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荷花摄影

良子诗影

<h3>一直对摄影中“生态类”的分类有腹诽,生态片似乎就是为了展示生物的姿态,是写实类的摄影,这是典型的西方人的分类。看过西方人拍的不少生态片,多是微距和花草写真,确实可以称的上是生态片。而中国文化里的花鸟画,似乎极少有纯粹写实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写意作品,在写意作品里,这些花草已经不是生物学上的花草,而是一种拟人化或者说人格化的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作者,特别是进行文人画创作,更多的是借花喻人,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所以,要想拍好中国的高级的“生态片”,首先要理解这些物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符号,否则和生物课本上的标本也差别不大,不符合中华文化的审美观了。 这些年拍摄最多题材应该就是荷花,甚至不少朋友称我为拍荷专业户。一来荷花是花中君子,自然是好题材。更重要的是,这种花的花期很长,两三个月,而且江南城市里几乎到处都是,我们小区周边有五六处荷塘,取材极是方便,比如我们小区旁边的东沙湖公园,几乎成了个人拍荷基地。良子还有一首打油诗来赞美东沙湖公园: 我住姑苏园区东, 东沙湖畔种芙蓉。 半亩荒塘一半荷, 还有一半是风情。 -------------良子打油诗/摄影于苏州东沙湖畔 这当然对于我这种个人时间极其珍贵的华为屌丝男来讲,更是难得。我们华为上海研究所有个摄影协会,基本可以定性为“摄影器材协会”,因为大家伙儿几乎没有时间拍照,只能业余时间讨论器材来“解馋”了。所以一直建议他们要么拍花花草草,走走写意路线,要么就拍小孩子,还能增加亲子时光。闲话扯远了,还是说说荷花摄影吧,前年良子曾经写过一篇荷花摄影技巧,里面讲了不少拍摄荷花的前后期技巧,这里就不再赘述。今天我们简单谈谈写意荷花摄影的精神内涵的表现手法,个人觉得这对拍好荷花至关重要。 中国文化里的荷花元素其实可以追溯到很早,诗经里的采莲曲,莲花总是和美好的女子相关。到后来屈原的《楚辞》,莲花似乎已和君子相关了,中间有段时间,荷花甚至是妓女的代名词,这里面的文化历史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荷花的人文精神内核的形成,大致在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几乎就把莲花给定格了,莲花就是君子的象征。周敦颐说菊花是花中的隐者,荷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当然必须得啰嗦一句,荷花本身的内涵就比较多,可以说雅俗共赏,文人说他是君子,因为出淤泥而不染尤为可贵,老百姓其实看她千娇百媚,也有艳俗之美。这也可能为什么梅兰竹菊是四君子,而荷花未能上榜的原因吧。所以我今天说的荷花的气质,仅代表我个人的理解和认知,也就是荷花的君子之风。这个君子当然是儒家孔孟之道的君子。君子的概念太抽象,我们稍微具体点,我个人理解的荷花的特性,从这个几个关键词说起,洁、幽、远、趣、残。 PS:本文所说的荷花,不仅是花本身,而是包括整个荷塘。<br></h3> <h3>洁。 君子洁身自好,这个洁,是品性的高洁。君子出淤泥而不染,贵在出于淤泥而能保持着灵魂的圣洁,这是中国人最赞美的品性。另外,佛教中莲花就是圣洁的象征。其实每一朵荷花,单拿出来看,都是很高洁的,但是如果放倒荷塘里,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为了表现荷花的“洁”,构图很关键,构图其实就是取舍,大道至简,少就是多,构图时尽量过滤掉多余的元素,让画面简单。当然也不是说一张照片就放一束荷花,那就显得单调了,一定要有必要的元素点缀,比如一般情况下选取荷花做主体,荷叶做辅助,利用虚化的荷叶点缀荷花,或者用规则的荷花点缀荷花,都能有助于表现荷花的洁。其次,用色也要简单,最好颜色不要超过三种,颜色多了,就会显得花花绿绿,容易显得庸俗,庸俗一般就是高洁的反义词嘛。