每去往老家大通,都怀揣沉重思念之情!一踏上老街勾起了我少时在大通一切的一切……。少年是纯真美好的阶段,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但少年有趣的往事却永远忘不了,每次遇见那长龙山,鹊江,澜溪老街,还有我家那老房子……。那最美的遇见,触动了我心里最柔弱的记忆,由然而升对故土的仰望与眷念。人到了老年,或多或少总喜欢回忆一些往亊,其实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总有那么一段最难以忘怀的时光,这段美好人生片段足以慰藉老年的落寞感,于是就拍拍写写弄了这么个美篇,以至我少年时代的一个句号。</h3> <h3>爱人王雪萍逛大通老街,在″大通古镇”牌坊前留影。</h3> <h3>新街新气象👍,整齐的楼房,徽派建筑,商店林立,道路宽畅,路左边有祠堂湖,右边是微型小公园。</h3> <h3>在古镇大通新街微型公园留影。</h3> <h3>经过新街大道步入澜溪老街,首先靓眼的是大通天主教堂钟楼⛪,它建于民国25年,钟楼用枓考究,造型别致,坚固雄伟,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天主堂钟楼是古镇大通地标性建筑!解放后天主教堂的大钟起了很大作用,一河两岸若发生火灾,就有人敲起大钟,钟声响起!提示人们有地方发生火灾了。记的在大通百货公司仓库后面,我们学校教室下坡就有户人家发生过火灾,房屋连遍然烧火势很大,吓人!钟声响起街民纷纷参加救火,经大家奋力扑救终将大火扑灭。人们都很不愿听到钟声响,一听到都很害怕,恐怖!生怕再发生火灾。六十年代老大通汽车客运站就在天主堂边上,站长姓苏,汽车途经盐库,二里半,五里亭至新建乡,董店乡,市区,铜陵县,青阳县等地往返,后又迁移到新的地方去了。</h3> <h3>天主教堂边的有着近千年槐树依然老槐不朽,小时候和同学还爬过这棵树🎄</h3> <h3>天主堂遗址留影:🏦钟楼后面大教堂,屋高宽大,里面有教堂大礼台,我们学校在里面曾多次举行过文艺演出及学生课外活动等,就是我站在这个位置,现已拆除了,很可惜!</h3> <h3>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主堂钟楼”安徽省人民政府,二O一二年十月立。天主堂公教会始建于1872年,创办人系西班牙神甫解佩义,创办单位为芜湖洋码头总堂,神父为纪纳德。当时规模,圣堂一幢,旁侧建有大钟楼。天主堂钟楼等建筑于1936年8月18日全部建成俊工。经过几十年变迁,现存钟楼两层,高15米,西班牙风格。</h3> <h3>大通天主教堂,记得在它的边上日本侵略者建造了个水牢人称“万人坑”,据说是关我们共产党重要人物,坚固水泥墙,往坑下走有十几层阶梯,我曾下去过,水已干了,漆黑漆黑的,大约近百多平方米样子,很害怕!如今不见可能已填埋了。当时政府应保护好历史文物,作为遗址来教育后人,增强爱国主义思想!</h3> <h3>大通古镇游客服务中心,此地原是大通粮油加工厂办公楼,靠左边停车场原来是轮船旅客候船室,现在是旅游停车场🚕🚓。</h3> <h3>此处原是大通货运码头:古镇大通,万里长江从这里横穿而过,天然形成的鹊江(夹江),鹊江是大通母亲江,它哺育了多少勤劳大通儿女,带来了无数财富,繁华和欢乐。鹊江对面是美丽富饶的天然氧吧——和悦州,曾经繁华绝世,人称“小上海”之美誉。大通是长江古驿,依水建镇,水和大通有不解之缘!历代多少名人踏进古镇,给古镇带来神秘的色彩。所谓古镇,正因为古镇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古驿商镇,人文辈出,聚商兴市,安居乐业,镇制至今。古镇大通千年以来也历经过多少次风风雨雨,磨难和坎坷……。在近代1938年日军侵犯大通,投入数千枚炸弹,狂轰乱炸,给大通人民造成惧大伤害。据历记记载1954长江发大水对古镇人民生命财产发生灾难性的破坏,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当时也是困难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83年,89年的长江洪水也比较大,历史上多次创伤给大通带来了不可复制的古镇原貌与往日的辉煌。