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脏腑者,人体之阴阳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人体之本脏腑也,合于阴阳术数,天地之气五行所生,内藏神明魂魄天癸精微,受纳五谷之精华,而生气血营卫津液,输布周身荣养四肢百骸,皮毛筋骨;人得此而生于天地之间也。古云:“阴阳失衡则为病”,“有诸内必有形诸外”,治病必求于本”,五脏六腑失衡则人身为病,一切外在的病变都是五脏六腑失衡的外在表现。治病当调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为根本;若持表象而治之,岂非舍本求末耶!故本针法命名取“脏腑”二字,亦是治病不失其本之意。</h3><h3> </h3><h3> 中医辨证中的脏腑辨证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本针法基础理论以脏腑辨证为重点,采用恩师“宗筋疗法大师周嘉荣教授"的中医“落脏”理论为辩证基础,具有拨云见日简明直接的特点,恩师及诸位师兄弟在治疗疾病时运用“落脏”辩证,常收奇效;并在此感谢恩师周嘉荣教授多年教诲之恩。</h3><h3> “归元”者,回归本性是也,有归纳元气、真气、元神、元阳之意;“元”与“原”同音通甲,亦有原来原本之意。脏腑归元,阴阳平密,气血条达,身康体健。诸元外散,元神有失,人必夭亡;诸气横逆,经脉淤阻,诸元难回本家,则百病丛生。故治病之道,当以调理脏腑,引气归原为要。</h3><h3> 《灵枢.九针十二原》为第一篇,"元"同"原",原穴是也,可见古人是很看重原穴的,原穴的功效在治疗中的作用也是非同一般的.脏腑归元针法重用原穴,其在肘膝以下,用时方便安全,不辨虚实之证皆可用之,且疗效甚佳.</h3><h3> 脏腑归元针法的结构框架,内含阴阳五行之变化,补泻生克;施针时无须刻意使用补泻手法,得气即可.病人痛苦小,易接受.是一种集平衡,疏导,高度协调,阴阳合化为一体的高效针法,对于脏腑十二经的多种病症疑难杂症等,疗效确切。</h3><h3> 脏腑归元针法是一种定理型针法,其理内涵深刻,放置人体各部病症皆准;就像数学物理的定义一样,只要掌握了这些定理定义,无论题目如何变化皆可应变自如。只要掌握了这个针法理念和定义,无论五脏六腑病症如何变化,亦可信手拈来,皆收良效。这种方法是我多年来一直所探求的医道捷径,我想这也是许多医界同仁的理想和夙愿吧。 </h3><h3> </h3> <h3>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br></h3><h3> 何为本?本,即元气也!元气产生于生命形成的同时,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存在于人体的肾脏。元气为人体健康的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充裕则身体健康,元气不足或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生命终结。元气就是真气,承受于天,随着生命而来,是由“元精”化生,所以名之为“元气”,藏之于肾,依赖后天之精气不断滋养,才能发挥其作用。</h3><h3> 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源于元气。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衰弱,也容易患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家以去斜扶正、培养元气为治病之本,即归元也!</h3><h3> 归元疗法的理论基础和辩证法则</h3><h3> 《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不难看出,要寿命无穷,必须做到元气充盈,精神内守,即归元固本!</h3><h3> 疾病的发生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时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采取多种措施防止病邪的侵袭;二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h3><h3> 中医认为,生命的体现是“气”即元气,是构成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抵御、驱除邪气,防止疾病发生,促进恢复健康的功能。所以,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都必须增强正气,归元固本。正如《内经》中所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h3><h3> 元气是人体内部的先天能量,人的营养摄取,要靠元气推动脏腑的功能来进行,元气虚弱会使人体机能衰退,运化无力,产生多种疾病。先天元气又不可能用后天摄取物质来替代,这种先天生命能量激发体内的先天因素发挥功用才具备创生的条件。</h3><h3> </h3><h3> 因此归元疗法主要在于激活人体奇经八脉,促使元气内部阴阳冲动。再由元气之阴阳的冲动,推动奇经八脉的运动,奇经八脉再带动脏腑,牵扯十二经络,构成了先天气机在人体内的互动相生体系。而在这种循环体系中所创生的能量,正是中医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的元气。</h3><h3> 归元疗法治“未病”和“已病”总法则</h3><h3>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h3><h3>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h3><h3> 人体元气与太虚之气相通相等,人体自性元神与道相通相等,这就是说万物之灵的人类能够做到“我命在我不由天”,这也是归元疗法各法则的指导思想。</h3><h3>归元疗法之------还阳四象针法</h3><h3> 适应症:脾胃不和、肝肾两虚、腰膝酸软、行走不利</h3><h3>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还阳四象针法中的四象源于: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又如年的四象春、夏、秋、冬,月:朔、望、上弦、下弦。</h3><h3></h3><h3> 在我们人体中四象互为关系是:肺为金,肝为木,肾为水,心为火,脾为土。金能生水,肾水为后天之精,还阳四象即是使指肺、肝、肾、心,四者会聚于中宫脾土,使气神合一,行成强大的精、气、神,即还阳。其针法为:</h3><h3>以命门穴为太极,以华佗夹脊诸穴配两穴为两仪,以膀胱经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膀胱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中膂俞、白环俞、八廖俞、魂门、阳纲、意舍、胃仓、盲门、志室、胞盲、秩边中配四穴为四象。</h3><h3>a.太极直刺,两仪平刺,四象透刺。</h3><h3>b.留针半小时,行针三次,灸十五分钟,命门针上拔罐。</h3><h3>c.归元散涂搽按摩。</h3><h3>d.归元体控电导入。</h3><h3>主治:胁痛、腹胀,便血、大小便失禁,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耳鸣、耳聋,腰痛、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行走不利等腰腿综合症。</h3><h3> 归元疗法之-----还阳引气针法</h3><h3>适应症:气血双虚、脾胃不和、肝肾两虚、胸闷气短</h3><h3> 心脏为什么会跳动?血液为什么会流动?这是一个玄机,这个玄机就是中医学说中的“气”。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无血不存,血无气不行,二者相互依存,形成了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足以说明气血联动的重要性。</h3><h3></h3><h3>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穴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此四穴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h3><h3> 《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人肾与肝”。故此方有引气归元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遵循中医以整体现念、辨证施治法则,根据病情进行配穴组方,如果不能按标准的配取穴方法去配方和取穴,那么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组方和取穴时必须反复地权衡度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