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今天我要写的是一次短暂的旅行但这段记忆却是绵长的回味,我不想写游记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段自我认知。<br> 在生活中当困难发生时,我们往往惶恐、纠结或不知所措,但随着岁月流逝再想起一切就像必须走过的路平常无奇,那些当时发生的苦涩和窘况只是和朋友相谈甚欢付之一笑的瞬间。<br> 2019年五一假期,我和朋友一行八人相约塔城-裕民-小白杨哨所-巴尔鲁克山四日游。一向没心没肺的我没做什么准备带着旅行的快乐出发了,车加满油,手机充满电,冲锋衣、徒步鞋、化妆包妥妥的安全感。那心情便是一路向北,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打着说走就走的旅行旗号,飞奔在高速公路上,心里偷笑,开启了第一次长途自驾,傍晚我拍下了这张照片。</b></h1> <h1><b> 夜宿裕民县,一夜听着窗外啪嗒啪嗒的雨声,心情有点低落,队友说:嗨,新疆的雨能怎样,大西北缺水,下点雨分分钟就干了。嗯,有道理,可以晚安了,睡。<br> 五月一日清晨,果然阳光明媚,奶茶包子过后--向小白杨哨所进发。<br> 1983年,诗人梁上泉来到新疆巴尔鲁克山无名高地塔斯堤哨所(今名小白杨哨所)采风,得知一位锡伯族士兵母亲送儿子白杨树苗以励志的故事,遂与士心一道谱写了这首歌曲。1984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歌唱家阎维文献唱了此歌,从而广泛流传开来。一首《小白杨》让这个普通的哨所名扬全国。杏花林与草地远道天际,红色故事在回忆中更远,五月的阳光似乎安静的睡着,绿草地和小白杨躺在它的身畔......沿途我们路过孙龙珍烈士陵园,这之前我从不知道她是谁,孙龙珍,女,1940年12月26日出生在江苏省泰县。生前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牧业一队二班军垦战士。1959年支边进疆。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奉命随部赴裕民县执行“代耕、待牧、代管”任务。1969年6月10日,为捍卫祖国领土,在参加抵御前苏军入侵的战斗中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同年,161团党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新疆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其“革命烈士”称号。1992年6月,孙龙珍生前所在的民办班被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军区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称号,并沿用至今。 怀着敬畏之心向她三鞠躬默默离开,岁月会像石子一样经过,但我的记忆里从此有了她。</b></h1> <h1><b> 午后,太阳逐渐被我们抛在身后,巴尔鲁克山对我展开笑脸,等待进山时路边的野花草地让小伙伴们按耐不住野营的心,解决一顿有仪式感的午餐就这里了,多说无益看图吧。当我们进入山路时,两边的风景禁锢了前进的步伐,黄的、粉的、紫的、白的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花花草草让大家不停地按下快门,据说巴尔鲁克草原有上千种野花竞相开放,山花烂漫时可谓“满月黄色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健硕的马群在绿毯上漫步,寻觅着什么又像是向我走来,扑进山野我们逐着它的脚步忘却了时间。</b></h1> <h1><b> 雨滴惊醒大自然梦中的脚步,开车继续前行目的地是比我们提前一天上山的四位队友,他们已在山顶安营扎寨。崎岖的山路沟沟壑壑,颠簸中不免心疼我的爱车,脑回路还没换挡倾盆大雨就洗刷了山路新高度,积水、打滑、乌云、光线限制了车轮。这时候什么心情,其实那一刻我满淡定的,出门在外怎能没有意外,何况我心里还装着朋友那句“新疆的雨,能下多大”,以至于后来我用这句话吐槽了他三天。