叹息在今朝,呼古镇重振雄风,望再创更大辉煌!</h3> <h3>原客运码头上下船处:过去的轮船在此靠岸,因芜湖,安庆及周边的县乡每天近数千名旅客从大通经过,经商的,走亲访友的等等,匆匆忙忙,各自为生活目标奔波在途中。</h3> <h3>新立的牌坊,这里过去是轮船客运码头,去芜湖是下水,去安庆是上水都在大通靠港停泊,旅客们下船休息一夜,待第二天继续航行。那时大通——横港——铜陵县1毛钱。</h3> <h3>新立的凉亭,供游人休闲,游览一江两岸美丽风光。在此处往北走就是大通铁路,红庙羊山叽(铜陵大挢)方向,听说那里螃蟹多,好逮,我就和小同伴去那个叫“灯笼沟”的地方,夜晚打着手电筒捉螃蟹,螃蟹末捉到,泥塘泥土稀软,走着走着把自己的一只鞋还踩丢了,打着赤脚回家了😜😝</h3> <h3>铜陵市郊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通侵华日军俱乐部旧址:(原大通搬运站)1938年日军侵战大通,对大通和悦州,铁板州狂轰乱炸,连续20余天,共投弹一千多枚。侵华日军以俱乐部为据点,寻欢作乐,并继续向铜陵沿江内地进犯,该俱乐部是日军侵占大通的罪证之一。</h3> <h3>交通旅社:过去芜湖到安庆,安庆到芜湖的轮船乘客每天都要停靠在大通留宿,大通是水码头,也是水上货物中转站,过去的旅社,饭店,商店,澡堂,戏院等生意很好。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做生意的商人,卖仔猪的,小鸡小鸭的商贩也不少,五花八门都有,方圆能做几个县的生意,所以服务业很兴旺。交通旅社离码头很近,客栈业生意也很好,天天都有南来北往的客人入住旅馆。我的姐姐林国芬五十年代就在此处工作过。</h3> <h3>原大通搬运站办公楼:大通货运码头不少,有独天得后的港口,远近包括铜陵,青阳,石台等地的竹木枈碳,煤炭,石子,黄砂,山野货,食盐,粮食等货物都在大通码头上下,干搬运工是很幸苦的,但能掙到钱,有事干就能养家糊口了。那时找工作很难啊,好多十几岁的人都走出大通找工作,做合同工,开始闯荡社会了。我哥哥在17岁就不上学了,家里没钱念不起书,家穷呀!他先在大通“五七”大队做事,后来又去了凤凰山铜矿干″下井工″工作,又苦又累,那时为了生活什么事都得干呀。挣得钱一来养活自己,还能补贴家里,当时每月能领40多元工资,还有劳保品发,在那个年代就相当不错啦。</h3> <h3>铜陵大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主题展馆。这里曾经是大通供销社办公及经营场所,本人九十年代在此工作过。</h3> <h3>游客参观大通古镇主题展馆,一览大通全貌。</h3> <h3>铜陵,"大通明国首镇″沙盘展示,可见大通建镇的年代是很久远了……。</h3> <h3>大通:北宋建镇;大通镇设立于北宋,北宋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年)成书的《元丰九域志》卷六十中:池州:后记载有,“州东北一百四十里,五鄉,大通,顺安二镇。”由之说明大通建设至少是在一千零八十年以前。</h3> <h3>明清年代古文物:古石磨,古石磴,古石艺等。</h3> <h3>大通赋——作家:黄复彩,大通籍人,曾经我们两家是邻居。</h3> <h3>家富商店:我家的老祖房。大通照相馆曾在老屋经营过很长一段时间,原来朱师傅搞摄影,后是是鲁师傅,现在是大通胡家富在经营什货商店了。每每看到我的老家,思绪万千……。我家的老房子,始建於解放前四十年代,听父母讲当时筹建房屋非常艰难的,在父母操劳下,省吃俭用,并在外公外婆的支撑下建造起来的,老房建成是走马式两层楼,前屋是门面,中间是客堂,二楼是卧室,后面是伙房。店面经营粮油,瓷窑货等,当时生意一般化。我于一九五五年出生此屋,它是我生命起源……。那时我们家巳近十多口人。59年——61年三年自然灾害,整个社会人们生活都非常困难,有讨荒要饭的,也有背景离乡。