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5月29日,清晨6点的拉萨,还是夜色朦胧之中,我们来到扎基寺。</h3><h3>扎基寺位于拉萨市北郊的扎基路上,是全西藏唯一的一座财神庙,寺庙虽小,但香火十分鼎盛。</h3> <p>扎基寺的财神特别嗜酒,朝拜时候在寺庙门口的小店里面买上一瓶白酒、几捆艾草松叶,再带上一桶酥油。</p> <h3>扎基拉姆像位于寺庙主殿内的一个佛龛之中。手持酒瓶、哈达的人在扎基拉姆像前排出了好几米远。佛龛前,一名僧人打开信徒们递上的酒瓶,把白酒倒进酒缸,人影重重叠叠晃动着,酒香阵阵扑来弥漫在庙宇的每一个角落。</h3><h3>供奉完毕,清晨朝阳初显,扎基寺的楼顶一派祥瑞。</h3> <h3>清晨的朝拜,我们没有打扰领队小马,打出租车来回,藏地的出租车彰显民族特色,内饰毛织物色彩和图案很讲究,明快和谐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藏族司机师傅沉默少语,一路播放藏语DJ歌曲震耳欲聋,汉语沟通艰难又少,却也安全到达目的地。</h3> <h3>上午10点,日光城的阳光毫不吝啬的洒在每个人的身上,参拜布达拉宫开始了。</h3> <h3>布达拉宫 ,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h3><h3>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这就是布达拉宫。</h3> <h3>这是真正具有藏族建筑艺术杰出代表的宫堡式建筑群。有幸进入布达拉宫内部的藏民,都将这当作一次生命的犒赏和恩赐,很多游客也不例外。 </h3><h3> 进布达拉宫之前,导游给我们每人对应名字的预约票,凭票可以过两次安检,到第三次安检前用这张票换成正式票,进入白宫和红宫里面参观。进去后的第一次安检凡是有外套的都要脱掉,比机场的安检都要严格。 提醒自由行游客:提前3天左右买票,拿到预约票之后一定要好好读后面的说明,有严格进入时间说明,误了时间是绝对进不去的。布达拉宫有3处检票口,划分为3处不同的区域,所有检票口都是单行道,整个游览前门进后门出,所以当你过了一个检票口就不能走回头路了。 </h3> <h3>走进布达拉宫,一路鲜花盛开,在这雪域高原,是如此的娇艳。</h3> <h3>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看似13层,实际9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br></h3><h3><br></h3> <h3>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h3><h3><br></h3> <h3>白宫<br></h3><h3>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高七层。位于第四层中央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17平方米,这里是达赖喇嘛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第五、六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七层两套达赖拉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h3> <h3>爬台阶,好在都是缓坡,走走停停,呼哧带喘,高反还是有,感觉憋气,千八百级的台阶还是坚持爬上去了。 </h3> <h3>白宫东大门 - 圆满汇集道 "平措堆朗大门"</h3> <h3>红宫为宗教之地,白宫就是政务之所。而白宫最主要的便是东日光殿和西日光殿。东日光殿由十三世达赖喇嘛于1922年新建,而西日光殿是五世达赖喇嘛于1645年重修布达拉宫时所修建,现今不对外开放。<br></h3> <h3>东有寂圆满大殿,殿内耸立44根大柱子,面积达717平方米。殿内梁柱、斗拱上雕刻图案极其精美。宝座上方有1867年同治皇帝所赐的“振锡绥疆”金字匾文。</h3><h3>东大殿建于1645年,这里是后世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政治和宗教活动的地方,殿内保存着清朝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喇恒喇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h3> <h3>东日光殿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晚年扩建的起居室,正门左右悬挂着两个“虎皮权利棒”,象征着权利和威严。</h3> <h3>东日光殿内的长寿殊胜宫,是达赖喇嘛平日学习经文及日常起居的地方。北面供有长寿三尊佛像,其內部为达赖的卧室。</h3> <h3>永固福德宫,是达赖喇嘛会见贵宾的地方,即是现在的贵宾室。</h3> <h3>西日光殿“福地妙旋宫”,此殿系达赖喇嘛每日上朝的殿堂,是会见大臣的地方。