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5月15 日(第八天)早餐后参观5A级景区: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它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它始建于384一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 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h3> <h3>众佛之国不是国,它是指在秦岭深处麦积山的石窟里,隐藏了1600年的石窟佛像,这些佛像走过了历史的辉煌,在麦积烟雨中静静微笑了上千年。</h3> <h3>后秦的剽悍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丰滿夸张、两宋的写实求真⋯每一种美都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h3> <h3>每一位来到麦积山的人,都会被那悬崖上的洞窟所震撼,它如佛光普照的三千世界一样,一千年一轮回,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如今的静默无语。</h3> <h3>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h3> <h3>“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一王仁裕(玉堂闲话)</h3> <h3>麦积山的名字由此而来。麦积山位于甘肃天水,一座掩映在群山之中的小城,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称秦州。一座鬼斧神工的佛教石窟,就矗立于此。</h3> <h3>麦积山石窟在61 年就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麦积山石窟的佛像,始凿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在千年的尘埃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传承着这些佛像的生命力,刨造了一种凝固不朽的美。</h3> <h3>麦积山石窟的佛像,真实地反映了先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追求。他们将美丽和信仰倾注在这灵动的泥塑之中,佛、菩萨、弟子、供养人⋯这些本该庄严的虔诚雕像,被赋予了浓浓的生活气息。</h3> <h3>它们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拥有了如凡人一样的真诚和愉悦。佛教塑像就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到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h3> <h3>麦积山,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青山翠谷之中,如烟似霞的烟雨弥漫四野,令人神往的麦积烟雨有一种脱俗出世的感觉,于是,佛教信仰者选择了这个理想的地方修行。</h3> <h3>若是你去过麦积山石窟,你就会发现这个娑婆世界的东方雕塑馆其实处在极其惊险的位置,你会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毅力所深深打动。</h3> <h3>据说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是以砍尽南山之柴为代价的。当地民谚云:“砍尽南山柴,修起麦积崖。”五代文人笔记亦载,麦积山石窟“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拆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说明了耗费木料之巨、造像之艰和工匠之虔诚。</h3> <h3>若雨雾天來定能看到麦积烟雨的景色,只可惜该景点被不少小商贩的简易棚所占居,有点“杀风景”。</h3> <h3>这是97 年中国邮政发行出版的麦积山石窟丅票。</h3> <h3>邮票:6-1北魏.佛与胁侍菩萨;6-2北魏.胁侍菩萨与弟子;6-3西魏.女侍童;6-4西魏.佛;6-5北周.胁侍菩萨;菩萨6-6宋.供养人。</h3> <h3>5 月16 日(第九天),早起后游览了崆峒山风景区。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山,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因为崆峒山“上天梯”这一段台阶比较陡峭,导游为照顾我们老年人,决定乘景区车直达崆峒山景区后山最高点,然后慢慢顺着台阶往下走。这里海拔2123.5米,山不祘高但有着数之不尽的古老传说,这些传说给崆峒山带来的一丝神秘的气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参观游览。</h3> <h3>崆峒山分前山和后山,后山是道教,前山是佛教。后山高而险,是崆峒山的精华。海拔虽不高,但是仍需要一定的体力,因为后山几乎都是台阶。</h3> <h3>这是崆峒山地质博物馆。</h3> <h3>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望秦川,南倚关山,北山寺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绕,交汇于望驾山前。</h3> <h3>崆峒山风景绝佳,自然也就成了摄影爱好者“恣意妄为”的天堂。</h3> <h3>环顾四周,満山景色雄秀迥异,错落有致,遍布典故和传说。