前不着村后不着地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就地安营,大雨中看着他们支帐篷,我还蛮兴奋的,好玩。看着一件件户外用品像变戏法似得从背包里拿出来超大的雨伞、带挂钩的应急灯简直就是户外神器,灵巧的燃气炉......,开煮晚饭--无敌方便面,当队友拿出红酒和水晶杯我的脑子有一刻石化了,要不要这么讲究,大雨,漆黑、无网络瞬间都不是事。可以想象在平时荷包蛋香肠都拯救不了的方便面在那一刻敢与意大利面相媲美。</b></h1> <h1><b> 入夜,为了忘却自己在无人的野外,忘却帐篷外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大山,滔滔不绝的讲自己的故事,从不知道自己原来也是八婆一个。半夜被塔塔声吵醒,像脚步声,但我确定不是人的脚步,秉着呼吸一动不动,风还是雨?其实我最怕的是动物。按亮小神灯谁也没敢出帐篷,静待几分钟自我安慰说没事估计是马蹄声,好吧,马蹄,节约电池关灯。<br> 天亮后我试图在草地上找到马蹄印,没有,已不重要,五月二日。一上午雨大大小小停停下下似催眠曲,正好躲在车里补觉。午后雨彻底停了,推开车门眼前的一切,没有语言形容,感觉自己置身于童话世界,而且是油画般的。树枝上挂着一颗颗钻石般雨滴,草地的新绿在辽阔的梦中伸展,一条泥泞的车道蜿蜒到山间,小花在雨水的冲洗下低着脑袋湿漉漉的等待,山里安静的能听见心跳,突然山雀从林子里扑愣愣飞出来就落在我的车前,一切都亮晶晶的,我知道自己的嘴角在微微上扬,心在沉淀,美。</b></h1> <h1><b> 然而登顶与队友相聚才是终极目标,车是不能动了,背上食物徒步上山,第一次负重这么多东西走山路,我有点怀疑自己半途会不会趴下,毕竟不锻炼好多年,一种壮士断腕的勇气让我雄赳赳气昂昂的拍了张照片后踏上登顶的十公里山路,湿滑的路面走起来比我们想象的难度要大,歪歪斜斜相互搀扶,两脚泥不足以形容我们的狼狈,半山腰迷路时,我对着大山说:嗨,人一辈子总要什么都经历一下。没有网络,好在有步话机终于与山上的队友们联系上了,可惜他们在云上,我们在云下,只因我们在云间行走,这种云山雾绕的美景我已无暇欣赏,只想席地而坐,累。继续,依稀记得清晨看到他们的帐篷在雪山左面,就往左走,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呼喊声中看见他们的身影,那一刻的喜悦,对,就是大家心里所想的那样,见到亲人了,至此这个八人团终于聚齐了。</b></h1> <h1><b> 晚霞、雪山、远处的湖光,空中草原马儿欢腾.....<br>团聚的夜晚是美好的,大帐篷里可以坐近乎十个人,物品丰富水果、蔬菜、零食,还有热乎乎的火炉,大家围坐在一起,这时候什么最配,没错,美酒火锅相得益彰,走起,江湖一杯酒,天下皆朋友。我们不是天生的怀旧,也不是扔下眼前的一切,逃进大自然。我们认为可以拥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荒野让这种体验更充分,为了和更大的力量联结---《物外》我给大家诵读了这段,分享我们逃离钢筋混凝土为了什么,有些事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不会做了,大约是因为同一个想法,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一夜安睡。</b></h1> <h1><b> 五月三日,继续雨。时光有点无聊,做美食吧。看到大家带来的食材,我做了此生最混搭的汤面,洋葱、不削皮的土豆、辣椒.....当大家说特别美味的时候,我想起央视醇厚的男中音--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b></h1> <h1><b> 午后我开始担忧,计划是今天返回县城的,雨这样持续下明天如何下山,不能按时回去是我不能容忍的。大家计划的也是三天,食物、火、水都有些紧张,尤其是水,不过看到队长老萧用潇洒的笑容对我说:多好,终于有借口不回去上班了,这可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啊。听完我又有些释然,依然这样,与其与天气生气,不如想想雨停后如何下山,徒步走出大山?这个念头跳出来我吓了一跳,20多公里山路。