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北疆风雪景 梦圆江南续晚情 (战友情 下篇)

飞上天

<h1><b>  5月12曰日下午,我们来到西山古月亮湾码头,登上游轮游太湖。</b></h1> <h1><b>  站在古码头边上的水泥板上,遥看平静的太湖。</b></h1> <h1><b>  有几条游船随着风儿荡漾,湖水在后舱漾起了微波。</b></h1> <h1><b>  游客乘上游船,太湖烟霞万倾。湖水碧绿、清澈、银色的光辉洒在粼粼的湖面上。</b></h1> <h1><b>  在油轮上,我的思索万千。回想当年,在工程兵一连时,我们曾修过公路。</b></h1> <h1><b>&nbsp; &nbsp; &nbsp; 领导说:苏联那儿也在修一条公路,我们要超越他们,就得与时间赛跑。于是,在乘坐的卡车上,尽可能的多装石头。直到轮胎旁边的钢板被压弯了,司机说:"不能再装了"为止。卸完车,跳上车,以缩短滞留时间。</b></h1> <h1><b>  刚过春节,为了开荒的需求,我们要架木头电线杆。</b></h1><h3><br></h3> <h1><b>  当刨开冻土,把线杆往下埋,此时,许多蚊子飞出来咬人。这时,我方明白,蚊子原来是个不怕冷的家伙。</b></h1><h3><br></h3> <h1><b>  冬天的帐蓬很冷,取暖只有火道烟囱。白天穿棉胶鞋,䠀雪地时,早以化水结冰,因此晚上都需烘干。</b></h1><h1><br></h1> <h1><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nbsp; &nbsp; &nbsp;&nbsp;</span></font><b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white-space: pre-wrap; font-size: 20px;">煤炭传送热量有限,而松木传热快。于是很多松木板,塞进火炉成为灰烬。</b></h1> <h1><b>  在北大荒工作的第一天,做土坯盖房用。土坯需要泥、草、水搅拌均匀。</b></h1> <h1><b>  我们学着老职工脚踩着泥巴,手拿着泥土往模型里扔,用力或用脚踩,制成方型粘土块。</b></h1> <h1><b>  一天干活下来,满手的血泡。团卫生队北京青年小胡,给我挑完血泡,抹上红药水后,说了一句:"嗯,不错和工农结合了。"这句精辟的话,至今难忘。</b></h1> <h1><b>  站在船后舱,只见太湖一片白色茫茫,一望无际的湖水在阳光下,泛着跳跃式的银光。</b></h1> <h1><b>  晶彩宾馆每天下午两点,可以在餐厅喝午茶。午茶很丰富,有各种水果,瓜子、面包、各类饼干、咖啡、茶……。</b></h1> <h1><b>  在这儿,战友们可海阔天空的沟通。</b></h1> <h1><b>  当年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是谈论比较多的,因为那个是我们生命中的浪花。</b></h1> <h1><b>  也是我们走过的人生轨迹。</b></h1> <h1><b>  它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岁月。</b></h1> <h1><b>  孩子的成长和旅游……。也是沟通的话题。</b></h1> <h1><b>  在晶彩人生酒店的篝火晚会标设下,十六位女同胞合影留念。</b></h1> <h1><b>  男战友合影留念。</b></h1> <h1><b>  晚饭后,漫步在湖边的青石板路,伴随着夜幕降临。当路灯逐渐打开时,我看到了另一副景象。</b></h1> <h1><b>  路边的树木、草丛、花朵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游客仿佛置身在光影之中。</b></h1> <h1><b>  晚上晶彩人生的沙滩上,点燃起熊熊篝火。在主持人口令的带领下,几十名游客手拉着手。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两歩弦、三步弦,其场面十分壮观。</b></h1> <h1><b>  五月十三日早上,我们一干人来到明月湾古村。景区名"西月坊",门口有一副对联:流连往返西月特产 三江五湖最美太湖。</b></h1> <h1><b>  明月湾古村景区面积约9公顷,有百幢明、清代古建筑。传说吴王夫差和西施在这儿赏月。</b></h1> <h1><b>  这里的居民以南宋时期,隐退贵族繁衍的后裔为多。中央电视台在《记住乡愁》第十三集,介绍了明月古村。</b></h1> <h1><b>  这个古村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繁华的街巷,也没有亭台水榭。