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阳原之四十亩滩

刘亦敏

<h3>五月二十三日上午,我们走进四十亩滩。桑干河的一条支流——壶流河,流经村外,让这个小村庄显得郁郁青青。</h3> <h3>在阳原,给我最深感动的是四十亩滩驻村第一书记——孙国亮。他来自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2016年春节后来到这里,三年时间,66个贫困户全部脱贫,他,也从一个儒雅帅气的大学老师,变成了地道的老农。</h3> <h3>这是当年的孙老师。来村时180斤,现在,不到140!</h3> <h3>孙书记说:我们村村民收入主要靠大棚。村民土地流转赚租金,大棚劳动挣佣金,年底还有分红。三金加在一起,全部顺利脱贫!</h3> <h3>可是这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流转土地,要村干部齐心,要反复开会谋划,要挨家挨户做工作。建大棚要垫付基建资金。</h3> <h3>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孙国亮呕心沥血,绞尽脑汁。背户籍熟悉村民,画家谱理清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学方言拉进距离,迅速获得了大家的好感。</h3> <h3>建大棚的事也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可是建大棚的钱,大家谁都垫付不起。走投无路的孙国亮,让媳妇拿出了给出国留学的儿子准备的生活费。</h3> <h3>后期经营,又借了岳父十万元的养老金!</h3> <h3>就这样,大棚建起来了,幸媳妇也过来给她帮忙!日子开始越来越有奔头。</h3> <h3>张家口的天气,冷得早,暖得晚,大棚有半年的时间闲置。为了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创收,他在废弃的老供销社前的树林养起了柴鸡。</h3> <h3>在孙书记简陋的家(旧大队部)里,我们面对面聊了两个小时</h3> <h3>朴实、真挚、生动、深刻的话语,娓娓道来,却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震撼,不知不觉中,泪已成行!</h3> <h3>四十亩滩,因为他而脱贫,他,因为扶贫成为燕赵楷模。但荣誉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要的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