记的父母为了家人的生活,少挨饿,忍痛将家里唯一最值钱的全柏枝八仙桌兑换1OO斤萝卜,以解然眉之急。当时城镇居民供应粮成人每月只有十三斤半,小孩只有九斤,仅这点口粮还要搭配变质的北方山芋干,粮食根本是不够吃,又无菜无油,可想当时那样社会环境下,日孑真难过啊!过日如年。我姐姐在和悦州铜陵师范读书常在菜农家捡些菜叶边回家充饥,她在学校早上一碗稀饭二个馍馍自巳只暍一小碗稀饭,把两个馍馍省下来带回家给我和弟弟吃,真是姐爱如山啊!那时我们家苦呀😭😭,有上顿,无下顿,我相信大多数人家也如此。解放后″土改运动″,我家前屋投资政府,门店自修关门,公私合营,父亲进入国营粮食部门工作。后面的房屋作为自留房。后来不知什么情况我家搬到斜对面(大通税务所)下两家我大伯屋里住了一段时间,屋内还住着邻居刘开郎同志一大家,那时大妈妈眼睛有点瞎了,大伯伯又是老年痴呆,他们的儿子在铜陵市狮子山铜矿工作,女儿在董店街道。紧隔壁是王福民同志和钱让青老师的母亲同屋。住了一段时间我家又搬到上街头共和街(老百货公司)对面的洪家大屋,此屋已属房管会管理,共住了六户人家,都很和睦。姓吴住户的在大通被服厂,姓王的住户在大通搬运站,姓黄的住户在大通五金厂,姓周的住户在大通福利部,他是单位专门从事江边挑水工,那时有孤单老人缺水吃就请他从江边挑上来,当时没有自来水,全靠人挑,每担1角钱工钱。还有个周姓住户孤老奶奶,她历史成份不好,据说是大恶霸地主吴志和家的小老婆,一直是受政府管制。进入六十年代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我们在通往老镇大士阁(粉丝坊)青铜河边挖野菜,到光荣村农户地里摘山芋叶煮稀饭吃,解大便都很困难。我父亲在粮站工作,米厂对本单位职工有照顾,每月可以买些米糠夹碎米,那时有米糠稀饭就不错啦。早上学家里没吃的,母亲有时侯给一两粮票另加五分钱就是早餐,我很高兴能买两根小油条吃了,很少吃的到哟。到了冬天是最难熬的,秋天穿的外套中山式的衣服冬天当棉毛衣穿,外面一件旧棉袄,二条逢补的裤子就算过冬,穿的鞋基本上都是老娘做的,看到街上有人穿解放鞋,皮鞋感到很惊奇。床上垫的是稻草和旧麻袋,我和老娘,弟弟三人盖一床旧破棉被,冷的受不了,就用盐水玻璃瓶装热水来暧身。脚后跟冬天经常冻出冻疱,冻出血疱,老母亲就用土办法,把鲜萝卜放在柴禾锅洞里烧,待萝卜烧出水泡放在脚根冻疱处滚,痛的咬牙,但也起到治疗作用。在那个年代未期我只有13——14岁每到星六或星期天便和母亲半夜起来带上第二天的中饭步行从大士阁,老镇,潘龙,西龙,西峰代家,马家山天麻麻亮就上山捡木柴,捡好后大约九,十点钟就下山,中午在山脚下扬姓老奶奶家要点开水把自带的锅巴泡泡吃,而后往家赶路,天黑才到家,我只能挑动50斤左右的木柴,往返约八十多公里,小肩压的肿红的,脚底也起了血泡,母亲很心痛我,但无办法呀,哥哥在铜中读书,弟弟还小刚上学,姐姐们工作地工作,出嫁的出嫁了,那时我懂点事了,为了家里生计我还是忍受着。特别是我幸劳的母亲,她是个小脚女人(旧社会女人大都会裹成小脚)整个家务亊,挑水,砍柴,拉板车,在粮站做小工,肩扛18O斤重的稻包上下车船,和男人一样干。在粮食加工厂挑稻糠往返二公里到龙华浴池,稻糠当烧洗澡水柴禾用,每担只有1毛钱工钱。母亲之前也有工作单位,大通鞋厂,因子女们小无人照应就没干了。回想起来父母吃了一生的苦,受了许多罪,扛起多少苦难和心酸,含幸如苦地把一大家孑拉大成人真是不容易啊!他们也没有享太多的福就相继离开了我们,我们又没有很好地报答他们,天之大!爸妈👴👳唯有你们的爱是完美无暇,忆当时眼泪湧动啊😭!别人的少年是幸福的,我的少年是幸酸的,真是一言难尽……。当时社会的状况就是这样艰难。每到放假就去光荣村的荒山上砍些茅材,我们砍捡些木柴供家里生活所需,其次换点油盐钱。那个年代真苦!……。我简述一些童少时期的记忆,我认知那个年的艰辛,苦难,坎坷,有那段经历的磨炼,悟出了出人之道,人生成长不在于起点,关建在转拆点,因此造就了我自律的信心,要想人上人,方得吃番苦,树立了我对今后人生的自信!对自己的价值更加尊重!</h3><h3><br></h3> <h3>侧面看老房子,曾经大通新兴商店也在我家老屋经营过一段时间,经理张先生,他是我家邻居葛大姑的二儿子。