除了几家饭店、旅馆外,没有商业化的发展。处于娴静、淳朴,是江南水乡古老的村墟篱落。</b></h1> <h1><b>  明月湾景区不远,沿河口有古香樟树一颗,高约25米,胸径近2米。现已有1200年的历史,仍枝繁叶茂。</b></h1> <h1><b>  如果用可歌可泣来形容我们十二连的荒友,应该是毫不夸张的。同在北大荒,开荒创业的连队,比老连队还要艰辛。</b></h1> <h1><b>  那年,四月底,五月初。北大荒的土地,上化下冻的时候,我们乘上拖拉机爬犁,进入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搭起了帐篷及烧饭的木掤房。</b></h1> <h1><b>  七、八月份,在高温多雨的季节里,为了生活。我们男、女青年,肩背、手抱地把粮油、煤炭、蔬菜,走过4~5里的沼泽地,送到仓库。当我们渴的时候,就喝一口沼泽地里的水……。</b></h1> <h1><b>  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励下。我们实现了,当年建连队,当年开荒,当年收获。</b></h1> <h1><b>  这年,是个早霜期,玉米还未完全成熟就蔫了。送到晒场晾干时,又遇上连日的阴雨天气,玉米霉变了。放在今天,谁也不敢吃,因为容易致癌。</b></h1><h1><b> 但是,当时的口号是,白面支援国家,我们每天吃一顿,所谓的霉变"红心粮",历时三个月。当时,我们一些人的对策是,中午吃饭后,多拿二个馒头,晚上躲在被窝里偷着吃,以免挨批评。</b></h1> <h1><b>  盖砖房,需要石头浇上石泥做地基。73年我带三个知青,在火石山打石头。</b></h1> <h1><b>  炸石头需要炸药。当时,制作炸药很简单,甪化肥中的硝酸铵,加入适量的木屑和火油,在火锅里炒均匀。然后装在车上,一般来说,在10麻袋左右。</b></h1> <h1><b>  放炮时,在公路两边2公里处,不允许车辆、人员通行。用十几根导火索,一起点燃。随后飞快地跑到安全地带躲起来。只听一声巨响,地动山摇,那石块飞的到处都是,许多老职工家的玻璃也震碎了……。</b></h1> <h1><b>  初夏,石榴花开了。树上缀满了星星点点粉红色的花朵。</b></h1> <h1><b>  有的欲破蓓蕾、有的破蕾初绽、有的怒放似火的花蕾,舒展出灿烂的殷红。</b></h1> <h1><b>  枇杷树上的叶子是绿色的,树上垂下一簇簇诱人的果实。枇杷的果实是紧挨在一起,有的是青的、有的逐渐青中带黄、有的已经变得黄色的。</b></h1> <h1><b>  这里的庭园树木葱郁、竹影扶苏、静谧幽雅、鸟语花香。</b></h1> <h1><b>  有假山也有小池,真是个修心养生的地方。</b></h1> <h1><b>  这里的溪水清澈明亮,卵石、游鱼,历历在目。</b></h1> <h1><b>  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小桥、古林,挥洒出色彩缤纷的画面。</b></h1> <h1><b>  古村的最南端,有一个古码头,称为明月湾古码头。</b></h1> <h1><b>  明月湾古码头从湖边,铺设条石板路,直伸入太湖。全长约50多米,宽约5米。</b></h1> <h1><b>  传说此码头建于明朝,原来的码头有百米之长。</b></h1> <h1><b>  如今一条湖滨公路的扩建,便腰斩了古码头。湖滨公路一座水泥桥,桥洞下面就是一段古码头。</b></h1> <h1><b>  上面有几个栓船石桩,其作用是栓着渔船。</b></h1> <h1><b>&nbsp; &nbsp; &nbsp; 在西山岛没有通桥的时候,这些古码头,起到捕鱼归航停靠作用。</b></h1> <h1><b>  坚固而又历经沧桑的古码头,由于时代的变迁,显得如此冷落而又无奈。但是,他默默地见证社会历史的变迁,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有浓厚的历史㡳蕴。</b></h1> <h1><b>  我们的摄影师徐鑫发,也是团队最辛苦的人员。</b></h1> <h1><b>  走进夕阳,我们依旧潇洒与浪漫。抓紧上苍赐予最后的年限和最珍贵的美好时光。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尽情的享受生活,快乐地度过每一天。</b></h1> <h1><b>  太湖水碧波荡漾,湖面青山环抱,树木茂盛。偶尔吹来的风,水上便泛起一道光波,引起倒映在水里景物聚拢和散开。</b></h1><h1><b> 看着眼前的美景,我突然想起了哪首歌熟悉的歌"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