第三,建议多用冷色调,冷色调比较容易表现出干净的味道。最后,黑白其实可以多尝试,黑白灰的色调再配合简洁的构图,很容易表现出莲花的高洁。<br></h3> <h3>幽。 幽深的意境是中国传统重要的审美元素。对于君子来讲,幽深是内敛,是稳重也是深沉。对于幽深意境的表达,个人经验,还是要统一色调、简化构图,要营造沉静甚至淡淡忧伤的调子,另外,不太建议使用高调,低调的影调和低饱和度的色彩,能营造一种沉重而内敛的气质,当然还是建议使用冷色调,但是这些都要注意度的把握,中国人讲究色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需要对色调、对比度有一定的控制,不可太过。<br></h3> <h3>远。 远的意境是中国审美里常见的。周敦颐《爱莲说》里也写到“可远观不能亵玩焉”。感官上讲,远是一种透视,一种视觉效果。从心理上讲,远是种距离感,是一种卓尔不群,甚至是清高孤独之感。荷花一般都比较远,近的都被采了嘛,一般来讲长焦的空间压缩感较强,如果配合上前后景的虚化,自然会有层次感,层次感本身就能表现距离感。另外,孤本身也能表现远,除了一般意义上讲的独孤的意象和极简的构图外,增强对比也能凸显孤的意境,比如冷暖对比,比如环境的喧嚣的衬托等。总而言之,这个远是心理上的远,是距离感,是孤独感,甚至是神秘感。<br></h3> <h3>趣。 这个趣,可以说诗意的镜头语言去表达荷花甚至荷塘的意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一种意趣,一种闲情逸致。“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是细致入微的趣味。荷塘月色是一种幽静的意趣。“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一种淡淡忧愁的意趣。“一片风光谁画得:红蜻蜓点绿荷心”又是一种生动的情趣。所以为了能表达荷花的趣味性,需要借助于荷花之外的道具比如蜻蜓、蜜蜂、蝴蝶等昆虫非常常用,还比如光影、雨风、露珠等。当然构思要巧妙,而且要分清主次,不能喧宾夺主了。<br></h3> <h3>残。 诗与画同体!残荷这个出现,和社会环境有明显的关系,以唐诗为例,李白的作品中很少有残荷的意象,当然这也和盛唐李白的大气滂沱的意境不符。到杜甫就已经开始出现残荷的意象了,再到衰落的唐代中晚期,残荷诗歌与审美已经是不胜枚举了,甚至出现“芙蓉死”的句式。残荷衰败的氛围,配合秋天的风声与雨声,伤感而细腻的诗人看了,太容易产生共鸣了。我自己有过亲身体验,一个秋日黄昏,一个人驱车到东沙湖畔拍残荷,一池残荷,一个个低着头,簇立在夕阳下,悄无声息,突然一阵秋风吹过,发出莎莎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会儿风停,一切会恢复了一片死气沉沉。此刻,湖畔,除了残荷外,就我一人,残阳如血!这种感觉,太容易引起共鸣了,那些失落而柔肠的诗人看了,怎能不肚子肺腑的吟诗作赋呢?后来的画家,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写意画家,都爱画残荷,每次看徐渭、八大山人的残荷,体会作者创作的那时那景的心境,几百年之后,也能略微感知一二,这就是中国审美里的重要一环。而且残荷还是生死轮回的象征,死不可怕,毕竟还能新生,这也是精神不死的寓意,我想这都是残荷之所以迷人的地方吧。 摄影也是情感表达的一个媒介,你拍出来的残荷,也是你心境的外现形式。个人建议,衰败之感,一来需要色调尽量做“旧”一些,还要有质感,不大建议用顺光,侧光能表现质感,逆光能表现氛围。有时候也需要衬托,衰败往往需要光线的辉煌来衬托,才能更衰败。最后,构图上还是建议做减法,空旷辽远意境,需要留白来表现。甚至可以夸张构图,更能显得衰败与孤独。<br></h3> <h3>下面两图构图比较夸张,把主体放到极不显眼的地方,目的是为了表现独孤<br></h3> <h3>《风定池莲自在香》 良子/摄,东东/文 风定池莲自在香, 摇曳生姿沐流光。 一缕禅心尘不然, 翠叶凝珠舞霓裳。<br></h3> <h3>我的微信公众号,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多交流。<br></h3>