</h3> <h3>这是我老家二楼房的顶部,至今还是那老样孑。我们家听父母说从爷爷辈就从枞阳县老州镇“林家圩”迁移到大通,落脚在河南嘴,河南嘴有三大姓“高,张,吴”我们家是外来小户,我三伯母就是高家的。父亲三岁爹爹奶奶就过世了,在大伯,三伯的关照下成长起来的。父亲在河南嘴以捕鱼为生,后攒了点钱到大通来开了店,然后盖了房子。父亲也是很苦的人三岁就无父母,更谈不上父爱母爱,但他独立性强,敢做敢为,思想敏悦,肯干事业,平易近人,很少发火,为了家劳累了一生。年轻时他创造了自巳的亊业,要是现在也可能成为一名企业家。父亲也有过错,他是封建思想重男轻女还是家里子女多日子不好过?我还末出世我的一个姐姐九个月就抱给人家了,在新建乡。我头上的小姐姐我才一岁她四岁了,一九五六年大年三十晚就给江苏扬州在大通做生意的周先生抱走了,(周先生无儿无女)母亲无能为力来阻挡,又作不了主,必经骨肉之情啊!家里人口多又穷,日子又难过,是否是这个原因?……。当时她们家仍住在大通,后来姐姐十岁时和周先生夫妇一同离开了她亲生父母和心爱的家乡去扬州市江都县那遥远的地方……。我是恨我的父母,还是责怪那时的社会呢?我想两者都有😭😭。幸好!两个姐姐都成家养子,她们都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罪,现在家庭都很美满幸福!</h3> <h3>我家老屋正面:现在是家富商店,隔壁当时是葛大姑家,我们家从门面看做生意还是可以的。</h3> <h3>大通饭店:紧挨我家老屋边,中间只隔一条巷子,是大通老字号饭店。饭店还个厨孑姓刘,眼睛是独眼,他还会敲鼓,过去在大通业余剧团专门敲鼓,鼓技一绝。</h3> <h3>大通老街:徽派建筑,店铺林立,承载着大通往日的繁华,诉说着悠远的记忆,在过去的年代长长的老街是多么的繁荣兴旺⛪🏨👲</h3> <h3>家富商店,我家老屋侧面,中间有条巷子是到铁板州(永平村)渡船口。我家后门紧挨长江,记得弟弟很小的时候不懂事,向江边倒垃圾连人带畚箕垃圾掉到江里,幸好江边有捕鱼的渔民把他救起来了。</h3> <h3>迎江菜馆,也是老牌子了。隔壁是龙江楼饭店后改为大通镇福利部,主营餐饮宾馆。记得该单位有位瞎子叫“常友”,整天柱着拐棍满街乱跑,哪家小孩不听话,闹哭,大人就说:″常友来了″,"常友来了″,小孩子也就听话了,主要是哄吓孩子不闹不哭的一种方式,就像后来小孩子不听话就说“江苏老”来了。真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儿时记忆。</h3> <h3>大通佘先生题:"醉梦居"👍👍书法棒棒的!</h3> <h3>老街门面,徽派建筑。大通五,六十年代也有一万多人,约二千多户人家,家家房屋连房屋,防火是重点大事,过去用树木圈个大桶,里面装着水,四人或八人推着,哪里起火就往那里推,桶两边站着四个人用压水这老旧的办法,当时确实也起到不小的作用。</h3> <h3>百年老店:大通理发店,至今仍是保始原貌。</h3> <h3>大通百年老理发店:它安静地生存在古镇之中,没有现代的三色旋灯,靓丽的店面招牌,没有靓哥静女的理发张贴画,半高掛镜面台几下放着手工推剪老式剃须,采耳之类理发用品。一切从前,仿佛时光在这放慢了脚步,从末离开过。</h3> <h3>客人在理发,过去这个店是属于供销社代管的基层合作商店,属集体企业,体制改革后,由私人经营了。</h3> <h3>理发店陈师傅快到八十了还在理发,从学徒到现在都未离开他的工作岗位,他理发技术还是很不错的,我们小时就在这里理发,人多时还需耐心等待。陈师傅他家在新建乡住,每天都要往返十几公里风雨无阻坚持到现在👍👍</h3> <h3>师傅在磨刮胡刀。此理发店原来还有个姓徐的老师付,他家就在理发店隔壁住,同屋住的还有个外号叫“二萝卜”的,他个子很高,喜欢打蓝球,和我哥在铜中同学。姓徐的女儿和我是同学,在我12,3岁的时候她已18岁,好像那年她就结婚了,当时我不懂什么是结婚,可能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吧。