殿堂内设有达赖喇嘛的宝座和全套法器,这里的辉煌布置,堪比中原皇帝上朝的宫殿。</h3><h3>西日光殿由朝拜殿、经堂、修法室、护法神殿、卧室、厨房组成,除达赖的活动区域外,尚有侍卫官、僧俗官的办公、茶座等功用。</h3> <h3>布达拉宫的核心建筑——红宫</h3><h3>红宫作为宗教之地,奇珍异宝必定数不胜数。而坐落在红宫六层的黎玛拉康——合金佛像殿,则被人们称为无价之宝。殿内藏有3700多尊佛像、佛塔。</h3><h3>这些珍宝全部用多种合金炼制而成,因此就有了世间绝无仅有的红、黄、绿、白、紫色合金色。作品多出自印度、尼泊尔,也有西藏本土炼制,堪称佛像和佛塔的精品荟萃。</h3> <h3>西有寂圆满大殿</h3><h3>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面积725平方米,屋顶由44根巨柱支撑,四周又各有一间殿堂,是红宫乃至整个布达拉宫里最大的殿堂。</h3><h3>殿内的大型锦绣幔帐一对,分别绣有宗喀巴和五世达赖像,被称为稀世珍宝,每当达赖坐床和亲政大典时,总要将它悬于大殿显要处,更添隆重庄严的气氛。据传,康熙帝为了纺织这对幔帐,专门建造厂房,耗时一年才织成,并派专使赐于西藏地方政府。红宫内的经堂称不灭俱乐殿,又称极乐世界,四周沿墙供奉一千尊无量寿佛。</h3><h3>大殿自五世达赖喇嘛以来,一直是历代达赖举行宗教大典、重要法事活动的场所。殿内设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宝座,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h3> <h3>布达拉宫內珍藏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及瓷器、金银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7万多件文物,典籍6万余函卷,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h3> <h3>桑旺堆巴坛城</h3> <h3>德却坛城</h3><h3>坛城殿是红宫著名的殿堂之一。"坛城"这样的城堡不可思议,是密宗修练者大成者方可达致的最高境界,根据各人修持不同的本尊而看见、进入不同的坛城,用于供奉。</h3> <h3>胜乐金刚本尊坛城</h3> <h3>圣观音殿是布达拉宫最早期的建筑物之一,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是布达拉宫主供殿和心脏部位。它的下面是法王洞,这两处建筑也是松赞干布所建的布达拉宫唯一留存下来的两个殿堂,具有其他殿堂无法比拟的历史、文物价值。</h3><h3>圣观音殿门上方悬挂着19世纪后期,清朝同治皇帝御书的“福田妙果”匾额。匾额用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特别是汉文四个大字苍劲有力。</h3> <h3>乾隆皇帝像和皇帝万岁牌位</h3> <h3>银质千手千眼观世音像</h3><h3>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由七世达赖喇嘛所建。这是红宫中一座重要的佛殿,许多重大活动都在此殿举行。如“金瓶掣签”活动就曾在此进行过。</h3><h3>现供有清乾隆皇帝画象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h3> <h3>长寿乐集殿设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喜措的宝座,沿墙的佛龛中供奉着千尊无量寿佛像,殿内还供奉“挨革则底”护法神和宗喀巴塑像等2000余尊佛像。</h3> <h3>红宫内环绕正殿共有八大祭堂,安放着历代达赖喇嘛遗体的灵塔。</h3><h3>从五世到十三世达赖喇嘛,除了被革除教职的六世外,其余八位都建造了的灵塔。所有灵塔都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显得金碧辉煌。其中以五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奢华。</h3> <h3>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灵塔殿是布达拉宫内最大、最华丽的一座灵殿。灵塔内藏有五世达赖喇嘛的肉身,是按照古代苯教丧葬习俗和佛教塔藏仪轨相结合而合藏的。</h3><h3>据记载: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相比,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的灵塔胜在黄金数量,共用去119082两黄金(约3721公斤),花费白银104万两,塔上镶有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18677颗,显得辉煌眩目,华丽壮美,被誉为“世界第一饰”一点也不过分。 而最引人注目、弥足珍贵的便是大象脑髓中生成了明珠,在大殿昏暗的灯光下,光泽尽现。