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h3><h3> “字是敲门砖”“是脸面”…老爸的教海,以至于我从小就认为:没得一手好字,长大了的江湖没法混。</h3><h3> 老爸字儿很棒。随便几笔,叱咤机关,赞扬一片。人们都夸他的字漂亮,飘逸,有功力。他只淡淡的说: 实际我只练过18天的“灵飞经”。我至今不懂“灵飞经“为莫子东西。应该是类似“葵花宝典”之类的练字秘籍。</h3><h3> 我们从小住校,周末或寒暑假回家,老爸总要给我们讲讲字,教我们练练字。铺着报纸,蹲在地下:提笔悬腕,横平竖直,藏锋收笔…。屋里弥漫着浓浓的墨汁味,文化人管那叫墨香,我闻不出来有什么香味?写完后,一个个拿给他批改。他在字上划米字格,分析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笔画到位不到位。结构扎的稳不稳…。这时候,兄弟姐妹中,字儿写得好的往前凑,受表扬;字写的难看的往后躲,遭训斥,挨巴掌。我字儿写的不好,听也听不大懂,总是想躲得越远越好。又不敢,唯唯诺诺站在最后。</h3><h3> 依字排行,老爸肯定是老大,排在第二应该是老五毛毛的毛笔字和大姐小俊的钢笔字。毛毛十二岁陪父亲蹲了两、三年牛栅,没事干,就练字,得了真传。大姐的字是小学就写得好。紧跟着应该是大哥园的字,毛笔,钢笔,比较均衡,下了功夫,擅隶书。家里共7人,我排第七。即使加上媳妇女婿,依然应该是未位。有辱“墨”香门第。</h3><h3> 我至今年岁60有6,字依旧写的很狗爬,愧对老爸从小的培养与训练。其实生长在那样的家庭环璄,我岂能不知“脸”和“砖”的重要性。年轻时背地里没少偷练,练字用的旧报纸怎么说也有几千张。时间用了,劲也使了,字还那样。现在想来,娘胎里带来的基因就差这一窍,别人一横一竖,二三十遍就找出写的好看的窍道,我写1万遍,还是照猫画虎,不得要领。练了几年,不顶老爸练十几天。</h3><h3> 大学毕业后分在陕西重型机械厂设计科搞机械设计。带我的师傅贺守长是一个50年代的大学生。他站在我身后,看着我在图板上画图说:“你的仿宋体写得太难看,要加紧练啊,我们今后要靠这个吃饭的” 。我头也不回,很扯淡的说:“谁规定说学这个专业,就非得靠这个吃饭?”其实那时,我在练字这个问题上已经伤心了,放弃了!(包括我制的图,也不咋滴)。很快就调离了那个岗位。</h3><h3></h3><h3> 今天,字写得好不好,已经没有当年那么重要了。老妈一辈子低调,自卑。“字不如人”是原因之一,我亲眼看见她苦练了一辈子。其实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敲门砖有几万种,“字”只是其中一种。娘胎里的“基因“决定了你的“擅长”。没有必要在自己的短项上跟别人死缠烂打。“功夫深,铁棒针“是瞎扯,误导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因擅长,性格特点,扬长避短,方能事半功倍。选错了行,没找准位置,一辈子都要仰“人”鼻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