</h3> <h3>老旧店面,每天开门店铺门边斜靠着一摞门板,大清早“嗄吱”一声,里面有人抽出门闩,用手紧抓门板往上顶,再把门板向里倾斜角度外往抽,一块一块地卸下来,再一块一地靠在店旁边,开始等待船来人往,下晚再把门板逐块按上的这种老式营业门面。</h3> <h3>永通茶馆,这是在上街头老共和街居委会对面。</h3> <h3>大通长街路宽道长,记得过去逢年过节都有舞龙灯,踩花娇,舞狮,秧歌舞,打腰鼓等习俗,热闹的不得了。小时候月月盼天天盼大年三十的到来,到时就有新衣新鞋穿,特别是有好吃的了,母亲三十晚烧的最好的一个菜,就这生腐烧肉还是分发给我们吃的,(生腐当时是凭票供应)还有那黑黑的山芋小糖果。时隔五十余年,回味过去。虽然那时的日子非常苦,也非常无优无虑自由自在地开心快乐!</h3> <h3>六十年代末期进入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商店门楼上还留着“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标语。</h3> <h3>大通小学二O一班欢送方来和老师工作调动合影:一九六五年,二月。(本人在右边靠后往前第二排第二个,当时还带过班级二道杠)每次看到这张老照片,久久不舍放弃,孩童时代,天真活泼,学友情深,思述万千……。想拉住流年,好好说声同学们再见!再见见!</h3> <h3>古玩石商店:门紧锁着,看来生意不好做。</h3> <h3>大通鱼行等杂货商店,现在街上的人很少,生意也很潇条。</h3> <h3>老街道上游客在闲逛。过去大通对防偷,防盗,防火独有妙法。每天夜晚都有四个人分上半夜,下半夜拿着自制的竹筒″敲梗″,一边走一边敲,一边叫:“小心火烛哎,火烛小心阿”,″注意小偷″,″注意扒手″提醒街民注意安全,起到安全防火防盗保护作用。尽管方法很落后,当时在那个年代大通的小偷,抢窃,杀人等犯罪还是很少,那时用这种保安的形势,确实起到对古镇老百姓生命和财产的保护。</h3> <h3>大通百货综合商店,只开半边门,与过去相比就差多了。</h3> <h3>游人闲逛老街:过去大通商业非常旺盛,在六,七十年代铜陵县八大公司都坐落在大通,即:土产公司,盐业公司,水产公司,药材公司,石油公司,煤炭公司,百货公司,木材公司。还有合作商店二十余家及众多私人小商贩等,那时的大通是很繁荣的,无商不旺吧。</h3> <h3>老胜利街:我们家六十年代曾在住过,大通过去几乎每年都要涨洪水,水一上来整个街道全淹了,商店关门,街民投靠亲友的,也有搬到天主堂山上高处住,我家幸好在由粮站安排在高一点空闲仓库住宿,苦稻仓堆满就不行了。大水上街大部分人家都把门面板卸下来搭起人走的路,用木板搭床,大水一过恢复原来。最大的水灾听老人们说发生在一九五四年,淹死不少人,也有不少人背景离乡,发洪水对大通来言是灾难性的破坏,好像八三年八九年水位也很高。三峡建好后,大通就好多了。</h3> <h3>老街深巷静悠悠,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我很自觉地把作业完成,然后和小伙伴"躲老猫",也就是捉迷藏,喜欢在这样巷道内东奔西跑。有时玩斗鸡,滚铁环,剪刀石头布,跳绳子,香烟盒拆成三角包等,用竹筒制作打水枪。天真的我们经常玩到天黑直到累为止,有时还是母亲把我叫回去的😂😂。过去不像现在小孩玩的东西多,那时没什么玩的,觉得这样也就挺好了。</h3> <h3>开元老籽麻糖商店,此店就在我三伯父家隔壁,好像在面条坊工作姓吴的就住此屋。</h3> <h3>老屋紧锁,联想我对儿时的郁感,因为我们上放学都要带上开门的锁匙,父母整天去干事晚上才能回来,有时中午我和弟弟都没饭吃,没人烧呀。</h3> <h3>通往和悦州的老渡口,去多年末去的和悦州,看看老街遗址。少时记忆每次过江5分钱,八,九十年代需要1元钱,现在政府惠民政策可免费乘船往返一河两岸了,极大地方便了菜农生产,生活及前去和悦州观光的游客。古渡口边原来有一坐尼姑庵,有石本释女尼姑主持,庙也不小,记得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们这些不懂事的红小兵听说庙的墙内有金子,我们就敲墙取金,一无所获。