不想了睡觉,钻进睡袋一副得过且过的状态。傍晚我被冻醒,帐篷外沙沙作响,北风呼呼地把帐篷吹得摇摇欲坠,我往外一看瞬间傻了,冰雹,强!</b></h1> <h1><b> 我跑进主帐烤火,用求救的眼神看着大家--我明天还能回去吗?想找个同盟,然,没有人理会我的眼神。我默默的和大家整理食物和水,把所有的纸、酒盒,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嗑过的瓜子皮都收集起来做引火用。用过的碗筷不能洗更不能扔,因为没有多余的,要重复用,怎么可能?想想我已两天没有洗脸,只用茶水刷了一次牙,其余的也就可能了,难道还能就着锅吃。我在心里默念:不要矫情,不要矫情。户外,旅行他们是行家我是菜鸟,不入乡随俗就是out了。</b></h1> <h1><b> 帐外有人喊了一声:下雪了。厉害,一天见证四季唯有大美新疆!出去一看上午还绿油油的山峦此刻变成了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三个90后在雪地上各种撒欢摆拍,兴奋的像孩子,可不就是孩子,我不由得感叹,人老不是慢慢的变老,是一瞬间,我在担忧食物和天气还有下山的困难,他们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堆个雪人吧!老萧说有水了,诧异间已有人去取雪了,山里的雪水清澈甘甜,所有剩余的食材都入了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我给这一餐取名--雪山乱炖。</b></h1> <h1><b>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自然的神奇之处,一旦你身处其中,好奇心会让你全神贯注关注季节带给你的感受。新疆的美我只想用“说来话长”,走过这里的山山水水,就像一场逐光之旅,从在草原上第一缕阳光完成心灵的救赎,到新疆广袤的土地看尽花海,湖泊、远山、沙漠,探究旅行的意义--它是拍一个瞬间的彩虹、是等待一天的晚霞,是冰雪下依然鲜艳的花朵.....<br> 入夜无眠,寒冷和不停地风雪限制了想象,如果明天雪不停会有救援上山吗?不会,想到山里四五十公分的沟壑,我自己否定了。祈祷雪停,我一定可以走出去,到时候里程寒冷都不能阻止我这个勇气,后半夜迷迷糊糊睡去,刚梦到有了网络,就听见有人说雪停了,太阳出来了,我笑醒了。</b></h1> <h1><b> 阳光、白雪、刺眼。为了给山上的人节约火源留下食物,我们一行五人没有吃早饭下山,三人负责到山谷我们的两辆车里取剩余的食物返回山上,还有一人陪我走出山,再准备救援他们。一罐红牛一个橙子是我的午餐。整装待发的那一刻想起上山时的情景觉得此刻才是豪迈。雪后的巴尔鲁克山,是天然的大氧吧,我不描写,照片留下它的神秘。<br> 其实,下山的过程我不想写,只想留下一路美好,但一想到这是第一次走这么艰苦卓绝的一条路,是对我这个户外“小白”的一次挑战,我一定不能抱怨不能叫苦,要用心体会行走的感触。作为在自然界挣扎生存了这么久的一个物种,我们都有部分野性和不羁的天性。一旦你走出去,你天然的那一面就会自己冒出来。心中的荒野--那个野性的不收驯服的,无拘无束的你就会显现。只要我们打开感官,就会发现,周围世界比我们以为的丰富得多。</b></h1> <h1><b> 踏出山口见到前来接我们的哈萨克大哥,我以为自己会喜极而泣,结果我只是心中的释然,我做到了,难道是红牛拯救了我,呵呵!唯一的遗憾是把我的爱车抛弃在了山野。<br> 我不是户外爱好者,但想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相信都是在寻找自己遗失的那一部分,于是我相信那些穿过生命的暴风雨会遇到港湾,相信在共振中被唤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时区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步程,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所以,放轻松。<br> 你热爱生活,生活亦热爱你。<br> <br> 韩敏于2019.5.28</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