</h3> <h3>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挫的灵塔殿</h3><h3>位于红宫最西和最后。它是布达拉宫迄今为止的最后一座建筑。殿堂3层,灵塔高14米。金箔所用黄金竟达590公斤。珠玉宝石遍缀塔身。各种宝石的价格相当于黄金的10倍以上,为8座灵塔中价值最高的一座。</h3> <h3>殊胜僧院,殊胜僧院创建于二世达赖喇嘛时期,五世达赖喇嘛时发展成随修僧院。</h3> <h3>持明殿(仁僧拉康)<br></h3><h3>殿内主要供奉的是2.3米高的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银铸塑像,法座上装饰着木雕孔雀、狮子、神马、大象等,雕工精湛。大师身旁为藏妃卡卓益西措杰等女神像。</h3><h3>莲花生塑像的东侧,还排列着8尊莲花生传承祖师塑像.西侧则分别是8尊莲花生化身塑像。此殿内的佛像个个都很高大,形象生动、逼真,置身其间,四周万籁俱寂,仿佛处在一个无声的法力无边的神像世界。殿内还有8座银铸善逝佛塔及第司时期书写的金汁《甘珠尔》、银汁《甘珠尔》等。</h3> <h3>莲花生大士</h3> <h3>菩提道次第殿(朗仁拉康)<br></h3><h3>殿内供奉汉银打制高2米的藏传佛教祖师宗喀巴座像,其左边为文殊等深观派诸佛,右边为弥勒佛等广行派诸佛,前面为大小不等的宝塔。</h3><h3><br></h3> <h3>无量寿佛殿</h3><h3>铜质镀金九尊无量寿佛像,21尊度母像。1783年由策墨林.阿旺楚臣建造。</h3> <h3><h3>响铜殿</h3><h3>因内部供奉的佛像皆为响铜铸造而得名。殿内供有释迦牟尼像、无量光佛像等约3000余尊,其中大明宣德和永乐年间内地制造的塑像达上百尊,可称世间各类响铜像之集大成。</h3><h3>响铜是一种合金,据说其工艺现已在印度和西藏等地失传。黄金有价,而响铜无价,所以响铜的价值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它们是布达拉宫比黄金价值更高的珍宝。</h3></h3> <h3>法王洞</h3><h3>弥勒菩萨像,为寝宫甘丹平措内主要所依。1800年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建造。</h3> <h3>以下展示布达拉宫部分珍品</h3> <h3>檀香木质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像</h3> <h3>石质观世音菩萨像及其随从雕像,系印度工艺。</h3> <h3>檀香木质九面独雄大威德金刚像</h3> <h3>无量寿佛</h3> <h3>聚莲喜金刚,内有喜金刚八尊,八瓣莲花上雕有精美的本尊像和花纹。</h3> <h3>红宫兴建时,出现吉祥天母在宫殿四周刮起吹翻帐篷的黑旋风,以示祥和。</h3> <h3>忿怒不动明王(宋代——缂丝),其为阿底峡尊者所修本尊,又是噶当派四主神之一。</h3> <h3>喜金刚(明代——织锦),为密宗无上部本尊,其上方为金刚持佛和噶玛巴上师,下方为依怙摩诃嘎拉神和天母等所围绕,14世纪作品。</h3> <h3>独雄大威德金刚(明代——金丝织),为密宗无上部本尊,为宗喀巴大师所修特殊本尊,14世纪作品。</h3> <h3>释迦牟尼佛(清代——金汁画)</h3> <h3>萨迦.贡嘎宁布(清代——布画)</h3> <h3>红宫上的金顶</h3><h3>金顶群位于红宫之上,海拔3750米。整座布达拉宫总共有6座达赖喇嘛灵塔金顶,加上布达拉宫主供佛殿金顶,便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布达拉宫金顶群。</h3><h3>上饰祥麟法轮、八瑞相、七政宝等饰物,加上造型各异的金顶、胜利幢、毛耋、宝瓶等装饰物,充分表现了整个建筑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h3> <h3>有人说,对布达拉宫的价值,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而对布达拉宫的朝圣或参观,三次、五次、八次、十次都不多,因为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都会得到令人惊喜的收获。</h3> <h3>下午3点,朝拜继续——大昭寺</h3> <h3>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信众蜂涌至大昭寺瞻仰、供养这尊佛像,他们献上哈达、珍宝、各种食物花果,往长明灯里添加酥油,用金粉重刷释迦牟尼的面部乃至全身;更多的人在寺院门前五体投地行大礼拜,千百年来,这里粗糙的石板已经被朝拜者的身体摩擦得光滑圆润如玉;还有人点燃千百盏酥油灯;或者围绕大昭寺一圈圈地转经。</h3><h3><br></h3> <h3>大昭寺,藏语为“觉康”,又名“祖拉康”,是藏传佛教信徒朝圣的终点,在他们的心中,大昭寺之神圣,并不逊于布达拉宫。不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在藏传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来说,大昭寺都是名符其实的藏传佛教圣地和中心,在藏传佛教史上拥有极其崇高而圣洁的地位。