文革中就是用方式来破“四旧”取而代之的立“四新”。当时庵内还有二名年纪很小的尼姑,估计也是穷人家的孩子日子不得好过来到尼姑庵的。后来庙巳被折除迁移到长龙山重建了尼姑庵,任由石本释把持庵庙直至她生命结束。</h3> <h3>去曾经的“小上海”和悦州老街遗址参观游览时留影。</h3> <h3>在和悦州清字巷老街遗址参观游览:!看此情此景非常挽昔,曾经“小上海”,仅剩断墙残壁。曾经有着十多万人口的小街,灯红洒绿的街井,绅士商人的天堂,店铺林立,喧闹的街市,一度繁华就此落泊了,这是一个时代的曾经……。老街现成遗址,启示后人,不忘历史!让曾经的辉煌永远铭刻在那鹊江边上。</h3> <h3>街头老人在掂菜,过着清闲宁静的日子,大通很适合人居的地方,依山伴水,无工业污染,纯商业集镇。</h3> <h3>老砖,老房,深巷。记起我记事时那个年代还是用煤油灯,蜡烛,到六十年代后期才通上电。</h3> <h3>夏洪兴老称行,王小英理发店。门店清闲,静待客人的到来。</h3> <h3>夏洪兴秤行。过去大通镇有家五金厂,制作秤和五金产品,五金厂对面是麻绳社,老鞋厂,竹器社等单位。</h3> <h3>夏师傅是湖北孝感人,从爷爷辈迁移大通,已有三代,他一直传承祖业,已是百年老店了,现在也成为大通一张旅游名片,人们来大通旅游都前去秤行看看并拍照留念。</h3> <h3>制作的杆秤,盘称,现在都用电子秤,这样的秤是很少见到了。</h3> <h3>夏师傅在认真地制作老秤,制秤的手艺远近闻名。</h3> <h3>这里曾经是铜陵县大通渔业人民公社。大通有着丰富的长江鱼资源,渔民生活主要来源是靠捕鱼过日子,那时鱼多不好卖,为了解决卖鱼难的问题,水产公司就将鱼民捕捞的鱼进行收购,然后进行销售,在卖不掉的情况下,水产公司就摊卖给街道居民,每人1O斤,O,90/斤,若不买就扣居民供应粮,我们家人多啊哪吃的掉,为了免扣供应粮,只有买,然后俺的俺晒的晒。那时江鱼实在是多,我的父亲曾在青铜河边用鱼网挷筝,什么江篇鱼,小黄鲳鱼等,螃蟹,江虾特别多,可以说大通是名付其实的鱼之乡。</h3> <h3>街民在杀鱼:大通吃鱼很方便,古镇紧靠长江边,都是正宗的野生江鱼,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h3> <h3>这是大通出鱼的季节:家家户户都晒些干鱼。做法,先将鱼洗干淨,用些盐,生姜蒜子,也可以放些红辣椒,香油,放在鱼身上待两天后凉晒,最好用网罩防止苍蝇叮,制作出有小鱼,块鱼,大鱼,味道很美。在大街上摆晒起来,也给古镇大通呈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h3> <h3>龙舟船:大通过去习俗划龙舟,每到端午节有关单位组织一条龙船,有黄龙,青龙,乌龙等等,还有彩龙。彩龙肋兴,人还吊在竹杠下水做戏,彩船前后有做丑角的老人,船头丑角老人拿着俌扇左右摇摆,船后丑角老人口含长长的烟袋前后晃动。船的中间是彩房,里面有才子佳人,小姐,官人等在演戏,好热闹的场景。龙舟竟赛船当时最历害是大通渔业公社的乌龙,永平村,搬运站也挺强,一河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九八六年举办过省级比赛,原省人大主任孟付林参加了观看。二0一七年又举行过全国城市邀请赛,有些友好城市也参加了。现摆龙船的地方原是大通镇政府所在地,对面是老新华书店,相隔一条路过去就是我三伯父母家,二位老人住在楼上,他家子女都在市里工作了,我三伯父在大通窑货商店上班,三伯父母人好,慈祥善良,有时我们没吃的,就去他家弄点好吃的,二老早巳离开我们,很想念他们。住在楼下的是老同学钟东平,陈帮青家。</h3> <h3>山里竹货小卖店:此处边上过去是大通医院,好象房子也是挺古老的,是外国建筑。在医院上面有二栋日本式的老房孑,记得钱让清老师在那住过。</h3> <h3>古井,龙泉井:据记载巳有三百多年历史,古井承载着大通古镇岁月的芲桑,向世人诉说着悠远的记忆……。每天上学都曾路过,我们学校教室就在山上,龙泉古井后面靠山边上住的是我的同学高五八家。</h3> <h3>澜溪老街牌。