</h3> <h3>山顶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一眼望去层染叠嶂、云卷天舒,令人心旷神怡,不由得想起了杜甫“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诗句。</h3> <h3>很多古老的传说都与道教有关,相信你到了崆峒山上,那庄严肃穆的道教时,絕对会感受到來自于心灵的宁静。因为尘世间的嘈杂让人内心总是无法平静,尘世间的尘埃也让人心灵不再纯粹。来崆峒山寻找宁静吧。</h3> <h3>在道观前碰到一位热心肠的道长,与他聊了起来。这位道长长年住在山上,身体很硬朗,年龄比我小一岁,征得他同意,我们俩一起合影留念。</h3> <h3>在棋盘岭看二位仙风道骨的道长下棋。</h3> <h3>相传,广成子得道于此山,轩辕黄帝得知后,來此请教广成子治理国家的道理,广成子训了他一顿,轩辕归去无心理政,反省了三个月。出来又请教广成子,且给了黄帝一本“自然经”,黄帝两次问道,得到广成子的指教,最后才领悟了最高的道理,一心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去。这个故事耐人寻味。“以民为本”、“无为而治”这些现代观念,能否溯源于那个年代?</h3> <h3>天梯,一路拾阶而上,有点费力。尽管导游没有安排我们走这一段路,可是也别想着自己的年龄,既然来了就得爬上去,在古代,崆峒山可是被冠以“西极”之美称哦。</h3> <h3>本以为爬到了天洞也就爬到了山顶,可是从天洞上去眼前豁然开朗。</h3> <h3>休息一下,太累了,马上接近天洞口了。</h3> <h3>在天洞囗留个纪念。</h3> <h3>出天洞口。</h3> <h3>出了天洞,上面是一块开阔地带。在磨針石边的亭子里俯瞰整个崆峒山,道宫建筑依顺山势錯落有致,构成一副美丽的画卷。</h3> <h3>从另一侧面拍摄到的磨針亭。</h3> <h3>崆峒山上道观林立,可谓数不胜数,道教的炊烟每日都在崆峒山上飘荡着,吸引着无数的信教人士前来膜拜,感受这一道教圣山的魅力。</h3> <h3>沿着山路往下走。</h3> <h3>山门上的三个字由启功书写。崆峒一说的起源,最早记载于辞书“尔雅”,“北戴斗极为空桐”,意为北斗星的正下方,泛指一片很大的地域。</h3> <h3>乘车回兰州途中,游览了红色革命圣地一会宁会师楼。会宁会师中国革命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1936年7月1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师。10月10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h3> <h3>“长征胜利纪念地”由张爱萍将军题写。</h3> <h3>会师塔。</h3> <h3>1986年修建的会师塔用汉白玉石雕刻成16米长的阴文条幅,白底红字,镶嵌在塔的正面。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塔中螺旋式阶梯。整个塔气势雄伟。会师塔高28.78米,共11层,下9层三塔环抱,至10层合为一体,11层收顶。会师塔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h3> <h3>1936年10月2日清晨,红军胜利攻占了会宁县城。10月10日黄昏,晚霞染红会宁县时,庆祝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联欢大会在会宁文庙开始。两军战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会合、分离、再次会合,他们相互拥抱,联欢会进入高潮,整个会宁城沉浸在欢声笑语中。这座陇南小城,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一夜,将被历史长久地记住。</h3> <h3>红军长征纪念馆。这里是缅怀革命先烈,了解长征历史壮歌的胜地。馆内陈列内容全面真实,通过图片、文字、讲解、有声视频,形象的还原整个长征过程,让人热血沸腾,以史为鉴,了解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h3> <h3>七十多年前的红军会宁会师,使“会宁”这两个字嵌入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毛泽东、周恩來、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大元帅中九大元帅、十位大将中八位大将、46 位上将、1200 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h3> <h3>会师园中的雕塑。</h3> <h3>会师是会宁人眼中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原来的西津门在红军浩浩荡荡通过之后改名为会师门。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依然牢牢植根于人们心中。</h3> <h3>96年由中国邮政出版的全套二枚J票。第一枚:红军过草地;第二枚:三军大会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而发行。</h3> <h3>即将离开兰州,结束11 天的甘南之旅。</h3> <h3>再见了朝圣甘南的拉卜楞寺、郎木寺,这里有转经长廊上虔诚的信徒,歩履坚定,毫不停歇;再见了中国最美的若尔盖大草原,在苍茫的草原上,牛羊成群;一路上领略了麦积山的石窟艺术;久远深厚的崆峒山道教文化;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千难万险⋯再见了甘肃,期待下次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