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观志(4):绘本阅读中的亲子关系

如惠文堂

<h3><b><font color="#ed2308">(夏花书评持续更新,不哗众,不取宠,选择真正的好书,怡情养性,开拓视野,敬请关注)</font></b><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绘本的前世今生</font></h1><h3> 在绘本刚刚进入大陆的时候,有朋友跟我提起过这个项目,也看了一些绘本,然而朋友的热情并没与消除当时我对绘本阅读的疑虑。 &nbsp; 顾名思义,绘本以图景式的绘画展开故事情节,文字很少,在家长的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观察力、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然而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已经几十年的人,我不是质疑这几个能力的培养,而是质疑应该如何培养。显然当时的朋友除了激情,并没有在理性上征服我。 &nbsp; 这个质疑伴随着当时热浪般滚滚而来的“开放式教学”。我所见到的“开放式”,就是给学生一个课题,发散性观察,讨论。全无目的的“开放”令人质疑,好像学生凭空就能得到答案一样,创新能力就像一个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nbsp; 后来,在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与教育》中,我读到了这样两段话,关于观察力和创新的诠释,必须全文摘抄这两段话,这是防止我们从教育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警钟。 &nbsp; 面对“开放式教学”,杜威说:“自己直接观察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观察毕竟有其局限,况且,受教育本来就包括学会利用他人的经验补自己的不足”,需要“阅读、讲授与观察并行” &nbsp; 关于创新,杜威说:“只有没有常识的傻瓜会认为奇怪的、幻想的东西才是原创性的。一般的人都知道,能把平常的事物做别人想不到的应用就是创造。”事实上,牛顿的创新就是把伽利略等科学家的思想、发现置入了微积分的框架中。 &nbsp; 关于绘本阅读这件事搁置了很多年,直到几个月前碰到了一个专门从事绘本阅读研究的林老师,他充满理想,试图改变现在绘本教学表里不一的局面。 &nbsp; 但仅有理想难以打动我,最关键是他有清晰的研究结果和步骤,很好地解决了如何利用绘本教学完成家长和孩子的同步成长。<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二)家长在绘本中的成长</font></h1>&nbsp; 家长也需要成长吗?这个被我们忽视的成长,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坚强基石,避免将孩子的成长变成海市蜃楼,美却虚幻。 &nbsp; 林老师当时给我看的绘本是讲述一家越南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在他没讲之前,我以一分钟的时间翻过去,有父子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翻完后如一丝凛凛的风刮过脸庞,有点触动,但并不深刻。 &nbsp; 然后他开始仔细分析绘本,家中的橘黄色和室外的乌黑色对比,是家庭温暖与生活境遇的对比;和现代孩子以为钓鱼是一种娱乐不同,他们是为了生活钓鱼,通过仔细观察钓鱼的时间——清晨的星光、夜晚的月色、周末、父亲赶第二份工...... &nbsp; 绘本中,孩子的家中挂了一幅画,是个奇怪的动物,这是越南的传统图腾,有点像中国的龙;在开车途中路过的快餐店,在美国遍地皆是,尤其是贫民区;为什么他们一家人要从越南移民美国,原来这是越战期间...... &nbsp; 林老师徐徐道来,我却暗生惭愧,对于我这个积极在朋友中倡导善观察的眼睛就是远方,郑重的日子就是诗的人,自己居然对于绘本中这么多细节都置若罔闻,了了而过,但又欣慰自己在林老师的解读下获得的无比欣悦。 &nbsp; 而从心底涌出的欣悦解决了我曾经对绘本阅读的另一个疑惑——如果家长不能在绘本阅读中找到自己成长的欣悦,而仅仅是当做责任和义务,绘本阅读能坚持多久? &nbsp; 想起前天在江边散步碰到一对母女,小女孩有些胖,但没有妈妈胖得厉害。妈妈数落小女孩:“你看你,一个星期就胖了三斤,不能再吃甜食了”小女孩反击:“你比我胖多了” &nbsp; 这是每个家庭司空见惯的场景,妈妈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少吃糖这都没错,但面对孩子的反击,妈妈的回答就成问题了。 &nbsp; 她说:“我是胖,可我三年才胖成这样,你一个星期就胖了三斤,怎么一样?”孩子愣住了,显然以孩子的智商,觉得妈妈不对,但又实在找不出反击的逻辑。看到孩子的反应,妈妈越发得意地重申了三年发胖和一星期长三斤的不同。 &nbsp; 这个妈妈的教育反映了亲子教育的普遍现象,“按我说的做”而不是“按我做的做”,亲子教育常常忘记教育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你和孩子都是教育者,也都是被教育者。 &nbsp; 妈妈在孩子的第一次反击后,完全可以说:“你说的对,帮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那我们就一起开始合理饮食,锻炼吧!” &nbsp; 推及绘本教育和各种亲子教育,和孩子的同步成长不仅令孩子的成长更有效率,最关键是成年人无论在身材管理、观察力、自省力、执行力和知识上都可以得到丰足成长,何乐而不为呢?<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三)孩子在绘本中的成长</font></h1><h3><br></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然后谈谈孩子的成长。人在成长过程中有神奇的敏感期,例如一两岁以前的语言敏感期,众所周知,成年人学习另一门外语的艰辛自不必多说,而且再艰辛也不可能获得敏感期习得的语言能力。围棋涉及逻辑力、绘画涉及观察力,这些能力在敏感期关闭前培养的效果,远远超过关闭后的效果。 &nbsp; 现在有家长提倡放养孩子,这里必须强调,也许有个别放养的天才成功了,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受惠于正确引导下的教育。在敏感期正确引导孩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nbsp; 又有家长担心,孩子学这学那,会不会压力太大。其实孩子、尤其是在敏感期的孩子,学习对于他们是非常快乐的,只要想想他们从懵懵懂懂中,在到达人世间的短短三年内,就习得了人类复杂的语音和语法,这是多么惊人的学习热情和专注力。 &nbsp; 压力是成人社会的产物,在于将学习变成一种工具,争抢诸如大学、工作等稀缺资源导致。我不能说在敏感期开发了各种能力的孩子将来不面对压力,然而,在敏感期开发这些能力,对孩子如同游戏般有趣,而具备了这些能力,又可以令成长后的孩子有足够的力量面对成人社会的压力。 &nbsp; 享誉国际的教育大师蒙特梭利在她的书中写,她第一次注意到孩子的专注力,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将盒子里的圆柱体塞进去拔出来,一遍遍重复,周围走动的人和声音都不能干扰她。 &nbsp; 这是个惊人的发现,其实只要是做父母的都会发现,幼儿往往对重复动作乐此不疲,往往对贵重玩具不感兴趣,却对一张小小的碎纸片充满好奇。 &nbsp; 我们往往忽视的这个现象,说明人的专注力其实与生俱来,而越来越丰富的生活环境破坏了这种能力,也失去了可以令自己幸福快乐的基础能力,人往往以为幸福在于攫取更多,但大量事实都说明这是个想当然的悖论。 &nbsp; 所以绘本阅读中有个很关键的问题——一个家长做好足够的准备引导幼儿一起阅读时,孩子可能会全然不顾你的引导,而对书中的某个红色三角形发生了很大兴趣。这个时候一定不能硬来,非要打断孩子进入你设置的阅读路线中。硬来不光会打击孩子的兴趣,也是对专注力的破坏。相反,你应该陪孩子在三角形的观察、发散、总结归纳尽兴后,再循序渐进导入你的阅读路线。<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四)绘本中的教育之光</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绘本阅读千万不要设置一些冰冷的目标,像那种发誓一年要阅读几百本书的人,常常把几百本当成目的,全忘了消化和吸收有益的知识才是目的。 &nbsp; 绘本是个非常综合的材料,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逻辑思考框架、发散思维的关联性等等,但这不能仅仅是舌吐莲花的空中楼阁,我几年前的质疑正来源于此。 &nbsp; 但如果像林老师所述的这样将绘本物尽其用,有具体和有条不紊的实施措施,有家长和孩子同步成长的理念,我似乎在绘本中,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在熠熠闪光。 &nbsp;<br> <h3><font color="#ed2308">这是一个以软科普、文学、影视、心理学、艺术赏析为载体的线上美学杂志,可以扫描关注,帮您建立多元化思维结构! 或者加公众号:妙观志 ,微信号:wonderfulmagazine</font><br></h3>

绘本

孩子

成长

教育

敏感期

阅读

家长

妈妈

观察力

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