</h3> <h3>大通澜溪老街:有共和街居委会,称呼为上街头,胜利街居委会,称呼为下街头,从原新华书店,老大通镇政府为界。</h3> <h3>老街景区休息处,往前面是原大通俱乐部,靠祠堂湖边,(现在俱乐部是新建的,原来是空广场)在那里看过戏和电影,记得我的姐姐林国珍在老俱乐部还参加演出过黄梅戏“夺印”,剧情主要反映过去土地革命时期的场景。</h3> <h3>长长的街道人们举行庆祝节日活动,据说在很多古镇当中,大通古镇街道宽度为最宽。</h3> <h3>老街徽派建筑,街道两则二层小楼,楼上住人,楼下开店。</h3> <h3>安静的老街:没有喧哗,没有吆喝,安静祥和,古镇继寻着它往日宁静悠闲地商业味道。</h3> <h3>渡船停靠在大通岸边:渡船驳载两岸人民多少情怀!一河两岸人们上下班的交通主线,和悦,永平两村及和悦街道居民生产生活必经要道。过去船只能坐人,现在有汽车轮渡了,更方便了两岸街民。</h3> <h3>渡船驶向和悦州,承载着和悦州街道居民及永平,铁板州两村菜农往返大通。</h3> <h3>游人们在街上往老桥口逛逛,踏在那老街方块九华山花麻石板路上,麻石记载大通人的甜酸苦辣,麻石已被人们踏平,但记忆的痕迹永存,心怀沉重心情目思着老镇的曾经……。</h3> <h3>青通河边,夕阳西下,鹊江青通河交汇处。大同圩河南嘴上的灯塔默默无闻地为南来北往的船只护航。小时候我就在青通河这边和同年人在这遍沙滩上玩,在河边将衣服脱光洗冷水澡,我不知不觉地也学会了游泳,后来,我胆子大了从大通这边下水游到对岸和悦州。小时候是天真无虑的。大通出鱼,鱼多,家家都晒了不少鱼,记得我少时和小伙伴们在沙堆上挖个洞,用木棍搭起沙洞,再来把废旧书本撕下来,然后偷别人家晒的干鱼烧烧吃,味道美极了,那时我们也真调皮哦😂😂</h3> <h3>这里是通往老桥口,大士阁,老镇,董店镇板桥,陈冲,蟠龙,西龙村必经小路,过去大部分农民都从此把山货及农产品挑到大通来卖,再买些日用品回去,最远的要往返几十公里。</h3> <h3>澜溪古桥(老桥口)系明初大通本地名门望族余家出资,从青阳运来九华红长石条几十船,于永乐二年(即公元143O年)建成使用,史上虽经战火多次毁坏,但屡被大通乡绅修复,保存至今已6OO余年。因桥旁即是青通河上童埠至大通的繁华古渡口,大通人几度因桥边有缺口,曾一度称呼为“老缺口”之说。至今任称呼为老桥口。</h3> <h3>渔船停靠在青铜河边,对面是河南嘴,这边是老桥口岸边。</h3> <h3>大通老桥口(重新修建)——青通河边。</h3> <h3>老桥口边的青通河,渔民船只停靠在岸边,对面就是池州市的梅龙镇大同圩。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在二O一班,班主任是方来和老师,后来由尹本华,陈容贤老师当班主任。我们班还组织过十几个同学去过大同圩驻地部队,为驻军慰问演出,跳的是″海军舞″,海军帽子是纸壳做的,海军衫是画的还是怎么的记不得了,😂😂美好的回忆蛮有意思的,想想那时真是开心快乐!</h3> <h3>远景大通:古驿长江集镇,美丽的古镇,有“小上海”之称。她是生我养我故土,也是我少儿时代梦开始的地方,更是我迈向社会的起点。我热爱我的家乡……!可是老天还是捉弄我们这些脆弱的群体,在那个重政治环境下很难逃脱命运的不公。六十年代末期全国掀起“上山下乡”运功,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浪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家也跟潮了。情不自尽地离开心爱的家乡,当时我巳15岁,大通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家园,难忘的故土。下到农村去,去它乡谋生,它乡在何方?古镇为什么不能给我们一点谋生之地呢?那时的社会给我带来了不知的阴影,在那个只讲政治不顾民生的年代……!我不想离开大通,我想读书,想和同学们在一起,可是不能舍我愿啊。当时居委会在大力宣传,做各家各户思想工作。