</h3><h3>大昭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是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安放其王妃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家乡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而建,公元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大昭寺宏扬佛法,举行传昭大法会,从而奠定了其在藏传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公元八世纪,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时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供奉于大昭寺内,成为大昭寺的镇寺之宝,是游客及朝圣者必不可错过的看点之一。此外,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为难得的艺术珍品。</h3> <h3>转经道</h3><h3>拉萨有“内、中、外”三条转经道,都是围绕着大昭寺为中心而进行。其中,沿寺内千佛殿绕觉康大殿一圈为内转,称“囊廓”;沿大昭寺外围一圈为中转,称“八廓”;围绕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和大昭寺一圈为外传,称“林廓”。</h3><h3><br></h3> <h3>“觉沃仁波切”,意为“至尊怙主”。他是大昭寺的主供佛,雪域藏土第一守护者,其地位之高、尊荣之重,如前所述,岁月悠悠,时代变换,然而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的长明酥油灯,一直闪闪发光、长明不熄。</h3> <h3>康·格桑益西老师在其著作《藏族美术史》中,如此描述这尊佛像:</h3><h3>五官轮廓线条异常分明,特别是直鼻梁、高眉弓、深眼窝的造型,具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特色。头和肉髻螺旋式头发,即佛教造像量度经中之佛陀的32种妙相之一“旋发绀青”;两耳垂肩,面相丰满;额广眉长,眼鼓,眼帘低垂,嘴角上翘,带有一丝古风式的微笑;肩宽胸平。神情威严、雄健,气势不凡,身穿贴身右袒式或通肩赤布僧衣,有着密集的装饰性衣纹,薄衣透体,故称湿衣佛陀。整个造像比例协调,法相端正,有栩栩如生之感。</h3> <h3>12岁等身像进藏之后,留下的唐代原莲花底座,现存西安广仁寺</h3> <h3>经杆:这5个大经杆分别位于八廓街的东北、东南、西南方以及大昭寺前方的左右侧。据大昭寺僧人尼玛次仁介绍,这几根大经杆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根经杆是为纪念先辈而立,都有对应的典故。</h3> <h3></h3><h3>相传西藏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如不及时镇住,魔女苏醒之日,西藏将永远沉于大海,欲镇罗刹女,首先要把魔女的心脏镇住。欲镇其心须将“卧唐措”填湖建寺,并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建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大昭寺由此而来。</h3><h3>大昭寺前终日青烟徐徐,藏香长燃,也许是一种传承,就像藏族人对神的虔诚那样纯净,和内陆的众多寺庙不同,大昭寺只有信仰,没有商业,最干净的藏传佛教。这里是朝拜者的天堂,是藏民们灵魂的寄托,信仰的归宿。一次次长叩,伸展肢体,仿佛每一次都得到了神灵的洗礼。 </h3> <h3>磕大头</h3> <h3>主要建筑</h3><h3>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h3><h3>弥勒佛殿</h3><h3>佛殿的主尊是一尊小而精致的弥勒佛像,过去每年传召大法会期间都要抬着这尊佛像沿八廓街转经游行。一文殊菩萨像和观音菩萨像分立于这尊佛像的左右两侧,而这两尊菩萨像旁又分别是一尊跏趺的度母像。此外,墙边的四尊愤怒相的护法神是守护这座佛殿的。门的右边是多闻天王(四大天之一),左边是财神詹巴拉。祭坛上是一尊跏趺的杰瓦布姆喇嘛像,他曾在拉萨修建了堰坝,从而使拉萨免遭洪灾的侵袭。进门时如果仔细看佛堂的左下角落,就会看到一只小的石山羊。这就是传说中的背土填卧塘湖的圣羊。</h3><h3>观音菩萨殿</h3><h3>佛殿主尊是骑在一头狮子上的小的观音菩萨像(左边第一尊)而非那尊大的无量光佛,其余五尊菩萨像均为观音菩萨的不同化身,在这座佛堂与通往楼上的楼梯之间的墙上是一截顶上有个洞的柱子。许多朝圣者把耳朵紧凑在这个嗣边期望能听到鸭子拍打翅膀的声音。相传,这只鸭子存括在大昭寺的卧塘湖底。</h3><h3>祖孙三法王殿<br></h3><h3>佛殿主尊是藏王松赞干布,左边是藏王赤松德赞,右边是藏王赤祖德赞。这三位藏王执政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在他们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才得以传人吐蕃,并在此发展繁荣。他们是西藏历史上的三位法王,传统上将他们称为“祖孙三法王”。</h3><h3>度母殿</h3><h3>度母殿,佛堂供奉的是度母。殿正中的大佛像即是度母像,在她身后的玻璃柜中是她的主要化身“二十一度母”像。佛龛的右侧有六尊佛像,前三尊是被称为“师君三尊”的一组佛像,即寂护堪布,莲花生轨范师以及法王赤松德赞。另外三尊是“师徒三尊”,即宗喀巴大师及其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h3><h3>唐蕃会盟碑</h3><h3>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h3><h3>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h3><h3>解脱之门</h3><h3>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h3><h3>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h3><h3>这间佛殿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佛殿中央的主尊是宗喀巴,其余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分别位于宗喀巴像的左右两侧。宗喀巴年事渐高到偏远的山洞隐修时,这八大弟子曾陪伴在左右服侍他。宗喀巴在世时,曾由他的弟子出资制作了几尊他的塑像。据说,宗喀巴见到这尊像时,评价这尊像特别像自己。另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护法神阎罗神奇地制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后来的一位蒙占皇帝出资制作的。宗喀巴像后边左侧供奉着一排他的萨迦派老师的塑像。这座佛殿的楼梯下是通向下面的湖的一扇活板门。北京雍和宫法轮殿也供养着此大师。</h3><h3>神变塔<br></h3><h3>7世纪时,松赞干布将戒指抛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来确定大昭寺的寺址。这枚戒指落到卧塘湖里,于是从湖里升起了一座幻化的白塔,表明已找到了合适的寺址。在13世纪,萨迦班智达按照幻化的白塔的样子建了一座白塔,后来这座塔被毁坏了,主座是为了代替萨迦班智达所建的白塔而重建的。</h3><h3>八药师佛殿</h3><h3>主座小殿中供奉的是被尊为药神的八药师。生病时或为了祈求身体安康时,信徒们认为朝拜这间佛殿能够使他们祛病强身。</h3><h3>无量光佛殿</h3><h3>这座佛殿的入口处由两尊愤怒相的护法神镇守。左边是蓝色的金刚手菩萨,右边是红色的马头明王身相之一的措利麦瓦次嘎巴。在佛殿里,主尊无量光佛两侧是两尊小的愤怒相护法神,两侧的墙边分别供有四尊跏趺的佛像。这座佛殿有时又被叫做“业障之殿”。由于这座佛殿紧挨着释尊殿前,信徒们在这里祈祷能够排除他们朝拜释迦牟尼的障碍。</h3><h3> 莲花生佛堂</h3><h3>楼梯下的一个角落里供奉的是两尊莲花生塑像,右边是一尊藏王赤襁德赞像。在离开这间佛堂时,会见到左边墙上有一幅用铁栅栏围着的释迦牟尼像。据说,这里是九太菩萨以明相显现的地方。</h3><h3><br></h3><h3><br></h3> <h3>拜过大昭寺,一路向北,小昭寺出现眼前,院落不大,刚好喇嘛们在做火供,以藏民居多的信众们围绕四周。</h3> <h3>进入大殿,有师父们在为佛祖八岁等身像献哈达,我们有缘敬献上准备好的哈达,喜悦异常。</h3> <h3>小昭寺的转经道</h3> <h3>今天,游走于金碧辉煌的佛殿,灵塔,寝宫,回廊之间,灯光渺渺,窗帏低垂,酥油的味道四处弥漫,整个好象落入了一个晦暗古老的梦境,又不由自主地迷失在那些经书,佛像,壁画和遥远的传说中。眩目的宫墙层层叠叠高耸如云,蔚蓝天空,鎏金屋顶,黑色经幢,各种鲜艳庄严组合。</h3> <h3> 在西藏,信仰就像空气一般,无处不在。</h3><h3>它在桑烟缭绕的庙宇间,在木石之间,在人们的一举一动之间。</h3><h3>在拉萨,经常能见到一身尘土出现在街头的朝圣者。</h3><h3>为了避灾、治病、忏悔、朝佛。 这些朝圣者许下心愿,戴着护膝和护掌,从几千里外开始,三步一磕,沿着道路一直到拉萨。为什么朝圣者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做这样一件自讨苦吃的事情?</h3><h3> 和所有千百次想要放弃,却最终选择坚持的我们一样,理由仅仅是:因为值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