哥哥是下放知青,母亲不舍哥哥一人下乡,再说我们家经济上又很困难,父亲工资又少,根本养不活我们几口,家里经济的压力大,再说父母识字很少,也考虑不到前后事,想想去不乡谋生日子会不会好过些,然后父母就盲然地接受了居委会意见。那时我小不懂亊,也不知一二,我在想那时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并没讲说居民“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是不是不讲真话,拿着居民下放冲任务,其实下放居民都是政治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据了解大通一河两岸有二,三百户人家下放农村。去农村干什么一切不知,农村生活会好些吗?我很迷茫……。这是我们最幸酸一段历史,给我们整个家庭带来了俱大的伤害,是政治社会牺牲了我们,耽误了我年少的青春……。时间巳过半个世纪,天云变幻,而如今我们没有倒下💪,历经风雨的洗礼和年代的磨练,风雨过后必有彩虹!尽管儿时经历了苦和泪,以及带来的伤害,也忘不了对古镇老家的所见所闻与眷恋,毕竟它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更抹不去我对故乡的崇敬和思念……。记住乡愁!忆往昔,重芳华,开心快乐每一天😃,直到天际!</h3> <h3>走出大通老桥向南约二公里就到了大士阁,大士阁门前出口右拐就是铜陵——池州公路铜贵大桥,交通比较方便,水陆畅通大士阁。</h3> <h3>大通大士阁是通往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头天门:据老人们讲解放前有香港的广州的渐江的上海等外地香客从各地坐船到大通敬香,再从大士阁前往九华山拜佛。由于时间的年轮此地早巳荒废,大通镇后来利用老庙旧屋在此地开办了粉丝加工厂,时间不长也倒闭了,房子巳成废虛,荒草丛生,到了九十年代经各地香客们捐款重新建造了大士阁,要想恢复历史上大士阁鼎盛时代,那还不是一两下的事,不管怎讲现在恢复的大士阁,给各地香客又提供了烧香拜佛新的场所。</h3> <h3>大士阁:坐落在大通镇光荣村光荣湖边。</h3> <h3>大士阁山门,金地藏殿。</h3> <h3>大士阁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h3> <h3>大士阁坐佛,站佛。</h3> <h3>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佛钟。</h3> <h3>庙內木鱼,佛鼓。</h3> <h3>度一初若厄,大士阁书院。</h3> <h3>从老街途经光荣村河堤大埂通往大士阁,这是香客捐建的石牌坊。</h3> <h3>大通祠堂河:对面楼房是原大通医院,现改为河南嘴社区了,靠右边是蛤螟宕,我岳父岳母家在那住过,原向阳中学就在那边的小山上。</h3> <h3>大通祠堂河,回忆小时我在河里还摸田螺丝,蛤蟆壳,回家烧烧吃,味道极鲜,也挺有意思的。</h3> <h3>祠堂湖望景台,新设的景点,在景台上一览祠堂湖风景。</h3> <h3>古镇大通:西对鹊江,东靠长龙山,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小镇,“小上海”之称,乃大通百姓福地!多少记忆与回牟,情感犹然而升,这里是我生命的起点,童少年生活过的地方。忆古镇沧桑,抒浓浓乡愁!我的大通心,难忘故土情,想小时老家历程,更对古镇大通和我的老家感到骄傲。忆少时感慨万千……。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已在看下山的风景,有亲情,友情,内心💗平静地对未来的期待,感恩生活——!</h3> <h3>后语:年代巳久,知识浅薄,文化有限,图文不足之处请大家阅后给予指导帮助,诚谢!🙏摄影撰文:🐑老山羊</h3> <h3>姐姐阅后寄语……。</h3> <h3>因本人文化浅薄,记忆有限,望阅后见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